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4045发布日期:2019-08-13 20:54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板对板连接器是目前所有连接器产品类型中传输能力最强的连接器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力系统、通信网络、金融制造、电梯、工业自动化、医疗设备、办公设备、家电、军工制造等行业。

现有技术中,板对板连接器通常包括公座和母座,公座内插设有插针,母座内插设有簧片,簧片的端部通过冲压的方式形成两个弯曲的咬合片,簧片通过咬合片与插针形成固定与连通。

但是公座和母座上通常会连接相应的PCB板,使得公座在插入母座的过程中,通常采用15度左右夹角的方式将插针倾斜插入母座内的簧片中,但是这种倾斜插入的方式,使得插针较为容易从冲压咬合片而形成的孔道中穿出,行业内通常将此现象称为飘针,其不仅降低了组装效率,还容易导致插针发生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其优点在于不易发生飘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公座和母座,所述公座贯穿有插针,母座的一端开设有用于插设簧片的插槽、另一端开设有供插针插入并与簧片相导通的通孔,所述簧片包括呈倒“U”字型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的上端面通过冲压工艺形成上咬合片和连接梁,所述插接部的侧壁通过冲压工艺形成下咬合片,所述下咬合片与插接部通过连接片相连接,所述连接片通过弯折将下咬合片翻转至插接部“U”型开口的一侧,所述下咬合片的长度大于上咬合片的长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现有技术中为提高簧片端部的结构稳定性,通常在其插接部的上下两端均冲压相应的咬合片及其连接梁。而上述技术方案中,舍弃了下咬合片所对应的连接梁,进而使得下咬合片能够冲裁出更大的长度,进而增大下咬合片所占据的面积以降低飘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母座于插槽的槽底处设置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位于插接部的两相对侧壁之间,所述导向块位于下咬合片所在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舍弃了下咬合片所对应的连接梁,使得插接部于其“U”型的开口处形成了用于设置导向块的让位空间,而导向块的设置,能够有效控制插针在插入过程中划过导向块的上端面使得角度变化以避免偏离,进一步降低了飘针率,能够有效杜绝插针插飘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向块的两侧与插接部端部的两相对侧壁相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舍弃下咬合片所对应的连接梁虽然能够在降低飘针率上获得提升,但是相对的,簧片的结构稳定性也将会有所下降,导向块的两侧与插接部端部的两相对侧壁相抵接这一设置,则有效解决了簧片结构稳定性下降的弊端,且在结构稳定性上更加出色。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接部两相对侧壁的下端面均设置有限位板,所述插槽内壁开设有两条与相应限位板相配合的限位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位板和限位槽的配合设置,能够有效提高簧片在插槽内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每个所述限位板的下端面均设置有至少一个过盈凸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过盈凸起的设置,使得簧片与插槽的内壁形成过盈配合,进一步提高了簧片在插入插槽内之后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板位于插接部远离公座的一侧,所述插接部两相对侧壁均设置有定位板,两块所述定位板位于插接部靠近公座的一侧,两块所述定位块的下端面与连接片的下端面相平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定位板的设置,将簧片插入插槽内时,定位板能够在最开始的时候卡入相应的限位槽内,以起到预定位的效果。此外,定位板的设置,能够提高插接部与导向块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插接部的结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接部两相对侧壁均通过冲压形成对插针进行限位的限位凸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两侧限位凸起的设置,能够降低插针在插接部内的活动空间,提高导通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针和簧片均设置为两个,公座于两根插针之间设置有定位销,所述母座的侧壁开设有供定位销插入的定位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定位销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公座和母座连接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销的端部设置有卡钩,定位孔的内壁设置有卡块,所述公座和母座装配到位后卡钩和卡块形成扣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公座和母座在装配到位后,通过卡钩与卡块件的扣合,能够进一步提高公座和母座连接的稳定性,以避免两者发生脱离。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 现有技术中为提高簧片端部的结构稳定性,通常在其插接部的上下两端均冲压相应的咬合片及其连接梁。而上述技术方案中,舍弃了下咬合片所对应的连接梁,进而使得下咬合片能够冲裁出更大的长度,进而增大下咬合片所占据的面积以降低飘针率;

2. 由于舍弃了下咬合片所对应的连接梁,使得插接部于其“U”型的开口处形成了用于设置导向块的让位空间,而导向块的设置,能够有效控制插针在插入过程中划过导向块的上端面使得角度变化以避免偏离,进一步降低了飘针率,能够有效杜绝插针插飘的现象;

3. 舍弃下咬合片所对应的连接梁虽然能够在降低飘针率上获得提升,但是相对的,簧片的结构稳定性也将会有所下降,导向块的两侧与插接部端部的两相对侧壁相抵接这一设置,则有效解决了簧片结构稳定性下降的弊端,且在结构稳定性上更加出色。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爆炸视图;

图2是图1中A-A面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中簧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在仰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在PCB板上的装配示意图;

图6是图5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另标注插针的导入状态。

附图标记:1、公座;2、母座;21、插槽;22、定位孔;23、限位槽;3、插针;4、簧片;41、插接部;411、上咬合片;412、连接梁;413、下咬合片;414、连接片;415、限位板;416、过盈凸起;417、定位板;418、限位凸起;42、连接部;5、定位销;6、卡钩;7、卡块;8、导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如图1、图2所示,包括公座1和母座2,公座1贯穿有插针3,母座2的一端开设有用于插设簧片4的插槽21、另一端开设有供插针3插入并与簧片4相导通的通孔。其中,插针3和簧片4均设置为两枚,公座1于两根插针3之间一体连接有定位销5,母座2的侧壁开设有供定位销5插入的定位孔22。

优选的是,定位销5的端部一体连接有卡钩6,定位孔22的内壁一体连接有卡块7,工作和母座2在装配到位后,卡钩6和卡块7之间相互形成扣合。

如图3、图4所示,簧片4包括呈倒“U”字型的插接部41和位于插接部41尾端的连接部42,插接部41的上端面通过冲压工艺形成上咬合片411和连接梁412,插接部41的侧壁通过冲压工艺形成下咬合片413,该下咬合片413与插接部41通过连接片414相连接,连接片414通过弯折将下咬合片413翻转至插接部41“U”型开口的一侧。上咬合片411和下咬合片413的结构相同,均呈“C”字型向内弯折设置,但下咬合片413的长度大于上咬合片411的长度。

如图5、图 6所示,母座2于插槽21的槽底处一体连接有导向块8,该导向块8位于插接部41的两相对侧壁之间,并位于下咬合片413所在的一侧 。此外,导向块8的两侧与插接部41端部的两相对侧壁相抵接贴合。

插针3通常采用约15度夹角的方式倾斜插入插接部41中,通过下咬合片413的增长配合导向块8的设置,有效降低了装配过程中的飘针率。

如图1和图4所示,插接部41的两相对侧壁的下端面均一体连接有限位板415,插槽21的内壁开设有两条与相应限位板415相配合的限位槽23,且每个限位板415的下端面均一体连接有过盈凸起416,使得插接部41过盈配合于母座2内。

其中,限位板415位于插接部41靠近连接部42的一侧,插接部41两相对侧壁的下端面还均一体连接有定位板417,两块定位板417位于插接部41远离连接部42的一侧,且两块定位板417的下端面与连接片414的下端面相平齐。

此外,为降低插针3在簧片4内的活动空间,插接部41的两相对侧壁均通过冲压形成对相应插针3进行限位的限位凸起418。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