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心线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06727阅读:3503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心线圈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元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空心线圈。



背景技术:

空心线圈即导线呈弹簧状一圈圈缠绕起来,导线彼此互相绝缘,当电流流过导线时,线圈周围即可产生磁场,磁场强度跟流过线圈电流的强度跟线圈的匝数为正比。同理在一定的磁场内,用线圈做切割磁力线动作,同样磁场可以转换成电能,利用这一磁电转换原理可做成继电器、马达、电动机,无线设备、喇叭等器件。导线材料可以是铜,铁,铝,金等金属器件,线圈中心可插入金属式磁性器件增强其导电流时所产生的磁场,当线圈中心只有塑料骨架或无骨架时就形成了空心线圈,空心线圈应用广泛,为适应多种需求,人们把它设计为圆形、方形、椭圆形及各种异形形状。

目前,制作空心线圈的步骤通常分为自动绕线、去皮浸锡、装配、折弯以及自动测试,其中,自动绕线就是将金属线呈弹簧状绕制多圈,形成空心线圈本体,将空心线圈两引出线进行浸锡,将良品放置屏蔽外壳中,屏蔽外壳至少有三面包覆空心线圈,即包覆空心线圈本体的三个侧面,另一个侧面用于与印刷电路板连接,空心线圈的引线伸出端直接焊接于印刷电路板上,然而,引线作为焊盘,单靠底部的固定槽,容易发生松动,线圈底部的引线起翘,出现引线作为焊盘的共面度小于0.15mm,导致空心线圈在印刷电路板贴片过程中出现空焊接。另外目前由于小尺寸重量轻和引线作为焊盘尺寸过小的原因,在贴片过程发生漂移。

因此,如何将引线末端进行固定以防止线松导致焊盘共面不良而在贴片过程的生产空焊以及漂移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心线圈,将引线末端悬挂于挂线窗口,避免了引线末端进行固定以防止线松导致焊盘共面不良而在贴片过程的生产空焊以及漂移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心线圈,包括空心线圈本体以及用于包覆所述空心线圈本体的屏蔽外壳,所述屏蔽外壳的侧壁上靠近空心线圈引线端的位置开设有用于悬挂所述空心线圈引线末端的挂线窗口。

优选的,在上述空心线圈中,所述屏蔽外壳的侧壁底端开设有用于定位所述空心线圈引线的通孔,以便所述空心线圈引线穿过所述通孔缠绕于所述挂线窗口上,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空心线圈引线的外径。

优选的,在上述空心线圈中,所述屏蔽外壳的侧壁底端延伸出用于与印刷电路板的定位孔固定连接的定位柱。

优选的,在上述空心线圈中,所述定位柱与所述通孔位于同一侧面。

优选的,在上述空心线圈中,所述屏蔽外壳的体积范围为6.8mm*5.0mm*4.5mm-7.0mm*5.5mm*5.0mm。

优选的,在上述空心线圈中,所述挂线窗口的面积范围为1mm*1.5mm-1.5mm*2.0mm。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空心线圈,包括空心线圈本体以及用于包覆所述空心线圈本体的屏蔽外壳,所述屏蔽外壳的侧壁上靠近空心线圈引线端的位置开设有用于悬挂所述空心线圈引线的挂线窗口。为了实现空心线圈两端的引线既要与印刷电路板连接,同时避免引线直接与印刷电路板连接导致引线末端容易翘起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心线圈,在屏蔽外壳的侧壁上靠近空心线圈引线端的位置开设有用于悬挂所述空心线圈引线末端的挂线窗口,空心线圈引线从屏蔽外壳的底部穿过屏蔽外壳的侧面,将末端折入挂线窗口内,避免了空心线圈引线末端容易翘起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心线圈结构透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心线圈结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心线圈结构前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心线圈结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3和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心线圈结构透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心线圈结构侧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心线圈结构前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心线圈结构俯视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空心线圈03,包括空心线圈本体03以及用于包覆所述空心线圈本体03的屏蔽外壳02,所述屏蔽外壳02的侧壁上靠近空心线圈引线端的位置开设有用于悬挂所述空心线圈引线末端的挂线窗口01。

其中,挂线窗口01的位置在纵向上设置于屏蔽外壳02的侧壁靠近顶部的位置,横向上靠近空心线圈引线端的位置,空心线圈本体03两端的引线的一部分与印刷电路板连接,另一部分穿过屏蔽外壳02的底部,沿屏蔽外壳02的侧壁向上到达挂线窗口01,将末端折至挂线窗口01内,避免了引线末端暴露在外,容易导致卷翘的技术问题。屏蔽外壳02的侧壁包括与空心线圈本体03的各个绕圈紧贴的侧壁,以及与空心线圈03的空心部分紧贴的侧壁,挂线窗口01设置于与空心线圈本体03的各个绕圈紧贴的侧壁上。此外,由于空心线圈03的两端均有引线,因此,在两个侧壁上均开设有挂线窗口01。

需要指出的是,挂线窗口01的形状和大小并不做具体限定,可以为方形、圆形或者多边形,面积的大小取决于空心线圈03引线的长度,由于挂线窗口01的底边与印刷电路板之间的距离决定了引线需要在挂线窗口01缠绕的圈数,最优的情况为,挂线窗口01的底边与印刷电路板之间的距离与屏蔽外壳02的厚度和小于或者等于引线长度,使得引线既能够固定于挂线窗口01上,又不会二次穿过屏蔽外壳02的底部进行固定。

空心线圈本体03可为高频线圈,使用频率范围可以为200Hz-1.5GHz。当然,也可以选用其它类型的空心线圈本体03,对空心线圈03本体的具体型号并不做具体限定,均在保护范围内。

为了实现空心线圈本体03两端的引线既要与印刷电路板连接,同时避免单靠底部定位槽固定引线容易松动起翘导致SMT的空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心线圈,在屏蔽外壳02的侧壁上靠近空心线圈引线端的位置开设有用于悬挂所述空心线圈引线的挂线窗口01,空心线圈引线从屏蔽外壳02的底部穿过屏蔽外壳02的侧面,将末端折入于挂线窗口01上,避免了空心线圈底部作为焊盘的引线容易翘起的问题。

在上述空心线圈中,所述屏蔽外壳02的侧壁底端开设有用于定位所述空心线圈引线的通孔05,以便所述空心线圈引线穿过所述通孔05缠绕于所述挂线窗口01上,所述通孔05的直径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空心线圈引线的外径。

其中,通孔05的开设位置与挂线窗口01的位置相对设置,由于通常有两个挂线窗口01,因此,通孔05设置于屏蔽外壳02的底端,与每个挂线窗口01相对的位置。所述通孔05的直径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空心线圈引线的外径,便于空心线圈引线通过通孔05。

需要指出的是,通孔05的形状并不做具体限定,可以为圆孔、还可以为方形孔或者椭圆形孔等,可根据空心线圈本体的形状进行设计,均在保护范围内。此外,通孔05可以为半圆孔,便于空心线圈03的引线穿过。

在上述空心线圈的基础上,所述屏蔽外壳02的侧壁底端延伸出用于与印刷电路板的定位孔固定连接的定位柱04。

其中,印刷电路板的两侧开设有定位孔,屏蔽外壳02的侧壁底端延伸出用于与印刷电路板连接的定位柱04插入定位孔中,用于固定屏蔽外壳02,防止由于空心线圈重量小,在SMT过程发生漂移。需要指出的是,定位柱04的形状并不做具体限定,本实施例中定位柱04的纵截面为倒梯形,即向侧壁外延伸时,长度逐渐减小,当然,定位柱04的形状并不做具体限定,还可以为总截面为矩形、异形等结构,均在保护范围内。

进一步的,在上述空心线圈中,所述定位柱04与所述通孔05位于同一侧面。

定位柱04的具体设置位置并不做具体限定,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情况,还可以设置于未设置通孔的另一侧面,或者在侧壁外侧平面直接安装定位柱04,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具体限定,均在保护范围内。

在上述空心线圈03的基础上,所述屏蔽外壳02的体积范围为6.8mm*5.0mm*4.5mm-7.0mm*5.5mm*5.0mm。

进一步的,在上述空心线圈03中,所述挂线窗口01的面积范围为1mm*1.5mm-1.5mm*2.0mm。

需要指出的是,屏蔽外壳02的体积以及挂线窗口01的面积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范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计,均在保护范围内。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