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触点端子及卡缘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86140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触点端子及卡缘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触点端子及卡缘连接器。



背景技术:

卡缘连接器是一种常应用于电脑硬体扩充用的连接器,一般用于插接一个电子卡,电子卡可能为存储器、数据卡或是无线网卡,主要是将信号输入至电子卡或将电子卡的信号输出至电脑系统。因此,电子卡必须稳固地插接于卡缘连接器上,以使得电脑系统正常运行。

卡缘连接器通常包括绝缘本体以及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弹性端子,通过弹性端子与电子卡的金手指接触。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卡缘连接器的弹性端子一般为单触点结构,即弹性端子与金手指只有一个触点,当非正常插入时,或当外力因素使电子卡或连接器发生稍微的偏转或晃动时,弹性端子与金手指的触点可能会接触不良或失效,造成电子卡与连接器的电连接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触点端子及卡缘连接器,能够保持端子和电子卡的金手指稳定接触,保证电子卡与卡缘连接器之间的稳定连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双触点端子,用于与电子卡连接,包括主体部、与主体部上端连接的连接部以及与主体部下端连接的焊接部,还包括:

分别与连接部连接的第一接触臂和第二接触臂,第一接触臂设置有第一接触点,第二接触臂设置有第二接触点,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之间存在间距,第一接触点位于第二接触点下方;

连接部自主体部上端弯折延伸,连接部具有弹性,用于使第一接触臂和第二接触臂翘动,以使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偏转;

在电子卡与双触点端子连接时,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中至少一接触点与电子卡的金手指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触臂和第二接触臂分别自连接部向下延伸形成,第一接触臂较第二接触臂更靠近主体部;

第一接触臂的长度大于第二接触臂的长度。

可选地,第一接触臂的宽度朝向第一接触点方向逐渐变窄;

第二接触臂的宽度朝向第二接触点方向逐渐变窄;

第一接触臂和主体部之间的间距朝向第一接触点方向逐渐增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触臂自连接部向下延伸形成,第二接触臂自连接部向上延伸形成。

可选地,第一接触臂的长度与第二接触臂的长度不一样。

可选地,第一接触臂和主体部之间的间距朝向焊接部方向逐渐增大。

可选地,连接部自主体部上端水平弯折延伸;

第一接触臂和第二接触臂连接,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朝向同一方向。

可选地,第二接触臂包括第二前端部,第二前端部和第二接触点之间通过倾斜面连接;

电子卡与双触点端子连接后,第一接触臂和第二接触臂与电子卡存在间隙。

可选地,主体部包括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

第一主体部的宽度朝向主体部上端方向逐渐变窄,第二主体部的左侧和/或右侧设置有多个固定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卡缘连接器,包括:

绝缘本体,以及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如上所述的双触点端子;

绝缘本体设有用于插接电子卡的插卡槽,双触点端子的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显露于插卡槽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触点端子包括分别与连接部连接的第一接触臂和第二接触臂,第一接触臂设置有第一接触点,第二接触臂设置有第二接触点,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之间存在间距,第一接触点位于第二接触点下方;连接部自主体部上端弯折延伸,用于使第一接触臂和第二接触臂翘动,以使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偏转,通过上述方式,能够保持端子和电子卡的金手指稳定接触。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触点端子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触点端子的立体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双触点端子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双触点端子的主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双触点端子与电子卡连接时的局部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双触点端子的主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双触点端子的主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卡缘连接器的立体剖视图;

图9是图7所示的卡缘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10是图7所示的卡缘连接器与电子卡连接时的示意图;

图11是图9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0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卡偏转后卡缘连接器与电子卡连接时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双触点端子,用于与电子卡连接,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双触点端子的主视图,图2为该双触点端子100的立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双触点端子100包括主体部110、与主体部110上端连接的连接部120以及与主体部110下端连接的焊接部130,还包括分别与连接部120连接的第一接触臂140和第二接触臂150,第一接触臂140设置有第一接触点141,第二接触臂150设置有第二接触点151,第一接触点141和第二接触点151之间存在间距,第一接触点141位于第二接触点151下方。

连接部120自主体部110上端弯折延伸,连接部120具有弹性,用于使第一接触臂140和第二接触臂150翘动,以使第一接触点141和第二接触点151偏转。

在电子卡与双触点端子100连接时,即将电子卡插入连接器的过程中,第一接触点141和第二接触点151中至少一接触点与电子卡的金手指接触,当只有一接触点与电子卡的金手指接触时,连接部120可基本保持不动,只有与电子卡的金手指接触的接触点所属的接触臂翘动。在电子卡与双触点端子100连接后,连接部120受力使第一接触臂140和第二接触臂150翘动,以使第一接触点141和第二接触点151均与电子卡的金手指接触。

可选地,主体部110包括第一主体部111和第二主体部112,第一主体部111的宽度朝向主体部110上端方向逐渐变窄,以增加双触点端子100的弹性;第二主体部112的左侧和/或右侧设置有多个固定部1120,通过固定部1120可将双触点端子100卡合于连接器的端子槽中。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触臂140和第二接触臂150分别自连接部120向下延伸形成,第一接触臂140较第二接触臂150更靠近第一主体部111;第一接触臂140的长度大于第二接触臂150的长度。

可选地,第一接触臂140自连接部120向下弯曲延伸,第一接触臂140的宽度朝向第一接触点141方向逐渐变窄,以增加第一接触臂140的弹性;第一接触臂140和主体部110之间的间距朝向第一接触点141方向逐渐增大。

可选地,第二接触臂150自连接部120斜向下延伸,第二接触臂150的宽度朝向第二接触点151方向逐渐变窄,第二接触臂150和第一接触臂140之间的间距朝向第二接触点151方向逐渐增大。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接触臂150的长度较短,第二接触臂150不具有弹性;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接触臂150B的长度较长,第二接触臂150B具有弹性。

可选地,第二接触臂150的宽度大于第一接触臂140的宽度,平衡第一接触臂140和第二接触臂150绕连接部120转动的力。

可选地,连接部120向上延伸形成限位部160,用于限制双触点端子100在卡缘连接器10的端子槽220的位置。

请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触臂140C自连接部120C向下延伸形成,第二接触臂150C自连接部120C向上延伸形成,第一接触臂140C、第二接触臂150C和连接部120C形成一跷跷板结构。

可选地,第一接触臂140C的长度与第二接触臂150C的长度不一样,如图示出了第一接触臂140C的长度小于第二接触臂150C的长度,因连接部120C具有弹性,可使得第一接触臂140C和第二接触臂150C上下翘动,当第二接触臂150C较长时,可以更好的实现第一接触臂140C、第二接触臂150C和连接部120C的跷跷板功能。

可选地,第一接触臂140C和主体部110之间的间距朝向焊接部130方向逐渐增大。

可选地,连接部120C自主体部110上端水平弯折延伸,如,连接部120C自主体部110上端水平向左弯折延伸或水平向右弯折延伸。第一接触臂140C和第二接触臂150C连接,第一接触点141C和第二接触点151C朝向同一方向。进一步地,第一接触臂140C的宽度与第二接触臂150C的宽度相同,第一接触点141C和第二接触点151C位于同一竖直线上。

可选地,第二接触臂150C包括第二前端部152C,第二前端部152C和第二接触点151C之间通过倾斜面153C连接,避免电子卡20斜插入时被双触点端子100刮伤;如图5所示,在电子卡20插入绝缘本体200后,第一接触臂140C和第二接触臂150C与电子卡20存在间隙,方便实现第一接触臂140C、第二接触臂150C和连接部120C的跷跷板功能。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采用其他的连接方式使连接部带动第一接触臂和第二接触臂翘动,请参阅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触臂140D自连接部120D斜向下延伸,第二接触臂150D自连接部120D斜向上延伸;又如图7所示,第一接触臂140E自连接部120E斜向下延伸后再斜向上延伸,第二接触臂150E自连接部120E斜向下延伸。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的双触点端子包括分别与连接部连接的第一接触臂和第二接触臂,第一接触臂设置有第一接触点,第二接触臂设置有第二接触点,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之间存在间距,第一接触点位于第二接触点下方;连接部自主体部上端弯折延伸,用于使第一接触臂和第二接触臂翘动,以使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偏转,通过上述方式,能够保持端子和电子卡的金手指稳定接触。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卡缘连接器,请参阅图8和图9,图8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卡缘连接器的立体剖视图,图9为图8所示的卡缘连接器10的侧视图。如图8所示,卡缘连接器10包括绝缘本体200、固持于绝缘本体200内的若干如上所述的双触点端子100,绝缘本体200设有用于插接电子卡的插卡槽210;如图9所示,双触点端子100的第一接触点141和第二接触点151显露于插卡槽210内。

请参阅图10和图11,图10为卡缘连接器10与电子卡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沿A-A方向的剖视图,在电子卡20插入绝缘本体200后,双触点端子100的第一接触点141和第二接触点142均与电子卡20的金手指接触。

请参阅图12和图13,图12为图11的局部放大图,图13为电子卡20偏转后卡缘连接器10与电子卡10连接时的局部示意图,在电子卡20受到外力发生偏转时,连接部120受力使第一接触臂140和第二接触臂150翘动,从而使第一接触点141和第二接触点151偏转,能够保持端子和电子卡20的金手指稳定接触,防止发生瞬断。

本实施例中的卡缘连接器包括若干双触点端子,其中,双触点端子包括分别与连接部连接的第一接触臂和第二接触臂,第一接触臂设置有第一接触点,第二接触臂设置有第二接触点,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之间存在间距,第一接触点位于第二接触点下方;连接部自主体部上端弯折延伸,用于使第一接触臂和第二接触臂翘动,以使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偏转,通过上述方式,能够端子保持和电子卡的金手指稳定接触,保证电子卡与卡缘连接器之间的稳定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