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17443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抑制相连接的连接器松动并具有高耐震性和耐久性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耐震性的连接器的发明。根据下述专利文献1的发明,该连接器包含:凹型的第一壳体,其支承第一连接端子;凸型的第二壳体,其支承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端子,并且通过嵌插到所述第一壳体中而与所述第一壳体嵌合;以及钩挂金属件,其在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嵌合的方向垂直的一个方向上延伸,与形成于所述第一壳体的槽钩挂,并且沿着与所述嵌合的方向和所述槽的方向都垂直的方向对所述第二壳体施力,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任意一方具有在所述嵌合的方向上延伸的楔形的缝肋,该缝肋以规定的宽度变化率和规定的角度变化率形成,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任意另一方具有设置于与所述缝肋对应的位置并且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嵌合方向上延伸的楔形的槽,该槽具有比所述缝肋的规定的角度变化率大的角度变化率和比所述规定的宽度变化率大的宽度变化率,在所述第二壳体嵌合于所述第一壳体中的情况下,所述缝肋的外壁面与所述槽的内周面嵌合,所述缝肋的缝变窄,所述缝肋被压入到所述槽中。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071678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的发明中,为了保持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嵌合状态,使用了钩挂金属件,使该钩挂金属件进入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固定槽中,按压倾斜面而进行固定。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连接器中,由于使用了金属制的钩挂金属件,因此存在制造费用高的课题。并且,由于是借助钩挂金属件的弹力而进行固定的,因此在更大的力作用的情况下,有可能脱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抑制相连接的连接器彼此的松动并具有较高的耐震性和耐久性的连接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连接器是将第一连接器部件与第二连接器部件连接而成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连接器部件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突起部,

所述第二连接器部件具有被设置成旋转自如的杆部件,

所述杆部件形成有至少一个的爪部,该爪部与形成于所述第一连接器部件上的所述突起部卡定,

在使所述第一连接器部件与所述第二连接器部件连接的情况下,通过使所述杆部件旋转,与所述杆部件的所述爪部卡定的所述突起部被向连接方向牵拉,从而所述第一连接器部件与所述第二连接器部件向进行连接的方向移动,在所述第一连接器部件与所述第二连接器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抵接而限制了移动后,通过使所述杆部件进一步旋转,在所述杆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所述杆部件被固定。

并且,第二的方式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连接器中,

所述杆部件具有与所述第二连接器部件固定的锁定部,

在所述第一连接器部件与所述第二连接器部件抵接的状态下,所述杆部件的所述锁定部被配置在与固定至所述第二连接器部件的位置离开的位置处,

所述杆部件通过被进一步旋转而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所述锁定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部件固定。

并且,第三方式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方式的连接器中,

所述第一连接器部件具有第一壳体主体部和筒状的嵌合部,该嵌合部形成为从所述第一壳体主体部突出,所述突起部分别形成于该嵌合部的相对置的面上,

所述第二连接器部件具有第二壳体和防护罩部件,该防护罩部件被设置成覆盖所述第二壳体,

在将所述第一连接器部件与所述第二连接器部件连接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壳体主体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的至少一部分抵接,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嵌合部嵌合到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防护罩部件之间的间隙中。

并且,第四方式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式的连接器中,

所述杆部件具有:规定长度的操作部,所述锁定部形成于该操作部;一对臂部,其从所述操作部的两端侧延伸设置;轴部,其分别形成于所述一对臂部;以及所述爪部,其分别形成于所述轴部,

所述杆部件的轴部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设置于轴承部,该轴承部分别贯穿所述防护罩部件的相对置的面而形成,所述爪部配置在形成于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防护罩部件之间的间隙中。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方式的连接器,通过将第一连接器部件与第二连接器部件固定的杆部件在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被固定,从而借助发生了弹性变形的杆部件想要复原的力,始终将第二连接器部件向第一连接器部件按压,因此能够抑制松动,得到较高的耐久性和耐震性。

并且,根据第二方式的连接器,无需为了使杆部件发生弹性变形而形成特別的构造,因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或减少制造工序。

并且,根据第三方式的连接器,通过将形成于第一连接器部件的第一壳体的嵌合部嵌合到第二连接器部件的第二壳体与防护罩部件的间隙中,能够实现小型化。

并且,根据第四方式的连接器,通过以贯穿形成于第二壳体的轴承部的方式配置杆部件的轴部,能够将杆部件配置于防护罩部件的大致中央部分,因此能够实现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部件与第二连接器部件连接的状态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的(b)是连接前的状态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的(a)是第一连接器部件的立体图,图2的(b)是从一侧观察的侧视图。

图3的(a)是第一连接器部件的俯视图,图3的(b)是主视图,图3的(c)是仰视图。

图4的(a)是第二连接器部件的后视图,图4的(b)是俯视图,图4的(c)是主视图。

图5是第二连接器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的(a)是信号用的第二触头的立体图,图6的(b)是电源用的第二触头的立体图。

图7的(a)是从一侧观察第二壳体的立体图,图7的(b)是从另一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8的(a)是从一侧观察防护罩部件的立体图,图8的(b)是从另一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9的(a)是防护罩部件的俯视图,图9的(b)是主视图,图9的(c)是后视图。

图10的(a)是线密封件的立体图,图10的(b)是主视图,图10的(c)是后视图。

图11的(a)是杆部件的立体图,图11的(b)是主视图,图11的(c)是图11的(a)的xic部的放大图。

图12的(a)是盖部件的立体图,图12的(b)是后视图,图12的(c)是俯视图。

图13的(a)是保持器的立体图,图13的(b)是主视图。

图14的(a)是沿着图1的xiva-xiva线的剖视图,图14的(b)是沿着图1的xivb-xivb线的剖视图。

图15a是对第一连接器部件与第二连接器部件的连接进行说明的、接着图14的(a)的剖视图,图15的(b)是接着图14的(b)的剖视图。

图16的(a)是对第一连接器部件与第二连接器部件的连接进行说明的、接着图15a的剖视图,图16的(b)是接着图15的(b)的剖视图。

图17的(a)是对第一连接器部件与第二连接器部件的连接进行说明的、接着图16的(a)的剖视图,图17的(b)是接着图16的(b)的剖视图。

图18的(a)是对第一连接器部件与第二连接器部件的连接进行说明的、接着图17的(a)的剖视图,图18的(b)是接着图17的(b)的剖视图,图18的(c)是图18的(b)的xviiic部的放大图。

图19的(a)是与图16对应的、沿着图1的xixa-xixa线的剖视图,图19的(b)是图19的(a)的xixb部的放大图,图19的(c)是与图17对应的、接着图19的(a)的剖视图,图19的(d)是图19的(c)的xixd部的放大图。

标号说明

10:连接器;12:第一连接器部件;14:第一触头;16:第一触头主体部;18:第一接触部;20:连接部;22:第一壳体;24:第一壳体主体部;26:第一前表面;30:第一后表面;34:第一上表面;36:第一底面;38:一个第一侧面;40:另一第一侧面;42:第一触头容纳部;44:修整板安装部;46:嵌合部;48:上表面侧;50:侧面侧;52:底面侧;54:内侧引导部;56:外侧引导部;58:突起部;59:突部按压突起;60:引导板部;62:修整板;64:贯穿孔;66:被安装部;68:第二连接器部件;70:第二触头;72:第二触头主体部;74:第二接触部;76:线安装部;78:线;80:上侧;82:嵌入部;83:固定部;84:第二壳体;86:第二前表面;88:第二触头插入部;90:引导孔;92:第二后表面;94:第二插入孔;96:线密封件嵌入槽;98:包围部;100:防护罩部件引导部;102:防护罩部件安装部;104:耐震突起;105:限制突起;106:第二上表面;108:引导槽;110:保持器安装槽;112:第二底面;114:一个第二侧面;116:另一第二侧面;118:保持器卡定突起;120:第二触头容纳部;121:密封部件安装部;122:防护罩部件;124:前表面部;126:开口部;128:后表面部;130:壳体安装部;131:耐震突起嵌入槽;132:线贯插孔;133:槽部;134:盖部件安装部;135:卡合部;136:肋;138:凸状部;140:板状部件;142:上表面部;144:底面部;146:通过槽;148:导轨部;150:轴承部;152:贯插槽部;154:倾斜部;156:杆部件限制部;158:杆部件卡定突起;160:支点部;162:棒状体;164:突部;166:一个侧面部;168:嵌合部引导槽;170:另一侧面部;172:阶梯部;173:间隙;174:线密封件;176:线贯插部;178:嵌入突起;180:外周部;182:凹凸;184:杆部件;186:操作部;188:凹凸槽;190:锁定部;192:臂部;194:轴部;196:爪部;198:爪片;200:拉入部;202:壁部;204:盖部件;206:安装面;208:被安装部;210:滑动部;212:突状部;214:引导壁面;216:锁定突起;218:盖上表面;220:盖底面;222:盖侧面;223:锁定突起部;224:侧壁部;226:保持器;228:触头贯插孔;229:上部;230:引导板部贯插槽;232:固定突起;234:侧部侧;236:安装片;238:卡定用肋;240:密封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是对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连接器进行例示的,不是想要将本发明特定于此。本发明也能够同等地应用于包含在权利要求书中的其他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3对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构成为具有安装于基板等的第一连接器部件12和与第一连接器部件12连接的第二连接器部件68,第一连接器部件12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8装卸自如。并且,在第一连接器部件12和第二连接器部件68上具有杆部件184,该杆部件184进行连接状态的固定和解除。另外,在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器部件12是凸侧的连接器,第二连接器部件68是凹侧的连接器。

首先,参照图1~图3对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部件12进行说明。第一连接器部件12具有:多个第一触头14;第一壳体22,其安装有该多个第一触头14;以及修整板62,其安装于第一壳体22,使与基板连接的一侧的各第一触头14整齐排列。另外,第一触头是以将信号用的第一触头14a和电源用的第一触头14b排列成多个段和列的方式设置的,第一壳体22与第一触头14a和第一触头14b例如通过嵌件成型(insertmolding)而形成为一体。

第一连接器部件12的信号用的第一触头14a是将金属制的棒状体的一部分弯曲而成的,形成为大致l字状,具有:第一触头主体部16a;第一接触部18a,其在第一触头主体部16a的一侧与设置于第二连接器部件68的信号用的第二触头70a(参照图6的(a))接触;以及连接部20a,其在第一触头主体部16a的另一侧通过焊接等与基板连接。另外,由于第一连接器部件12的第一触头14a以多个段和列排列,因此形成为长度根据所配置的位置而不同,但结构彼此相同。

并且,第一连接器部件12的电源用的第一触头14b的大小与信号用的第一触头14a不同,但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是将金属制的棒状体的一部弯曲而成的,形成为大致l字状,具有:第一触头主体部16b;第一接触部18b,其在第一触头主体部16b的一侧与设置于第二连接器部件68的电源用的第二触头70b(参照图6的(b))接触;以及连接部20b,其在第一触头主体部16b的另一侧通过焊接等与基板连接。另外,以下,也将设置于第一连接器部件12的信号用的第一触头14a和电源用的第一触头14b统称为第一触头14。

第一壳体22具有设置有第一触头容纳部42的第一壳体主体部24,该第一触头容纳部42容纳多个第一触头14使得它们成为一体,在第一壳体主体部24的一侧配置有第一触头14的第一接触部18,并且具有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8连接的嵌合部46。并且,从第一壳体主体部24的另一侧配置有第一触头14的连接部20侧,设置有修整板62。

第一壳体22的第一壳体主体部24被第一前表面26、第一后表面30、第一上表面34、第一底面36、一个第一侧面38以及另一个第一侧面40包围而形成为具有规定的宽度的块体,其中,第一触头14的第一接触部18侧从该第一前表面26突出,第一触头14的连接部20侧从该第一后表面30突出。并且,信号用的第一触头14a与比信号用的第一触头14a稍大的电源用的第一触头14b以分别成为一体的方式容纳在第一触头容纳部42中。

在第一壳体主体部24的第一前表面26上,第一触头14的第一接触部18侧突出,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8连接的至少一个在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的嵌合部46以包围该突出的第一触头14的方式呈筒状延伸设置而形成。该嵌合部46是在第一连接器部件12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8连接时被插入到第二连接器部件68中的部分。以下,以一个嵌合部46为代表进行说明。

嵌合部46是由上表面侧48、底面侧52以及两侧面侧50包围的大致矩形状的筒状体从第一壳体主体部24的第一前表面26延伸设置而一体地形成的,各角部形成为曲面状。

并且,在嵌合部46的筒状体的一个侧面侧50的外周侧分别形成有外侧引导部56。该外侧引导部56在第一连接器部件12与第二连接器部件连接时对形成于第二连接器部件68的防护罩部件122上的嵌合部引导槽168(参照图8)进行引导。并且,通过仅在一个侧面侧50形成外侧引导部56,能够防止第二连接器部件68被反向连接。

并且,在嵌合部46的上表面侧48和底面侧52形成有多个突起状的突部按压突起59。该突部按压突起59分别相对于插拔方向形成倾斜,是如下这样的部分:通过在安装防护罩部件122时被引导并且按压形成于后述的防护罩部件122的突部164(参照图8、图9),由此使设置于防护罩部件122的外侧的与杆部件184卡定的杆部件卡定突起158移动,解除杆部件184的卡定。

并且,在嵌合部46的上表面侧48和底面侧52分别形成有至少一个突起部58,在实施方式中在上表面侧48形成有两个突起部58且在底面侧52形成有两个突起部58。该突起部58与设置于后述的第二连接器部件68的杆部件184组合而进行连接器10的连接的固定和固定的解除。

并且,在嵌合部46的上表面侧48、底面侧52以及两侧面侧50各自的内周侧,突出形成有多个内侧引导部54,在第一连接器部件12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8连接时,该多个内侧引导部54被形成于第二连接器部件68的第二壳体84的各引导槽108引导,从而成为被引导的部分。

并且,在嵌合部46的内侧形成有多个从第一壳体主体部24的第一前表面26突出的引导板部60。该引导板部60被嵌入到形成于第二连接器部件68的第二壳体84的引导孔90中。

并且,第一触头14的连接部20侧从第一壳体主体部24的第一后表面30突出。而且,在第一壳体主体部24的第一后表面30的第一底面36侧形成有安装修整板62的修整板安装部44。

修整板62是形成有供第一触头14的连接部20贯穿的多个贯穿孔64的板状体,其使连接部20整齐排列从而易于与基板等连接。在该修整板62的与第一壳体22安装的一侧形成有被安装部66。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部件12中,对通过嵌件成型将第一壳体22与各第一触头14形成为一体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分别形成第一壳体和第一触头,再进行组装。

接下来,参照图1、图4~图13对第二连接器部件68进行说明。另外,在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中,第二连接器部件68在第一连接器部件12上设置有两个,这些第二连接器部件68仅仅一部分的结构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形成,其他结构相同,因此仅以一方为代表进行说明。

如图4、图5所示,第二连接器部件68具有:多个第二触头70,它们与线78连接;第二壳体84,其形成有容纳多个第二触头70的第二触头容纳部120;保持器226,其将容纳于第二壳体84中的第二触头70定位固定;密封部件240,其呈环状设置于第二壳体84的外周侧;防护罩部件122,其被设置成覆盖第二壳体84;作为弹性部件的线密封件174,其在防护罩部件122的内侧设置于防护罩部件122与第二壳体84之间;盖部件204,其设置于防护罩部件122的与第一连接器部件12连接的一侧的相反侧;以及杆部件184,其旋转自如地设置于防护罩部件122。另外,第二触头70是以将图6的(a)所示那样的信号用的第二触头70a和图6的(b)所示那样的电源用的第二触头70b排列成多个段和列的方式设置的。

首先,如图6的(a)所示,信号用的第二触头70a具有筒状的第二触头主体部72a,在第二触头主体部72a的一侧具有第二接触部74a,信号用的第一触头14a的第一接触部18a以插入的状态与该第二接触部74a接触,在另一侧具有供线78安装的线安装部76a。并且,在第二触头主体部72a的上侧80a形成有嵌入部82a,该嵌入部82a供设置于后述的第二壳体84的第二触头容纳部120内的爪状的矛形部(省略图示)嵌入,并且在第二触头主体部72a的线安装部76a侧形成有固定部83a,该固定部83a通过使保持器226的固定突起232嵌入而被定位固定。

并且,如图6的(b)所示,电源用的第二触头70b具有与信号用的第二触头70a大致相同的结构,具有筒状的第二触头主体部72b,在第二触头主体部72b的一侧具有第二接触部74b,电源用的第一触头14b的第一接触部18b以插入的状态与该第二接触部74b接触,在另一侧具有供线78安装的线安装部76b。并且,在第二触头主体部72b的上侧80b形成有嵌入部82b,该嵌入部82b供设置于后述的第二壳体84的第二触头容纳部120的爪状的矛形部(省略图示)嵌入,并且在第二触头主体部72b的线安装部76b侧形成有固定部83b,该固定部83b通过使保持器226的固定突起232嵌入而被定位固定。另外,以下,也将设置于第二连接器部件68的信号用的第二触头70a和电源用的第一触头70b统称为第一触头70。

接下来,参照图7对第二壳体84进行说明。第二壳体84由树脂材料形成并且是具有第二前表面86、第二后表面92、第二上表面106、第二底面112、一个第二侧面114以及另一个第二侧面116的块体,其中,在该第二前表面86上分别形成有供第一连接器部件12的第一触头14插入的多个第一触头插入部88,该第一触头14的一侧与在第二壳体84的内部所容纳的第二触头70连接,在该第二后表面92上形成有供第二触头70插入的多个第二插入孔94,在该第二上表面106上形成有供保持器226安装的保持器安装槽110,该第二底面112位于第二上表面106的相反侧。并且,在第二壳体84的内部,以将第二插入孔与形成于第二前表面86的第一触头插入部88相连的方式分别形成有容纳多个第二触头70的第二触头容纳部120。

供第一触头14的第一接触部18插入的多个第一触头插入部88和供形成于第一壳体22的引导板部60插入的多个引导孔90分别遍及第二壳体84的内部而形成在第二壳体84的第二前表面86上。另外,第一触头插入部88与第二触头容纳部120连通。

并且,在第二壳体84的第二后表面92上分别形成有:供第二触头70插入并且与第二触头容纳部120连通的第二插入孔94;和供在配置于第二后表面92侧的线密封件174上形成的嵌入突起178(参照图12)嵌入的线密封件嵌入槽96。第二插入孔94分别形成为供信号用的第二触头70a和比信号用的第二触头70a稍大的电源用的第二触头70b插入。

并且,在第二后表面92侧的周边侧,即在第二上表面106侧、第二底面112侧、一个第二侧面114侧以及另一第二侧面116侧,形成有从第二后表面92延伸设置的筒状的包围部98。该包围部98是容纳线密封件174的部分,并且是被安装于防护罩部件122的部分。另外,在包围部98的第二上表面106侧、第二底面112侧、一个第二侧面114侧以及另一第二侧面116侧分别形成有防护罩部件引导部100,该防护罩部件引导部100在向防护罩部件122的第二壳体安装部130(参照图8的(a))安装时对插入进行引导。并且,在包围部98的第二上表面106侧和第二底面112侧分别形成有与防护罩部件122的第二壳体安装部130进行安装的防护罩部件安装部102。

在第二壳体84的第二上表面106上,供保持器226安装的保持器安装槽110从一个第二侧面114一直形成到另一第二侧面116。并且,在第二上表面106的第二前表面86侧形成有对第一壳体22的内侧引导部54进行引导的引导槽108。

并且,在第二壳体84的第二底面112上也形成有对第一壳体22的内侧引导部54进行引导的引导槽108。

在一个第二侧面114和另一第二侧面116上分别形成有与从第二上表面106侧安装的保持器226卡定的保持器卡定突起118。

并且,在第二壳体84的包围部98的外周侧的各角部分别形成有突出的耐震突起104。该耐震突起104是形成两列板状突起而成的,该耐震突起104形成为越朝向第二后表面92而两列板状突起的宽度分开越大那样的八字状。该耐震突起104在组装第二连接器部件68时嵌入到形成于后述的防护罩部件122上的耐震突起嵌入槽131中。

接下来,参照图8、图9对防护罩部件122进行说明。防护罩部件122由树脂材料形成,是具有前表面部124、后表面部128、上表面部142、底面部144、一个侧面部166以及另一侧面部170的箱状体,其中,该前表面部124形成有供第二壳体84插入并且供所连接的第一连接器部件12的第一壳体22的嵌合部46嵌合的开口部126,该后表面部128形成有供多根线78贯插的各个线贯插孔132,该上表面部142和底面部144分别形成有供杆部件184旋转自如地配置的轴承部150。

并且,在防护罩部件122的内侧的后表面部128侧形成有供第二壳体84安装的第二壳体安装部130。在第二壳体安装部130形成有对形成于第二壳体84的包围部98的外周侧的防护罩部件引导部100进行引导的各个槽部133,该第二壳体安装部130在安装第二壳体84时进行引导。并且,在第二壳体安装部130形成有各个卡合部135,该卡合部135用于安装形成于第二壳体84的包围部98的外周侧的防护罩部件安装部102,该卡合部135在安装第二壳体84时以与防护罩部件安装部102卡合的方式安装。而且,在第二壳体安装部130的各角部形成有楔状的耐震突起嵌入槽131,该耐震突起嵌入槽131供形成于第二壳体84的包围部98的外周侧的耐震突起104嵌入。在向防护罩部件122安装第二壳体84时,将呈八字状形成于第二壳体84的包围部98上的耐震突起104嵌入到该耐震突起嵌入槽131中,此时以该耐震突起104的宽度变窄的方式发生变形,由此耐震突起104与耐震突起嵌入槽131无间隙地嵌合,将第二壳体84与防护罩部件122固定,从而能够得到针对振动等的高耐久性。

另外,在第二壳体84安装于防护罩部件122的情况下,在第二壳体84的外周侧与防护罩部件122的内侧之间形成有间隙173,在将第一连接器部件12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8连接时,该间隙是供第一连接器部件12的嵌合部46嵌入的部分(参照图4的(c))。

而且,在防护罩部件122的上表面部142和底面部144的内侧分别形成有通过槽146,该通过槽146供形成于第一壳体22的突起部58通过,并且在通过槽146的外侧,即在一个侧面部166侧和另一侧面部170侧,以被两侧的壁夹着的方式形成有对形成于第一壳体22的突部按压突起59进行引导的导轨部148。在该导轨部148的开口部126侧设置有由突部按压突起59按压的突部164。

而且,在防护罩部件122的上表面部142和底面部144的内侧的大致中央部分分别形成有从上表面部142和底面部144贯穿的轴承部150。后述的杆部件184的轴部194被旋转自如地配置在该轴承部150中。

另外,杆部件184的爪部196被配置于防护罩部件122的上表面部142和底面部144的内侧。

并且,在防护罩部件122的一个侧面部166的内侧形成有嵌合部引导槽168,该嵌合部引导槽168对形成于第一壳体22的外侧引导部56进行引导。

在防护罩部件122的前表面部124形成有在组装第二连接器部件68时供第二壳体84插入的开口部126。该开口部126也是在与第一连接器部件12连接时供第一壳体22的嵌合部46嵌合的部分。另外,在前表面部124的上表面部142侧、底面部144侧以及一个侧面部166侧形成有与形成于防护罩部件122的内侧的通过槽146、导轨部148、嵌合部引导槽168相连的槽。

并且,在防护罩部件122的后表面部128以从前表面部124侧贯穿的方式形成有供线78贯插的多个线贯插孔132。该线贯插孔132供信号用的线和电源用的线贯插。

并且,在防护罩部件122的后表面部128的上表面部142侧和底面部144侧分别形成有安装后述的盖部件204的盖部件安装部134。该盖部件安装部134是通过从防护罩部件122的后表面部128分别突出形成板状的肋136而成的,在该肋136的上表面部142侧和底面部144侧形成有突起状的一对凸状部138。

并且,从防护罩部件122的后表面部128到一个侧面部166和另一侧面部170分别设置有通过切去一部分而形成为阶梯状的阶梯部172。

并且,在防护罩部件122的上表面部142和底面部144分别形成有一直贯穿到防护罩部件122的内部的轴承部150。并且,从形成于上表面部142和后表面部128的轴承部150到后表面部128形成有贯插槽部152,该贯插槽部152是在组装杆部件184时供杆部件184的轴部194贯插的部分。另外,在贯插槽部152的后表面侧,通过倾斜地切挖而分别形成有倾斜部154。通过形成该倾斜部154,易于贯插杆部件184的轴部194。

并且,在防护罩部件122的后表面部128的盖部件安装部134与上表面部142之间,在大致接近轴承部150的位置形成有板状部件140。该板状部件140是在向防护罩部件122安装盖部件204时盖部件204沿着移动的部分。而且,防护罩部件122内侧的板状部件140是在第一连接器部件12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8连接时第一连接器部件12的第一嵌合部46所抵接的部分(参照图16、图17)。

并且,在防护罩部件122的上表面部142和底面部144上分别设置有向前表面部124侧突出而形成的杆部件限制部156和形成于后表面部128侧的杆部件卡定突起158。该杆部件限制部156和杆部件卡定突起158是为了在组装第二连接器部件68时限制杆部件184的旋转而设置的,它们成对地分别设置于上表面部142和底面部144。

另外,杆部件卡定突起158是能够往复移动的结构。即,在上表面部142和底面部144的一个侧面部166侧和另一侧面部170侧分别设置有能够以支点部160为轴而往复移动的棒状体162,在该棒状体162的前表面部124侧形成有形成于防护罩部件122的内侧的突部164,在该棒状体162的前表面部124侧形成有杆部件卡定突起158。而且,在与第一连接器部件12连接时,当突部164被形成于第一壳体22的嵌合部46的突部按压突起59按压时,棒状体162以支点部160为轴进行旋转,杆部件卡定突起158向与突部164的按压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杆部件184的卡定被解除。

接下来,参照图5、图10对线密封件174进行说明。线密封件174具有规定的厚度,是形成有供多根线78贯插的多个线贯插部176的板状体,由橡胶等具有弹力的弹性部件形成。

线密封件174在与第二壳体84接触设置的一侧形成有多个嵌入突起178,多个嵌入突起178被嵌入到形成于第二壳体84的线密封件嵌入槽96中。

并且,在线密封件174的外周部180呈环状地形成有凹凸182。

而且,线密封件174在安装于第二壳体84的第二后表面92侧的包围部98的内部的状态下,与第二壳体84一同被安装到防护罩部件122中。因此,线密封件174在防护罩部件122的内侧被配置成夹在防护罩部件122与第二壳体84之间。

接下来,参照图11对杆部件184进行说明。杆部件184由树脂材料形成,杆部件184具有:规定长度的操作部186;一对臂部192,其在操作部186的两端侧以对置的方式延伸设置;轴部194,它们在一对臂部192的端部侧的内侧分别向面对的方向突出;以及爪部196,它们分别形成于轴部194的端部,。

操作部186是使用者为了对杆部件184进行操作而使用的部分,该操作部186在与臂部192延伸设置的一侧相反的面上例如形成有作为止滑件的多个凹凸槽188。

并且,在操作部186的与形成有凹凸槽188的面相反一侧的面的端边处形成有锁定部190。该锁定部190是在第一连接器部件12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8连接时与形成于后述的盖部件204上的锁定突起216(参照图12)卡定而被固定的部分。

并且,臂部192是规定长度的板体,在杆部件184旋转移动时沿着防护罩部件122的上表面部142和底面部144移动。

并且,轴部194是将臂部192与爪部196相连的部分,其长度是能够通过形成于防护罩部件122的上表面部142和底面部144的轴承部150的程度,即是与防护罩部件122的上表面部142和底面部144的厚度大致相同的长度。另外,在实施方式中,轴部194形成为板状以能够贯插到形成于防护罩部件122的贯插槽部152中。

并且,爪部196与在第一连接器部件12的第一壳体22的嵌合部46上形成的突起部58钩挂,该爪部196与杆部件184的旋转相应地移动从而拉入突起部58。另外,在实施方式中,爪部196由分成双叉的大致u字状的一对爪片198形成,在各爪片之间形成有拉入部200,该拉入部200是拉入突起部58那样的空间。

并且,在爪部196的臂部192侧形成有壁部202,该壁部202抑制由于杆部件184的旋转而与其他部件钩挂。

接下来,参照图12对盖部件204进行说明。盖部件204安装于防护罩部件122的后表面部128侧,从而形成对贯插的多根线78进行引导那样的通路。

盖部件204的被安装于防护罩部件122的安装面206是开放的开口。并且,盖部件204形成为,使对从安装面206被导出的线78进行引导的通路朝向相对于第一连接器部件12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8的嵌合方向成大致直角的方向,安装面206的相反侧的引导壁面214倾斜地形成。并且由盖上表面218、盖底面220以及盖侧面222包围,以使得安装面206和引导壁面214相连,为了使线78伸出而使与盖侧面222对置的一侧开放。

并且,在盖部件204的安装面206上,在盖上表面218侧和盖底面220侧形成有被安装部208,该被安装部208被安装于在防护罩部件122的后表面部128形成的盖部件安装部134。该被安装部208由突状部212和板状的滑动部210构成,该滑动部210从安装面206向防护罩部件122侧延伸设置,该突状部212是该滑动部210的一部分向与滑动部210垂直的方向突出而成的。

并且,在滑动部210的盖侧面222侧分别形成有固定突起232,该固定突起232被固定于盖部件安装部134。

并且,在盖部件204的盖侧面222侧形成有向防护罩部件122侧延伸设置的侧壁部224。

而且,在盖部件204的引导壁面214的外侧形成有锁定突起216,该锁定突起216对杆部件184的锁定部190进行固定。

另外,关于防护罩部件122与盖部件204的安装是如下这样进行的:使盖部件204的安装面206从防护罩部件122的另一侧面部170侧相对于防护罩部件122的盖部件安装部134滑动而进行安装的。此时,防护罩部件122的盖部件安装部134的肋136与盖部件204的滑动部210以滑动的方式移动,形成于防护罩部件122的盖部件安装部134的肋136的凸状部138与形成于盖部件204的滑动部210的突状部212卡定,并且形成于滑动部210的锁定突起部223被防护罩部件122锁定(参照图8、图9、图12)。

接下来,参照图13对保持器226进行说明。保持器226是具有规定的厚度的板状体,形成有供多个第二触头70贯插的触头贯插孔228和供形成于第一连接器部件12的第一壳体22的引导板部60贯插的多个引导板部贯插槽230。

在该触头贯插孔228的上部229分别形成有固定突起232,该固定突起232被嵌入到形成于第二触头70的固定部83中。

并且,在保持器226的两侧部侧234、234形成有一对安装片236,在安装片236的内侧分别形成有卡定用肋238,该卡定用肋238与形成于第二壳体84的一个第二侧面114和另一第二侧面116上的保持器卡定突起118(参照图7)卡定。

在向第二壳体84安装第二触头70之前,预先将保持器226插入到保持器安装槽110中,再将第二触头70容纳到第二壳体84的第二触头容纳部120中,然后压入保持器226,由此将保持器226的固定突起232嵌入到形成于第二触头70的固定部83中,从而第二触头70被定位固定。

如图5所示,密封部件240由橡胶等具有弹力的弹性部件形成为环状,安装于第二壳体84的外周的密封部件安装部121(参照图4的(c))。而且,在第一连接器部件12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8连接的情况下,密封部件240与第一壳体22的嵌合部46的内侧紧密贴合,由此具有防水功能。

接下来,参照图1、图14~图18对第一连接器部件12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8的连接进行说明。

关于第一连接器部件12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8的连接,首先,如图1、图14所示,将连接的第一连接器部件12和第二连接器部件68对应配置。此时,在第一连接器部件12的第一壳体22的嵌合部46的一个侧面侧50上形成的外侧引导部56与在第二连接器部件68的防护罩部件122的一个侧面部166上形成的嵌合部引导槽168对应配置。这样,能够防止第二连接器部件68被反向连接。

接着,如图15所示,将第二连接器部件68插入到第一连接器部件12的嵌合部46中。此时,第一连接器部件12的嵌合部46被插入到第二连接器部件68的第二壳体84与防护罩部件122之间的间隙173中,并且在插入时,分别形成于嵌合部46的上表面侧48、底面侧52、一个侧面侧50以及另一侧面侧50的内侧的多个内侧引导部54被形成于第二壳体84的第二上表面106、第二底面112、一个第二侧面114以及另一第二侧面116上的引导槽108引导,并且,从嵌合部46的内侧的第一壳体主体部24的第一前表面26突出的第一触头14和形成于第一前表面26上的引导板部60被分别插入到形成于第二壳体84的第二前表面86上的第一触头插入部88和引导孔90中。另外,第一触头14在从第二壳体84的第一触头插入部88被插入后,分别与容纳于第二壳体84的第二触头容纳部120中的第二触头70接触。

而且,在该插入时,形成于嵌合部46的一个侧面侧50的外周侧的外侧引导部56被形成于第二连接器部件68的防护罩部件122的一个侧面部166的内侧的嵌合部引导槽168引导,并且,形成于嵌合部46的上表面侧48和形成于底面侧52的各突起部58在各通过槽146中通过,各通过槽146形成于防护罩部件122的上表面部142和底面部144的内侧,并且形成于嵌合部46的上表面侧48和底面侧52的外周侧的各突部按压突起59沿着形成于防护罩部件122的上表面部142和底面部144的内侧的导轨部148移动。

此时,突部按压突起59按压被配置于导轨部148内的突部164,使形成有突部164的棒状体162以支点部160为轴进行旋转,形成于棒状体162的与突部164相反的一侧并且分别配置于防护罩部件122的上表面部142和底面部144的杆部件卡定突起158被压下,从而杆部件184的卡定被解除。

而且,此时,第二连接器部件68的杆部件184的爪部196分别与形成于第一连接器部件12的嵌合部46的上表面侧48和底面侧52的各突起部58的一个抵接。

接着,像图16所示那样旋转第二连接器部件68的杆部件184。通过旋转杆部件184,使杆部件184的爪部196与嵌合部46的突起部58卡定,然后通过使爪部196以将突起部58拉向第二连接器部件68侧的方式移动,从而使第一连接器部件12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8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即连接的方向移动。

该杆部件184的爪部196对突起部58的牵拉是如下进行的:利用爪部196的一个爪片198钩挂突起部58,使爪片198以杆部件184的轴部194为中心进行旋转,由此爪片198沿着旋转方向按压突起部58。此时,突起部58被配置到杆部件184的爪部196的拉入部200中。

然后,通过像图17所示那样进一步旋转杆部件184,嵌合部46的突起部58被第二连接器部件68的杆部件184的爪部196拉入,使得第一连接器部件12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8进一步接近,从而第一壳体22与第二壳体84抵接。

即,关于第一连接器部件12的第一壳体22和第二连接器部件68的第二壳体84,先像图19的(a)、图19的(b)所示那样第一前表面26与第二前表面86接近,然后像图19的(c)、图19的(d)所示那样第一连接器部件12的第一壳体主体部24的第一前表面26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8的第二壳体84的第二前表面86抵接,从而移动被限制。

此时,第二连接器部件68的杆部件184没有被固定,处于距离杆部件184的锁定部190与盖部件204的锁定突起216的锁定还具有移动距离的状态。

然后,在像图18、图19的(c)、图19的(d)所示那样第一连接器部件12的第一壳体22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8的第二壳体84抵接而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下,进一步旋转杆部件184,使形成于杆部件184的操作部186的锁定部190与形成于盖部件204的锁定突起216锁定,从而将杆部件184固定。

此时,由于即使旋转杆部件184,第一连接器部件12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8也不能移动,因此通过使杆部件184自身在实施方式中为杆部件184的轴部194扭转而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杆部件184移动,在杆部件184的轴部194扭转而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与盖部件204锁定,从而被固定(参照图18的(c))。

因此,第一连接器部件12和第二连接器部件68在杆部件184的轴部194被扭转而发生弹性变形的具有弹力的状态下被固定,因此成为将第一连接器部件12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8向连接的方向按压的力,即、使第一连接器部件12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8接近的力始终作用的状态,从而能够抑制松动等不良情况。

另外,设置于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部件12的第一触头14和设置于第二连接器部件68的第二触头70的连接是如下这样进行的:随着上述的第一连接器部件12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8的连接,第一触头14的第一接触部18(18a、18b)被逐渐插入到第二触头70的第二接触部74(74a、74b)内。

通过以上内容,完成了第一连接器部件12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8的连接。另外,在解除第一连接器部件12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8的连接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杆部件184的锁定部190脱离盖部件204的锁定突起216而容易地进行。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关于杆部件184的轴部194,对形成为板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为棒状,例如圆柱状和棱柱状等形状。此时,与轴部相应地对形成于防护罩部件的贯插槽部的形状进行变形。

并且,在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杆部件的轴部扭转而得到弹力,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使臂部或爪部发生变形而得到弹力。

并且,在实施方式中,不限于第一连接器部件12的第一壳体主体部24的第一前表面26与第二连接器部件68的防护罩部件122的前表面部124以防护罩部件122的前表面部124的面进行抵接,例如,也可以是,在防护罩部件122的前表面部124上形成突起物,采用使该突起物与第一壳体主体部24抵接的点接触。

并且,在实施方式中,关于杆部件184,对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由通过发生弹性变形而产生弹力的材料例如金属材料形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