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62788阅读:492来源:国知局
动力电池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涉及储能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电池包。



背景技术:

目前,动力电池包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由于相关技术中的动力电池包不具有额外的散热装置,通常利用自然风进行冷却,导致散热效率低,当产生的热量过高时,由于散热效率低,导致散热不及时,使得电池性能下降,使用寿命降低。另外,由于动力电池包在使用过程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故障或异常,为了避免动力电池包中的器件受损,一般在动力电池包的电路中串联有保险丝,但是由于相关技术中的保险丝是不可拆卸的串联在动力电池包的电路中,在对动力电池包进行后期保养或维护时,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例如维修人员触电或造成电池短路等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包,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包,包括:外壳、电路总成、保险丝结构、风扇及风道,

所述外壳包括箱体和上盖,所述上盖与所述箱体连接,

所述电路总成设置在所述箱体内,所述电路总成具有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

所述保险丝结构设置在所述上盖上,且所述保险丝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路和所述第二电路可拆卸地电性连接,

所述风扇及所述风道设置在所述箱体上,所述风扇的出风口与所述风道的进风口相连通。

优选地,

所述上盖具有安装槽,

所述保险丝结构具有保险丝和保险盖,所述保险丝嵌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保险盖扣合所述安装槽并与所述安装槽密封连接。

优选地,所述动力电池包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安装在所述上盖上。

优选地,

所述上盖具有由所述上盖的上表面向下凹陷的收纳槽,

所述把手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上盖上,且能够转动收纳于所述收纳槽内,当所述把手位于所述收纳槽内时,所述把手不高于所述上表面。

优选地,所述上表面的边缘处向下凹陷形成所述收纳槽。

优选地,所述把手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把手对称设置在所述上盖上。

优选地,

所述箱体具有排气孔,

所述动力电池包还包括排气装置,所述排气装置具有导向弯管、输送管、透气件及弹性件,所述导向弯管的一端与所述排气孔相连通,所述导向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输送管相连通,所述透气件及所述弹性件均安装在所述导向弯管内,所述弹性件的一端固定,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能够推动所述透气件密封所述排气孔,其中,在所述排气孔的气压达到设定值时,所述透气件脱离与所述排气孔的密封状态且两者形成间隙,所述间隙与所述导向弯管连通。

优选地,

所述箱体的一侧壁具有向所述箱体的内部方向凹陷的放置槽,

所述风扇位于所述放置槽内。

优选地,所述上盖的一侧壁具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与所述放置槽相对设置,并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外壳还包括罩盖,所述罩盖罩扣在所述放置槽及所述避让槽上,且所述罩盖具有格栅,所述格栅与所述风扇的进风口相对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动力电池包通过将保险丝结构设置在上盖上,并与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可拆卸地电性连接,在对动力电池包进行后期保养或维护电池时,可先将保险丝结构从电路总成中拆除,然后再拆卸电池,以免造成人员触电或电池短路等风险,从而提高动力电池包的使用安全性。此外,由于动力电池包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避免热量过高,导致动力电池包受损的情况发生,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池包通过在箱体上设置风扇与风道,加快了动力电池包所在环境的空气流动性,有效对动力电池包进行加速冷却,提高了动力电池包的散热效率。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动力电池包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动力电池包的保险丝结构与部分上盖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动力电池包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动力电池包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动力电池包;

10-外壳;

100-箱体;

100a-放置槽;

102-上盖;

102a-安装槽;

102b-避让槽;

102c-收纳槽;

104-罩盖;

104a-格栅;

11-保险丝结构;

110-保险丝;

112-保险盖;

114-密封圈;

12-风扇;

13-排气装置;

130-导向弯管;

132-输送管;

14-把手;

150-导电端子。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文中所述“前”、“后”、“左”、“右”、“上”、“下”均以附图中的动力电池包1的放置状态为参照。

如图1至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包1,包括:外壳10、电路总成、保险丝结构11、风扇12及风道。外壳10是动力电池包1的外部主体,包括箱体100和上盖102,上盖102和箱体100之间可通过卡扣、螺钉、螺栓配合连接。上盖102具有安装槽102a,保险丝结构11具有保险丝110和保险盖112,保险丝110嵌在安装槽102a内,不占用额外的空间,而保险盖112扣合安装槽102a,并与安装槽102a通过卡扣和/或螺钉连接,避免保险丝110裸露在外被损坏的情况发生,具体地,保险盖112与安装槽102a之间设置有密封圈114,通过密封圈114实现保险盖112与安装槽102a的密封连接,从而避免液体顺着保险盖112与安装槽102a的连接间隙流入至安装槽102a内损坏保险丝110,其中,在保险丝110嵌在安装槽102a内的同时,其两端还分别与箱体100内的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上的导电端子150插装,实现与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可拆卸地电性连接,第一电路为连接电池模组的电路,第二电路为连接负载的电路,通过保险丝1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电路或第二电路可拆卸地连接,在对动力电池包1进行后期保养或维护电池时,可先将保险丝110从电路总成中拆除,然后再进行保养或维护,以免造成人员触电或电池短路等风险,从而提高动力电池包1的使用安全性。

如图4所示,在箱体100的一侧壁上具有向箱体100的内部方向凹陷的放置槽100a,风扇12放置在放置槽100a内,可便于拆卸,且不占用额外的空间,从而使得动力电池包1更加小巧,风道(图中未示出)设置在箱体100上,且风道的进风口与风扇12的出风口相连通,在风扇12运转时,风扇12周围的空气加速流动,并且在风扇12的作用下流动至风道内,其中,空气沿着风道进行流动,同时与动力电池包1进行热交换,从而达到快速冷却动力电池包1的目的,避免电池包内的元件烧坏,延长动力电池包1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上盖102还具有避让槽102b,避让槽102b与箱体100的放置槽100a相对设置,且相连通,这样不仅可以用来存放风扇12的电线和/或动力电池包1内的部分电路,从而使得动力电池包1更加规整,而且在风扇12存在一定高度误差时,上盖102也可顺利与箱体100连接。

当将箱体100、上盖102及风扇12相互装配完成后,为避免风扇12及部分电路裸露在外被损坏的情况发生,如图2和图3所示,将罩盖104罩扣在放置槽100a及避让槽102b上,并与放置槽100a及避让槽102b密封连接,其中,罩盖104具有与风扇12的进风口相对设置的格栅104a,方便风扇12促进动力电池包1所在环境的空气流动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4所示,为了方便人员对动力电池包1进行搬运,在上盖102上安装有把手14,具体地,上盖102的上表面的边缘处向下凹陷形成收纳槽102c,把手14可转动地安装在上盖102上,且能够转动收纳于收纳槽102c内,当人员需对动力电池包1进行搬运时,可将把手14从收纳槽102c中抠起,以便进行搬运,当搬运完成后,转动把手14将把手14收纳于收纳槽102c内,把手14位于收纳槽102c内时,把手14不高于上盖102的上表面,以隐藏在收纳槽102c中,避免占用额外空间,从而使得动力电池包1更加小巧,可布置于整车副驾驶座椅下,也可布置在行李舱或仪表台下面,不占用额外空间,布置更加紧凑,更合理。

进一步地,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把手14的数量为两个,通过将两个把手14对称设置在上盖102上,在搬运动力电池包1的过程中更加稳定。

另外,在动力电池包1充电和使用过程中,有可能析出气体,为了防止爆炸、起火或有毒物质的危害,在箱体100上设计排气孔,并在箱体100的外部安装与排气孔连通的排气装置13,可将动力电池包1内产生的气体排出,具体地,该排气装置13具有导向弯管130、输送管132、透气件(图中未示出)及弹性件(图中未示出),导向弯管130分别与排气孔和输送管132连通,箱体100内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排气孔、导向弯管130至输送管132内,然后再通过输送管132输送至指定环境中,例如,动力电池包1安装在电动汽车的车体内,为避免动力电池包1产生的气体直接排向车内,输送管132的出气端穿过车体上的通孔,且位于车体的外部,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动力电池包1产生的气体排出至车体的外部,其中,在导向弯管130与排气孔连通的一端内安装有透气件及弹性件,弹性件的一端固定在导向弯管130内,另一端推动透气件密封排气孔,透气件能够缓慢地透过气体,因此能够对动力电池包1内的压力进行平衡,其中,当动力电池包1产生少量的气体时,气体缓慢经过排气孔处的透气膜然后再在通过导向弯管130及输送管132排出,此时,由于气体压力小,无法克服弹性件的弹力,透气件与排气孔之间会持续配合密封,当动力电池包1内部出现热失控时,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气体及热量,促使箱体100内的气体压力快速上升,透气件无法及时透过这些气体,因此,随着压力逐渐增大,压力会逐渐克服弹性件对透气件提供的弹力,当气压达到设定值时,透气件便会被推离,脱离与排气孔的密封状态,透气件与排气孔形成间隙,大量气体便可由该间隙快速进入到导向弯管130,然后再通过排气管排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基于本申请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