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头连接器及具有该插头连接器的线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63046阅读:478来源:国知局
插头连接器及具有该插头连接器的线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可靠性高的插头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CN201420384138.1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线缆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壳体;一第一模组,包括一第一绝缘件和一组第一导电端子;一第二模组,包括一第二绝缘件和一组第二导电端子;两个导电扣持元件;一屏蔽片,其包括一板体和两个接地部,其中该板体间隔开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该接地部与该导电扣持元件接触并电连接;两个金属弹片,装设在该绝缘壳体的外侧;以及一外屏蔽壳体,环绕地包围在该金属弹片、该导电扣持元件以及该绝缘壳体的外周。该电连接器为一插头连接器,该绝缘壳体在对应于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的对接部的位置处形成有上下贯通的通孔,而两个金属弹片直接覆盖在这些通孔的外侧。这种设计中的导电端子的对接部存在向上穿出该绝缘壳体上的通孔而与金属弹片发生意外碰触导致短路的可能,从而可能影响到电连接器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出一种插头连接器,其能够提高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插头连接器,包括:

一绝缘壳体,其内部包围形成一对接腔,并在该对接腔的上下两侧的内壁面上形成有多个端子收容通道,该端子收容通道的前端在该绝缘壳体上形成有上下贯通的一通孔,该绝缘壳体的外侧面在与这些通孔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至少一收容槽;

至少一端子模组,装设在该绝缘壳体的后方,包括多个导电端子和包覆在这些导电端子外周的一绝缘座;该导电端子具有位于前端的一对接部,该对接部是可以上下弹性活动地收容于所述通孔;

至少一金属弹片,该金属弹片对应安装在该绝缘壳体的收容槽内,所述金属弹片延伸出多个接地弹片,这些接地弹片向内延伸到该对接腔内;

至少一绝缘片,该绝缘片对应安装在该绝缘壳体的收容槽内,并被设置在其外侧的金属弹片压贴到该绝缘壳体的外侧面,该绝缘片用于遮盖该绝缘壳体上的通孔,以防止这些导电端子的对接部与该金属弹片发生不适当的接触;以及

一金属外壳,环设在该绝缘壳体及该金属弹片的外周。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绝缘壳体是一体式环形结构,其单独地定义了该插头连接器的对接插入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绝缘壳体上设有多个定位孔,该端子模组上对应地设有多个定位突部,该端子模组借助这些定位突部与定位孔的配合从而固定装设于该绝缘壳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金属弹片包括装设于该收容槽的一基板以及由该基板的后端分别向下延伸出的两个固定突片,所述的接地弹片是由该基板的前端向前延伸出的;该绝缘壳体上设有供这两个固定突片插置其中的两个定位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绝缘片是一聚酯薄膜。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插头连接器包括相互配合的一上端子模组和一下端子模组以及夹设在该上端子模组与该下端子模组之间的一金属卡钩,该金属卡钩具有向前分别伸入该对接腔两侧的两个卡钩。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上端子模组的导电端子的后部设有呈平板状的一焊接部,其中与电源及接地相对应的导电端子的焊接部设有缺口;该下端子模组的与电源及接地相对应的导电端子的后部设有上下竖直延伸的连接脚,这些连接脚竖直穿设于对应的缺口内,从而与对应的导电端子建立电性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上端子模组和该下端子模组均设有一定位槽,该金属外壳上设有与该定位槽相配合的定位突片,该金属外壳借助该定位突片与该定位槽的配合,固定装设于该上端子模组和该下端子模组。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一插头连接器和焊接在该插头连接器后方的一线缆,该插头连接器是如上所述的插头连接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线缆连接器还包括套设在该插头连接器上的一金属壳体,该金属壳体包括呈圆环形的一套筒及从该套筒向后延伸出的一线夹;该金属壳体的前端的上下两侧各设有相向弯折延伸的一唇部,该唇部与该插头连接器的金属外壳相挡止限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通过设置一绝缘片阻隔在装设于绝缘壳体内侧的导电端子的对接部与装设于绝缘壳体外侧的金属弹片之间,可以很好地防止导电端子的对接部与金属弹片发生意外碰触导致短路,从而能够提高工作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的较佳实施例中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的较佳实施例中的金属壳体的立体图。

图4是图2所示插头连接器的较佳实施例的前视图。

图5是图4中A-A向的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的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在图6基础上进一步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区别于图7的另一角度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在图8基础上进一步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在图9基础上进一步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区别于图10的另一角度的分解立体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0 线缆连接器 10 插头连接器 20 金属壳体 1 绝缘壳体 2 上端子模组 3 下端子模组 4 金属卡钩5 金属弹片 6 绝缘片 7 金属外壳 13 穿孔 14 定位孔 15 定位槽 16 收容槽 17 端子收容通道 18 通孔 19 对接腔 21 上排导电端子 22 上绝缘座 23 电阻 24 穿孔 211 对接部 212 焊接部 214 缺口 A1/A4/A5/A6/A7/A9/A12 导电端子 224 定位突部 225 定位槽 31 下排导电端子 32 下绝缘座311 对接部 312连接脚314 短接板B1/B4/B9/B12 导电端子 324 定位突部 325 定位槽 41 基板 42 卡钩 51 基板 52 接地弹片 53 定位孔 54 固定突片 55 弹性臂 73 突起部 75 定位突片 201 套筒 202 线卡 203 唇部。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本实用新型可以容易地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实施例,但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详细说明的仅仅是其中一些具体实施例,同时可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是本实用新型原理的示范性说明,而并非旨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到在此所说明的那样。

由此,本说明书中所指出的一个特征将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其中一个特征,而不是暗示本实用新型的每个实施例必须具有所说明的特征。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他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非旨在限制。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元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元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元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

以下结合本说明书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

参见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USB type-C型线缆连接器100,其包括一插头连接器10、与该插头连接器10相配合的一金属壳体20以及焊接在该插头连接器10后方的一线缆(图未示)。其中,该插头连接器10包括一金属外壳7和向后伸出于该金属外壳7的一上端子模组2和一下端子模组3。该上端子模组2和下端子模组3上的导电端子能够与该线缆对应焊接到一起。

该金属壳体20套设在该插头连接器10的后方。该金属壳体20包括呈圆环形的一套筒201以及从该套筒201向后延伸出的一线夹202,该线夹202用于夹设该线缆从而起到应力释放的作用。具体而言,该金属壳体20是从前向后套入到该金属外壳7上的,该金属壳体20的前端的上下两侧各设有一相向弯折的唇部203,该唇部203与该金属外壳7的后端的一突起部73相挡止限位,从而便于装配;该金属壳体20将上端子模组2及下端子模组3收容于其内。

值得一提的是,该金属壳体20是在焊线完成后再从该插头连接器10的前端套入的,既不会影响焊线工序的操作,也不会对后面的工序造成影响,从而可以降低线缆连接器100的组装时间并降低成本。

参见图4至图11,该插头连接器10包括:一绝缘壳体1,插设在该绝缘壳体1内的上端子模组2、下端子模组3以及一金属卡钩4,分别固定在该绝缘壳

体1的上下两侧外围的两个金属弹片5以及两个绝缘片6,以及套设在该绝缘壳体1外周的金属外壳7。

该绝缘壳体1是采用射出成型工艺制得的一体式环形结构,其单独地定义了对接插入口的外观尺寸。这种设计使得绝缘壳体1具有较好的尺寸精度,可以保证另一对接连接器(图未示)的顺利插入,且另一对接连接器的插入过程不会对该绝缘壳体1本身造成损害。

该绝缘壳体1的内部包围形成一对接腔19。该绝缘壳体1在该对接腔19的上下两侧的内壁面上形成有多个端子收容通道17(参见图5)。这些端子收容通道17的前端在该绝缘壳体1上对应形成多个上下贯通的通孔18。该绝缘壳体1在这些通孔18的外侧面对应形成有一收容槽16(参见图7)。在本实施例中,该收容槽16为两层的阶梯结构,内侧一层较窄用于配合该绝缘片6,外侧一层较宽用于配合该金属弹片5。

该绝缘壳体1上设有与金属弹片5相配合的定位槽15。该绝缘壳体1上设有与上端子模组2/下端子模组3相配合的上下贯通的定位孔14。该绝缘壳体1上还设有与金属弹片5相配合的上下贯通的穿孔13。

该上端子模组2包括七个导电端子21(对应于USB type-C规范的A1,A4,A5,A6,A7,A9,A12)及包覆成型在这些导电端子21上的一上绝缘座22。具体而言,每个导电端子21包括位于前端的一对接部211和位于后端的一焊接部212。其中,该对接部211的位置与前述的绝缘壳体1上的通孔18的位置相对应。该对接部211在自由状态是伸入该对接腔19中的,并可以在通孔18处上下弹性活动。在该插头连接器10与另一插座连接器(图未示)对接时,该对接部211受该插座连接器的抵顶能够向外退入到该通孔18中。这种贯穿式的通孔18设计能够为导电端子21的对接部211提供较大的弹性活动空间,且便于该绝缘壳体1的注塑形成及简化注塑模具的设计。

参见图10,这些导电端子21中的四个(对应于USB type-C规范的A1,A4,A9,A12,用于连接电源或接地)的焊接部212的一侧形成有缺口214。参见图9,该上端子模组2在对应于这四个缺口214处形成有上下贯通的四个穿孔24。另外,导电端子A4的焊接部212与导电端子A5的焊接部212之间焊接有一电阻23,用于限制电流来保护该插头连接器10所连接的电子电路。这种设计不需要借助PCB来焊接电阻23,较为便利且成本较低。

参见图5、图6和图7,该上绝缘座22上形成有两个定位突部224,其能够与该绝缘壳体1上的两个定位孔14对应配合,从而将该上绝缘座22固定装设到该绝缘壳体1上。该上绝缘座22上还形成有与该金属外壳7相配合的一个定位槽225。

该下端子模组3包括五个导电端子31(对应于USB type-C规范的B1,B4,B5,B9,B12)及包覆成型在这些导电端子31外的一下绝缘座32。其中,导电端子B5是没有向后伸出的空端子,其只有对接部311而没有焊接部。另外四个导电端子(对应于USB type-C规范的B1,B4,B9,B12)的后部设有向上垂直弯折延伸出的连接脚312。其中,这些对接部311的位置与前述的绝缘壳体1上的通孔18的位置相对应。该对接部311在自由状态是伸入到该对接腔19中的,在该插头连接器10与另一插座连接器(图未示)对接时,该对接部311受该插座连接器的抵顶能够向外退入该通孔18中。这种贯穿式的通孔18设计能够为导电端子31的对接部311提供较大的弹性活动空间,并且便于该绝缘壳体1的注塑形成及简化注塑模具的设计。

参见图2、图5、图9和图10,这四个导电端子31的连接脚312分别向上穿过该上端子模组2的四个穿孔24,从而可以通过该上端子模组2的四个导电端子21(对应于USB type-C规范的A1,A4,A9,A12)的焊接部212实现接地或是连接电源,这种设计可以减少该线缆连接器100的焊线端的数量,从而简化焊线工序。

值得一提的是,连接脚312与对应的焊接部212可以是预先通过紧配合电性连接在一起的,也可以是预先并不电性连接在一起。一旦线缆上的导线焊接到这些焊接部212时,焊锡可以流淌到该缺口214处,令连接脚312与对应的焊接部212短接到一起。

参见图8,类似于前述的上绝缘座22,该下绝缘座32上设有两个定位突部324,其能够与该绝缘壳体1上的两个定位孔14相配合,从而使该下绝缘座32固定装设到该绝缘壳体1上。参见图5,该下绝缘座32上设有与该金属外壳7相配合的一个定位槽325。

参见图5、图9至图11,该金属卡钩4包括夹设在该上端子模组2与该下模子模组3之间的一基板41和由该基板41的两侧向前延伸出的两个卡钩42。结合参见图4,这两个卡钩42伸入到该对接腔19的两侧,能够与对接的另一插座连接器钩扣在一起,从而提升两连接器之间的结合力。

参见图7和图9,该金属弹片5包括一基板51,由该基板51的前端向前延伸出的两个接地弹片52,由该基板51的后端两侧向下延伸出的两个固定突片54以及由该基板51的两侧向前延伸出的两个弹性臂55。其中,该基板51对应装设在该绝缘壳体1的收容槽16中,该两弹性臂55与该金属外壳7弹性接触在一起从而使该金属弹片5电性接地。两个固定突片54对应插置在该绝缘壳体1的定位槽15中。该基板51上设有三个定位孔53。参见图5,这些接地弹片52向内延伸到该对接腔19内,该绝缘壳体1上的穿孔13为接地弹片52提供了必要的弹性活动空间。

参见图5、图7和图9,该绝缘片6装设在该收容槽16中,并被该金属弹片5压紧贴靠到该绝缘壳体1的外侧面,用于遮盖该绝缘壳体1上的通孔18。这种设计可以防止导电端子21、31的对接部211、311与该金属弹片5或金属外壳7发生不适当的接触,影响到整个插头连接器10以及线缆连接器100的工作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该绝缘片6 较佳是选用一Mylar(聚酯薄膜),该聚酯薄膜是一平坦延展的绝缘薄膜,值得指出的是在图10中示出的凹凸不平的绝缘片6是聚酯薄膜在受到金属弹片5挤压时的示例。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绝缘片6也可以选用其他绝缘材质(如绝缘树脂)制成。

参见图5和图6,该金属外壳7环设在该绝缘壳体1及这两个金属弹片5的外周,其包括呈圆环形的一套筒71以及从该套筒71向后拱曲地延伸出的突起部73。该金属外壳7设有若干定位突片75,用于与上端子模组2上的定位槽225及下端子模组3上的定位槽325相配合,从而将该金属外壳7固定到该上端子模组2与该下端子模组3上。

该插头连接器10的装配过程大致包括:采用嵌入成型工艺将七个导电端子21与上绝缘座22结合成一体,制得上端子模组2;采用嵌入成型工艺将五个导电端子31与下绝缘座32结合成一体,制得下端子模组3;将金属卡钩4夹设到上端子模组2与下端子模组3之间,并使三者结合到一起,得到一组合体;将该组合体从后往前插置到该绝缘壳体1中;然后将绝缘片6和金属弹片5对应装设到绝缘壳体1外侧的收容槽16上;最后,将金属外壳7从前往后套设到该绝缘壳体1外周,直至其上的定位突片75与定位槽225、325卡扣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10通过将绝缘片6阻隔在装设于绝缘壳体1上的导电端子21、31的对接部211、311与装设于绝缘壳体1外侧的金属弹片5之间,可以很好地防止导电端子21、31的对接部211、311与金属弹片5发生意外碰触导致短路,从而能够提高连接器的工作可靠性。

上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构思和精神,可以十分方便地进行相应的变通或修改,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书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