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接线端子压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44105阅读:5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接线端子压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设备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接线端子压线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电气设备的接线端子在压线时,一般由人工操作手动压线钳或液压装置进行压线加工。通过压线钳进行压线作业时,不仅增加压线作业人工成本、大批量压线作业人工劳动强度高,而且存在压线效率低、品质低及无法满足大批量压线加工作业需要的问题;而目前的液压装置在操作时,需要人工上料和下料,在上料和下料过程中液压装置必须等待而无法压线,因此其工作效率尚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效率较高的新型接线端子压线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接线端子压线装置,包括:筒状底座及固定在该筒状底座上端的环形台面,该筒状底座竖直设置,其内部形成一容纳空间;

可间歇性转动地设置在该台面上的环形转台,该环形转台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均匀且间隔分布的多个凹槽,该凹槽的一端沿径向延伸至该环形转台的内周面,该凹槽的另一端上形成一挡止面;及设置在该环形转台内的液压装置,当该环形转台静止时,该液压装置的位置正对于某一该凹槽的内侧一端。

优选地,该液压装置包括:下模座、可拆卸地固定在下模座上端的下模头、以及竖直设置的第一液压装置,该第一液压装置固定在该筒状底座上且位于该容纳空间内,该第一液压装置的液压杆的上端固定在该下模座底部;上模座、可拆卸地固定在上模座下端的上模头以及沿竖直方向固定设置的第二液压装置,该第二液压装置的液压杆的下端固定在该上模座顶部;其中,该下模头与该上模头合模时所处的位置,在周向上正对于该环形转台静止时某一该凹槽的内侧一端。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优选实施例的接线端子压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局部A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2。

本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接线端子压线装置,包括:筒状底座1及固定在筒状底座1上端的环形台面2,筒状底座1竖直设置,其内部形成一容纳空间(未标记);

可间歇性转动地设置在台面2上的环形转台3,环形转台3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均匀且间隔分布的多个凹槽4,凹槽4的一端沿径向延伸至环形转台3的内周面,凹槽4的另一端上形成一挡止面40;及设置在环形转台3内的液压装置(未标记),当环形转台3静止时,液压装置的位置正对于某一凹槽4的内侧一端。

其中,首先由人工将接线端子02套设在线头01的一端,并将其填设在凹槽4内,且使套设有接线端子02的一端凸出于环形转台3的内周面。这样,当某一套设有接线端子02的线头01随环形转台3转动(图中箭头所示方向)到正对于液压装置处停止时,液压装置则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压线作业,即通过压力使接线端子02变形进而紧合在线头01上。由于其在液压装置进行压线作业时,仍然能够在未填充的凹槽内进行填充,因此不必等待该次压线作业完毕(即可以不间断地上料)。因此,其效率能够大大提高,且当一人操作不过来时,还可以多人配合操作,因而效率更高。

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优选地,液压装置包括:下模座7、可拆卸地固定在下模座7上端的下模头8、以及竖直设置的第一液压装置(未示出),第一液压装置固定在筒状底座1上,且位于容纳空间内,第一液压装置的液压杆(未示出)的上端固定在下模座7底部;上模座5、可拆卸地固定在上模座5下端的上模头6以及沿竖直方向固定设置的第二液压装置(未示出),第二液压装置的液压杆(未示出)的下端固定在上模座5顶部;其中,下模头7与上模头6合模时所处的位置,在周向上正对于环形转台3静止时某一凹槽的内侧一端。这样可以尽量避免在转动过程中接线端子干涉到下模头7或上模头6。

本实用新型中其他未详述部分均属于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