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17948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高频传输性能良好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连接器传输的信号越来越趋向于高频高速,端子之间通常会产生电磁干扰,如何降低电磁干扰已成为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现有的一种具有屏蔽结构的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并呈上下两排设置的多个端子,多个端子包括上下排接地端子,上下排接地端子分别具有一焊接部,用于焊接至一电路板以接地,上下排接地端子之间设有一中间屏蔽片,中间屏蔽片设有至少一接地脚,用于焊接至电路板以接地。然而,上下排接地端子和中间屏蔽片仅靠焊接至电路板实现接地,无法有效降低信号端子之间的讯号干扰。此外,如果上下排接地端子和中间屏蔽片焊接不牢固或者在长期的使用中焊接出现松动,会直接导致屏蔽失效,无法达到降低电磁干扰的效果。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频传输性能良好的电连接器,其金属壳设有抵接脚与两个接地端子接触,以提高电连接器屏蔽电磁干扰的效果。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包括一基部和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的一舌板;多个端子,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并显露于所述舌板表面,多个所述端子包括两接地端子;一金属壳,延伸一抵接脚,所述抵接脚穿过两个所述接地端子,并与两个所述接地端子接触。进一步,多个所述端子形成上下两排端子,两个所述接地端子包括一上排接地端子和一下排接地端子,所述上排接地端子和所述下排接地端子分别显露于所述舌板的上下表面。进一步,所述上排端子和所述下排端子之间设有一中间屏蔽片,所述中间屏蔽片与所述上排接地端子或所述下排接地端子或所述抵接脚接触。进一步,所述上排接地端子和所述下排接地端子分别设有供所述抵接脚穿过的缺口或通孔。进一步,所述上排接地端子设缺口供所述抵接脚穿过,所述下排接地端子设通孔供所述抵接脚穿过。进一步,所述抵接脚具有与所述缺口接触的一第一抵接部和自所述第一抵接部延伸并与所述通孔接触的一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抵接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抵接部的宽度,所述通孔的宽度小于所述缺口的宽度。进一步,所述第一抵接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缺口的宽度,所述第二抵接部的宽度大于所述通孔的宽度。进一步,所述上排接地端子侧向延伸一第一延伸部,所述下排接地端子侧向延伸一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局部外露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缺口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所述通孔位于所述第二延伸部,所述缺口和所述通孔局部外露于所述绝缘本体。进一步,所述上排接地端子和所述下排接地端子均具有显露于所述舌板表面的一接触部,自所述接触部向后延伸一连接部,自所述连接部向后延伸一焊接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自所述连接部侧向延伸。进一步,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抵接脚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不同。进一步,所述第一延伸部具有两个夹持臂,所述缺口形成于两个所述夹持臂之间,两个所述夹持臂夹持所述抵接脚。进一步,所述金属壳具有一顶壁,所述抵接脚自所述顶壁向下延伸,所述抵接脚呈板状,具有一板面和与所述板面垂直的一板缘,两个所述接地端子均与所述板缘接触。进一步,所述金属壳包围一内金属壳,所述内金属壳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形成一收容空间,所述内金属壳设有一穿孔,所述抵接脚穿过所述穿孔,并在所述收容空间内与两个所述接地端子接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述金属壳向下延伸所述抵接脚,与所述上排接地端子和所述下排接地端子接触,充分利用了所述金属壳自身结构使所述上排接地端子和所述下排接地端子短路抵接,并且均与所述金属壳的抵接脚接触,从而为所述电连接器的接地提供多个导电回路,使得所述电连接器接地更可靠,屏蔽高频的效果更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下排端子和中铁片molding至内绝缘体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排端子安装固定于内绝缘体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内绝缘体与绝缘本体molding成型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金属壳与内金属壳安装前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装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去除绝缘本体后另一个视角的剖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电连接器100绝缘本体1基部11扣持部111台阶部112凹陷部1121舌板12上表面121下表面122端子2上排端子20下排端子20’上排接地端子21第一延伸部211缺口2111夹持臂2112下排接地端子22第二延伸部221通孔2211接触部23连接部24焊接部25弹片26内绝缘体3本体部31齿部311后塞32中间屏蔽片4板体部41凸出部42接触脚42内金属壳5扣持孔51卡扣部52上端壁53凸包531下端壁54弹性臂541穿孔55外金属壳6顶壁61抵接脚62第一抵接部621第二抵接部622板面623板缘624侧壁63接地脚64【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用于安装至一电路板(未图示),包括一绝缘本体1,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并形成上下两排分布的多个端子2,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一中间屏蔽片4,包围所述绝缘本体1的一内金属壳5,框设于所述内金属壳5外侧的一外金属壳6。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一内绝缘体3镶埋于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内绝缘体3包括一本体部31和一后塞32,所述后塞32扣持于所述本体部31,多个端子2包括上排端子20和下排端子20’,所述下排端子20’和所述中间屏蔽片4固持于所述内绝缘体3。所述本体部31设有多个齿部311,所述上排端子20安放并固定于所述齿部311之间。所述内绝缘体3通过insertmolding的成型方式镶埋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部,由此所述上排端子20和所述下排端子20’以及所述中间屏蔽片4均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一基部11和自所述基部11向前延伸的一舌板12,所述基部11设有多个扣持部111,用于扣持固定所述内金属壳5。所述基部11包括向前凸伸的一台阶部112,所述台阶部112向内凹陷形成一凹陷部1121,为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接地提供空间。所述舌板12具有一上表面121和与所述上表面121相对的一下表面122,所述上排端子20显露于所述上表面121,所述下排端子20’显露于所述下表面122。所述上排端子20和所述下排端子20’均具有12根端子,所述上排端子20从左到右的排列顺序依次为接地端子(GND)、差分信号端子对(TX1+、TX1-,即USB3.0端子)、电源端子(Vbus)、预留端子(CC1)、USB2.0端子对(Dp1、Dn1)、预留端子(SBU1)、电源端子(Vbus)、差分信号端子对(RX1+、RX1-)、接地端子(GND),即所述上排端子20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上排接地端子21;所述下排端子20’从右到左的排列顺序依次为接地端子(GND)、差分信号端子对(TX2+、TX2-,即USB3.0端子)、电源端子(Vbus)、预留端子(CC2)、USB2.0端子对(Dp2、Dn2)、预留端子(SBU2)、电源端子(Vbus)、差分信号端子(RX2+、RX2-)、接地端子(GND),即所述下排端子20’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下排接地端子22。所述上排端子20和所述下排端子20’如此排布,可使得所述电连接器100实现正反插的功能。如图1和图7所示,所述中间屏蔽片4由金属板材冲压制成,包括固持于所述舌板12的一板体部41,所述板体部41后端两侧分别设有一接触脚42,所述接触脚42分别自所述板体部41向后延伸再向下弯折延伸形成,并抵接于所述外金属壳6,以与所述外金属壳6电性导接进行接地,从而实现对上下两排所述上排端子20和所述下排端子20’之间的干扰讯号进行屏蔽,以增强电连接器100的屏蔽效果。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所述内金属壳5设有多个扣持孔51和多个卡扣部52,所述扣持孔51与所述基部11的扣持部111相对应配合,从而使所述内金属壳5稳定安装在所述基部11,所述卡扣部52用以卡扣固定所述外金属壳6。所述内金属壳5包围所述绝缘本体1形成一收容空间,供一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入。所述内金属壳5具有一上端壁53和与所述上端壁53相对的一下端壁54,所述上端壁53向下凹陷形成两凸包531,所述下端壁54设有延伸入所述收容空间的两弹性臂541,从而使对接连接器稳固在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上端壁53设有穿孔55,所述穿孔55分布在所述内金属壳5的两侧。如图1、图2和图8所示,所述外金属壳6具有一顶壁61以及两个相对的侧壁63。所述侧壁63向下延伸多个接地脚64,用于焊接至所述电路板上以实现所述外金属壳6的接地。所述顶壁61两侧分别向下延伸一抵接脚62,每一所述抵接脚62穿过所述内金属壳5同一侧的一个所述穿孔55,并与所述上排接地端子21和所述下排接地端子22接触,当然所述抵接脚62也可以从所述侧壁63向内侧向延伸,或者也可以设于所述内金属壳5。所述抵接脚62呈板状,具有一板面623和与所述板面623垂直的一板缘624,所述板缘624与所述上排接地端子21和所述下排接地端子22接触。所述抵接脚62具有与所述上排接地端子21接触的一第一抵接部621和自所述第一抵接部621延伸并与所述下排接地端子22接触的一第二抵接部622,所述第二抵接部622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抵接部621的宽度,有利于所述抵接脚62穿过所述上排接地端子21和下排接地端子22。如图1和图3所示,每一所述端子2包括显露于所述舌板12上表面121的一接触部23,所述接触部23向后延伸一连接部24,所述连接部24向后延伸一焊接部25。所述上排端子20的焊接部25与所述舌板12的上表面121平行,用以表面焊接至所述电路板。所述下排端子20’的焊接部25形成前后两排,并垂直于所述舌板12的上表面121,用以穿孔焊接至所述电路板。所述上排接地端子21的连接部24侧向延伸一第一延伸部211,所述下排接地端子22的连接部24侧向延伸一第二延伸部221,所述第一延伸部211和所述第二延伸部221的延伸方向相同,并与所述抵接脚62的延伸方向不同,以使所述抵接脚62能够顺利与所述上排接地端子21和所述下排接地端子22接触。如图1和图8所示,所述第一延伸部211和所述第二延伸部221设有供所述抵接脚62穿过的缺口或通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部211设有供所述抵接脚62穿过的缺口2111,所述第二延伸部221设有供所述抵接脚62穿过的通孔2211,所述缺口2111和所述通孔2211的形状并不限定,只要所述抵接脚62能穿过即可。所述第一抵接部621与所述缺口2111接触,所述第二抵接部622与所述通孔2211接触,所述通孔2211的宽度小于所述缺口2111的宽度。由此,所述第一抵接部621比较容易穿过宽度较大的缺口2111与所述通孔2211抵接,并带动所述第二抵接部622与所述缺口2111抵接。所述第一抵接部621的宽度大于所述缺口2111的宽度,所述第二抵接部622的宽度大于所述通孔2211的宽度,以使所述第一抵接部621和所述第二抵接部622牢牢卡持在所述缺口2111和所述通孔2211。所述第一延伸部211具有两夹持臂2112,所述缺口2111形成于两个所述夹持臂2112之间,因此所述第一抵接部621在所述缺口2111内被两个所述夹持臂2112在前后方向紧紧夹持固定。所述第一延伸部211和所述第二延伸部221局部显露于所述台阶部112的凹陷部1121,所述缺口2111和所述通孔2211也局部显露于所述台阶部112的凹陷部1121,因此所述抵接脚62在所述凹陷部1121内与所述上排接地端子21和所述下排接地端子22接触,并不额外增加所述基部11的体积,使得所述基部11的结构更加紧凑。此外,所述第一延伸部211和所述第二延伸部221局部镶埋于所述基部11中,增加了所述第一延伸部211和所述第二延伸部221的刚度,不易变形。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制造时,首先将所述下排端子20’和所述中间屏蔽片4一次molding成型形成所述内绝缘体3,之后将所述上排端子20安放并固定于所述内绝缘体3,然后将所述内绝缘体3二次molding成型形成所述绝缘本体1,使所述内绝缘体3镶埋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部,随后将所述内金属壳5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基部11,并包围所述绝缘本体1形成一收容空间,最后将所述外金属壳6固定于所述内金属壳5。如图9至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在所述抵接脚62同时接触所述上排接地端子21和所述下排接地端子22的基础上,所述上排接地端子21和所述下排接地端子22分别设置一弹片26与所述中间屏蔽片4接触,且所述抵接脚62同时接触所述中间屏蔽片4,另外所述中间屏蔽片4两侧均设有一凸出部42与所述内金属壳5接触,通过提供多个接地回路,以进一步增加电连接器100的屏蔽效果,并保证屏蔽的可靠性。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所述外金属壳6向下延伸所述抵接脚62,与所述上排接地端子21和所述下排接地端子22接触,充分利用了所述外金属壳6自身结构使所述上排接地端子21和所述下排接地端子22短路抵接,并且均与所述外金属壳6的抵接脚62接触,从而为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接地提供多个导电回路,使得所述电连接器100接地更可靠,屏蔽高频的效果更好。2.所述上排接地端子21设有供所述抵接脚62穿过的缺口2111,所述下排接地端子22设有供所述抵接脚62穿过的通孔2211,使得所述抵接脚62对所述上排端子20和所述下排端子20’进行前后方向的限位,从而使得所述上排端子20和所述下排端子20’保持位置的稳定。3.所述抵接脚62具有与所述缺口2111接触的一第一抵接部621和自所述第一抵接部621延伸并与所述通孔2211接触的一第二抵接部622,所述第一抵接部621的宽度大于所述缺口2111的宽度,所述第二抵接部622的宽度大于所述通孔2211的宽度,使得所述第一抵接部621和所述第二抵接部622紧紧卡持于所述缺口2111和所述通孔2211,保证了所述上排接地端子21和所述下排接地端子22接地的可靠性。4.所述上排接地端子21的第一延伸部211和所述下排接地端子22的第二延伸部221部分显露于所述台阶部112的凹陷部1121内,使得所述基部11可以保持原有体积的大小,不必额外增大所述基部11的体积,使得结构更加紧凑、合理。5.所述第一延伸部211和所述第二延伸部221设置在所述连接部24,既可使所述抵接脚62容易与所述第一延伸部211和所述第二延伸部221接触,同时又可避免所述第一延伸部211和所述第二延伸部221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干涉,使得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可以顺利插接。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