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43758发布日期:2018-09-28 20:19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通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现有的移动终端多数能达到防尘、防水及防摔的要求;其机器结构要求做到厚实;由于IO接口和侧键处容易进水,在外壳周圈的IO接口和侧键结构都需要做防水结构设计;由于机器重量偏重和防摔,因此产品外壳需要PC+TPU做双色注塑减轻重量和跌落过程减少冲击力。由于侧键处采用TPU密封,TPU形成的侧键与PCB板上的转换开关距离偏远,使得TPU变形困难,进而造成用户需要很多的按压力度,才能够使侧键有感应。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移动终端,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侧键按压力度大,用户体验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移动终端,能够减少侧键的按压力度,进而提高用户体验感。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

壳体,其包括外框、中框和后盖,所述后盖与所述外框连接,所述中框位于所述外框与所述后盖形成的空腔内,所述外框上设置有第一按键槽,所述中框上设置有第二按键槽,所述第一按键槽与所述第二按键槽贯通;

侧键,其包括按压键和转接键,所述按压键和所述转接键接触,所述按压键设置在所述第一按键槽内,所述转接键设置在所述第二按键槽内;

PCB板,其位于所述中框上,且所述PCB板上设置的转换开关与所述转接键接触。

作为优选,所述按压键由TPU注塑获得。

作为优选,所述转接键包括按压主体和设置在所述按压主体上并与所述第二按键槽侧壁相接触的位置调节筋。

作为优选,多个所述位置调节筋均匀分布在所述按压主体的侧壁上。

作为优选,所述位置调节筋的横截面为弧形,所述位置调节筋与所述第二按键槽线接触。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按键槽形状与所述按压主体的形状相同。

作为优选,所述转接键与所述第二按键槽过盈配合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按压主体横截面为矩形,所述按压主体相邻侧壁上设置的位置调节筋数量不同。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终端,侧键包括按压键和转接键,将现有的侧键设置成分体结构,进而降低了按压键的厚度,使该按压键易于被按压变形。由于按压键与转接键接触,按压键发生形变能够带动转接键被按压而产生变形,进而能够使转换开关被按压,该种设置方式能够使用户按压侧键时按压力度降低,进而提高用户体验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3提供的转接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外框;2、中框;21、第二按键槽;3、按压键;4、转接键;41、按压主体;42、位置调节筋;5、PCB板;51、转换开关;6、显示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能够防水、防尘及防摔,且其侧键易按压,用户体验度高。

上述移动终端包括壳体、侧键和PCB板5,其中侧键设置在壳体四周的侧壁上,而PCB板5设置在壳体形成的空腔内,且侧键与PCB板5的转换开关51能够接触。

如图1-3所示,上述壳体包括外框1、中框2和后盖,其中后盖与外框1连接,具体为卡接;中框2位于外框1与后盖形成的空腔,且中框2上设置有上述PCB板5;外框1上设置有第一按键槽和显示屏6,中框2上设置有第二按键槽21,第一按键槽与第二按键槽21贯通,即第一按键槽的中心线与第二按键槽21的中心线重合,进而使侧键能够放置在第一按键槽和第二按键槽21内。

如图3所示,上述侧键则包括按压键3和转接键4,其中按压键3和转接键4接触,按压键3设置在第一按键槽内,转接键4设置在第二按键槽21内,且转接键4与第二按键槽21为过盈配合连接,当按压键3被按压后,能够带动转接键4同时被按压发生形变,进而使转接键4按动PCB板5上的转换开关51,使其被按压,继而触发转换开关51,使PCB板5接收到转换开关51被按压的信号。

其中,上述按压键3由TPU注塑获得,使得按压键3防水,进而能够有效的防止水从侧键处流入移动终端的内部。而本实施例中的按压键3位于外框1设置的第一按键槽内,而非是位于外框1和中框2上,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按压键3更容易被按压,进而避免了用户按压时需要较大的按压力,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转接键4包括按压主体41和多个位置调节筋42,其中位置调节筋42设置在按压主体41的侧壁上,并与第二按键槽21的侧壁接触。设置位置调节筋42的目的是为了使转接键4与第二按键槽21较好的配合,使每个转接键4都能够适应第二按键槽21的尺寸。需要说明的是,多个位置调节筋42均匀分布在按压主体41的侧壁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位置调节筋42可以不遵循均匀分布的原则,只要能够使转接键4设置在第二按键槽21内在非外力作用下不发生位置变动即可。

为了减小转接键4与第二按键槽21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用户的按压力度,上述位置调节筋42的横截面为弧形,该种结构能够使位置调节筋42与第二按键槽21线接触。降低二者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二者之间的摩擦面积。

为了使每个位置调节筋42与第二按键槽21都能接触,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按键槽21形状与按压主体41的形状相同。例如,当按压主体41横截面为矩形,第二按键槽21形状也应该为矩形,需要说明的是,按压主体41相邻侧壁上的位置调节筋42的数量根据需要设置,按压主体41相邻侧壁上设置的位置调节筋42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上述侧键被按压时,其工作过程如下:

按压键3被按压产生变形向靠近转接键4的方向凹陷,使得转接键4被变形,按压键3继续按压,使转接键4能够将转换开关51按压,进而实现侧键被按压的动作。

上述移动终端,由于按压键3变薄,易于变形,当用户按压时,不需要较大的力就能够实现侧键的按压,提高了用户体验感,使该移动终端的侧键灵敏度提高。

注意,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上述实施方式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