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17804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接口类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业的发展,现有安装于电路板的I/O电连接器组合的结构稳定性和传输速率也逐渐提高,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现有的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相互配合的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其中插座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多个导电端子及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外围的一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与所述绝缘本体之间形成一插接空间,多个所述导电端子位于所述插接空间,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一塑胶主体,固定于所述塑胶主体的多个对接端子及套设于所述塑胶主体的一屏蔽外壳,所述插头连接器插入所述插接空间,所述屏蔽外壳位于所述金属壳体内,所述对接端子对应与多个导电端子电性接触以形成电性连接。然而,用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容易出现配合过松或配合过紧的问题。当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配合过松时,即所述屏蔽外壳与所述金属壳体之间的间隙过大,所述插头连接器在所述插接空间内晃动幅度较大,使得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配合不稳固,容易引起接触不良。当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配合过紧,即所述屏蔽外壳与所述金属壳体容易发生干涉,所述插头连接器不容易被拔出,且所述屏蔽外壳的表面容易被磨损。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针对
背景技术
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对接连接器接触稳定并且容易插拔的电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一种电连接器,用以与一对接连接器正向或反向插接以形成电性连接,所述对接连接器具有一屏蔽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具有一基部及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的一舌板;多个端子,固定于所述基部且延伸至所述舌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一金属壳体,固定于所述基部且与所述舌板之间形成一插接空间,所述插接空间用以容纳所述对接连接器,所述金属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一上壁面和一下壁面以及连接所述上壁面和所述下壁面的两个侧壁面,所述上壁面与所述下壁面之间具有一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为大于或等于2.43mm且小于或等于2.51mm。进一步,两个所述侧壁面之间具有一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为大于或等于8.28mm且小于或等于8.31mm。进一步,每一所述侧壁面包括一竖直面和位于所述竖直面上下两侧的一圆弧面,位于上侧的所述圆弧面与所述上壁面相连接,位于下侧的所述圆弧面与所述下壁面相连接,所述竖直面与所述上壁面和所述下壁面相垂直。进一步,所述竖直面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大于所述圆弧面的高度。进一步,所述圆弧面的中心朝向所述插接空间内凸设一挡止部,所述挡止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屏蔽外壳相配合。进一步,多个所述端子与所述绝缘本体镶埋成型于一体,且多个所述端子分别排布于所述舌板的上下表面以形成一上排端子组和一下排端子组,一屏蔽片埋设于所述舌板且位于所述上排端子组和所述下排端子组之间。进一步,所述上排端子组中的每一所述端子具有平板状的一第一接触部暴露于所述舌板的上表面,自所述第一接触部向下弯折延伸一第一连接部埋设于所述基部以及自所述第一连接部向后弯折延伸一第一焊接部伸出所述基部底面,所述下排端子组中的每一所述端子具有平板状的一第二接触部暴露于所述舌板的下表面,自所述第二接触部向下弯折延伸一第二连接部埋设于所述基部以及自所述第二连接部向下延伸一第二焊接部伸出所述基部底面,所述屏蔽片具有沿水平方向设置的一第一遮蔽部和自所述第一遮蔽部竖直弯折的一第二遮蔽部,所述第一遮蔽部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所述第二遮蔽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进一步,多个所述第二焊接部于所述基部下方排列成前后两排,每一所述第二焊接部外围均包覆有一绝缘支撑块,所述绝缘支撑块自所述基部底面凸设形成。进一步,所述舌板两侧分别凹设一扣持槽,所述屏蔽片两侧分别凹设一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对应位于所述扣持槽且在竖直方向与所述扣持槽相互对齐。进一步,所述电连接器还设有一外金属壳,所述外金属壳盖设于所述金属壳体外围且与所述上壁面点焊固定,所述基部顶面间隔设有两个固持槽,所述外金属壳顶部间隔向下凸设两个固持弹片,两个所述固持弹片对应固持于两个所述固持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述金属壳体固定于所述基部且与所述舌板之间形成所述插接空间,所述插接空间用以容纳所述对接连接器,所述金属壳体的所述上壁面与所述下壁面之间具有所述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为大于或等于2.43mm且小于或等于2.51mm,所述第一距离的设置使得所述金属壳体与所述屏蔽外壳之间在竖直方向上仅具有微小间隙,减小了所述对接连接器在所述插接空间中晃动的幅度,使得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配合稳固,保证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稳定的电性接触,并且避免了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干涉配合,使所述对接连接器容易插拔,并且有效的降低了所述屏蔽外壳的磨损程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多个端子固定于绝缘本体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金属壳体组装于绝缘本体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前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未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剖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电连接器100绝缘本体1基部11固持槽111绝缘支撑块112舌板12扣持槽121上排端子组2第一接触部21第一连接部22第一焊接部23下排端子组3第二接触部31第二连接部32第二焊接部33金属壳体4上壁面41接缝411下壁面42侧壁面43圆弧面431竖直面432插接空间44第一距离d1第二距离d2外金属壳5固持弹片51焊脚52屏蔽片6凹陷部61第一遮蔽部62第二遮蔽部63对接连接器200屏蔽外壳201【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图4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用以安装于一电路板上(未图示),所述电连接器100用以与一对接连接器200相插接,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具有一塑胶主体(未标号)、收容于所述塑胶主体的多个对接端子(未标号)及包覆于所述塑胶主体的一屏蔽外壳201,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多个端子,多个所述端子用以与多个所述对接端子电性接触,埋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1的一屏蔽片6,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1的一金属壳体4以及盖设于所述金属壳体外围的一外金属壳5,所述金属壳体4具有相对设置的一上壁面41和一下壁面42以及连接所述上壁面41和所述下壁面42的两个侧壁面43,所述上壁面41、所述下壁面42以及所述侧壁面43均与所述屏蔽外壳201的外表面相配合,所述上壁面41与所述下壁面42之间具有一第一距离d1,所述第一距离d1为大于或等于2.43mm且小于或等于2.51mm,一外金属壳5安装于所述金属壳体4的所述上壁面41。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一基部11及自所述基部11向前延伸且厚度方向的尺寸较所述基部11较小的一舌板12,多个所述端子与所述绝缘本体1通过镶埋成型的方式固定于一体,所述基部11底面两侧分别凸设一定位柱(未标号),所述定位柱用以将所述电连接器100固定于所述电路板,所述基部11顶面间隔设有两个固持槽111。所述舌板12顶面至所述上壁面41的距离与所述舌板12底部至所述下壁面42的距离相同,使得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可以正向或反向插入所述电连接器100以形成电性连接。所述舌板12两侧分别凹设一扣持槽121,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相扣持。请参阅图1、图2和图5所示,多个所述端子与所述绝缘本体1镶埋成型于一体,且多个所述端子分别排布于所述舌板12的上下表面以形成一上排端子组2和一下排端子组3,所述上排端子组2和所述下排端子组3均具有十二根端子,且端子排列顺序符合USBTYPEC的规格。所述上排端子组2中的每一所述端子具有平板状的一第一接触部21暴露于所述舌板12上表面,自所述第一接触部21竖直向下弯折延伸一第一连接部22埋设于所述基部11以及自所述第一连接部22向后弯折延伸一第一焊接部23伸出所述基部11底面,多个所述第一焊接部23凸伸出所述基部11底面且排列成一排。所述下排端子组3中的每一所述端子具有平板状的一第二接触部31暴露于所述舌板12下表面,自所述第二接触部31竖直向下弯折延伸一第二连接部32埋设于所述基部11以及自所述第二连接部32向下延伸一第二焊接部33伸出所述基部11底面,多个所述第二焊接部33凸伸出所述基部11底面且排列成两排。多个所述第一焊接部23以表面焊接的方式焊接于所述电路板,多个所述第二焊接部33以插孔焊接的方式焊接于所述电路板。每一所述第二焊接部33外围均包覆有一绝缘支撑块112,所述绝缘支撑块112自所述基部11底面凸设形成,所述绝缘支撑块112用以定位所述第二焊接部33,避免所述第二焊接部33歪斜。请参阅图1、图2和图5所示,一屏蔽片6埋设于所述舌板12且位于所述上排端子组2和所述下排端子组3之间,所述屏蔽片6与多个所述端子一起与所述绝缘本体1镶埋成型于一体,所述屏蔽片6的前边缘凸出于所述舌板12的前端,所述屏蔽片6的侧边缘凸出于所述舌板12的侧边,自所述屏蔽片6两侧分别凹设一凹陷部61,所述凹陷部61对应位于所述扣持槽121且在竖直方向与所述凹陷部61相互对齐,所述屏蔽片6位于所述上排端子组2和所述下排端子组3之间,用以屏蔽两排所述端子之间的讯号干扰,具体而言,所述屏蔽片6具有沿水平方向设置的一第一遮蔽部62和自所述第一遮蔽部62竖直弯折的一第二遮蔽部63,所述第一遮蔽部62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31之间,用以屏蔽所述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31之间的讯号干扰,所述第二遮蔽部63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2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2之间,用以屏蔽所述第一连接部22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2之间的讯号干扰,从而提高了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屏蔽效果。请参阅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金属壳体4盖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围,所述金属壳体4由不锈钢材料制成,所述金属壳体4固定于所述基部11且与所述舌板12之间形成一插接空间44,所述插接空间44用以容纳所述对接连接器200。所述金属壳体4具有相对设置的一上壁面41和一下壁面42以及连接所述上壁面41和所述下壁面42的两个侧壁面43,所述上壁面41和所述下壁面42相对所述金属壳体4的水平中心面呈上下对称设置,两个所述侧壁面43相对所述金属壳体4的竖直中心面呈左右对称设置,所述上壁面41具有一接缝411。所述上壁面41、所述下壁面42以及所述侧壁面43均为所述金属壳体4的内壁面。所述上壁面41、所述下壁面42以及所述侧壁面43与所述舌板12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所述插接空间44。所述上壁面41与所述下壁面42之间具有所述第一距离d1,所述第一距离d1为大于或等于2.43mm且小于或等于2.51mm,所述第一距离d1的设置使得所述金属壳体4与所述屏蔽外壳201之间在竖直方向上仅具有微小间隙,减小了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在所述插接空间44中沿竖直方向晃动的幅度,使得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配合稳固,保证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稳定的电性接触,并且避免了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干涉配合,使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容易插拔,并且有效的降低了所述屏蔽外壳201的磨损程度。请参阅图2、图3和图4所示,两个所述侧壁面43之间具有一第二距离d2,所述第二距离d2为大于或等于8.28mm且小于或等于8.31mm,所述第二距离d2的设置使得所述金属壳体4与所述屏蔽外壳201之间在水平方向仅具有微小间隙,减小了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在所述插接空间44中沿水平方向晃动的幅度,进一步加强了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与所述电连接器100稳定的电性连接。每一所述侧壁面43包括一竖直面432和位于所述竖直面432上下两侧的一圆弧面431,位于上侧的所述圆弧面431与所述上壁面41相连接,位于下侧的所述圆弧面431与所述下壁面42相连接,所述竖直面432与所述上壁面41和所述下壁面42相垂直。所述竖直面432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大于所述圆弧面431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圆弧面431内壁为光滑的,所述圆弧面431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所述屏蔽外壳201之间具有间隙,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圆弧面431的中心朝向所述插接空间44内凸设一挡止部(未图示),所述挡止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屏蔽外壳201相配合,使得所述圆弧面431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所述屏蔽外壳201之间不具有间隙,从而能够避免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在所述插接空间44晃动的问题。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外金属壳5盖设于所述金属壳体4外围且遮蔽所述接缝411,所述外金属壳5与所述上壁面41点焊固定,所述外金属壳5与所述金属壳体4结构互补,可以提高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屏蔽效果和强度。所述外金属壳5两侧分别向下延伸两个焊脚52用以焊接固定于所述电路板,所述金属壳体4未设置焊脚52。所述外金属壳5顶部间隔向下凸设两个固持弹片51,两个所述固持弹片51对应固持于两个所述固持槽111,用以将所述外金属壳5固定于所述基部11。使用时,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从前向后插入所述插接空间44,所述屏蔽外壳201进入所述插接空间44,当所述屏蔽外壳201插入到位时,所述屏蔽外壳201的顶壁与所述上壁面41之间,所述屏蔽外壳201的底壁与所述下壁面42之间均具有微小间隙,使得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不容易在所述插接空间44内上下晃动,同时所述屏蔽外壳201的两侧表面与两个所述侧壁面43之间也具有微小间隙,使得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不容易在所述插接空间44内产生左右晃动,从而保证了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所述对接端子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所述端子稳定的电性连接。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有下列有益效果:(1)所述上壁面41与所述下壁面42之间具有所述第一距离d1,所述第一距离d1为大于或等于2.43mm且小于或等于2.51mm,所述第一距离d1的设置使得所述金属壳体4与所述屏蔽外壳201之间在竖直方向上仅具有微小间隙,减小了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在所述插接空间44中沿竖直方向晃动的幅度,使得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配合稳固,保证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稳定的电性接触,并且避免了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干涉配合,使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容易插拔,并且有效的降低了所述屏蔽外壳201的磨损程度。(2)两个所述侧壁面43之间具有一第二距离d2,所述第二距离d2为大于或等于8.28mm且小于或等于8.31mm,所述第二距离d2的设置使得所述金属壳体4与所述屏蔽外壳201之间在水平方向仅具有微小间隙,减小了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在所述插接空间44中沿水平方向晃动的幅度,进一步加强了所述对接连接器200与所述电连接器100稳定的电性连接。(3)每一所述第二焊接部33外围均包覆有一绝缘支撑块112,所述绝缘支撑块112自所述基部11底面凸设形成,所述绝缘支撑块112用以定位所述第二焊接部33,避免所述第二焊接部33歪斜。(4)所述屏蔽片6具有沿水平方向设置的所述第一遮蔽部62和自所述第一遮蔽部62竖直弯折的所述第二遮蔽部63,所述第一遮蔽部62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31之间,用以屏蔽所述第一接触部2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31之间的讯号干扰,所述第二遮蔽部63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2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2之间,用以屏蔽所述第一连接部22和所述第二连接部32之间的讯号干扰,从而提高了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屏蔽效果。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