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58960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前,为了在设备的壳体内进行端子板的端子和母线的紧固操作,有时在设备的壳体设置操作用开口部。在螺栓紧固操作完成后,为了避免水或者尘埃等从该开口部侵入到设备内,在壳体上安装将开口部封堵的保护盖。但是,作为安全对策的一环,会设置联锁电路,在保护盖从壳体卸下的情况下,联锁电路切断设备内的电路。具体地,通过将设于设备内的等待侧连接器和安装于保护盖的联锁连接器嵌合,从而构成联锁电路,在该嵌合状态下能对设备内的电路进行通电。另一方面,当将保护盖从壳体卸下从而使得联锁连接器从等待侧连接器脱离时,联锁电路被断开,设备内的电路也会被断开。

作为安装有构成这样的联锁电路的联锁连接器的保护盖的一个例子,已知有日本特开2012-248415号公报所记载的连接器。在该保护盖中,在联锁连接器与等待侧连接器嵌合时,为了吸收两者之间的错位,联锁连接器以能沿着与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4841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日本特开2012-248415号公报(上述专利文献1)的构成中,用于联锁连接器的端子是将2个销状的端子连结的专用的短路端子。若使用专用端子的话,需要针对每个联锁连接器制作端子,成本变高。于是,考虑采用通用端子,并用电线连接这些端子之间。

但是,在像这样将端子以及电线收纳于连接器壳体内的情况下,若在连接器壳体设置能相对于保护盖移动的结构的话,不得不将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的全长设计得长,从而会发生如下问题:连接器壳体容易发生成型不良。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说明书公开的连接器,其安装于安装构件,并能与等待侧连接器嵌合,所述等待侧连接器被收纳于设备的壳体,所述安装构件以与所述等待侧连接器相对的方式能装卸地设置于所述设备的壳体,所述连接器具备:连接器壳体,其收纳端子;可动构件,其与所述连接器壳体一起形成收纳与所述端子连接的电线的电线收纳部,并且设有被保持部,该被保持部以在与向所述等待侧连接器的嵌合方向正交的平面内能移动的状态被设于所述安装构件的保持部保持;以及连结部,其连结所述连接器壳体和所述可动构件。

在这样的构成中,能够采用独立部分将连接器壳体和可动构件连接。因此,与在连接器壳体一体设置相对于安装构件移动的移动结构的情况相比,因为连接器壳体、可动构件均变小,所以能抑制成型不良的发生。

作为本说明书公开的连接器的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

连接器壳体也可以形成为如下构成:所述连接器壳体在与向所述等待侧连接器的嵌合方向相反的一侧设有开口部,在该开口部中能插入所述端子,在所述可动构件的位于所述安装构件侧的端部设有作为所述被保持部的卡合片,该卡合片卡合于作为所述保持部设置的卡合槽,所述卡合片在与向所述等待侧连接器的嵌合方向正交的平面内向规定方向突出,所述卡合槽在与向所述等待侧连接器的嵌合方向正交的平面内沿着与所述卡合片的突出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在所述卡合片和所述卡合槽的内壁之间设有使所述连接器沿着所述卡合槽延伸的方向移动的间隙,在所述可动构件设有作为所述被保持部的弹性卡止片,该弹性卡止片卡止于作为所述保持部设置的收纳部,所述弹性卡止片在与向所述等待侧连接器的嵌合方向正交的平面内向所述安装构件侧突出、且沿着所述卡合片的突出方向延伸,在所述弹性卡止片与所述收纳部之间设有使所述连接器沿着所述弹性卡止片延伸的方向移动的间隙,所述弹性卡止片配置于所述开口部的上方。

在这样的构成中,在卡合片与卡合槽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并且在弹性卡止片与收纳部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因此在该间隙的尺寸内,连接器能相对于安装构件移动。另外,因为弹性卡止片沿着卡合片的突出方向延伸,所以只需在使卡合片卡合于卡合槽的状态下将可动构件压入于安装构件,就能使弹性卡止片卡止于收纳部而成为防脱状态。另外,由于将弹性卡止片配置于能插入端子的开口部的上方,所以能小型化。

连接器壳体也可以形成为如下构成:在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外表面设有压入肋,在所述连接器壳体被嵌合于所述等待侧连接器的等待侧壳体时,该压入肋压接于所述等待侧壳体的内表面并被压扁,从而将所述连接器壳体和所述等待侧壳体固定,在所述电线装配有橡胶栓,该橡胶栓与该电线的外周面和收纳所述端子的所述连接器壳体的腔紧贴。

因为连接器以能在安装构件之间移动的状态进行保持,所以有时会因为振动而与等待侧连接器之间相对移动。于是,当连接器壳体通过这样的构成嵌合于等待侧连接器时,压入肋压接于等待侧壳体并被压扁,从而处于能沿着与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的状态的连接器壳体和等待侧壳体被固定为一体。另外,端子有时会因为在腔与电线之间产生的间隙而相对移动,但是通过橡胶栓紧密贴合,从而能抑制电线相对于腔的相对移动,因此能抑制端子相对移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公开的连接器,能抑制成型不良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和等待侧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的局部切除主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4是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5是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6是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7是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8是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收纳有阴端子的连接器壳体的主视图。

图10是收纳有阴端子的连接器壳体的后视图。

图11是可动构件的主视图。

图12是可动构件的俯视图。

图13是可动构件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3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组装于安装构件60的连接器10,安装构件60安装于车辆所搭载的电气设备的壳体80。在以下说明中,对于上下方向,将图1以及图2中的上方(连接器10的脱离方向)作为上方,将图1以及图2中的下方(连接器10的嵌合方向)作为下方进行说明。另外,针对前后方向,以图2中的左右方向为基准,将图2中的图示左方作为前方,将图示右方作为后方进行说明。

壳体80的开口部81作为操作孔而设置,为了用螺栓将与电气设备连接的未予图示的导电构件彼此紧固,从开口部81插入螺栓紧固用工具等。并且,安装构件60经由未予图示的盖能装卸地安装于壳体80,开口部81被盖覆盖。

另外,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封堵开口部81的盖与壳体80内的电气设备之间设有联锁电路,联锁电路随着盖的装卸而断开/接通对电气设备的电源供给。该联锁电路由连接器10和等待侧连接器90构成,等待侧连接器90在壳体80内以与开口部81以及配置于开口部81的安装构件60相对的方式固定。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固定于壳体80内的等待侧连接器90具备薄片状的阳端子91和等待侧壳体95。等待侧壳体95具备罩部97,罩部97外嵌于连接器10的后记的连接器壳体20。罩部97形成为其上端部越靠近上方内尺寸就越大的锥形面,从而在罩部97内引导连接器壳体20。

如图2以及图8所示,连接器10具备:合成树脂制的连接器壳体20;与连接器壳体20连结的可动构件40;收纳于连接器壳体20的一对阴端子50(“端子”的一个例子);以及将一对阴端子50之间连接的电线w。

如图8以及图9所示,连接器壳体20形成为整体在上下长的形状。连接器壳体20具备壳体主体21和卡止阴端子50的止动体23。壳体主体21具备:嵌合部25,在其中收纳阴端子50,并嵌合于等待侧壳体95内;以及下侧电线收纳部27(“电线收纳部”的一个例子),在其中收纳与阴端子50连接的电线w。

如图2以及图8所示,嵌合部25形成为整体呈角部被倒角的角柱状。在嵌合部25以并列方式排列地形成有一对腔31,腔31沿上下方向贯通,在腔31中能收纳阴端子50。在腔31内设有矛状部33,当阴端子50从腔31的上方插入到正式位置时,矛状部33一级卡止于阴端子50。另外,在嵌合部25的矛状部33的上方设有能装配止动体23的装配孔29。在阴端子50被矛状部33一级卡止后,止动体23装配到装配孔29,从而阴端子50被二级卡止。

另外,如图6以及图8所示,在嵌合部25的外表面设有压入肋35,压入肋35压接于罩部97的内表面并被压扁。压入肋35设于嵌合部25的各面,在仰视时呈半圆状。在嵌合部25的正面和背面各设置有2个压入肋35,并且在各侧面各设置有1个压入肋35。嵌合部25在该压入肋35突出的部分处的外形尺寸大于罩部97的内形尺寸。压入肋35从嵌合部25的下端位置设置到延伸至装配孔29的位置(背面设置到与正面相同的位置),并设于阳端子91和阴端子50连接的位置的外周。

另一方面,如图8以及图10所示,下侧电线收纳部27整体形成为中空的箱形,设置有向等待侧连接器90的嵌合方向相反侧(向上方)开口的开口部36。并且,在开口部36中能插入阴端子50以及电线w,从开口部36插入的阴端子50以及电线w收纳于连接器壳体20内。另外,下侧电线收纳部27的宽度尺寸大于嵌合部25,并且下侧电线收纳部27的后端位置设定成与嵌合部25的后端位置相同的位置,并且比嵌合部25更向前方且比嵌合部25更大地突出。并且,在下侧电线收纳部27内设有与腔31连通的收纳空间,并在其中收纳电线w。

另外,下侧电线收纳部27的后壁在其宽度方向的两端位置设置有在上下方向长的槽状的切口,从而成为能向前后方向弹性变形的连结壁37(“连结部”的一个例子)。在连结壁37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以在板厚方向贯通的方式设有卡止孔39,在卡止孔39中卡止后记的可动构件40的卡止突起43。卡止孔39从连结壁37的下端位置(槽状切口的下端位置)向上方等宽度地延伸,在后视时呈矩形。

如图8以及图11所示,可动构件40从上侧安装于连接器壳体20。可动构件40为合成树脂制,具备:上侧电线收纳部41(“电线收纳部”的一个例子),其外嵌于下侧电线收纳部27;以及被保持部45,其设于上端部。上侧电线收纳部41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在仰视时呈矩形的箱形,并覆盖下侧电线收纳部27的大部分。更具体地,上侧电线收纳部41的下端位置到达连结壁37的下端位置(连结壁37的位于侧方的槽状的切口的下端位置),上侧电线收纳部41的内形形状形成为与下侧电线收纳部27的外形形状相同。并且,下侧电线收纳部27与上侧电线收纳部41组合,从而形成收纳电线w的电线收纳部。并且,如图2所示,在上侧电线收纳部41的后壁以朝向内侧(前方)突出的方式设有卡止突起43(“连结部”的一个例子)。卡止突起43卡止于卡止孔39,从而可动构件40组装到连接器壳体20。

如图8以及图12所示,被保持部45具有卡合片47和弹性卡止片49。在可动构件40的上端部设有一对卡合片47。一对卡合片47在与连接器10的嵌合方向正交的平面内向可动构件40的后方以及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并且形成为在俯视时呈矩形的平板状。弹性卡止片49在与连接器10的嵌合方向正交的平面内沿着卡合片47的延伸方向(前后方向)延伸,并且能向上下方向移位。弹性卡止片49设于可动构件40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心位置,并以卡合片47之间为端悬臂状地延伸。并且,弹性卡止片49配置于开口部36的上方。在弹性卡止片49的前端部(延伸端部)向安装构件60侧(上方)突出有突部49a,突部49a卡止于后记的安装构件60的收纳部73的孔缘。另外,弹性卡止片49收纳于在上方以及前方开口的箱形的弹性卡止片收纳部44。弹性卡止片收纳部44的下端位置稍微进入上侧电线收纳部41,并且弹性卡止片收纳部44的上端位置与卡合片47对齐。另外,弹性卡止片收纳部44比上侧电线收纳部41向前方突出。

另一方面,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安装构件60,作为保持部70设有与卡合片47嵌合的卡合槽71和与弹性卡止片49卡止的收纳部73。另外,安装构件60具备整体呈块状的安装构件主体部61和用于形成收纳部73的突出部63。安装构件主体部61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小于连接器10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安装构件主体部61配置于连接器10的靠后端侧的位置。另外,突出部63以从安装构件主体部61的宽度方向中央位置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在其内侧设有收纳部75。

保持片65从安装构件主体部6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下侧突出设置。保持片65形成为l字状,从安装构件主体部61的两端部向下侧延伸与卡合片47的板厚对应的尺寸后,向内侧延伸。另外,保持片65以沿安装构件主体部61的前后方向的全长的方式设置。并且,卡合槽71以被安装构件主体部61的下表面和保持片65的上表面包围的方式设置。卡合槽71沿着与卡合片47的突出方向(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即前后方向延伸。更具体地,卡合槽71以沿着安装构件主体部61的全长的方式沿前后方向延伸,卡合槽71的前端开口,并且在后端设有后挡壁67。设于后挡壁67的孔部67a与卡合槽71连通,外侧的孔缘与卡合槽71的宽度方向外侧的内表面对齐。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收纳部73收纳弹性卡止片49的突部49a。收纳部73以突出部63以及安装构件主体部61的下表面向上侧大致矩形地凹陷的方式设置。收纳部73在宽度方向上设于一对保持片65(卡合槽71)的大致中央位置。并且,弹性卡止片49的突部49a卡止于收纳部73的前侧的孔缘,从而成为可动构件40的前挡部。

如图1以及图2所示,一对卡合片47以与卡合槽71的内壁以及后挡壁67的孔部67a的孔缘之间、且在宽度方向具有间隙c1的状态嵌合到卡合槽71内。另外,在弹性卡止片49与收纳部73的内壁之间也设有沿宽度方向的间隙,以便不妨碍卡合片47在间隙c1内向宽度方向移动。另外,保持片65在卡合片47的下侧进行保持,从而可动构件40以从安装构件60不脱落的方式被保持。

另外,如图1以及图2所示,弹性卡止片49以在其突部49a与收纳部73的内壁之间、且在前后方向具有间隙c2的状态收纳于收纳部73内。另外,因为卡合片47能向后方移动到可动构件40和后挡壁67抵接的位置、且卡合槽71在前方开口,所以不会妨碍弹性卡止片49的突部49a在间隙c2内沿前后方向移动。另外,卡合片47具有即使弹性卡止片49移动到最前端,也能与卡合槽71嵌合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

如上所述,通过作为被保持部45的卡合片47和弹性卡止片49以隔着间隙c1、c2的方式被作为保持部70的卡合槽71以及收纳部73保持,从而可动构件40以能在与嵌合方向正交的平面内(左右前后方向)移动的状态被保持。也就是说,连接器10以在宽度方向的间隙c1以及前后方向的间隙c2之间能在与嵌合方向正交的平面内移动的状态保持于安装构件60。

如图2以及图8所示,阴端子50具备:连接部51,其能与阳端子91连接;以及筒部53,其在连接部51的上方与连接部51形成为一体。连接部51呈在上下开口的方筒状,通过阳端子91从下方进入并与连接部51内的弹性接触片接触,从而使得阴端子50和阳端子91电连接。

筒部53具有电线筒53a和绝缘筒53b,电线筒53a在电线w的末端铆接于电线w的露出的芯线,绝缘筒53b铆接于电线w的绝缘包覆部分。在电线w上插通橡胶栓55,并且该橡胶栓55与电线w的绝缘包覆部分一起被绝缘筒53b铆接。该橡胶栓收纳于腔31内,从而与电线w的外周面和腔31的内表面紧密贴合。

本实施方式是如上述的构成,在以下,针对其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首先,参考图2以及图8,对连接器10的组装进行说明。在组装连接器10时,将由1根电线w连接的一对阴端子50从下侧电线收纳部27的开口部36插入到各腔31。当各个阴端子50插入到正式位置时,阴端子50被矛状部33一级卡止。然后,当阴端子50收纳于腔31内的正式位置时,装配止动体23。当止动体23被装配时,阴端子50被二级卡止。

在阴端子50在正式位置被卡止的状态下,将电线w沿前方折弯而收纳于下侧电线收纳部27内。并且,在电线w收纳于下侧电线收纳部27内的状态下,安装可动构件40。具体地,使可动构件40从壳体主体21的上侧覆盖,上侧电线收纳部41外嵌于下侧电线收纳部27。此时,当连结壁37接触到设于上侧电线收纳部41内的卡止突起43时,连结壁37向前方挠曲变形。然后,当卡止突起43到达卡止孔39时,连结壁37返回,卡止突起43卡止于卡止孔39的孔缘,从而可动构件40卡止于连接器壳体20。然后,通过上侧电线收纳部41覆盖连结壁37,从而不会发生连结壁37不小心挠曲而解除卡止。

在将可动构件40组装,而完成连接器10时,将连接器10安装于安装构件60。如图1以及图2所示,使可动构件40的卡合片47从前方进入并卡合于安装构件60的卡合槽71,从而将连接器10组装于安装构件60。这时,弹性卡止片49向下侧挠曲变形,从而使得卡合片47到达卡合槽71内的正式位置时,可动构件40的弹性卡止片49的突部49a被收纳于收纳部73内,以连接器10不从安装构件60脱落的方式被防脱。如此,因为弹性卡止片49沿卡合片47的突出方向(前后方向)延伸,所以在使卡合片47卡合于卡合槽71的状态下仅将可动构件40压入到安装构件60,就能使弹性卡止片49卡止于收纳部73,从而成为防脱状态。如此,连接器10保持为能相对于安装构件60沿前后左右方向移动的状态。

接着,参照图1以及图2,针对连接器10与等待侧连接器90的嵌合进行说明。

在将安装构件60以及罩安装于壳体80的开口部81时,使连接器10从开口部81进入,从而以与等待侧连接器90相对的方式配置。然后,以使两连接器10、90嵌合并用盖封堵开口部81的方式进行安装,从而经由盖将安装构件60安装于壳体80。

在此,在将安装构件60安装于壳体80时,假设连接器10和等待侧连接器90的轴心稍微偏离。在该情况下,由于连接器10处于能相对于安装构件60沿前后左右(与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与间隙c1、c2对应的距离的状态,所以嵌合部25沿罩部97的锥形面移动,连接器10的嵌合部25被对准,从而确实地嵌合于等待侧连接器90的罩部97内。另外,当连接器壳体20与等待侧壳体95嵌合时,阳端子91与连接器壳体20内的阴端子50接触,从而阳端子91和阴端子50电连接,由此构成联锁电路。

如此,如果连接器10以能移动的状态保持于安装构件60的话,就能修正相对于等待侧连接器90的位置偏移。另一方面,即使在等待侧连接器90和连接器10正式嵌合后,车辆的振动传递到连接器10的情况下,有可能导致连接器10相对于等待侧连接器90进行相对移动,阳端子91和阴端子50的触点滑动而磨损。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嵌合部25的前端部设有压入肋35。在将嵌合部25嵌合于罩部97时,该压入肋35压接于罩部97的内表面并被压扁,从而将嵌合部25和罩部97固定。此时,因为压入肋35在相对的侧面设置于多处,所以即使沿各种方向的力施加于压入肋35,嵌合部25均能够确实地固定在罩部97。由此,能防止连接器10在等待侧壳体95内产生振动而使得阳端子91和阴端子50的触点产生微滑动磨损,甚至能防止在阳端子91和阴端子50之间连接信赖性降低。另外,压入肋35设于阳端子91和阴端子50连接的位置的外周,所以与压入肋设于从阴端子50的触点位置向上下方向分离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减少传递到阴端子50的振动,并且能更有效地防止两端子50、91的微滑动磨损。

另外,在与阴端子50连接的电线w安装有橡胶栓55。并且,橡胶栓55紧密贴合于电线w的外周面和腔31的内表面,从而电线w经由橡胶栓55固定于腔31。因此,即使振动传递到电线w,因为电线w相对于腔31不能相对移动,所以能抑制与电线w连接的阴端子50相对移动。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连接器壳体20和可动构件40连接的部件为独立构件,这与在连接器壳体上一体地设置相对于安装构件移动的移动结构的情况相比,连接器壳体20、可动构件40都变小。因此,在将阴端子50和电线w收纳于连接器壳体20内的情况下,即使设置向安装构件60的移动结构,也能将连接器壳体20的全长尺寸设定得短,所以能抑制成型不良的发生。另外,因为在用于插入阴端子50的开口部36上配置弹性卡止片49等移动结构,所以整体能小型化。

<其他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根据上述记述以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技术的范围。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收纳于连接器10内的端子作为阴端子50,但是也可以将其作为阳端子,将对方侧作为阴端子。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电线w安装有橡胶栓55,但是也可以不使用橡胶栓。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压入肋35设于各侧面部,也可以整体采用1个,也可以在相对的侧面设置多个。另外,也可以不设置压入肋。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器10为构成联锁电路的连接器,但是只要保持为能相对于安装构件移动的状态的连接器,也可以是其他连接器。

附图标记说明

10…连接器

20…连接器壳体

21…壳体主体

25…嵌合部

27…下侧电线收纳部(电线收纳部)

31…腔

35…压入肋

36…开口部

37…连结壁(连结部)

39…卡止孔(连结部)

40…可动构件

41…上侧电线收纳部(电线收纳部)

43…卡止突起(连结部)

45…被保持部

47…卡合片

49…弹性卡止片

50…阴端子(端子)

55…橡胶栓

60…安装构件

61…安装构件主体部

63…突出部

65…保持片

67…后挡壁

67a…孔部

70…保持部

71…卡合槽

73…收纳部

80…壳体

81…开口部

90…等待侧连接器

91…阳端子

95…等待侧壳体

97…罩部

w…电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