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80131发布日期:2019-08-20 23:41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利用自发光的发光机制,不需要背光源,将其应用于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时,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整体厚度较薄,有利于实现其轻薄化设计。同时,有机发光二极管具有显示亮度高、视角广、响应速度快等优势。

但是,现有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光(发光单元)强度偏低,将其应用于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时,导致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整体显示亮度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提高发光单元的发光强度,从而提高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显示亮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基板;

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一侧且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单元,每个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子发光单元、第二子发光单元和第三子发光单元;

其中,发光单元包括靠近所述衬底基板设置的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相对设置的第二电极,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第二发光层;

至少所述第三子发光单元还包括至少一层第一发光层,所述至少一层第一发光层位于所述第二发光层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子发光单元包括至少一层第一发光层,和/或,所述第二子发光单元包括至少一层第一发光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子发光单元中的所述第一发光层的层数,和/或,所述第二子发光单元中的所述第一发光层的层数与所述第三子发光单元中的所述第一发光层的层数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发光层的发光颜色为蓝色;

所述第一子发光单元中的所述第二发光层的发光颜色为红色,所述第二子发光单元中所述第二发光层的发光颜色为绿色,所述第三子发光单元中所述第二发光层的发光颜色为蓝色。

进一步地,所述发光单元还包括电荷产生层;

所述电荷产生层位于相邻的所述第一发光层与所述第二发光层之间;

当所述第一发光层的层数为至少两层时,所述电荷产生层还位于两层相邻的所述第一发光层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电荷产生层的厚度A的取值范围为10nm≤A≤30nm。

进一步地,所述发光单元还包括第一载流子功能层和第二载流子功能层;

所述第一载流子功能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紧邻所述第一电极的第一发光层之间,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层与紧邻所述第一发光层且邻近所述第一电极的所述电荷产生层之间,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发光层与紧邻所述第二发光层的所述电荷产生层之间;

所述第二载流子功能层位于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发光层之间,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层与紧邻所述第一发光层且邻近所述第二电极的所述电荷产生层之间。

进一步地,同一所述发光单元中,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子发光单元中的所述第一载流子功能层、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子发光单元中的所述第一载流子功能层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子发光单元中的所述第一载流子功能层连续设置;

和/或,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子发光单元中的所述第二载流子功能层、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子发光单元中的所述第二载流子功能层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子发光单元中的所述第二载流子功能层连续设置。

进一步地,同一所述发光单元中,所述第一子发光单元中的所述第一载流子功能层、所述第二子发光单元中的所述第一载流子功能层与所述第三子发光单元中的所述第一载流子功能层分立设置;

同一所述发光单元中,所述第一子发光单元中的所述第二载流子功能层、所述第二子发光单元中的所述第二载流子功能层与所述第三子发光单元中的所述第二载流子功能层分立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种显示面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设置在衬底基板一侧且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单元,每个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子发光单元、第二子发光单元和第三子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包括靠近衬底基板设置的第一电极,与第一电极相对设置的第二电极,以及设置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第二发光层;通过设置至少第三子发光单元还包括至少一层第一发光层,至少一层第一发光层位于第二发光层与第一电极之间可提高子发光单元的发光强度,从而通过提高发光单元的亮度,可提高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的显示亮度。可选的,第一子发光单元包括至少一层第一发光层,第二子发光单元包括至少一层第一子发光层,各子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子发光单元、第二子发光单元或第三子发光单元)的发光强度均可看作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每个子发光单元的发光强度包括其对应位置处的第二发光层自身利用电致发光机制发出的光线的发光强度;第二部分,由于在第二发光层靠近第一电极的一侧串联了至少一层第一发光层,因此,每个子发光单元的发光强度还包括该至少一层第一发光层利用电致发光机制发出的光线的发光强度;第三部分,第二发光层的发光材料还具有光致发光特性,当第一发光层发出的光线照射到第二发光层时,第二发光层还可以利用第一发光层发出的光线,基于光致发光机制发光。因此,相对于现有的显示面板中仅利用单层第二发光层形成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层仅基于电致发光而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单元的发光强度较高。可选的,第三子发光单元中,第一发光层和第二发光层的发光颜色均为蓝色,如此,对于第三子发光单元而言,第三子发光单元的发光强度为单层第二发光层的发光强度的数倍,具体的,当第一发光层的层数为N层时,第三子发光单元的发光强度可看作单层的第二发光层的发光强度的(N+1)倍,即第三子发光单元对应位置处,各层第一发光层和一层第二发光层串联,当给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施加一定的电压时,相同的驱动电流流过各层第一发光层以及一层第二发光层,此时,各层第一发光层和一层第二发光层的发光强度相等,且各层第一发光层的光线和一层第二发光层的光线均由第三子发光单元对应位置处出射,因此,该位置处的发光强度为各层第一发光层的发光强度与一层第二发光层的发光强度的叠加,从而第三子发光单元对应位置处的发光强度显著提高。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强度偏低,导致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显示亮度较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和图2,该显示面板10包括:衬底基板11;设置在衬底基板11一侧且呈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单元12,每个发光单元12包括第一子发光单元121、第二子发光单元122和第三子发光单元123;其中,发光单元12包括靠近衬底基板11设置的第一电极12L9,与第一电极12L9相对设置的第二电极12L8,以及设置在第一电极12L9与第二电极12L8之间第二发光层12L2;至少第三子发光单元123还包括至少一层第一发光层12L1(示例性的,图2中示出了一层第一发光层12L1),至少一层第一发光层12L1位于第二发光层12L2与第一电极12L9之间。

其中,衬底基板11可为刚性衬底基板或柔性衬底基板。示例性的,刚性衬底基板可包括玻璃、硅片,柔性衬底基板可包括聚酰亚胺、不锈钢,此仅为示例性的说明,而非限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衬底基板11还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衬底基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其中,第一电极12L9可为阳极,示例性的,第一电极12L9的材料可为铟锡氧化物(ITO)、掺氟氧化锡(FTO)、氧化铟锌(IZO)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它高导电率和高逸出功(逸出功又叫功函数或脱出功,是指电子逸出时克服表面势垒必须做的功)的透明导电电极材料,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其中,第二电极12L8可为阴极,示例性的,第二电极12L8的材料可为铜(Cu)、铝(Al)、金(Au)、银(Ag)等金属、金属合金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它低逸出功的电极材料,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其中,第一发光层12L1和第二发光层12L2的材料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任一种材料,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通过设置至少第三子发光单元123包括至少一层第一发光层12L1,可在第三子发光单元123中形成叠层的发光结构,从而可增大发光单元12的发光强度,进而增强显示面板10的显示亮度。

可选的,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3和图4,第一子发光单元121包括至少一层第一发光层12L1,和/或,第二子发光单元122包括至少一层第一发光层12L1。

其中,图3中示例性的示出了第二子发光单元122和第三子发光单元123分别包括一层第一发光层12L1,当然,还可以设置第一子发光单元121和第三子发光单元123分别包括一层第一发光层12L1;图4中示例性的示出了第一子发光单元121、第二子发光单元122和第三子发光单元123分别包括一层第一发光层12L2,当然,第一发光层12L1的层数可根据显示面板10的实际需求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通过在发光单元12中的两个子发光单元或三个子发光单元中分别设置至少一层第一子发光层12L1,可进一步增强发光单元12的发光强度,从而显示面板10的显示亮度较高。

可选的,第一子发光单元121中,第一发光层12L1的发光波长小于第二发光层12L2的发光波长;第二子发光单元122中,第一发光层12L1的发光波长小于第二发光层12L2的发光波长;第三子发光单元123中,第一发光层12L1的发光波长小于或者等于第二发光层12L2的发光波长。

如此设置,可利用第一发光层12L1发出的波长较小(即能量较高)的光线去激发第二发光层12L2的发光材料发光。

示例性的,第一子发光单元121中的第二发光层12L2的发光波长的波长范围可为622nm~760nm;第二子发光单元122中的第二发光层12L2的发光波长的波长范围可为492nm~577nm;第三子发光单元123中的第二发光层12L2的发光波长的波长范围可为435nm~450nm;第三子发光单元123中的第一发光层12L1的发光波长的波长范围可为435nm~450nm。上述波长范围仅为示例性的说明,而非限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根据显示面板10的实际需求,设置各子发光单元中的发光波长的波长范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的,第一发光层12L1的发光颜色为蓝色B;第一子发光单元121中的第二发光层12L2的发光颜色为红色R,第二子发光单元122中第二发光层12L2的发光颜色为绿色G,第三子发光单元123中第二发光层12L2的发光颜色为蓝色B。

其中,第一发光层12L1的发光颜色为蓝色B,第三子发光单元123中第二发光层12L2的发光颜色为蓝色B,其均可通过蓝光主体材料掺杂蓝光客体材料形成。示例性的,蓝光客体材料可为荧光客体材料(蒽类掺杂剂),或者磷光客体材料(金属铱类配体),此仅为示例性的说明,而非限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发光层12L1还可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材料,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此外,由于发光强度相同时,发光颜色为蓝色的发光层需要的驱动电流最高,因此,设置第一发光层12L1的发光颜色为蓝色B,可使第一子发光单元121和第二子发光单元122中的第二发光层12L2的发光强度较强,同时第一发光层12L1的发光强度较弱,由此,可降低第一发光层12L1对第一子发光单元121和第二子发光单元122的发光色度的影响,从而在增强第一子发光单元121和第二子发光单元122的发光强度的同时,不影响第一子发光单元121和第二子发光单元122发光色度(也可以理解为由此产生的色偏人眼无法分辨,或者由此产生的色偏在产品指标可接受的范围内)。

其中,第一子发光单元121中的第二发光层12L2的发光颜色为红色,可通过红光主体材料掺杂红光客体材料形成。其中,第二子发光单元122中的第二发光层12L2的发光颜色为绿色,可通过绿光主体材料掺杂绿光客体材料形成。示例性的,红光主体材料、红光客体材料、绿光主体材料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材料,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也不作限定。其中,基于图4中示出的发光单元12的结构,对于各子发光单元(示例性的,可为第一子发光单元121、第二子发光单元122或第三子发光单元123)而言,其发光强度由下述三部分的光线叠加决定:第一部分,一个第二发光层12L2基于电致发光机制发光;第二部分,一个第一发光层12L2各自基于电致发光机制发光,光线由此位置处出射;第三部分,一个第一发光层12L1发射的光线照射到第二发光层12L2,第二发光层12L2基于光致发光机制发光。由此,每个子发光单元的发光强度均被增强。

示例性的,对于发光颜色为蓝色的第三子发光单元123而言,其发光强度可包括两个蓝光发光层(一个第一发光层12L1和一个第二发光层12L2)的发光强度的叠加,以及第二发光层12L2在第一发光层12L1的光线照射下,基于光致发光机制发出的光线强度。由此,第三子发光单元123的发光强度显著提高。

示例性的,对于第一子发光单元121或第二子发光单元122而言,其发光强度可包括一个第一发光层12L1和一个各自的第二发光层12L2(可分别为红光发光层和绿光发光层)的发光强度的叠加,以及第二发光层12L2在第一发光层12L1的光线照射下,基于光致发光机制发出的光线的强度。由此,第一子发光单元121和第二子发光单元122的发光强度提高。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中,第一子发光单元121、第二子发光单元122和第三子发光单元123的发光强度均提高,从而整个发光单元12的发光强度可提高,进而显示面板10的显示亮度提高。

示例性的,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5,该发光单元12包括第一子发光单元121、第二子发光单元122和第三子发光单元123;且发光单元12包括靠近衬底基板11设置的第一电极12L9,与第一电极12L9相对设置的第二电极12L8,以及设置在第一电极12L9与第二电极12L8之间的一层第一发光层12L1和两层第二发光层12L2;两层第一发光层12L1位于第二发光层12L2与第一电极12L9之间,第一发光层12L1的发光颜色为蓝色B;第一子发光单元121中的第二发光层12L2的发光颜色为红色R,第二子发光单元122中第二发光层12L2的发光颜色为绿色G,第三子发光单元123中第二发光层12L2的发光颜色为蓝色B。

该结构中,对于第三子发光单元123而言,其发光强度可包括三个蓝光发光层(两个第一发光层12L1和一个第二发光层12L2)的发光强度的叠加,以及第二发光层12L2在第一发光层12L1的光线照射下,基于光致发光机制发出的光线强度。由此,第三子发光单元123的发光强度可显著提高。

该结构中,对于第一子发光单元121或第二子发光单元122而言,其发光强度可包括两个第一发光层12L1和一个各自的第二发光层12L2(可分别为红光发光层和绿光发光层)的发光强度的叠加,以及第二发光层12L2在第一发光层12L1的光线照射下,基于光致发光机制发出的光线的强度。由此,第一子发光单元121和第二子发光单元122的发光强度也可提高。

由此,该显示面板10中,第一子发光单元121、第二子发光单元122和第三子发光单元123的发光强度均可提高,从而整个发光单元12的发光强度可提高,进而显示面板10的显示亮度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示例性的示出了X方向为行方向,Y方向为列方向,多个发光单元12在衬底基板11的一侧呈7列12行的阵列排布,此仅为示例性的说明,而非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面板10的限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根据显示面板10的实际需求,设置发光单元12的数量以及阵列排布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仅示例性的示出了第一发光层12L1的层数为两层,图4中仅示例性的示出了第一发光层12L1的层数为一层,此仅为示例性的说明,而非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面板10的限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根据显示面板10的实际需求,设置第一发光层12L1的层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可选的,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6-图8,发光单元12还包括至少一层电荷产生层12L3(图7中示出的发光单元12包括两层电荷产生层,示例性的,以第一电荷产生层12L31和第二电荷产生层12L32示出);电荷产生层12L3(示例性的,图7中以第二电荷产生层12L32示出)位于相邻的第一发光层12L1与第二发光层12L2之间;当第一发光层12L1的层数为至少两层时,电荷产生层(示例性的,图7中以第一电荷产生层12L31示出)还位于两个相邻的第一发光层(示例性的,图7中以第一子发光层12L11和第二子发光层12L12示出)之间。

其中,电荷产生层12L3能产生电子和空穴,该电子和空穴传输至发光层中,电子可与从第一电极12L9注入的空穴复合,或者空穴可与从第二电极12L8注入的电子复合,从而提高了发光单元12的发光强度。

示例性的,参照图6,图6中示出的发光单元12中,仅第三子发光单元123包括一层第一发光层12L1。其中,电荷产生层12L3仅设置于第三子发光单元123中,且电荷产生层12L3位于第一发光层12L1和第二发光层12L2之间。基于此,第三子发光单元123中,电荷产生层12L3中产生的电子和空穴分别传输至第一发光层12L1和第二发光层12L2。从而,第三子发光单元123中的第一发光层12L1中,由第一电极12L9注入的空穴还可与由电荷产生层12L3注入的电子复合;第三子发光单元123中的第二发光层12L2中,由第二电极12L8注入的电子还可与由电荷产生层12L3注入的空穴复合,从而增加了第一发光层12L1和第二发光层12L2中电子和空穴的复合效率,也提高了第一电极12L9注入到第一发光层12L1中的空穴的利用率,以及提高了第二电极12L8注入到第二发光层12L2中的电子的利用率,从而可提高第三子发光单元123的发光强度,进而提高发光单元12整体的发光强度。

示例性的,参照图7,图7中示出的发光单元12包括两层第一发光层,分别以第一子发光层12L11(邻近第一电极12L9)和第二子发光层12L12(邻近第二电极12L8)示出。其中,第一电荷产生层12L31设置于第一子发光层12L11与第二子发光层12L12之间,第二电荷产生层12L32设置于第二子发光层12L12与第二发光层12L2之间。基于此,第一电荷产生层12L31中产生的电子和空穴分别传输至第一子发光层12L11和第二子发光层12L12;第二电荷产生层12L32中产生的电子和空穴分别传输至第二子发光层12L12和第二发光层12L2。从而,在第一子发光层12L11中,从第一电极12L9注入的空穴还可以与从第一电荷产生层12L31注入的电子复合;在第二子发光层12L12中,从第一电荷产生层12L31注入的空穴还可以与从第二电荷产生层12L32注入的电子复合;在第二发光层12L2中,从第二电极12L8注入的电子还可以与从第二电荷产生层12L32注入的空穴复合。通过第一电荷产生层12L31和第二电荷产生层12L32产生的电子与空穴,可增加发光层(包括第一子发光层12L11、第二子发光层12L12和第二发光层12L2)中电子和空穴的复合效率,从而可提高发光单元12的发光强度。

示例性的,参照图8,图8中示出了发光单元12中的三个子发光单元均包括一层第一发光层12L1以及一层电荷产生层12L3,电荷产生层12L3设置于第一发光层12L1与第二发光层12L3之间。基于此,各子发光单元中,电荷产生层12L3中产生的电子和空穴分别传输至第一发光层12L1和第二发光层12L2。从而,在第一发光层12L1中,由第一电极12L9注入的空穴还可与由电荷产生层12L3注入的电子复合;在第二发光层12L2中,由第二电极12L8注入的电子还可与由电荷产生层12L3注入的空穴复合,从而增加了第一发光层12L1和第二发光层12L2中电子和空穴的复合效率,也提高了第一电极12L9注入到第一发光层12L1中的空穴的利用率,以及提高了第二电极12L8注入到第二发光层12L2中的电子的利用率,从而可提高发光单元12的发光强度。

可选的,电荷产生层12L3的材料包括P型半导体层和N型半导体层。

其中,P型半导体层可向与之紧邻的且靠近第二电极12L8一侧的发光层提供空穴,并阻挡该发光层中的电子向第一电极12L8一侧传输;N型半导体层可向与之紧邻且靠近第一电极12L9一侧的发光层提供电子,并阻挡该发光层中的空穴向第二电极12L9一侧传输。

示例性的,电荷产生层12L3的材料可包括Alq3:mg/m-MTDATA:F4-TCNQ、Liq/Al/MoO3、Alq3:Li/NPB:FeCl3、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电荷产生层材料,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电荷产生层12L3的类型还可包括N型半导体层/金属氧化物、N型半导体层/有机物、非掺杂型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电荷产生层123的类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的,电荷产生层12L3的厚度A的取值范围为10nm≤A≤30nm。

如此设置,可使得较多的电子和空穴纵向(可理解为垂直于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传输,减小横向(可理解为平行于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电流泄露,从而由较多的电子和空穴有效复合,从而可提高发光单元12的发光强度。

可选的,继续参照图7或图8,同一发光单元12中,第一子发光单元121中的电荷产生层12L3(示例性的,图7中以第一电荷产生层12L31和第二电荷产生层12L32示出)、第二子发光单元122中的电荷产生层12L3与第三子发光单元123中的电荷产生层12L3分立设置。

如此设置,可避免载流子(电子、空穴或激子)在第一子发光单元121、第二子发光单元122和第三子发光单元123之间相互传输,从而可避免给同一发光单元12中的第一子发光单元121、第二子发光单元122和第三子发光单元123提供不同的驱动电流时,不同的子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子发光单元121、第二子发光单元122和第三子发光单元123)相互影响。因此,便于实现第一子发光单元121、第二子发光单元122和第三子发光单元123的发光强度和发光颜色的精确控制。

可选的,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9-图11,同一发光单元12中,第一子发光单元121中的电荷产生层12L3(示例性的,图10中以第一电荷产生层12L31和第二电荷产生层12L32示出)、第二子发光单元122中的电荷产生层12L3与第三子发光单元123中的电荷产生层12L3连续设置。

图10示例性的示出了发光单元12包括两层第一发光层(示例性的,图10中以第一子发光层12L11和第二子发光层12L12示出)时载流子的传输路径(示例性的,可包括纵向传输路径P2);图11中示例性的示出了发光单元12包括一层第一发光层12L1时,载流子的传输路径(示例性的,也可包括纵向传输路径P2)。

其中,当给第一电极12L9和第二电极12L8施加一定的电压时,电荷产生层12L3(示例性的,图10中以第一电荷产生层12L31和第二电荷产生层12L32示出)中产生电子和空穴;其中,电子、空穴以及激子(电子与空穴复合,形成激子)通常沿纵向传输路径P2传输,只有极少数的载流子(电子、空穴或激子)会横向传输。因此,电荷产生层12L3中载流子横向传输导致的子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子发光单元121、第二子发光单元122和第三子发光单元123)的发光强度可忽略,不影响显示面板的图像显示效果。

此外,将同一发光单元12中,各子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子发光单元121、第二子发光单元122和第三子发光单元123)的电荷产生层12L3(示例性的,图10中以第一电荷产生层12L31和第二电荷产生层12L32示出)连续设置,还可以增大电荷产生层12L3对应的掩模板的掩模开口,从而降低该掩模板的设计难度,同时,降低电荷产生层12L3的制作难度,提高产品(包括发光单元、显示面板以及应用的显示装置)良率。

需要说明的是,图9中仅示例性的示出了第二子发光单元122和第三子发光单元123分别包括电荷产生层,且该电荷产生层为同一层,即电荷产生层连续设置,此仅为示例性的说明,而非限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根据显示面板的实际需求,设置第一子发光单元121和第三子发光单元123分别包括电荷产生层,且该电荷产生层连续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图10中仅示例性的示出了电荷产生层的层数为两层,图11中仅示例性的示出了电荷产生层的层数为一层,且同一发光单元中的各子发光单元的电荷产生层均连续设置,此仅为示例性的说明,而非限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根据显示面板的实际需求,设置电荷产生层的层数,以及同一发光单元中的电荷产生层是连续设置的或者分立设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可选的,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2,发光单元12还包括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示例性的,图12中以第一空穴辅助功能层12L41、第二空穴辅助功能层12L42和第三空穴辅助功能层12L43示出)和第二载流子功能层(示例性的,图12中以第一电子辅助功能层12L51、第二电子辅助功能层12L52和第三电子辅助功能层12L53示出);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示例性的,图12中以第一空穴辅助功能层12L41示出)位于第一电极12L9与紧邻第一电极12L9的第一发光层(示例性的,图12中以第一子发光层12L11示出)之间,以及(示例性的,图12中以第二空穴辅助功能层12L42示出)位于第一发光层(示例性的,图12中以第二子发光层12L12示出)与紧邻第一发光层(示例性的,图12中以第二子发光层12L12示出)且邻近第一电极12L9的电荷产生层(示例性的,图12中以第一电荷产生层12L31示出)之间,以及(示例性的,图12中以第三空穴辅助功能层12L43示出)位于第二发光层12L2与紧邻第二发光层12L2的电荷产生层(示例性的,图12中以第二电荷产生层12L32示出)之间;第二载流子功能层(示例性的,图12中以第三电子辅助功能层12L53示出)位于第二电极12L8与第二发光层12L2之间,以及(示例性的,图12中以第一电子辅助功能层12L51和第二电子辅助功能层12L52示出)位于第一发光层(示例性的,图12中以第一子发光层12L11和第二子发光层12L12示出)与紧邻第一发光层(示例性的,图12中以第一子发光层12L11和第二子发光层12L12示出)且邻近第二电极12L8的电荷产生层(示例性的,图12中以第一电荷产生层12L31和第二电荷产生层12L32示出)之间。

其中,第一载流子功能层可为空穴型的辅助功能层,可以具有多层结构,例如可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以及电子阻挡层。第二载流子功能层可为电子型的辅助功能层,也可以具有多层结构,例如可以包括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以及空穴阻挡层。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载流子功能层和第二载流子功能层均可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载流子功能层材料,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也不作限定。第一载流子功能层和第二载流子功能层的形成方式可包括蒸镀、喷涂、喷墨打印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成膜方式,两层的形成方式可相同,可不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示例性的,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3,发光单元包括两层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示例性的,以第一空穴辅助功能层12L41和第三空穴辅助功能层12L43示出)和两层第二载流子功能层(示例性的,以第一电子辅助功能层12L51和第三电子辅助功能层12L53示出)。其中,第一空穴辅助功能层12L41位于第一电极12L9和第一发光层12L1之间,第一电子辅助功能层12L51位于第一发光层12L1与电荷产生层12L3之间,第三空穴辅助功能层12L43位于电荷产生层12L3和第二发光层12L2之间,第三电子辅助功能层12L53位于第二发光层12L2与第二电极12L8之间。基于此,第一空穴辅助功能层12L41将空穴由第一电极12L9传输至第一发光层12L1,并阻止电子由第一发光层12L1向第一电极12L9传输;第一电子辅助功能层12L51将电子由电荷产生层12L3传输至第一发光层12L1,并阻止空穴由第一发光层12L1向电荷产生层12L3传输,由此,传输至第一发光层12L1的电子和空穴被限制在第一发光层12L1中,电子和空穴的数量增多,其复合效率增大,从而第一发光层12L1的发光强度提高。第三空穴辅助功能层12L43将空穴由电荷产生层12L3传输至第二发光层12L2,并阻止电子由第二发光层12L2传输至电荷产生层12L3;第三电子辅助功能层12L53将电子由第二电极12L8传输子第二发光层12L2,并阻止空穴由第二发光层12L2由第二发光层12L2传输至第二电极12L8,由此,传输至第二发光层12L2的电子和空穴被限制在第二发光层12L2中,电子和空穴的数量增多,其复合效率增大,从而第二发光层12L2的发光强度提高。由于第一发光层12L1和第二发光层12L2的发光强度均增大,所以发光单元12整体的发光强度提高。

可选的,继续参照图12或图13,同一发光单元12中,第一子发光单元121中的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示例性的,可包括第一空穴辅助功能层12L41、第二空穴辅助功能层12L42或第三空穴辅助功能层12L43)、第二子发光单元122中的第一载流子功能层与第三子发光单元123中的第一载流子功能层分立设置;同一发光单元12中,第一子发光单元121中的第二载流子功能层(示例性的,可包括第一电子辅助功能层12L51、第二电子辅助功能层12L52和第三电子辅助功能层12L53)、第二子发光单元122中的第二载流子功能层与第三子发光单元123中的第二载流子功能层分立设置。

如此设置,可避免载流子(电子、空穴或激子)在第一子发光单元121、第二子发光单元122和第三子发光单元123之间相互传输,从而可避免给同一发光单元12中的第一子发光单元121、第二子发光单元122和第三子发光单元123提供不同的驱动电流时,不同的子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子发光单元121、第二子发光单元122和第三子发光单元123)相互影响。因此,便于实现第一子发光单元121、第二子发光单元122和第三子发光单元123的发光强度和发光颜色的精确控制。

可选的,至少部分第一子发光单元121中的第一载流子功能层、至少部分第二子发光单元122中的第一载流子功能层和至少部分第三子发光单元123中的第一载流子功能层连续设置;和/或,至少部分第一子发光单元121中的第二载流子功能层、至少部分第二子发光单元122中的第二载流子功能层和至少部分第三子发光单元123中的第二载流子功能层连续设置。

示例性的,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4-图16,同一发光单元12中,第一子发光单元121中的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示例性的,可包括第一空穴辅助功能层12L41、第二空穴辅助功能层12L42或第三空穴辅助功能层12L43)、第二子发光单元122中的第一载流子功能层和第三子发光单元123中的第一载流子功能层连续设置;和/或,第一子发光单元121中的第二载流子功能层(示例性的,可包括第一电子辅助功能层12L51、第二电子辅助功能层12L52或第三电子辅助功能层12L53)、第二子发光单元122中的第二载流子功能层和第三子发光单元123中的第二载流子功能层连续设置。

其中,载流子(电子、空穴或激子)趋向于沿着电阻最小的路径传输。由于第一载流子功能层的横向电阻远远大于其自身的纵向电阻,第二载流子功能层的横向电阻也远远大于其自身的纵向电阻,因此,对于第一载流子功能层,和/或,第二载流子功能层而言,载流子趋向于沿着纵向传输路径P2传输,而不会沿着横向传输。因此,将同一发光单元12中,各子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子发光单元121、第二子发光单元122和第三子发光单元123)的第一载流子功能层连续设置,和/或,第二载流子功能层连续设置,不会影响发光单元的发光强度和发光颜色。

此外,将同一发光单元12中,各子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子发光单元121、第二子发光单元122和第三子发光单元123)的第一载流子功能层连续设置,和/或,第二载流子功能层连续设置,还可以增大第一载流子功能层,和/或,第二载流子功能层对应的掩模板的掩模开口,从而降低该掩模板的设计难度,同时,降低第一载流子功能层,和/或,第二载流子功能层的制作难度,提高产品(包括发光单元、显示面板以及应用的显示装置)良率。

需要说明的是,图16中仅示例性的示出了第二子发光单元122和第三子发光单元123分别包括两层第一载流子功能层和两层第二载流子功能层,其中第一子发光单元121不包括第二空穴辅助功能层12L43和第一电子辅助功能层12L51,以及第二空穴辅助层12L43在第二子发光单元122和第三子发光单元123中连续设置,同时,第一电子辅助层12L51在第二子发光单元122和第三子发光单元123中连续设置,此仅为示例性的说明,而非限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根据显示面板的实际需求,设置第二空穴辅助层12L43在第一子发光单元121和第三子发光单元123中连续设置,和/或,第一电子辅助层12L51在第一子发光单元121和第三子发光单元123中连续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图12和图14中仅示例性的示出了三层第一载流子功能层、三层第二载流子功能层;图13、图15和图16中仅示例性的示出了两层第一载流子功能层和两层第二载流子功能层,此均仅为示例性的说明,而非限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根据显示面板的实际需求,设置第一载流子功能层数量和第二载流子功能层的数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示例性的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7,该显示装置20包括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任一种显示面板10。因此,该显示装置20具有上述显示面板10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可参照上文理解,在此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显示装置20可为手机、电脑以及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显示装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结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