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小批量锂离子实验电池手动注液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72683阅读:51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小批量锂离子实验电池手动注液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负压注液结构,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小批量锂离子实验电池手动注液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锂离子电池注液采用锂电池全自动注液机,其设计理念采用负压自吸式注液方式,即将电池壳体内部吸成负压,用管路将电池壳体与电解液连接,使电池壳体内部与电解液所在空间之间形成气压差,利用该气压差使电解液自动吸入到电池壳体内部,完成自动注液。一般全自动注液机采用自动化(PLC)控制,可以定位电池盒与注液模块,精确控制注液量,自动控制工作台的升降、阀门的开关、负压真空度的高低、注液量的多少等,这样就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目前针对不同实验目的,例如评测电解液(电解液样品量较少)等用于小批量实验电池的注液基本上采用注射器注入,而不是负压自吸式注液方式,其操作效率和难度很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小批量锂离子实验电池手动注液结构,该结构能够解决小批量实验电池的注液,且注液量能够得到保证,从而保障了电池的品质,并提高了实验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包括电解液储液瓶、便携式真空泵以及并列设置的多个电池,所述的多个电池通过夹持装置夹持成整体,所述的电解液储液瓶通过吸液管与电池的注液口相连,所述的便携式真空泵通过真空管与电池的注液口相连,所述的吸液管及真空管上分别设有控制管路通断的第一阀门及第二阀门。

所述的吸液管及真空管的出口通过三通与电池的注液口相连,吸液管的出口与第一阀门相连,第一阀门通过第一连接管与三通的第一进口相连,真空管的出口与第二阀门相连,第二阀门通过第二连接管与三通的第二进口相连,三通的出口通过分流盒与各电池的注液口相连,所述的三通与分流盒之间通过第三连接管相连,所述的分流盒上设有与电池个数相吻合的出液管。

所述真空管的出口与第二阀门之间设有液位盒,所述的液位盒通过第四连接管与第二阀门相连,所述液位盒的底部还设有排液口,所述的排液口通过第五连接管与第三阀门相连,所述的液位盒与真空管相连的位置应高于液位盒与第四连接管相连的位置。

所述的分流盒上设有便于观察的第一视镜。

所述的液位盒上设有便于观察的第二视镜。

所述的夹持装置包括用于放置多个电池的底板、垂直于底板设置且布置在电池两侧的固定筋以及用于与固定筋相配合起压紧电池作用的压板,所述的压板上设有与出液管相连的软管接头,所述的软管接头通过塑胶密封接头与电池的注液口相连。

所述的底板上设有用于放置电池的凹槽,所述的凹槽为盲槽,所述的固定筋与凹槽间隔布置。

所述的底板上设有供固定筋通过的上小下大的方形台阶孔,所述的固定筋包括底座及垂直于底座设置的立柱,固定筋的底座与方形台阶孔的大孔相配合定位。

所述的立柱与压板之间通过滚花平头螺栓相连,所述的立柱顶端设有与滚花平头螺栓相配合的螺纹孔,所述的压板上设有供滚花平头螺栓穿过的通孔。

所述的压板上还设有上小下大的圆形台阶孔,所述的软管接头与圆形台阶孔的小孔形成螺纹连接,所述的塑胶密封接头的一端抵靠在圆形台阶孔的大孔内,塑胶密封接头的另一端与电池的注液口连通。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夹持装置将多个电池夹持成整体,电解液储液瓶及便携式真空泵分别通过管路与电池的注液口相连,通过关闭和开启相应的阀的,对电池内部实现注液或抽真空的操作。该注液结构能够解决小批量实验电池的注液,且注液量能够得到保证,保障了电池的品质,提高了实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池与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用于小批量锂离子实验电池手动注液结构,包括电解液储液瓶1、便携式真空泵2以及并列设置的多个电池3,多个电池3通过夹持装置夹持成整体,电解液储液瓶1通过吸液管4与电池3的注液口31相连,此处应注意吸液管4的管口应低于电解液储液瓶1中电解液的液位;便携式真空泵2通过真空管5与电池3的注液口31相连,吸液管4及真空管5上分别设有控制管路通断的第一阀门6及第二阀门7。

进一步的,吸液管4及真空管5的出口通过三通8与电池3的注液口31相连,吸液管4的出口与第一阀门6相连,第一阀门6通过第一连接管9与三通8的第一进口相连,真空管5的出口与第二阀门7相连,第二阀门7通过第二连接管10与三通8的第二进口相连,三通8的出口通过分流盒11与各电池3的注液口31相连,三通8与分流盒11之间通过第三连接管12相连,分流盒11上设有与电池3个数相吻合的出液管13。即电解液储液瓶1中的电解液依次通过吸液管4、第一阀门6、第一连接管9、三通8、第三连接管12进入分流盒11,再通过出液管13进入电池3的注液口31。

进一步的,真空管5的出口与第二阀门7之间设有液位盒14,液位盒14通过第四连接管15与第二阀门7相连,液位盒14的底部还设有排液口,排液口通过第五连接管16与第三阀门17相连,液位盒14与真空管5相连的位置应高于液位盒14与第四连接管15相连的位置。即便携式真空泵2内的气体依次通过真空管5、液位盒14、第四连接管15、第二阀门7、第二连接管10、三通8、第三连接管12进入分流盒11,再通过出液管13进入电池3的注液口31。

进一步的,分流盒11上设有便于观察的第一视镜111。

进一步的,液位盒14上设有便于观察的第二视镜141。

进一步的,如图2、图3所示,夹持装置包括用于放置多个电池3的底板18、垂直于底板18设置且布置在电池3两侧的固定筋19以及用于与固定筋19相配合起压紧电池3作用的压板20,压板20上设有与出液管13相连的软管接头21,软管接头21通过塑胶密封接头22与电池3的注液口相连。

进一步的,底板18上设有用于放置电池3的凹槽181,凹槽181为盲槽,固定筋19与凹槽181间隔布置。

进一步的,底板18上设有供固定筋19通过的上小下大的方形台阶孔182,固定筋19包括底座191及垂直于底座191设置的立柱192,固定筋19的底座191与方形台阶孔182的大孔相配合定位。

进一步的,立柱192与压板20之间通过滚花平头螺栓23相连,立柱192顶端设有与滚花平头螺栓23相配合的螺纹孔,压板20上设有供滚花平头螺栓23穿过的通孔201。

进一步的,压板20上还设有上小下大的圆形台阶孔202,软管接头21与圆形台阶孔202的小孔形成螺纹连接,塑胶密封接头22的一端抵靠在圆形台阶孔202的大孔内,塑胶密封接头22的另一端与电池3的注液口连通。软管接头21与圆形台阶孔202的小孔形成螺纹密封连接,压板20在滚花平头螺栓23与立柱192的连接下压紧塑胶密封接头22,使软管接头21到电池3的注液口31之间为密封的结构,不漏气、不漏液。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操作过程如下:

1)抽真空:关闭第一阀门及第三阀门,开启第二阀门,启动便携式真空泵,对电池、液位盒、分流盒及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第四连接管以及第五连接管进行抽真空操作,根据实际情况(便携式真空泵的排气孔有无气体排出)掌握抽真空的时间关闭便携式真空泵,此阶段,电池内部达到一定负压;

2)注液:关闭第二阀门,再开启第一阀门,通过观察分流盒中电解液的液位可得知注液效果;

3)循环抽真空和注液:为保证电池的注液量,往往需要进行循环抽真空和注液,此时,只需重复上述抽真空和注液的操作。在抽真空时,当管路内电解液积累较多时,电解液会汇聚到液位盒内,可通过液位盒下方设置的第三阀门将电解液排放掉,从而保证电解液不会混入到便携式真空泵之中。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