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大回流空间排气结构的铅酸蓄电池液孔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90387发布日期:2019-04-13 00:26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大回流空间排气结构的铅酸蓄电池液孔塞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蓄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具有防止蓄电池充电过程中电解液冲出功能的液孔塞。



背景技术:

铅酸蓄电池一般由多个单格电池组成,各单格电池中装有硫酸电解液,使用过程中要求蓄电池排气通畅,并且需保持电池外部清洁。为此,蓄电池液孔塞设计有液孔塞盖体、塞体、浮标和O型圈等结构以指示电解液液面高度及减少电解液的流失。在以往设计中,液孔塞塞体设计不合理,是蓄电池电解液回流不畅、排气带酸,从而造成污染,腐蚀车体部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具有大回流空间排气结构的铅酸蓄电池液孔塞,为酸液的回流提供通畅的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筒形的塞体、与塞体配合使用的液孔塞盖体,液孔塞盖体通过销轴与塞体活动连接,所述塞体内壁垂直方向上设有运动导柱,运动导柱中心设有用于浮标上下滑动的通孔,浮标的上端两侧设有挡块;塞体内壁距塞体上平面8-15mm高度处向内突起形成一凸台,凸台向下延伸形成横截面为圆形的内通道,内通道内、凸台与运动导柱连接的一边向下延伸形成一倾斜的引流面,塞体下部设有一个以上开口向下的槽口,塞体顶部开有一个以上的排气凹槽;所述内通道的底部与槽口的顶部平齐。

本实用新型所述排气凹槽的数量为3个,均匀分布在塞体顶边上,排气凹槽的高度为2mm,宽度为1.8mm。

本实用新型所述槽口数量为4个,宽度为2mm,高度为10mm,均匀分布于塞体下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浮标下部浮体的宽度大于通孔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所述塞体下部外侧、槽口上方设有O型圈。

本实用新型所述引流面与内通道下表面成30度的夹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增加了引流面,将塞体供酸液回流的槽口扩宽,槽口高度加高到与电池盖内表面平起,以加速回流;塞体增加3个排气凹槽作为辅排气孔,以便气体及时排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图中,1、液孔塞盖体,2、塞体,3、浮标,4、O型圈,5、槽口,6、排气凹槽,7、运动导柱,8、内通道,9、引流面。

具体实施方式

图1、2中,本实用新型包括筒形的塞体2、与塞体2配合使用的液孔塞盖体1。液孔塞盖体1通过销轴与塞体2活动连接。塞体2顶部开有3个排气凹槽6,均匀分布在塞体2顶边上,排气凹槽6的高度为2mm,宽度为1.8mm。液孔塞盖体1内突起的部分小于塞体2内的凸台尺寸,充电时产生的气体通过液孔塞盖体1内突起的部分与塞体2内的凸台之间的间隙从排气凹槽6排出。塞体2内壁垂直方向上设有运动导柱7,运动导柱7中心设有用于浮标3上下滑动的通孔。浮标3与运动导柱7为滑动式配合,浮标3的上端两侧设有挡块防止浮标掉落,浮标3下部浮体的宽度大于通孔的直径。塞体2内壁距塞体2上平面12mm高度处向内突起形成一凸台,凸台向下延伸形成横截面为圆形的内通道8,内通道8内、凸台与运动导柱7连接的一边向下延伸形成一倾斜的引流面9。4个开口向下的槽口5均匀分布于塞体2下部,槽口5的宽度为2mm,高度为10mm。内通道8的底部与槽口5的顶部平齐。塞体2下部外侧、槽口5上方设有O型圈4。O型圈4起紧固和密封作用,防止电解液从本实用新型与电池盖的结合部位缝隙中漏出。内通道8底部高度与塞体2下部槽口5顶部平齐并与电池盖内表面平齐(根据电池盖厚度而定),加速电池内部酸液回流,防止酸液被挤压在本实用新型处以至排气不畅。浮标3的作用是显示电池液面高度,浮标3由下部浮体及上部指标杆构成,浮体在电解液中浮起,通过指示杆露出高度显示液面。引流面9用于阻挡充电时飞溅的酸液且能使用酸液顺斜面流回电池。塞体2顶部开有3个直径为1.8mm的排气凹槽6,以便气体及时排出,降低电池内部压力。槽口5的作用是排气,充电过程产生气体会在塞体2内部汇集,若液面过高,大量气体汇集后排放会加剧电解液的飞溅;槽口5能及时将气体排放掉,减少气体汇集量。内通道8与运动导柱7连接的一面向下逐渐收缩形成引流面9,引流面9与内通道8下表面约成30度的夹角,充电时飞溅的酸液能被引流面(9)阻挡并顺引流面9流回电池。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