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刷端子一体化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32082发布日期:2018-08-21 19:41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小型电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小型电动机的碳刷导电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小功率碳刷电机碳刷的导电结构包括端子、焊锡点、磷铜线弹簧、碳刷套和碳刷。端子与磷铜线弹簧的一端通过焊锡点连接,另一端与碳刷接触,碳刷在碳刷套内滑动。当电动机工作时,电流依次通过端子、焊锡点、磷铜线弹簧和碳刷。电流从端子流入碳刷上需要通过四个零件完成。

这种结构存在如下弊端:第一,焊锡的不可靠性,端子与磷铜线弹簧通过焊锡连接,焊锡容易引起虚焊,少焊,而且难以探测。当通过瞬间大电流时,连接点虚焊处接触不可靠,电阻变大,可能引起火花并烧断,导电失效,存在很大品质隐患。第二,磷铜弹簧不可靠性,在这种结构中,磷铜线弹簧既有弹簧的功效,又承担导电的作用,弹簧与碳刷的接触为滑动点接触,接触点为整个电路中电阻最大点,一旦有大电流通过,弹簧接触点将烧断,整个电路断开,电动机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出一种可靠性高和结构简单的碳刷端子一体化结构。

本发明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提出一种碳刷端子一体化结构,所述碳刷导电结构的展开状态为一整块片状金属,包括端子基座平台、端子和碳刷套,其中,端子和碳刷套分别与端子基座平台相连。

进一步地:

所述碳刷套包括第一凸边、底壁、侧壁、上壁和第二凸边,其中,第一凸边和第二凸边在同一竖直平面上,并与侧壁平行。

所述端子基座平台与所述上壁平行,通过连接片与所述上壁一端连接。

所述端子与端子基座平台垂直相交。

所述端子底部设有缺口。

所述端子基座平台的自由端设有卡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把碳刷套和端子设计为一体结构,导电过程由原来的四个零件变为一个零件,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降低了工艺的复杂程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特定一实施例绘制的碳刷端子一体化结构的外观图;

图2是如图1所示结构的展开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特定一实施例绘制的碳刷套和端子一体化结构的装配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为了说明的需要,有时会对示意图中某些元件的宽度、长度和厚度等进行夸张表示。

如图1所示,本发明碳刷端子一体化结构100包括端子基座平台110、端子120和碳刷套140。所述碳刷导电结构由一块片状金属折弯形成,如图2所示,第一次折出碳刷套140,碳刷套140包括第一凸边141、底壁142、侧壁143、上壁144和第二凸边145,其中,第一凸边141和第二凸边145在同一竖直平面上,并与侧壁143平行。再折出端子基座平台110,端子基座平台110与所述上壁144平行,通过连接片150与所述上壁144一端连接。最后,折出端子120,端子120与端子基座平台110垂直相交。为了便于碳刷端子一体化结构的装配,所述端子120底部设有缺口130,端子基座平台110的自由端设有卡口111。

如图3所示,碳刷端子一体化结构100,装配在塑胶支架200中,碳刷300装在碳刷套140内部,弹簧400压在碳刷300上。碳刷端子一体化结构100、塑胶支架200、碳刷300和弹簧400组合成一个电机碳刷工作结构。碳刷端子一体化结构100和碳刷300直接构成导电系统。当端子120处通电时,因为端子120和碳刷套140为一个整体,碳刷端子一体化结构整体通电,碳刷300与碳刷套140完全接触,电流从碳刷套140内壁传导至碳刷300外表面,完成端子到碳刷的电流传递过程。

本发明结构具备碳刷装配、弹簧固定和端子输出功能。把碳刷套和端子,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取消了焊锡连接工序,避免了焊锡引起的虚焊等连接不良的缺陷。同时不把弹簧作为导电的主要载体,避免了弹簧点接触引起的烧断因素。电机工作时,电流从碳刷套端子的端子部分接入,直接传递到碳刷上。把一般电机需要四个零件才能完成的电流传递,简化为通过一个零件直接传递。本发明大大简化了结构,增加了可靠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其部分细节及运动机构可通过相应设计变更以其它的形式来实现。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对上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和替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刷端子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刷导电结构的展开状态为一整块片状金属,包括端子基座平台(110)、端子(120)和碳刷套(140),其中,端子(120)和碳刷套(140)分别与端子基座平台(110)相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把碳刷套和端子设计为一体结构,导电过程由原来的四个零件变为一个零件,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降低了工艺的复杂程度。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川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联创三金电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2.15
技术公布日:2018.08.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