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用电容器降噪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52277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用电容器降噪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用电容器单元降噪
技术领域
,尤其是一种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用电容器降噪结构。
背景技术
:在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中,用于补偿系统感性无功功率、滤除系统交流侧谐波分量的交流滤波电容器单元,由于数量多、容量大等特点,使得换流站的噪声问题日益突出,而近年来噪声测试标准GB/T32524.1‐2016的颁布以及技术规范中对电容器单元噪声水平(声压级≤55dB)的严格要求,也使得各个电容器厂家对噪声的问题尤为重视起来,为此,许多同行业厂家积极研究降噪方案,采取不同降噪措施来解决电容器单元的噪声问题。对于电容器单元的噪声问题,从噪声产生的机理出发,可从滤除主要谐波、减震和隔音几个方面进行降噪,其中比较常见的几种降噪措施如下:1)在电容器单元外部台架上面放置隔音罩,这种降噪措施的优点是不会改变电容器单元本身的性能,但是在外部增加降噪措施,不仅会影响美观,还不利于电容器单元的散热,并且对于噪声较严重的支路电容器单元来说,只靠外部的降噪还满足不了技术规范的要求;2)一些厂家针对上述问题根据不同支路有针对性的采取降噪措施,对于噪声比较突出的支路,采用共振吸声的结构来降低主要频率的噪声,通过理论公式计算来确定吸声器主要降噪部分的尺寸,但是由于加工原因导致的尺寸偏差会使降噪效果大打折扣;3)与上述结构相类似的另一种结构,是采用多孔板的结构来滤除主要谐波,即采用相当于一系列共振吸声器并联的结构方式来降噪,这种方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同样还由于尺寸精度的问题,使得加工困难,而且效果也不明显。所以要综合考虑一种既能达到降噪目的,又要在不影响产品性能基础上具有一定可实施性的降噪手段来解决以上问题。技术实现要素: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用电容器降噪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用电容器降噪结构,它包括电容器单元,电容器单元内部放置有降噪模块,且降噪模块与电容器芯子一同压装,其压紧系数为0.8;降噪模块的长、宽尺寸与电容器单元内部尺寸良好配合;降噪模块内部为空气,且降噪模块的高度为10-70mm;降噪模块的材质可为不锈钢或者环氧材料等。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此降噪模块的长、宽加工尺寸不必很精准,只要能与电容器单元内部尺寸匹配即可,减小了加工难度及加工成本。降噪模块采用不锈钢或者环氧材料等制作而成,密封性及真空注油时耐压性能均比较好。制作时,根据降噪程度不同,只需将一个或者多个此降噪模块与芯子一同压装,然后装箱制成电容器产品,不需要其他繁琐工序,工人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容易。与其他电容器单元内部的降噪措施相比,此措施具有可实施性,并且相比较来说成本增加量也比较小。进一步地,降噪模块采用磨具一次成型。进一步地,降噪模块内部采用降噪材料填充。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的降噪模块,放置于电容器单元内部,在保证较小程度影响电容器单元性能的基础之上,采用隔音的原理,能够有效地解决电容器单元的噪声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用电容器降噪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采用的降噪模块外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一种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用电容器降噪结构,如图1所示,它包括电容器单元1,电容器单元1内部放置有降噪模块2,且降噪模块2与电容器芯子3一同压装。此降噪模块2不需要像多孔板一样要有非常精确的加工尺寸,并且在电容器单元1制作过程中与电容器芯子3经0.8的压紧系数一同压装好后放入电容器单元1内部,且降噪模块2内部可以是空气,操作简单,另外,经噪声测试结果如下表1所示,降噪效果比较明显。降噪模块2内部也可以采用降噪材料填充来替代空气。表1噪声测试结果对比表序号降噪方案声压级dB1无措施66.82内部采用降噪模块58.8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这种降噪模块2,外形如图2所示,将此降噪模块2放置于电容器单元1里面,根据降噪程度不同,可以采用一个或者多个这种模块,放置位置如图1所示。本降噪模块2主要采用隔音的降噪原理,使电容器单元1在运行时由于极板间的振动产生的噪声减小。此降噪模块2采用磨具一次成型,由于生产制造时电容器单元1要进行抽真空注油,所以要保证此模块具有一定的耐压能力而不破损,并且使用前要确保其表面没有尖角、毛刺,保持表面干净整洁,以防止电容器单元1内部产生局部放电而影响产品性能,另外,所有模块还要确保其良好的密封性能,在电容器单元1注油时,不能出现渗漏油的情况,因此此降噪模块2可以采用不锈钢或者环氧材料等制成。其长、宽尺寸(图2中a、b的尺寸)要能与电容器单元1内部尺寸良好配合,其高度尺寸(图2中h的尺寸)要处于10-70mm范围内,并且通过对多次噪声结果的分析验证,如下表2所示,提出了一个即经济又能有效降噪的高度(图2中h的尺寸),此高度尺寸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增加到一定高度时(表2中序号3和4),不仅降噪效果不明显,而且增加了电容器单元1高度,生产成本也相应增加了,所以对于内部降噪模块2的使用,需综合选取,在保证一定降噪效果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电容器单元1的比特性以及生产成本。制作电容器试品时,将此降噪模块2与电容器芯子3一同压装、打包装入电容器单元1内部,制成电容器产品,这种降噪措施对工人来说装配起来也比较方便和省时。表2采用不同高度的降噪模块对噪声影响的对比表序号降噪方案声压级dB1无措施66.82内部采用1个降噪模块63.93内部采用4个降噪模块58.84内部采用5个降噪模块59.1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