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接装置、电池组件及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46900发布日期:2019-05-24 20:42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粘接装置、电池组件及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终端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粘接装置、电池组件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电池产品的集成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终端设备采用内置式的锂离子电池,如手机、PAD(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在终端设备中,为保证电池与电子元器件之间的电路连接稳定性,通常需要将电池牢固地固定在终端设备的壳体等部件上;同时,在对终端设备进行检修时,往往需要将电池拆卸下来。相关技术中,为了满足电池固定的可靠性需要并兼顾更换电池所需要的可拆解性,通常采用胶粘的方式固定电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粘接装置、电池组件及终端设备,能够克服相关技术中的一些问题。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粘接装置,包括:粘接胶层,所述粘接胶层用于将被贴附部件与被粘接部件粘接;所述粘接胶层具有第一粘接区域,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粘接区域外边缘的第二粘接区域,所述第一粘接区域和第二粘接区域能够共同围成用于容纳所述被粘接部件的容纳空间;所述粘接胶层中嵌设有拉断线,至少部分所述拉断线位于所述第二粘接区域,且所述拉断线具有拉起端。

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粘接区域背离所述第一粘接区域的一侧设置有提手,所述拉断线的拉起端与所述提手连接。

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拉断线的至少部分呈弯折状。

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拉断线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曲线段。

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拉断线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直线段。

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拉断线包括曲线段和直线段,其中至少一个曲线段的一端连接有所述直线段。

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拉断线的厚度小于等于所述粘接胶层的厚度。

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拉断线与所述粘接胶层一体设置。

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粘接区域中也嵌设有所述拉断线。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池组件,包括:电池,所述电池设置有固定面,所述固定面上设置如前述任一项所述的粘接装置。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被贴附部件,所述被贴附部件上设置有如前述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组件。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粘接装置、电池组件及终端设备,通过在电池上设置粘接胶层,以满足对电池固定的可靠性需要,同时,通过在粘接胶层的第二粘接区域中嵌设拉断线,以在对电池拆解时,通过拉起端拉动拉断线,在拉动拉断线的过程中,拉断线的运动将破坏粘接胶层的第二粘接区域,以降低粘接胶层的粘力,便于电池与壳体的分离,也即便于电池的拆解。并且,对于直接与电池连接的粘接胶层而言,还有助于降低甚至避免拉伸粘接胶层对电池造成的不利影响。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粘接装置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粘接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与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粘接装置连接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粘接装置与电池的装配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粘接装置与电池、壳体的装配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粘接装置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0-终端设备;1001-壳体;

1100-电池组件;1110-粘接装置;

1111-粘接胶层;1111a-第一粘接区域;1111b-第二粘接区域;1111c-提手;

1112-拉断线;1112a-拉起端;

1120-电池;1121-第一表面;1122-第二表面;1123-第三表面;

1200-处理组件;1300-存储器;1400-多媒体组件;1500-音频组件;1600-输入/输出的接口;1700-传感器组件;1800-通信组件。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公开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公开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公开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相关技术中,在固定终端设备的电池等被粘接部件时,通常采用胶纸将电池粘接在终端设备的壳体等被贴附部件上;胶纸可包括易拉胶及易拉纸。胶纸具有良好的粘接能力,其优异的抗推出和抗震性能可以极大程度上保障电池固定的可靠性;同时,胶纸在受到外力持续拉伸的过程中,其局部的剥离力将减小,也即其表面粘性将削弱,从而保证电池能够被拆解。

然而,由于胶纸要满足电池固定的可靠性,胶纸对电池通常具有极强的粘性,在拆解电池的过程中,这就导致胶纸极易被拉断及导致电池变形,也即导致电池的可拆解性较差。

为解决该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粘接装置、电池组件及终端设备,既能满足电池等被粘接部件的固定的可靠性需求,又能使得电池等被粘接部件能够被顺利拆解;并且,对于易变性的被粘接部件如锂离子电池,在其拆解过程中,也不会带动被粘接部件本身发生变化,不会对被粘接部件造成不利影响。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粘接装置的一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粘接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3是与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粘接装置连接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粘接装置与电池的装配示意图;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粘接装置与电池、壳体的装配示意图;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粘接装置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请参照图1-图6,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粘接装置1110,包括:粘接胶层1111,所述粘接胶层1111用于将被贴附部件与被粘接部件粘接。

粘接胶层1111具有第一粘接区域1111a,以及设置在第一粘接区域1111a外边缘的第二粘接区域1111b,第一粘接区域1111a和第二粘接区域1111b能够共同围成用于容纳被粘接部件的容纳空间。

其中,粘接胶层1111中嵌设有拉断线1112,至少部分拉断线1112位于第二粘接区域1111b,且拉断线1112具有拉起端1112a。

示例地,被粘接部件可以为电池1120、硬盘等对固定可靠性及可拆解性均有需要的部件;被贴附部件可以为终端设备的壳体1001等能够固定被粘接部件的部件。

为便于描述本实施例的结构、功能及实现过程,本实施例不妨以终端设备为手机、被粘接部件为电池1120、被贴附部件为手机的壳体1001为例进行描述。可以理解的是:终端设备、被粘接部件及被贴附部件并不限于此,当终端设备、被粘接部件及被贴附部件为其它时,粘接装置的结构、功能及实现过程可与本实施例的描述类似。

在手机上,为保证电池1120与其它电子器件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可将电池1120固定在手机的壳体1001上,也即,电池1120具有用于与壳体1001连接的固定面。

在一些示例中,壳体1001具有底壁,壳体1001底壁的外边沿围设有向上延伸的壳体1001侧壁,壳体1001底壁的部分与壳体1001侧壁的部分可围成用于容纳电池1120的电池1120仓。电池1120则具有朝向壳体1001底壁的第一表面1121以及朝向壳体1001侧壁的第二表面1122,且第二表面1122围设在第一表面1121的外边缘,电池1120的第一表面1121及至少部分第二表面1122形成至少部分电池1120的固定面。

不妨以呈矩形的电池1120为例,电池1120的第一表面1121与壳体1001底壁连接;电池1120的第一表面1121的外边缘围设有四个向上延伸的第二表面1122,其中至少两个第二表面1122可以壳体1001侧壁连接。例如,沿手机长度方向的两个第二表面1122可与壳体1001侧壁连接。又例如,沿沿手机长度方向的两个第二表面1122以及沿手机宽度方向延伸的一第二表面1122可与壳体1001侧壁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粘接胶层1111的至少部分可设置在电池1120的至少部分固定面上,也就是说至少部分粘接胶层1111可设置在电池1120与壳体1001之间,以通过粘接胶层1111将电池1120可靠地固定在壳体1001上。

示例地,粘接胶层1111的第一粘接区域1111a可以电池1120的第一表面1121连接,以便于将电池1120的第一表面1121与壳体1001底壁粘接;粘接胶层1111的第二粘接区域1111b可以电池1120的第二表面1122连接,以便于将电池1120的第二表面1122与壳体1001侧壁粘接。

其中,可以理解的是:粘接胶层1111的第一粘接区域1111a的部分外边缘设置有第二粘接区域1111b,以能够将电池1120第二表面1122的一部分露出,便于电池1120与其它电气元件的电连接。

不妨以呈矩形的电池1120为例,则粘接胶层1111的第一粘接区域1111a也可呈矩形。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粘接区域1111a沿手机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侧可设置有第二粘接区域1111b;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粘接区域1111a沿手机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侧以及第一粘接区域1111a沿手机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可设置有第二粘接区域1111b。也即,电池1120用于与壳体1001连接的第二表面1122的至少部分可设置有第二粘接区域1111b。

在一些示例中,在将粘接胶层1111与电池1120连接时,需要将粘接胶层1111的第二粘接区域1111b相对于第一粘接区域1111a向上翻折,以使第一粘接区域1111a及第二粘接区域1111b共同围成用于容纳电池1120的容纳空间。

在一些示例中,在粘接胶层1111的成型过程中,可将粘接胶层1111的第二粘接区域1111b相对于第一粘接区域1111a向上翻折设置,以使第一粘接区域1111a及第二粘接区域1111b共同围成用于容纳电池1120的容纳空间。

嵌设在第二粘接区域1111b中的拉断线1112,可以为一根或者多根。

当嵌设在第二粘接区域1111b中的拉断线1112为一根时,在一些示例中,可以仅在位于第一粘接区域1111a一侧的第二粘接区域1111b中设置拉断线1112;在一些示例中,可将该拉断线1112设置在位于第一粘接区域1111a多侧的第二粘接区域1111b中。

当嵌设在第二粘接区域1111b中的拉断线1112为多根时,在一些示例中,在位于第一粘接区域1111a至少一侧的第二粘接区域1111b中可以设置有多根拉断线1112,也即位于第一粘接区域1111a一侧的第二粘接区域1111b中可以设置有多根拉断线1112,或者,位于第一粘接区域1111a多侧的第二粘接区域1111b中可以设置有多根拉断线1112;在一些示例中,可以位于第一粘接区域1111a多侧的第二粘接区域1111b中分别设置有至少一根拉断线1112。

以位于第一粘接区域1111a多侧的第二粘接区域1111b中分别设置有相互独立的拉断线1112为例,拉断线1112可以设置成一定的形状并嵌设在第二粘接区域1111b中。示例地,以沿手机长度方向的第二粘接区域1111b为例,拉断线1112可从手机的一端至另一端弯折并形成锯齿结构。

其中,拉断线1112可以具有一定的韧性,也即拉断线1112可采用具有一定韧性的材料制成;示例地,拉断线1112可采用具有一定强度的棉线或者纤维线等。

拉断线1112沿其轴向的截面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矩形等形状。

示例地,拉断线1112沿其轴向的一端可形成其拉起端1112a,以便于操作者通过该拉起端1112a拉动拉断线1112,便于降低操作者的操作难度。

示例地,拉起端1112a可以伸出粘接胶层1111设置,或者,拉起端1112a可位于电池1120背离壳体1001底部的第三表面1123上。如此,便于操作者快速地找到拉断线1112的拉起端1112a。

本实施例中,在需要拆解电池1120时,可通过拉起端1112a拉动拉断线1112,如此,拉断线1112相对于粘接胶层1111的第二粘接区域1111b则具有相对运动趋势;当施加的作用力增大到预设值时,拉断线1112可相对于第二粘接区域1111b运动,拉断线1112则可对第二粘接区域1111b产生一定的剪切力,从而破坏第二粘接区域1111b,以利于降低第二粘接区域1111b的粘力,便于后续将第二粘接区域1111b与电池1120或者壳体1001分离。

示例地,第二粘接区域1111b可由粘接胶形成;在通过拉起端1112a拉动拉断线1112的过程中,拉断线1112可带动其周围的粘接胶相对于其它位置的粘接胶运动,导致第二粘接区域1111b变形,并改变第二粘接区域1111b的应力分布,后续将第二粘接区域1111b与电池1120或者壳体1001分离时,第二粘接区域1111b变形的部分极易与电池1120或者壳体1001分离,从而达到降低第二粘接区域1111b的粘力的目的,便于电池1120的拆解。

在一些示例中,拉动拉断线1112带动第二粘接区域1111b变形时,第二粘接区域1111b也可带动第一粘接区域1111a靠近第二粘接区域1111b的部分也发生形变,从而,还能够便于第一粘接区域1111a与电池1120或者壳体1001分离。

本实施例中,当粘接胶层1111直接与电池1120连接时,在拉动拉断线1112之后,能够降低粘接胶层1111对于电池1120的粘力,如此,在后续将电池1120与粘接胶层1111分离时,能够降低甚至避免拉伸粘接胶层1111对电池1120造成的不利影响。

本实施例提供的粘接装置1110,通过在电池1120上设置粘接胶层1111,以满足对电池1120固定的可靠性需要,同时,通过在粘接胶层1111的第二粘接区域1111b中嵌设拉断线1112,以在对电池1120拆解时,通过拉起端1112a拉动拉断线1112,在拉动拉断线1112的过程中,拉断线1112的运动将破坏粘接胶层1111的第二粘接区域1111b,以降低粘接胶层1111的粘力,便于电池1120与壳体1001的分离,也即便于电池1120的拆解。并且,对于直接与电池1120连接的粘接胶层1111而言,还有助于降低甚至避免拉伸粘接胶层1111对电池1120造成的不利影响。

下面对拉断线1112的具体结构进行举例说明。

如图2及图5所示,可选地,第二粘接区域1111b背离第一粘接区域1111c的一侧可连接有提手1111c,提手1111c可贴附在电池1120背离壳体1001底壁的第三表面1123上,以便于操作者快速发现。其中,提手1111c的至少部分为无胶区,以便于操作者拉起提手1111c。

在一些示例中,拉断线1112的拉起端1112a可与提手1111c间隔设置。例如:拉断线1112的一端可延伸至提手1111c附近并与提手1111c并排设置,以形成拉起端1112a,示例地,拉起端1112a与提手1111c可沿手机的宽度方向并排延伸设置。又例如:提手1111c可沿手机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拉断线1112的中部可沿手机的宽度方向弯折,以形成拉起端1112a。其中,拉起端1112a可贴附在电池1120背离壳体1001底壁的第三表面1123上。

在一些示例中,拉断线1112的拉起端1112a可与提手1111c连接,也即,拉起端1112a可位于提手1111c的表面,或者,拉起端1112a可嵌设在提手1111c中。例如:拉断线1112的一端可延伸至提手1111c中形成拉起端1112a。又例如:提手1111c可沿手机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拉断线1112的中部可沿手机的宽度方向弯折,以形成拉起端1112a。再例如:提手1111c可延伸至与拉断线1112的中部连接。

其中,提手可通过单切虚线或者双切虚线与第二粘接区域1111b连接,如此,在拉动拉断线1112的过程中,提手1111c可与第二粘接区域1111b分离。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拉起端1112a与提手1111c连接设置,便于操作者快速发现拉起端1112a,同时,还能够便于操作者操作拉起端1112a,便于拉动拉断线1112,从而,进一步便于电池1120的拆解操作。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粘接区域1111b背离第一粘接区域1111a的一侧还可连接有第三粘接区域,第三粘接区域可位于电池1120背离壳体1001底壁的第三表面1123上,提高粘接装置1110对电池1120的约束效果也即固定效果,同时,还便于后续将粘接装置1110与电池1120分离。

可选地,拉断线1112的至少部分呈弯折状,以增大拉断线1112与第二粘接区域1111b的接触面积,进而便于提高拉动拉断线1112时对第二粘接区域1111b的破坏效果,进一步便于电池1120的拆解。

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拉断线1112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直线段。

示例地,直线段可包括两类,第一类直线段可由第二粘接区域1111b朝向第一粘接区域1111a的一端至另一端延伸设置,第二类直线段将两个相邻的第一类直线段连接,以使隔直线段连接成整体;其中,第二类直线段可与第一类直线段垂直设置,或者第一类直线段与第一类直线段之间的夹角可呈锐角。

示例地,各直线段可由第二粘接区域1111b朝向第一粘接区域1111a的一端至另一端延伸设置,且相邻的两个直线段之间具有预设夹角。以沿手机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粘接区域1111b中的拉断线1112为例,直线段可由第二粘接区域1111b朝向第一粘接区域1111a的一端至另一端延伸设置,且直线段相对于手机的宽度方向倾斜设置。也即,拉断线1112的至少部分可弯折形成多个V字形结构。

如图3所示,在另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拉断线1112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曲线段。其中,曲线段可包括圆弧段、椭圆弧段等。示例地,多个曲线段连接形成的部分可呈正弦曲线或余弦曲线状。

在又一可选实施方式中,拉断线1112包括曲线段和直线段,其中,至少一个曲线段的一端连接有直线段。

示例地,曲线段的两端可分别连接有直线段,直线段可由第二粘接区域1111b朝向第一粘接区域1111a的一端至另一端延伸设置。以沿手机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粘接区域1111b中的拉断线1112为例,直线段可相对于手机的宽度方向倾斜设置,或者,直线段可与手机的宽度方向平行设置。也即,拉断线1112的至少部分可弯折形成多个U字形结构。

当然,拉断线1112的结构并不限于此,本实施例此处只是举例说明,只要能够实现其在拉动过程中破坏第二粘接区域1111b的功能即可。

可选地,拉断线1112的厚度小于等于粘接胶层1111的厚度,以在保证电池1120固定的可靠性的同时,保证电池1120的可拆解性。

当拉断线1112的厚度等于粘接胶层1111的厚度时,也即拉断线1112两侧的粘接胶层1111不接触,如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1120的可拆解性。

当拉断线1112的厚度小于粘接胶层1111的厚度时,也即拉断线1112两侧的粘接胶层1111部分接触,如此,能够增大粘接胶层1111与电池1120的固定面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好地提高电池1120与壳体1001之间的固定可靠性。

由于粘接胶层1111的厚度通常大于等于0.02毫米且小于等于0.5毫米,因此,拉断线1112的厚度大于等于0.02毫米且小于等于0.5毫米。

例如:当粘接胶层1111的厚度为0.25毫米时,拉断线1112的厚度大于等于0.02毫米且小于等于0.25毫米。

又例如:当粘接胶层1111的厚度为0.5毫米时,拉断线1112的厚度大于等于0.02毫米且小于等于0.5毫米。

当然,粘接胶层1111及拉断线1112的厚度并不限于此,本实施例此处只是举例说明。

可以理解的是:在将拉断线1112从粘接胶层1111中拉出并完全展开之后,拉断线1112可为线状结构。

如图6所示,可选地,第一粘接区域1111a中也可嵌设有拉断线1112。为便于拉断线1112的设置及拉动,第一粘接区域1111a中的拉断线1112可与第二粘接区域1111b中的拉断线1112相互独立设置。

示例地,嵌设在第一粘接区域1111a中的拉断线1112的结构可与嵌设在第二粘接区域1111b中的拉断线1112的结构相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示例地,拉断线1112的至少部分可回折设置。例如:拉断线1112的至少部分由内向外盘绕形成多个环体,相邻的两个环体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其中,环体可为椭圆环、圆环、矩形环等。可以理解的是:此时的环体为开环结构,以便于内圈环体与外圈环体之间的连接。

可选地,拉断线1112可与粘接胶层1111一体设置。拉断线1112与粘接胶层1111成型为一个整体,在将电池1120与壳体1001装配时,将拉断线1112与粘接胶层1111形成的整体与电池1120及壳体1001连接。

示例地,可将拉断线1112预先设置在粘接胶层1111的成型模具中,例如,先将拉断线1112设置在粘接胶层1111的成型模具中,然后再将粘接胶注入成型模具中。

可选地,拉断线1112与粘接胶层1111也可分开使用,此时,在将电池1120与终端设备的装配时,可先将拉断线1112设置在电池1120的固定面上,再将粘接胶填充在电池1120与壳体1001之间。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通过在粘接胶层1111中嵌设拉断线1112,在需要对电池1120拆解时,能够通过拉动拉断线1112,破坏粘接胶层1111,以利于降低粘接胶层1111的粘力,便于电池1120与壳体1001的分离,也即便于电池1120的拆解,且降低甚至避免了拉伸粘接胶层1111对电池1120造成的不利影响。

其中,由于拉断线1112与粘接胶层1111的接触面积,相对于相关技术中粘接胶层1111与电池1120的固定面的接触面积较小,因此,将拉断线1112从粘接胶层1111中拉出的拉力,相对于相关技术中对胶纸的拉力也较小,也即操作者可通过相对较小的拉力拉动拉断线1112,从而进一步提高可电池1120的可拆解性,也即进一步提高了拆解电池1120的便利性。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粘接装置包括易拉胶时,易拉胶形成前述各实施例中的粘接胶层1111。粘接装置包括易拉纸时,易拉纸具有薄纸状结构,薄纸状结构朝向电池1120的一侧可设置有前述各实施例中的粘接胶层1111,和/或,薄纸状结构朝向壳体1001的一侧可设置有前述各实施例中的粘接胶层1111。

请继续参照图1-图6,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电池组件1100,包括:电池1120,电池1120设置有固定面,固定面上设置有实施例一中的粘接装置1110。

由于手机、PAD、笔记本电脑、体重计、扫地机器人、智能手边、智能手环、个人数字助理等移动终端的运行电能一般仅来自于配备的电池1120,而移动终端又有便携性需求,因此,移动终端上的电池1120也往往具有体积小、质量轻、能量密度高等特点。

示例地,电池1120可以包括:二次电池也即充电电池,例如锂离子电池,以满足移动终端的便携性需求。

可以理解的是:关于电池1120,本实施例未对其进行描述的部分,可采用本领域的常规设置。关于粘接装置1110,其结构、功能及实现方式可与前述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电池组件1100还可以包括电源管理系统及其它为终端设备生成、管理和分配电力相关联的组件。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照图7,并继续参照图1-图6,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终端设备1000,包括:被贴附部件,被贴附部件上设置有如前述任一项的电池组件1100。

终端设备1000可以包括:手机、PAD、笔记本电脑、游戏控制台、健身设备等。

被贴附部件可以包括终端设备1000的壳体、连接在壳体与电池之间的支架等部件,只要能够实现其固定电池等被粘接部件的功能即可。

电池组件1100为终端设备1000的各种组件提供电力。电池组件1100中的电池可以为终端设备1000的主要供能部件;或者,电池也可以为终端设备1000的辅助供能部件,此处的辅助供能部件是指在其主要供能部件无法正常工作时为终端设备1000提供电能的部件。其中,电池组件1100的结构、功能及其实现过程可与前述类此,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终端设备1000还可以包括:处理组件1200、存储器1300、多媒体组件1400、音频组件1500、输入输出(I/O)接口1600、传感器组件1700及通信组件1800。

处理组件1200通常控制终端设备1000的整体操作,诸如与显示,电话呼叫,数据通信,相机操作和记录操作相关联的操作。处理组件12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来执行指令,以实现终端设备1000的功能。此外,处理组件12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便于处理组件1200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交互。例如,处理组件1200可以包括多媒体模块,以方便多媒体组件1400和处理组件1200之间的交互。

存储器1300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终端设备100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终端设备10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联系人数据,电话簿数据,消息,图片,视频等。存储器1300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1300(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1300(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1300(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1300(PROM),只读存储器1300(ROM),磁存储器1300,快闪存储器1300,磁盘或光盘。

多媒体组件1400包括在所述终端设备1000和用户之间的提供一个输出接口的触控显示屏。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显示屏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和触摸面板(TP);触摸面板包括一个或多个触摸传感器以感测触摸、滑动和触摸面板上的手势;所述触摸传感器可以不仅感测触摸或滑动动作的边界,而且还检测与所述触摸或滑动操作相关的持续时间和压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媒体组件1400包括一个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当终端设备1000处于操作模式,如拍摄模式或视频模式时,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可以接收外部的多媒体数据;每个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可以是一个固定的光学透镜系统或具有焦距和光学变焦能力。

音频组件1500被配置为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1500包括一个麦克风(MIC),当终端设备1000处于操作模式,如呼叫模式、记录模式和语音识别模式时,麦克风被配置为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1300或经由通信组件1800发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组件1500还包括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

输入输出(I/O)接口1600也即I/O接口为处理组件1200和外围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外围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点击轮,按钮等。这些按钮可包括但不限于:主页按钮、音量按钮、启动按钮和锁定按钮。

传感器组件1700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用于为终端设备1000提供各个方面的状态评估。例如,传感器组件1700可以检测到终端的打开/关闭状态,组件的相对定位,例如所述组件为终端的显示器和小键盘,传感器组件1700还可以检测终端设备1000或终端设备1000一个组件的位置改变,用户与终端设备1000接触的存在或不存在,终端设备1000方位或加速/减速和终端设备1000的温度变化。在一些示例中,传感器组件1700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被配置用来在没有任何的物理接触时检测附近物体的存在。在一些示例中,传感器组件1700还可以包括光传感器,如CMOS或CCD图像传感器,用于在成像应用中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传感器组件1700还可以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

通信组件1800被配置为便于终端设备1000和其他设备之间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终端设备1000可以接入基于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如WiFi,2G或3G,或它们的组合。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1800经由广播信道接收来自外部广播管理系统的广播信号或广播相关信息。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通信组件1800还包括近场通信(NFC)模块,以促进短程通信。例如,在NFC模块可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数据协会(IrDA)技术,超宽带(UWB)技术,蓝牙(BT)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实现。

当然,终端设备1000的结构并不限于此,本实施例此处只是举例说明。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