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柱形软包装电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62048阅读:4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圆柱形软包装电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圆柱形软包装电芯。



背景技术:

随着数码产品的需求急剧增长,锂离子电池也发展迅猛,已成为国际电化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安全性能、比能量等优势明显,且外形和容量可任意定制,更换型号成本低;圆柱形电池具有生产效率高、成品率高等优点,但金属外壳比较重,变型号不灵活;而圆柱形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则结合上述两者的优点,因此比能量、安全性、变型号经济性均得到改善。

然而,由于圆柱形电池本身特性和制造工艺的限定,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圆柱形电芯一般将正极耳2’和负极耳3’设置在电芯1’的两端,但是这样的设置,一方面,大大增加了电芯1’的组装难度,使得电芯1’的组装效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这样的设置还会降低圆柱电池的空间利用率,从而降低成品电池的能量密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圆柱形软包装电芯,以提高成品电池的组装效率和能量密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圆柱形软包装电芯,包括铝塑膜包层,所述铝塑膜包层内设置有由正极片、负极片、隔离膜卷绕而成的圆柱形电芯,所述电芯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所述第一极耳通过金属带转接到所述第二极耳的一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圆柱形软包装电芯的一种改进,所述金属带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所述金属带的另一端沿电芯端面边缘弯折到达所述第二极耳的一端。这样的转接方式既能够保证良好的导电性能,同时又能够充分利用电池的组装空间,从而保证电池的能量密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圆柱形软包装电芯的一种改进,所述金属带通过激光焊接或超声波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第一极耳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圆柱形软包装电芯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均为正极耳或负极耳。

作为本实用新型圆柱形软包装电芯的一种改进,所述金属带为纯镍带、镀镍钢带、不锈钢镀镍带、铝镍复合带或铜镍复合带,优选为镍带,因为镍带具有更高的柔韧性,且成本较低。

作为本实用新型圆柱形软包装电芯的一种改进,所述金属带的厚度为0.01~2mm。若金属带的厚度过薄,导流能力差,易折断;若金属带的厚度过厚,会占用一定的体积空间,使成品电池的能量密度降低。

作为本实用新型圆柱形软包装电芯的一种改进,所述金属带的厚度为0.1~0.4mm,更优选为0.1~0.2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一种圆柱形软包装电芯,包括铝塑膜包层,所述铝塑膜包层内设置有由正极片、负极片、隔离膜卷绕而成的圆柱形电芯,所述电芯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所述第一极耳通过金属带转接到所述第二极耳的一端。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金属带将电芯两侧的极耳转接到同一侧,这样不仅有利于电池的组装,进而提高电池的组装效率,而且能够提高电池的空间利用率,从而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圆柱形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芯;2’-正极耳;3’-负极耳;1-铝塑膜包层;2-电芯;3-第一极耳;4-第二极耳;5-金属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如图2所示,一种圆柱形软包装电芯,包括铝塑膜包层1,铝塑膜包层1内设置有由正极片、负极片、隔离膜卷绕而成的圆柱形电芯2,电芯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极耳3和第二极耳4,第一极耳3为正极耳或负极耳,第二极耳4为负极耳或正极耳;第一极耳3通过金属带5转接到第二极耳4的一端。

其中,金属带5的一端通过激光焊接或超声波焊接的方式与第一极耳3连接,金属带5的另一端沿电芯2端面边缘弯折到达第二极耳4的一端。这样的转接方式既能够保证良好的导电性能,同时又能够充分利用电池的组装空间,从而保证电池的能量密度。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金属带5将电芯2两侧的极耳转接到同一侧,这样不仅有利于电池的组装,进而提高电池的组装效率,而且能够提高电池的空间利用率,从而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金属带5为纯镍带、镀镍钢带、不锈钢镀镍带、铝镍复合带或铜镍复合带,优选为镍带,因为镍带具有更高的柔韧性,且成本较低。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金属带5的厚度为0.01~2mm。若金属带5的厚度过薄,导流能力差,易折断;若金属带5的厚度过厚,会占用一定的体积空间,使成品电池的能量密度降低。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金属带5的厚度为0.1~0.4mm,更优选为0.1~0.2mm。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