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19189发布日期:2018-06-30 06:28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创作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具有保护舌部结构功能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是利用多个端子信号接点而在电子装置之间提供信号连接的管道,现今一般普遍使用的电连接器接口为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简称USB)规格的连接器在日常生活使用中,可谓是最为广泛应用的传输界面之一,由于USB界面的方便易用、尺寸小且成本合理,因此在各个不同工作场域都随处可见USB的踪迹。不论是家庭的核心娱乐装置如电视、个人的笔记本电脑、智能型手机、平板装置或是办公室的工作用计算机、打印机,乃至于汽车的多媒体通讯娱乐系统,时常都仰赖USB来进行数据传输的任务。

为了方便使用者可以正反向插接USB连接器,因此又有业者开发出USB Type-C连接接口规格的插座电连接器,此Type-C连接器包括有绝缘本体、多个第一端子、多个第二端子及中空外壳。绝缘本体包含基座及基座一侧延伸的舌板,各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设置在基座及舌板,各第一端子的前段部位设置在舌板的上表面,而后段部位穿出基座外以连接电路板,各第二端子的前段部位设置在舌板的下表面,而后段部位穿出基座外以连接电路板,而以中空外壳覆盖绝缘本体且包围舌板以形成接口。

然而,在此种Type-C连接器的结构中,其舌板的设计在与对接连接器互相插拔对接时,很容易造成舌板的磨损或变形,如此使得连接器对接时结构的稳定性不佳,导致影响高频信号传输的效果,因此不能符合客户信号传递的要求。因此希望可提供一改良式电连接器,其可有效地降低舌板的磨损或变形的现象,尤其是针对高速连接器的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现有Type-C连接器没有设置保护结构来减少舌板的磨损或变形的情形,所以很容易造成连接器对接时结构稳定性不佳的问题,因此导致影响高频信号传输的效果,且不能满足客户对在信号传递质量的要求。

本创作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多个第一排端子、多个第二排端子、一金属片堆叠结构及一外壳,其中绝缘本体包括一基部及自基部延伸凸出的一舌部,该舌部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金属片堆叠结构设置在舌部内,且金属片堆叠结构位在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其中金属片堆叠结构包括一第一金属片与堆叠在第一金属片上的一第二金属片。多个第一排端子设置在舌部的第一表面上,多个第二排端子设置在舌部的第二表面上,外壳围绕舌部以形成一对接空间,该对接空间具有一开口。

本创作所提供电连接器,其利用在绝缘本体的舌部内设有一金属片堆叠结构,此金属片堆叠结构设有堆叠的第一金属片与第二金属片,此金属片堆叠结构可对舌部结构进行补强以达到保护作用,如此结构设计可以解决现有连接器的舌板容易磨损或变形的现象而导致影响高频信号传输效果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创作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的电连接器中的绝缘本体的仰视示意图。

图4为图2的电连接器中的金属片堆叠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2的电连接器的舌部的局部放大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5的舌部的局部放大前视示意图。

组件标号说明:

1 电连接器

2 绝缘本体

21 基部

22 舌部

221 第一表面

222 第二表面

3 第一排端子

31 第一接触部

32 第一接脚部

4 第二排端子

41 第二接触部

42 第二接脚部

5 金属片堆叠结构

51 第一金属片

510 第一导引面

511 第一导引部

5111 第一本体部

5112 第一延伸部

512 第一保护部

513 接脚部

514 第一开孔

52 第二金属片

520 第二导引面

522 第二导引部

5221 第二本体部

5222 第二延伸部

523 第二保护部

524 第二开孔

53 固定结合机构

6 外壳

61 对接空间

610 开口

62 保护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的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请参阅图1至图6,本创作提供一种电连接器1,此电连接器1包括有一绝缘本体2、多个第一排端子3、多个第二排端子4、一金属片堆叠结构5及一外壳6,此电连接器1焊接固定在一电路板7上。

绝缘本体2具有一基部21及自基部21向前延伸凸出的舌部22,舌部22具有上下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221与第二表面222,在本实施例中,此电连接器1为横卧式地焊接固定在电路板7上,然不限于此,另一种选择是,此电连接器1亦可为直立式地焊接固定在电路板7上,可以理解的是,此时的舌部22就会自基部21向上延伸凸出,且舌部22的第一表面221与第二表面222就会呈现左右相对设置的样态,

多个第一排端子3设置在舌部22的第一表面221上,其中每个第一排端子3包括第一接触部31及第一接脚部32,第一接触部31位在舌部22的第一表面221上,第一接脚部32延伸凸出于基部21,同样地,多个第二排端子4设置在舌部22的第二表面222上,其中每个第二排端子4包括第二接触部41及第二接脚部42,第二接触部41位在舌部22的第二表面222上,第二接脚部42延伸凸出于基部21。

金属片堆叠结构5设置在舌部22内,且金属片堆叠结构5位在第一表面221与第二表面222之间,其中金属片堆叠结构5包括一第一金属片51与堆叠在第一金属片51上的一第二金属片5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金属片51与第二金属片52是由单一金属平板经弯折堆叠加工而成,因此金属片堆叠结构5的厚度实质大约为此金属平板的厚度的二倍,且第一金属片51与第二金属片52为一体成形的层状堆叠的双层结构,换言之,金属片堆叠结构5是由一体成形的第一金属片51与第二金属片52所堆叠而成的双层结构,且第一金属片51与第二金属片52之间设有固定结合机构53,此固定结合机构53为铆合结构,以将第一金属片51与第二金属片52结合固定起来,防止金属片堆叠结构5受外力而产生变形或撑开的情况。然不限于此,另一种选择是,固定结合机构53也可是利用雷射焊接所形成的焊接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金属片51的两侧各设有一第一导引部511及一第一保护部512,第二金属片52的两侧各设有一第二导引部522及一第二保护部523,其中第一导引部511与第二导引部522互相堆叠且突出外露在舌部22的两侧,且第一导引部511与第二导引部522各设有一第一导引面510与一第二导引面520,如此设计以利于与对接连接器(未绘示)导引对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引部511包括一第一本体部5111及堆叠在第一本体部5111的一第一延伸部5112,第二导引部522包括一第二本体部5221及堆叠在第二本体部5221的一第二延伸部5222,其中第一本体部5111、第一延伸部5112、第二本体部5221及第二延伸部5222所形成的堆叠高度H范围实质介于0.4毫米(mm)~0.6毫米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此第一本体部5111、第一延伸部5112、第二本体部5221及第二延伸部5222所形成的第一导引部511与第二导引部522由于其堆叠高度H多达四层结构且具有一定厚度,因此可达到保护舌部22两侧的结构在电连接器1进行插拔对接时,有效地降低对于舌部22的磨损或变形的情形,如此可使得电连接器1对接时结构稳定性较佳,不会对高频信号传输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能符合客户信号传递质量的要求。另外,由于此第一本体部5111、第一延伸部5112、第二本体部5221及第二延伸部5222是由单一金属平板经弯折堆叠加工而成,因此其每一层的厚度大致相同且其范围实质介在0.1毫米~0.15毫米之间。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本体部5111、第一延伸部5112、第二本体部5221及第二延伸部5222所形成的堆叠结构其外形近似于数字3的耳部,其也具有辅助导引的作用。

此外,第一金属片51与第二金属片52上还各设有多个第一开孔514与第二开孔524,且位在第一金属片51上的第一开孔514与位在第二金属片52上的第二开孔524互相连通,由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金属片51与第二金属片52是利用嵌入成型(insert molding)的方式固设在舌部22内,因此互相连通的第一开孔514与第二开孔524会被埋入成型在舌部22内,如此设计可以达到较佳地固定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至少有一第一开孔514与第二开孔524邻近于第一导引部511与第二导引部522,如此设计具有加强固定第一导引部511与第二导引部522的效果,使得第一导引部511与第二导引部522在与对接连接器互相插拔对接时,能有效地补强舌部22的结构并且降低对于舌部22所可能造成的损坏。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金属片51的第一保护部512与第二金属片52的第二保护部523凸出外露在舌部22的两侧,且其长度方向相对于舌部22的对接面大致呈垂直角度,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保护部512与第二保护部523突出于舌部22的两侧,因此可以达到保护舌部22两侧的结构在电连接器1进行插拔对接时,有效地降低对于舌部22的磨损或变形的情形,如此可使得电连接器1对接时结构稳定性较佳,不会对高频信号传输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能符合客户信号传递质量的要求。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此些堆叠结构大致呈现紧密推迭而几乎没有空隙,且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本体部5111、第一延伸部5112、第二本体部5221及第二延伸部5222之间皆是靠着金属平板的弯折部所连结起来的一体成形的堆叠。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金属片51上还设有一对接脚部513,此对接脚部513插设在电路板7上,以利于焊接固定与接地导通之用。外壳6围绕舌部22以形成一对接空间61,该对接空间61具有一开口610,在外壳6上更设有一保护壳62以保护于外壳6。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金属片51的板面大小大于第二金属片52的板面大小,第一金属片51沿着开口610的对接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二金属片52的长度,且第二金属片52沿着开口610的对接方向的长度L大小至少要大于2.5毫米以上,如此设计才能使得第二保护部523能够完全凸出外露在舌部22的两侧,以达到完全保护到舌部22两侧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新型的电连接器利用在绝缘本体的舌部内设有一金属片堆叠结构,此金属片堆叠结构设有堆叠的第一金属片与第二金属片,此金属片堆叠结构可对舌部结构进行补强以达到保护作用,如此结构设计可以解决现有连接器的舌板容易磨损或变形的现象而导致影响高频信号传输效果的问题。

上述实施例仅列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员均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应如权利要求书所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