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9006阅读:650来源:国知局
接触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接触器。



背景技术:

接触器分为交流接触器(电压AC)和直流接触器(电压DC),它应用于电力、配电与用电中。接触器广义上是指工业中利用线圈流过电流产生磁场,使触头闭合,以达到控制负载的电器,接触器的动力源为衔铁、磁轭、线圈所组成的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的电磁机构。通常衔铁做为接触器运动部件,通过支撑件带动主触点、辅助触点接通与分断。

现使用的接触器中,绝大部分为上下直动式运动结构,由于自身空间限制和成本制约,运动主体往往比铁芯体积略大,使得反力弹簧离线圈距离很近,容易击穿造成短路。此外,反力弹簧常常会因固定不牢固而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性能安全稳定,绝缘性能良好的接触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接触器,包括底座组件1,所述的底座组件1包括底座11、设置在底座11的底板118上的磁轭12和安装在磁轭12上的线圈13,还包括设于线圈13一侧的反力弹簧2,所述线圈13和反力弹簧2之间设有用于分隔反力弹簧2和线圈13起绝缘作用的挡板112,挡板112同时对线圈13起限位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11的底板118上凸出设有用于与反力弹簧2的一端连接固定的凸台111。

进一步的,所述挡板112为固定设于底板118上的长方形板,挡板112位于反力弹簧2的下端和线圈13下端的导电片之间,挡板112为塑料或者绝缘橡胶挡板。

进一步的,所述凸台111呈现凸字形台式结构,包括对反力弹簧2起支撑作用的第一圆柱1111和凸出设于第一圆柱1111上的第二圆柱1112,所述的第一圆柱1111上和第二圆柱1112与底座的底板118是一体式注塑成形的,反力弹簧2的一端与第二圆柱1112连接固定,反力弹簧2的端部与第一圆柱1111的顶部相抵。

进一步的,所述凸台111的第一圆柱1111的直径大于第二圆柱1112的直径;所述第一圆柱1111的直径等于反力弹簧2的外径,第二圆柱1111的直径等于反力弹簧2的内径。

进一步的,所述凸台111的第二圆柱1112的顶端朝向反力弹簧2的安装方向设有便于与反力弹簧2的一端安装配合的圆弧倒角1113。

进一步的,所述接触器还包括基座组件,基座组件包括触头支持和连接在触头支持一端的衔铁,所述反力弹簧2的另一端与触头支持连接固定,所述触头支持的底端与凸台111顶端的距离大于反力弹簧2的轴向最大压缩行程。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118的两端凸出设有对磁轭12的两端进行限位的凸筋16;磁轭12成E型,E型的磁轭12开口一侧向上放置,磁轭12的底面安装在底座11的底板118上,磁轭12的底面包括中间的磁轭极面和两端的斜面,底板118上设有与磁轭极面安装配合的磁轭安装槽15,所述凸筋16位于磁轭安装槽15的两端,两端的凸筋16与磁轭12两端的斜面安装配合;安装时,磁轭极面装于磁轭安装槽15内,两端的斜面靠在磁轭安装槽15两端的凸筋16上被凸筋16限位。

进一步的,所述磁轭安装槽15的底部设有多个底部散热孔17,多个底部散热孔17所围成的面积小于磁轭安装槽15的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118的两侧凸出设有对磁轭12的两侧进行限位的磁轭卡扣14;磁轭卡扣14位于挡板112朝向线圈13的一侧,磁轭卡扣14从磁轭安装槽15两侧卡住磁轭12;所述磁轭卡扣14包括磁轭卡板141和磁轭卡板141端部向磁轭12一侧凸出延伸设置的卡扣挂钩142,卡扣挂钩142与磁轭12的侧壁卡扣配合。

本实用新型接触器,在反力弹簧和线圈之间设置起绝缘作用的挡板,增大反力弹簧与线圈之间的爬电距离,防止发生短路,性能更加安全稳定,挡板同 时对线圈起到限位作用,一板多用,简化结构。底板上凸出设有用于与反力弹簧的一端连接固定的凸台,防止反力弹簧发生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接触器的底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接触器底座以及反力弹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2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器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器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接触器包括底座组件1和位于底座组件1上方的基座组件。所述的底座组件1包括底座11和设置在底座11内的磁轭12与线圈13;磁轭12安装在底座11的底板118上,线圈13套装在磁轭12的中部,线圈13的下端伸至底板118。所述的基座组件包括基座、设置在基座内部的触头支持和连接在触头支持一端的衔铁,衔铁和磁轭12都为E形,且开口相对设置;还包括固定设于基座两侧的静触头和设于触头支持上的动触头,触头支持上下动作可带动静触头和动触头的接触和断开。还包括设于底座11和触头支持之间的反力弹簧2,反力弹簧2为衔铁的复位提供弹力。当线圈13通电时,磁轭12被磁化,吸引衔铁向下运动,带动触头支持动作,使得常闭触头断开,常开触头闭合。当线圈13断电时,磁力消失,在反力弹簧2的作用下,衔铁回到原来位置,即使触头恢复到原来状态。接触器通过线圈13的通断电,产生磁场使触头闭合或者断开,以达到控制电路通断的目的。

如图2所示,线圈13和反力弹簧2之间设有用于分隔反力弹簧2和线圈13起绝缘作用的挡板112,挡板112同时对线圈13起限位作用。本实用新型接触器,在反力弹簧和线圈之间设置起绝缘作用的挡板,增大反力弹簧与线圈之间的爬电距离,防止发生短路,性能更加安全稳定,挡板同时对线圈起到限位作用,一板多用,简化结构。

如图2所示,挡板112固定设置于底座11的底板118上。挡板是一块长方形形状的薄板,挡板112位于反力弹簧2的下端和线圈13的下端的导电片之间。 分隔线圈13的导电片与反力弹簧2,防止发生短路。挡板112由绝缘材料制成,优选塑料或者绝缘橡胶,增加挡板112的绝缘性能。

如图2所示,在底座11的两侧中部分别设有一根反力弹簧2,线圈13的两侧与相应侧的反力弹簧2之间分别设有一块挡板112。反力弹簧2设置的根数和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改变。在反力弹簧2和线圈13之间设置起绝缘作用的挡板112,增大反力弹簧2与线圈13之间的爬电距离,预防了由于绝缘性能差造成的短路事故,有效保证了用电安全,性能更加安全稳定。

如图2所示,底座的底板118呈矩形结构,底座11的底板118上设有反力弹簧2的固定结构。反力弹簧2为压簧,所述固定结构为凸出设于底板118上的凸台111,反力弹簧2的一端与凸台111连接固定。具体地,在底座底板的长边中部内侧,分别设有一个凸台111。反力弹簧2安装在凸台111上不易因接触器工作时震动而脱落。凸台111的数量也可以根据反力弹簧2的根数设为更多个,凸台111的设置也可以根据反力弹簧2的设置位置做出改变。上述挡板112位于凸台111和线圈13下端的导电片之间。

如图2所示,所述凸台111呈现凸字形台式结构,包括对反力弹簧2起支撑作用的第一圆柱1111和凸出设于第一圆柱1111上的第二圆柱1112,所述的第一圆柱1111上和第二圆柱1112与底座底板118是一体式注塑成形的,所述第一圆柱1111的顶部与反力弹簧2相抵并支撑反力弹簧,所述第二圆柱1112与反力弹簧2的一端安装连接固定。凸台111能固定和支撑反力弹簧,第二圆柱1112防止反力弹簧2在压缩过程中发生变形,此外,凸台111与底板118一体成型,自身结构坚固。

具体地,凸台111的第二圆柱1112的顶端朝向反力弹簧2的安装方向设有圆弧形的倒角1113,便于与反力弹簧2一端安装配合,并且在反力弹簧运动的过程中,反力弹簧2不会卡滞在凸台上方,保证反力弹簧2压缩顺畅。凸台第一圆柱1111的直径大于第二圆柱1112的直径,第一圆柱1111的直径大于反力弹簧2的外径,凸台的第二圆柱1111的直径小于等于反力弹簧2的内径,优选第二圆柱1111的直径等于反力弹簧2的内径。反力弹簧2的另一端与触头支持连接固定,所述触头支持的底端与凸台顶端的距离大于反力弹簧同轴向最大压缩行程,因此触头支持运动较为顺畅。

如图1-2所示,所述磁轭12成E型,E型的磁轭12开口一侧向上放置,磁轭12的底面安装在底座11的底板118上,磁轭12的底面包括中间的磁轭极面和两端的斜面,底板118上设有与磁轭极面安装配合的磁轭安装槽15。磁轭安装槽15的底部设有多个底部散热孔17,多个底部散热孔17所围成的面积小于磁轭安装槽15的面积,这样既保证了磁轭的散热又很好的防止外部杂物进入底座内的磁轭极面。具体地,图中给出的底部散热孔17分两排设置,每排设置5个长条状的散热孔,底部散热孔17的形状,数量以及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改变。

如图1-2所示,所述底板118的两端凸出设有对磁轭12的两端进行限位的凸筋16。所述凸筋16位于磁轭安装槽15的两端,两端的凸筋16与磁轭12两端的斜面安装配合;安装时,磁轭极面装于磁轭安装槽15内,两端的斜面靠在磁轭安装槽15两端的凸筋16上被凸筋16限位。如图1-2所示,所述底板118的两侧凸出设有对磁轭12的两侧进行限位的磁轭卡扣14。磁轭卡扣14位于挡板112朝向线圈13的一侧,磁轭卡扣14从磁轭安装槽15两侧卡住磁轭12;所述磁轭卡扣14包括磁轭卡板141和磁轭卡板141端部向磁轭12一侧凸出延伸设置的卡扣挂钩142,卡扣挂钩142与磁轭12的侧壁卡扣配合。磁轭卡扣14将磁轭12牢牢地与底座11紧固。

底板118上分别设置凸筋16和磁轭卡扣14对磁轭12的两端和两侧进行限位,磁轭12作为接触器的重要元件的安装结构稳固可靠,提高产品的整体性能。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