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口压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68266发布日期:2019-04-09 22:42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接口压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入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将接口压入电路板的接口压入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电路板中,需要在在电路板中压入接口,以使电路板与外部设备连接。

然而,目前在将接口压入电路板的作业中,均是将单个接口分别压入电路板,由此导致接口压入电路板的作业的时间较长,工作效率低。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实用新型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接口压入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接口压入装置,其中,该接口压入装置包括:基部;电路板配置部,该电路板配置部可移动地设置在该基部上,用于载置待处理的配置有接口的电路板;压入部,该压入部设置在该电路板配置部的远离该基部的一侧,能够沿着与该基部垂直的第一方向移动,而将该接口的待焊接引脚压入该电路板;施力机构,该施力机构与该压入部连接,对该压入部施加使该压入部沿着该第一方向移动的力;以及夹紧机构,该夹紧机构将该施力机构夹紧锁定于施力状态,该电路板配置部可移动至与该压入部在该第一方向上对置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接口压入装置,其中,该施力机构设置于该压入部的远离该基部的一侧;并且该接口压入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撑部,该第一支撑部设置于该基部,用于支撑该施力机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接口压入装置,其中,该接口压入装置还包括:引导该压入部沿着该第一方向移动的第一引导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接口压入装置,其中,该接口压入装置还包括:第二引导部,该第二引导部设置在该基部和该电路板配置部之间,引导该电路板配置部沿着与该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如第三方面所述的接口压入装置,其中,该接口压入装置还包括:第二引导部,该第二引导部设置在该基部和该电路板配置部之间,引导该电路板配置部沿着与该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移动,该第二引导部具有两个端部,一个端部靠近该第一支撑部,另一个端部远离该第一支撑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接口压入装置,其中,在该压入部的朝向该基部的一侧配置有在该第一方向上能发生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如第三方面所述的接口压入装置,其中,该压入部包括:压入支撑部,该压入支撑部沿与该基部所在平面平行的方向延伸,并且设置有贯通孔;压入销,该压入销设置在该压入支撑部的朝向该基部的侧面,并朝向该基部延伸;并且该第一引导部为柱状,一端设置于该基部上,另一端插入该贯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如第七方面所述的接口压入装置,其中,该压入销为柱状,该压入销的外周套设有压缩弹簧,该压缩弹簧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直接或间接抵接于该压入支撑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如第七方面所述的接口压入装置,其中,该第一引导部的数量至少为2个,该贯通孔的数量与该第一引导部的数量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如第九方面所述的接口压入装置,其中,至少一个该第一引导部的、位于该压入支撑部的朝向该基部的一侧的外周上套设有压缩弹簧,该压缩弹簧的远离该基部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抵接该压入支撑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如第九方面所述的接口压入装置,其中,该压入支撑部为板状;该第一引导部的数量为偶数个,对称地置于该基部上且位于该电路板配置部的两侧;并且在该压入支撑部的两端部上的、与该第一引导部的位置对应的位置上对称地设置该贯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如第十一方面所述的接口压入装置,其中,对称设置在两侧的该第一引导部中的至少一对第一引导部的、位于该压入支撑部的朝向该基部的一侧的外周上套设有压缩弹簧,该压缩弹簧的远离该基部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抵接该压入支撑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如第七方面所述的接口压入装置,其中,该接口压入装置还包括定位板,该定位板直接或间接抵接于该压入支撑部的远离该基部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十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如第五方面所述的接口压入装置,其中,该接口压入装置还包括由弹性材料制成的抵接部,该抵接部设置在该基部上,在该电路板配置部沿着该第二引导部移动到该第二引导部的远离该第一支撑部的端部时,该抵接部用于与该电路板配置部抵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十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如第五方面所述的接口压入装置,其中,该接口压入装置还包括由弹性材料制成的止动部,该止动部设置在该基部上,在该电路板配置部沿着该第二引导部移动到与该压入部在该第一方向上对置的位置时,该止动部用于与该电路板配置部抵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十六方面,提供了一种如第四方面所述的接口压入装置,其中,该电路板配置部具有手持部,该手持部设置在该电路板配置部的远离该基部的一侧,通过该手持部使该电路板配置部能够沿该第二引导部移动,该手持部与该基部之间的距离大于该电路板配置部与该基部之间的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十七方面,提供了一种如第十六方面所述的接口压入装置,其中,该手持部设置在该电路板配置部的沿着该第二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十八方面,提供了一种如第五方面所述的接口压入装置,其中,该电路板配置部具有手持部,该手持部设置在该电路板配置部在该第二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上,该一个端部相对于该电路板配置部在该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更靠近该第二引导部的另一个端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十九方面,提供了一种如第七方面所述的接口压入装置,其中,该压入销为多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接口压入装置,可缩短接口压入电路板的作业时间,从而方便了接口压入作业,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

附图说明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接口压入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不包括第二引导部)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图1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接口压入装置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包括第二引导部)的正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图3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将图4的电路板配置部与压入部对置后的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图3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本实用新型的前述以及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在说明书和附图中,具体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方式,其表明了其中可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的部分实施方式,应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本实用新型包括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全部修改、变型以及等同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口压入装置。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接口压入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不包括第二引导部)的正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图1的侧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接口压入装置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包括第二引导部)的正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图3的侧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将图4的电路板配置部与压入部对置后的侧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图3的俯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接口压入装置10包括基部11、电路板配置部12、压入部13、施力机构14、以及夹紧机构15。

其中,电路板配置部12可移动地设置在基部11上,用于载置待处理的配置有接口I的电路板P;压入部13设置在电路板配置部12的远离基部11的一侧,能够沿着与基部11垂直的第一方向(图1中的D1-D1'的方向)移动至将接口I的待焊接引脚H压入电路板P(以下简称为将接口I压入电路板P)的位置;施力机构14与压入部13连接,对压入部13施加使压入部13沿着第一方向D1-D1'移动的力;夹紧机构15与施力机构14连接,夹紧机构15将施力机构14夹紧,使施力机构14可锁定于施力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电路板配置部12可移动至与压入部13在第一方向D1-D1'上对置的位置。

由此结构,通过施力机构14在施加朝向待处理的电路板P的方向D1的力时,压入部13对待处理的电路板P完成接口压入操作,可缩短接口压入电路板的作业时间,从而方便了接口压入作业,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可按照图2所示的箭头A的方向对施力机构14施力来带动压入部13向方向D1移动(压入部13从位置T1向位置T2移动),当施力机构14移动了最大位移后(例如,施力机构14处于图2中的L的状态时),夹紧机构15将施力机构14夹紧从而将施力机构14锁定于施力状态,此时与施力机构14连接的压入部13处于压入状态(压入部13位于位置T2),由于电路板配置部12上载置的待处理的电路板P的接口I的待焊接引脚H与压入部13在第一方向D1-D1'上处于对应的位置,因此,处于压入状态的压入部13可容易地将接口I压入电路板P。

在本实施例中,在电路板P中压入了接口I后,可将施力机构14按照图2所示的箭头A'的方向返回到原状态O,带动压入部13向方向D1'移动,从位置T2移动到位置T1,最后再将电路板P从电路板配置部12上取出。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待焊接引脚H在第一方向D1-D1'上贯穿电路板P,其中,待焊接引脚H的树脂部分搭载于电路板P的远离基部11的一侧,待焊接引脚H从电路板P的靠近基部11的一侧露出以用于后续的焊接作业;在本实施例中,待焊接引脚H的树脂部分与压入部13在第一方向D1-D1'上处于对应的位置,从而压入部13对待焊接引脚H的树脂部分进行按压,以使接口I压入电路板P。

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在接口压入装置的外部设置牵引机构(未图示)的方式来使电路板配置部12在基部11上移动,也可通过在基部上设置如后述的第二引导部18(如图3至图6)等的方式来使电路板配置部12在基部11上移动,但本实施例不限于此,任何能使电路板配置部12在基部11上移动的方式都包括在本实施例中。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施力机构14例如可以是手动的操作手柄,但本实施例不限于此,手动或电动操作等方式均可包括在本实施例中,另外,除了操作手柄的其他操作部件也包括在本实施例中。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施力机构14设置于压入部13的远离基部11的一侧;并且为了稳固施力机构14,接口压入装置10还可包括第一支撑部16,第一支撑部16可设置于基部11,用于支撑施力机构14。由此,施力机构14可得到稳定的支撑,从而可对压入部13稳定地施力。

在本实施例中,除了在基部11上设置第一支撑部16之外,其他的可用来稳固施力机构14的方式都可包括在内,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另外,只要不影响压入部13随着施力机构14的动作在第一方向D1-D1'上移动,对于第一支撑部16设置在基部11上的具体位置以及第一支撑部16的数量,形状等本实施例也不作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接口压入装置10还可包括引导压入部13沿着第一方向D1-D1'移动的第一引导部17。由此,压入部13在由施力机构14施力的情况下可被第一引导部17引导沿第一方向D1-D1'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引导部17优选地可以为引导杆,但本实施例不限于此,可使压入部13在施力机构14施力的情况下能够沿着第一方向D1-D1'移动的其他方式也都包括在本实施例中,例如,可在压入部13两侧设置导向筋或限位板,或者设置压入部13可沿着第一方向D1-D1'移动的滑道,等等。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引导部17设置在基部11上,并且,在如图1所示的与基部11所在平面平行的方向D2-D2'上,第一引导部17设置在电路板配置部12的两侧,但本实施例不限于此,第一引导部17的其他设置方式也可包括在本实施例中。

在本实施例中,只要压入部13在第一方向D1-D1'上能够完成将接口I压入电路板P的操作即可,对压入部13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制。

例如,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在压入部13的朝向基部11的一侧配置有在第一方向D1-D1'上能发生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件(未图示)。

由此结构,在压入部13将接口I压入电路板P的过程中,能够使得接口I压入电路板P时的力分散,从而避免了电路板P的破损。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可以为压缩弹簧。但本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任何使得弹性部件具有弹性的方式均包括在内。

例如,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压入部13可包括压入支撑部132和压入销133;其中,压入支撑部132沿与基部11所在平面平行的方向D2-D2'延伸,压入支撑部132设置有贯通孔1321;压入销133设置在压入支撑部132的朝向基部11的侧面S1,并朝向基部11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引导部17可为柱状,第一引导部17的一端E1设置于基部11上,另一端E2插入贯通孔1321。

由此结构,可使得接口压入装置的压入结构更加稳定,从而能够稳定地使接口I压入电路板P。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压入销133可为柱状,压入销133的外周套设有压缩弹簧W1,压缩弹簧W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E3可直接或间接抵接于压入支撑部132。

由此结构,由于压入销133套设有压缩弹簧W1,因此在压入部13将接口I压入电路板P的过程中,能够使压入力分散,从而可避免电路板P的破损;并且,压入销133对压缩弹簧W1沿第一方向D1-D1'的弹性形变可起到引导作用,从而可防止压缩弹簧W1移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接口压入装置10还可包括定位板19,定位板19直接或间接抵接于压入支撑部132的远离基部11的一侧。

由此结构,在压入部13将接口I压入电路板P后,能够使返回的压入部13容易地被定位在定位板19的朝向基部11的一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部17的数量为至少2个,贯通孔1321的数量与第一引导部17的数量相同。

例如,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引导部17和贯通孔1321的数量为偶数个。

如图1所示,第一引导部17的数量为4个。但本实施方式不限于此,第一引导部17的数量为偶数个即可,贯通孔1321的数量与第一引导部17的数量对应;

在本示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压入支撑部132为板状;第一引导部17对称地置于基部11上且位于电路板配置部12的两侧;并且贯通孔1321对称地设置在压入支撑部132的两端部E4和E5上的、与第一引导部17的位置对应的位置上;

在本示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对称设置在两侧的第一引导部17中的至少一对第一引导部17的、位于压入支撑部132的朝向基部11的一侧的外周上套设有压缩弹簧W2,压缩弹簧W2的远离基部1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E6抵接压入支撑部132。

由此,通过第一引导部17的外周上设置的压缩弹簧W2,在压入部13将接口I压入电路板P后,在压缩弹簧W2的弹力作用下,压入部沿方向D1'的返回比较容易。

例如,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一引导部17和贯通孔1321的数量也可为奇数个(未图示)。

在本示例中,奇数个第一引导部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引导部的、位于压入支撑部的朝向基部的一侧的外周上套设有压缩弹簧,压缩弹簧的远离基部1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抵接压入支撑部。

由此,同样的,通过第一引导部的外周上设置的压缩弹簧,在压入部将接口I压入电路板后,在压缩弹簧W2的弹力作用下,压入部沿方向D1'的返回比较容易。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载置有待处理的电路板P的电路板配置部12可方便地放置在与压入部13在第一方向D1-D1'上对置的位置,并且为了使压入了接口后的电路板P能够方便地从上述位置拿取出来,如图3至图6所示,接口压入装置10还可包括第二引导部18,第二引导部18设置在基部11和电路板配置部12之间,引导电路板配置部12沿着与第一方向D1-D1'垂直的第二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到图6所示,该第二方向为图4至图6所示的方向D3-D3',即,图示中的第二引导部18引导电路板配置部12沿着第二方向D3-D3'移动。但本实施例不限于此,第二方向也可以为图6所示的方向D2-D2';其中,只要设置引导压入部13沿第一方向D1-D1'移动的第一引导部17的位置不与设置第二引导部18的位置相冲突,那么第二引导部18可引导电路板配置部12沿着第二方向D2-D2'移动。

由此结构,通过第二引导部18引导电路板配置部12的移动,可方便电路板配置部的移动和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引导部18优选地可以为滑轨,但本实施例不限于此,只要能引导电路板配置部12移动的其他方式均可包括在内。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引导部18可具有两个端部E7和E8,一个端部E7靠近第一支撑部16,另一个端部E8远离第一支撑部16。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将电路板配置部12沿第二引导部18从第二引导部18的端部E8移动到端部E7,从而使得电路板配置部12置于与压入部13在第一方向D1-D1'上对置的位置;在此状态下,按照图5所示的箭头A的方向对施力机构14施力来带动压入部13向方向D1移动(压入部13从位置T1向位置T2移动),当施力机构14移动了最大位移后(例如,施力机构14处于图5中的L的状态时),夹紧机构15将施力机构14夹紧从而将施力机构14锁定于施力状态,此时与施力机构14连接的压入部13处于压入状态(压入部13位于位置T2),由于电路板配置部12上载置的待处理的电路板P的接口I的待焊接引脚H与压入部13在第一方向D1-D1'上处于对应的位置,因此,处于压入状态的压入部13可容易地将接口I压入电路板P。

在本实施例中,在电路板P中压入了接口I后,可将施力机构14按照图5所示的箭头A'的方向返回到原状态O,带动压入部13向方向D1'移动,从位置T2移动到位置T1,再将电路板配置部12沿第二引导部18从第二引导部18的端部E7移动到端部E8,最后再将电路板P从电路板配置部12上取出。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电路板配置部12移动到第二引导部18的某个位置便于定位,如图3至图6所示,接口压入装置10还可包括由弹性材料制成的抵接部20,抵接部20可设置在基部11上,在电路板配置部12沿着第二引导部18移动到第二引导部18的远离第一支撑部16的端部E8时,抵接部20用于与电路板配置部12抵接。

由此结构,在电路板配置部12沿着第二引导部18向基部11的边缘方向移动时,通过抵接部20与电路板配置部12的抵接,可便于电路板配置部12的定位,并且可防止硬碰硬的发生。

进一步地,如图3至图5所示,接口压入装置10还包括由弹性材料制成的止动部21,止动部21设置在基部11上,在电路板配置部12沿着第二引导部18移动到与压入部13在第一方向D1-D1'上对置的位置时,止动部21用于与电路板配置部12抵接。

由此结构,在电路板配置部12沿着第二引导部18向压入部13移动时,通过止动部21与电路板配置部12的抵接,可便于将电路板配置部12置于与压入部13在第一方向D1-D1'上对置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使电路板配置部12在第二引导部18上移动,如图3至图6所示,电路板配置部12具有手持部121,手持部121设置在电路板配置部12的远离基部11的一侧,通过手持部121使电路板配置部12能够沿第二引导部18移动。由此,可方便地操作电路板配置部12在第二引导部18上移动,并且手持部121不会与别的部件发生干涉。

并且,如图4所示,手持部121与基部11之间的距离d1大于电路板配置部12与基部11之间的距离d2。由此结构,使得手持部12便于被把持。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4至图6所示,手持部121设置在电路板配置部12在第二方向D3-D3'上的一个端部M1上,该端部M1相对于电路板配置部12在第二方向D3-D3'上的另一个端部M2更靠近第二引导部18的另一个端部E8。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手持部121还可设置在电路板配置部12的沿着第二方向D3-D3'的至少一个端部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至图6所示不同的是,从俯视方向观察时,第一支撑部16在方向D3-D3'上也可以与压入部13和第二引导部18不设置在一条直线上,也就是说,第一支撑部16在基部11上的位置可以不与第二引导部18上的电路板配置部12在从与压入部13在第一方向上对置的位置向外移动时的方向相冲突,即,电路板配置部12还可以从沿方向D3'向外移动。由此,通过在电路板配置部12的沿着第二方向D3-D3'的至少一个端部上设置手持部121,可便于从任何方位拉出电路板配置部12,从而取下压入了接口I的电路板P。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压入销133的个数可以为多个。由此,接口压入装置10能够同时在电路板P中压入多个接口I,从而进一步缩短作业时间。

下面以图3至图6为例,具体说明接口压入装置10的工作使用流程:

步骤1:电路板配置部12沿第二引导部18从第二引导部18的端部E8向端部E7移动;

步骤2:电路板配置部12置于与压入部13在第一方向D1-D1'上对置的位置;

步骤3:按照图5所示的箭头A的方向对施力机构14施力,从而带动压入部13向方向D1移动(压入部13从位置T1向位置T2移动);

步骤4:施力机构14处于图5中的L的状态时,夹紧机构15将施力机构14夹紧从而将施力机构14锁定于施力状态;

步骤5:压入部13处于压入状态(压入部位于图5的位置T2),将接口I的待焊接引脚H压入电路板P;

步骤6:按照图5所示的箭头A'的方向将施力机构14返回到原状态O,从而带动压入部13向方向D1'移动,从位置T2移动到位置T1;

步骤7:电路板配置部12沿第二引导部18从第二引导部18的端部E7移动到端部E8;

步骤8:将电路板P从电路板配置部12上取出。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接口压入装置的结构,通过施力机构在施加朝向待处理的电路板的方向的力时,压入部对待处理的电路板完成接口压入操作,可缩短接口压入电路板的作业时间,从而方便了接口压入作业,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这些描述都是示例性的,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也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