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电池裸电芯接触式自动预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3599发布日期:2019-08-13 20:52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一种锂电池裸电芯接触式自动预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生产加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锂电池裸电芯接触式自动预热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锂电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锂离子电池以其特有的性能优势已在便携式电器如手提电脑、摄像机、移动通讯中得到普遍应用。目前开发的大容量锂离子电池已在电动汽车中开始试用,预计将成为21世纪电动汽车的主要动力电源之一,并将在人造卫星、航空航天和储能方面得到应用。随着能源的紧缺和世界的环保方面的压力。锂电现在被广泛应用于电动车行业,特别是磷酸铁锂材料电池的出现,更推动了锂电池产业的发展和应用。为了保证锂电池具有高质量,需要对锂电池生产过程中的每个工序所处的生产环境进行严格把关。在锂电池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裸电芯、极片、极卷和电芯进行预热或干燥处理。

现有的锂电池裸电芯预热是通过预热隧道炉来实现的,预热隧道炉主要为热风加热;热风加热由于加热均匀性差,温度控制精度差,烘烤周期长,以及耗能大等问题的存在,接触式加热由于对加热板直接接触电池表面,温度均匀性好和烘烤周期短,受电池生产厂家的青睐。故寻求以接触式加热来取代隧道炉热风加热,实现接触式的锂电池裸电芯自动化预热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锂电池裸电芯接触式自动预热结构,能够用于较大规格的锂电池裸电芯自动化的预热处理。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锂电池裸电芯接触式自动预热结构,包括支撑支架、设置在所述支撑支架上的若干加热板,所述加热板的两端设置有若干支撑滑杆,所述支撑滑杆的下端固定在所述支撑支架;相邻所述加热板在竖直方向沿着所述支撑滑杆相对滑动,在所述相邻加热板之间形成若干预热工位。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滑杆上套设有多个限位套筒,所述限位套筒设置在相邻的所述加热板之间。

进一步,所述限位套筒的高度大于所述锂电池裸电芯的高度,所述锂电池裸电芯设置在相邻所述加热板之间的所述预热工位,所述锂电池裸电芯的底部与所述加热板的上表面接触,所述锂电池裸电芯的上部与另一所述加热板的下表面形成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板包括导热基板、下侧加热片和上侧加热片,所述下侧加热片设置在所述导热基板的下表面,所述导热基板的上表面上设置有若干限位隔离槽,多个所述上侧加热片分别设置在限位隔离槽之间的所述导热基板上表面。

进一步的,对应所述限位隔离槽设置有限位挡块,所述限位挡块在所述限位隔离槽内可调安装,对应不同规格的锂电池裸电芯形成所述预热工位。

进一步的,在所述支撑支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至少一组所述支撑滑杆,所述支撑滑杆套设有多个所述加热板,最底层的所述加热板的上表面设置有所述预热工位,最上层的所述加热板的下表面设置有所述下侧加热片。

可选的,导热基板是铝合金板。铝合金板质量轻,强度高,并且能够达到良好的导热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下侧加热片和所述上侧加热片分别包括硅胶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硅胶层的电热丝,所述电热丝弯折所述硅胶层,所述硅胶层中间位置的电热丝间距大于所述硅胶层四周位置的电热丝间距。

进一步的,所述硅胶层上侧还设置有均热涂覆层,所述均热涂覆层是导热硅胶布、导热硅胶脂、导热膏任意一种或者所述导热硅胶布、所述导热硅胶脂、所述导热膏至少两种依次涂覆形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支撑滑杆上套设多个加热板,除了最底层和最上层的加热板之外,在加热板的上下表面分别设置加热片,加热片与外部电源连接控制,加热板在支撑滑杆上竖直方向可以滑动,从而在相邻的加热板之间可以形成预热工位,利用限位套筒,使得相邻加热板之间的间距大于锂电池裸电芯的厚度,从而避免设置多层加热板时,将下层的锂电池裸电芯压坏。

另外,在相邻加热板的间距内,在下层的加热板上表面上开设限位隔离槽,形成多个预热工位,限位隔离槽上可以安装一组限定挡块,锂电池裸电芯安装在限位挡块之间,从而形成预热工位,在使用时,可以利用搬运机构将相邻加热板沿着支撑滑杆相对滑动,间距加大,安装待预热的锂电池裸电芯后再复位,依次安装完成单层加热板所有预热工位的锂电池裸电芯后对加热板进行导电加热,从而实现锂电池裸电芯的预热处理,整体结构简单,易于实现自动化工作,生产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锂电池裸电芯接触式自动预热结构三维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锂电池裸电芯接触式自动预热结构主视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锂电池裸电芯接触式自动预热结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锂电池裸电芯接触式自动预热结构三维分解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式加热板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接触式加热板三维视图;

图中,10-接触式自动预热结构,11-支撑支架,12-加热板,13-支撑滑杆,14-限位套筒,15-限位挡块,121-加热基板,122-下侧加热片,123-上侧加热片,124-限位隔离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电池裸电芯接触式自动预热结构10,包括支撑支架11、设置在所述支撑支架11上的若干加热板12,所述加热板12的两端设置有若干支撑滑杆13,所述支撑滑杆13的下端固定在所述支撑支架11;相邻所述加热板12在竖直方向沿着所述支撑滑杆13相对滑动,在所述相邻加热板12之间形成若干预热工位。

使用时,将待预热处理的锂电池裸电芯20安装在预热工位,加热板12导通电源后在上下两侧侧面对锂电池裸电芯20进行加热烘烤,从而实现锂电池裸电芯20的快速预热处理,整体结构简单,相邻加热板之间可以形成较大的空间,适用于规格较大的锂电池裸电芯进行快速预热。

其中,所述支撑滑杆13上套设有多个限位套筒14,所述限位套筒14设置在相邻的所述加热板12之间。

具体的,所述限位套筒14的高度大于所述锂电池裸电芯20的高度,所述锂电池裸电芯20设置在相邻所述加热板之12间的所述预热工位,所述锂电池裸电芯20的底部与所述加热板12的上表面接触,所述锂电池裸电芯20的上部与另一所述加热板12的下表面形成间隙。

限位套筒14采用具有较大强度的金属管件,在多个加热板12在支撑滑杆13上进行堆叠工作时,避免下层预热工位上的锂电池裸电芯20承受很大的压力,从而发生结构破坏。

如图5、6所示,所述加热板12包括导热基板121、下侧加热片122和上侧加热片123,所述下侧加热片122设置在所述导热基板121的下表面,所述导热基板121的上表面上设置有若干限位隔离槽124,多个所述上侧加热片123分别设置在限位隔离槽124之间的所述导热基板121上表面。

其中,对应所述限位隔离槽124设置有限位挡块15,所述限位挡块15在所述限位隔离槽124内可调安装,对应不同规格的锂电池裸电芯20形成所述预热工位。

具体的,在所述支撑支架1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至少一组所述支撑滑杆13,所述支撑滑杆13套设有多个所述加热板12,最底层的所述加热板12的上表面设置有所述预热工位和上侧加热片123,最上层的所述加热板12的下表面设置有所述下侧加热片;其余加热板12上下表面分别设置有上侧加热片123和下侧加热片122。

可选的,导热基板121是铝合金板。铝合金板质量轻,强度高,并且能够达到良好的导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下侧加热片122和所述上侧加热片123分别包括硅胶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硅胶层的电热丝,所述电热丝弯折所述硅胶层,所述硅胶层中间位置的电热丝间距大于所述硅胶层四周位置的电热丝间距。

具体的,所述硅胶层上侧还设置有均热涂覆层,所述均热涂覆层是导热硅胶布、导热硅胶脂、导热膏任意一种或者所述导热硅胶布、所述导热硅胶脂、所述导热膏至少两种依次涂覆形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支撑滑杆上套设多个加热板,除了最底层和最上层的加热板之外,在加热板的上下表面分别设置加热片,加热片与外部电源连接控制,加热板在支撑滑杆上竖直方向可以滑动,从而在相邻的加热板之间可以形成预热工位,利用限位套筒,使得相邻加热板之间的间距大于锂电池裸电芯的厚度,从而避免设置多层加热板时,将下层的锂电池裸电芯压坏。

另外,在相邻加热板的间距内,在下层的加热板上表面上开设限位隔离槽,形成多个预热工位,限位隔离槽上可以安装一组限定挡块,锂电池裸电芯安装在限位挡块之间,从而形成预热工位,在使用时,可以利用搬运机构将相邻上层加热板沿着支撑滑杆相对滑动,间距加大,安装待预热的锂电池裸电芯后再复位,依次安装单层加热板所有预热工位的锂电池裸电芯后对加热板进行导电加热,从而实现锂电池裸电芯的预热处理,整体结构简单,易于实现自动化工作,生产效率高。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排”、“列”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实用新型专利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固连”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专利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专利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