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15842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电性连接芯片模块至印刷电路板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申请号为201210217573.0的中国专利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块至印刷电路板,其包括一绝缘本体,多个端子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一底座,位于所述绝缘本体外围,一第一固定件固定于所述底座一侧,一压制件,枢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件,用于压制所述芯片模块,一第二固定件固定于所述底座的相对侧,一扣持件,枢接于所述第二固定件上,盖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上,且所述扣持件用于携载所述芯片模块至所述绝缘本体人。然而,由于所述压制件和所述载体都枢接于所述底座,造成所述电连接器机构部件较多,生产成本较高的缺陷。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针对
背景技术
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载体和压框枢接于本体两侧,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电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一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一芯片模块至一电路板,包括:一绝缘本体,用于承载所述芯片模块;多个端子,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用于导接所述芯片模块和所述电路板;一第一固定件,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一固定件通过一定位件固定于所述电路板,所述第一固定件设有一枢接部,位于所述定位件和所述绝缘本体之间;一载体,用于携载所述芯片模块至所述绝缘本体,所述载体设有一枢接臂枢接于所述枢接部;一第二固定件,与所述第一固定件分开成型且固定于所述电路板,所述第二固定件和所述第一固定件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相对两侧;一压框,盖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上,所述压框前端扣合于所述定位件A且后端枢接于所述第二固定件;进一步,所述载体凸伸一延伸部,自所述延伸部的相对两侧沿相互背离的方向延伸形成两所述枢接臂,所述延伸部相对两侧分别挡止于枢接部;进一步,所述枢接部包括间隔且相对的一第一限位部和一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之间形成一收容槽收容枢接臂;进一步,所述第一限位部具有一竖直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件,自所述竖直部顶端向前水平延伸形成一水平部,所述水平部向下挡止所述枢接臂;进一步,所述枢接部包括两个所述第二限位部,一连接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限位部,所述连接部平行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一侧边,且当所述载体打开时,所述连接部挡止所述载体;进一步,每一所述收容槽下方设有一通孔,贯穿所述第一固定件;进一步,所述第一固定件具有一平板部,所述平板部具有一圆孔,所述定位件穿过所述圆孔,所述圆孔边缘向其中心方向延伸形成一卡持部,所述卡持部抵接所述定位件;进一步,所述平板部边缘向靠近所述绝缘本体方向延伸形成一挡止部,所述圆孔圆心至所述挡止部边缘的距离大于所述圆孔圆心至所述绝缘本体侧边的距离;进一步,所述枢接部位于所述挡止部和所述圆孔之间;进一步,所述枢接部具有两个收容槽,所述挡止部为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一第一凸片和一第二凸片,所述第一凸片和所述第二凸片位于两个所述收容槽之间,且所述圆孔位于所述第一凸片和所述第二凸片之间;进一步,所述第一固定件为塑料制成,且所述枢接部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一固定件;进一步,包括一背板,位于所述电路板下方,所述定位件穿过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电路板铆合于所述背板,一摇杆枢接于所述第二固定件,所述压框一侧枢接于所述摇杆,相对的另一侧延伸形成一卡合部,卡持于所述定位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通过所述载体枢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件,所述压框枢接于所述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直接固定于电路板,无需于所述绝缘本体外围设置底座,使所述电连接器结构简单,降低其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载体安装前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载体安装后立体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载体合拢后立体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载体安装前的侧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载体安装后的侧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载体合拢后的侧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载体立体图侧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电连接器100背板1电路板2绝缘本体3第一固定件4平板部41圆孔42卡持部421枢接部43连接部431第一限位部432竖直部4321水平部4322第二限位部433收容槽401通孔402挡止部44第二固定件5芯片模块6载体7延伸部71枢接臂72压框8卡合部81摇杆9定位件A【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电性连接一芯片模块6至一电路板2,包括一绝缘本体3;多个端子(未图示),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3;一背板1,位于所述电路板2的下方;一第一固定件4,位于所述绝缘本体3一侧并固持于所述背板1;一载体7,枢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件4,并盖设于所述绝缘本体3上;一第二固定件5,位于所述绝缘本体3的相对侧并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3;一压框8,枢接于所述第二固定件5,并压制所述绝缘本体3。如图2至图4所示,一摇杆9枢接于所述第二固定件5,所述压框8的后端一侧枢接于所述摇杆9,其前端一侧延伸形成一卡合部81,卡持于所述定位件A,使所述压框8牢固锁合。所述载体7具有一框部,携载所述芯片模块6至所述绝缘本体3,所述框部的一侧边向远离所述框部延伸凸伸形成一延伸部71,自所述延伸部71的相对两侧沿相互背离的方向延伸形成两枢接臂72。如图1、图3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固定件4具有一平板部41,所述平板部41具有一圆孔42,一定位件A,穿过所述圆孔42和所述电路板2,并铆接于所述背板1,将所述第一固定件4固定于所述电路板2。进一步,所述圆孔42的边缘于其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分别向前中心方向延伸形成一卡持部421,使四个所述卡持部421,从四个方向对称卡持所述定位件A,确保所述定位件A垂直稳定。所述平板部41于所述圆孔42的一侧设有一枢接部43,所述枢接部43包括一连接部431,所述连接部431平行于所述绝缘本体3的一侧边,使所述载体7打开到最大位置时,所述延伸部71挡止于所述连接部431,避免所述载体7开合过大,破坏所述枢接部43。另外,所述连接部431两端分别连接有一第二限位部433,所述延伸部71相对两侧分别挡止于两个所述第二限位部433,防止所述载体7旋转时左右晃动;每一所述第二限位部433于其一侧间隔设有一第一限位部432,所述第一限位部432和所述第二限位部433之间形成一收容槽401收容所述枢接臂72,使所述载体7枢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件4。进一步,位于所述连接部431一端的对应所述第一限位部432和所述第二限位部433间的最小间隙略大于所述枢接臂72的直径,使所述枢接臂72能通过所述第一限位部432和所述第二限位部433的间隙装配至所述收容槽401。更进一步,每一所述第一限位部432具有一竖直部4321,固定于所述平板部41,自所述竖直部4321顶端向前水平延伸形成一水平部4321,所述水平部4321向下挡止所述枢接臂72,防止所述载体7在枢接的过程中,所述枢接臂72脱离所述收容槽401。所述平板部41的一边缘向靠近所述绝缘本体3方向延伸形成一挡止部44,所述圆孔42圆心至所述挡止部44边缘的距离大于所述圆孔42的圆心至所述绝缘本体3侧边的距离,使所挡止部44挡止于所述绝缘本体3,避免所述平板部41围绕所述定位件A旋转,保证了所述载体7无法稳定盖合于所述绝缘本体3。在本实施例中,为提高所述第一固定件4的稳定性,所述枢接部43位于所述挡止部44和所述圆孔42之间,进一步,为增强所述挡止部44的挡止效果,所述挡止部44为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一第一凸片(未标号)和一第二凸片(未标号),所述第一凸片(未标号)和所述第二凸片(未标号)位于两个所述收容槽401之间,且所述圆孔42位于所述第一凸片(未标号)和所述第二凸片(未标号)之间。为节约所述连接器成本,所述第一固定件4为塑料制成,且所述枢接部43一体成型于所述平板部41。在其它实施中,只要能实现上述功能,所述挡止部44的形状,所述枢接部43的位置和所述第一固定件4的材料制成在此并不为限。每一所述收容槽401下方设有一通孔402,贯穿所述第一固定件4,避免所述枢接部43成型过程,塑胶发生起泡鼓胀。如图2、图6至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组装的过程中,先将所述端子(未图示)焊接于所述电路板2和所述绝缘本体3固定于所述电路板2,再将所述第一固定件4和所述第二固定件5锁合于所述背板1,然后将所述载体7枢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件4,所述摇杆9枢接于所述第二固定件5,所述压框8安装至所述摇杆9;在安装所述芯片模块6的过程中,先通过所述摇杆9打开所述压框8,并旋转开所述载体7,然后将所述芯片模块6安装至所述载体7,旋转所述载体7至闭合位置,最后操作摇杆9,使所述卡合部81卡合于所述定位部,锁紧所述压框8即可。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有下列有益效果:(1)所述载体7枢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件4,所述压框8枢接于所述第二固定件5,所述第一固定件4和所述第二固定件5直接固定于电路板2,无需于所述绝缘本体3外围设置底座,使所述电连接器100结构简单,降低其生产成本。;(2)所述延伸部71相对两侧分别挡止于两个所述第二限位部433,避免了所述载体7旋转时左右晃动;(3)所述延伸部71挡止于所述连接部431,避免所述载体7开合过大,破坏所述枢接部43;(4)所述圆孔42圆心至所述挡止部44边缘的距离大于所述圆孔42圆心至所述绝缘本体3侧边的距离,使所挡止部44挡止于所述绝缘本体3,避免所述平板部41围绕所述定位件A旋转,确保所述载体7无法稳定盖合于所述绝缘本体3。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