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84805发布日期:2019-09-03 19:39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结构稳固且方便制作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USB Type C电连接器在具有内、外铁壳时,其内、外铁壳通常由三个金属件组装形成,制作及组装过程均较为繁琐,并且在组装时容易产生错位且在锁附紧固件时容易产生翘曲问题,另外在组装及与对接连接器对插时也容易产生翘曲而导致结构稳定性较差。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稳固且方便制作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遮盖于所述绝缘本体外围的内壳体及遮盖并固定于所述内壳体外侧的外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向前突伸的舌板,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沿高度方向呈两排设置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分别暴露于所述舌板的上、下表面,所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相对应且反向排布,所述外壳体具有沿高度方向相贴合的顶板与底板,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一体相连,且自所述底板于横向方向上的一端缘翻折而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板具有U形主体部及自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反向延伸形成的一对侧翼,所述顶板具有主板及分置于所述主板两侧的一对侧板,其中一个所述侧板自位于同侧的侧翼的所述端缘翻折形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壳体具有框型基体及自所述基体向后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外壳体组装并遮蔽于所述基体的外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体具有位于其横向方向上两侧的一对卡持臂,所述主体部开设有与所述卡持臂相锁扣的卡扣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持臂的前端为固定端、后端为自由端,所述卡持臂具有向外侧倾斜延伸的倾斜部,以使其后端进入所述卡扣孔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体还具有与所述卡持臂一一对应设置的开口,所述卡持臂与对应开口前侧的开口壁相连,所述卡扣孔在所述基体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开口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板与主板的衔接处及所述主体部与侧翼的衔接处均设有加强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一对侧翼分别与对应的侧板堆叠形成所述外壳体的安装部,每一所述安装部具有沿高度方向将其贯穿的安装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板中的另一个与对应侧的所述侧翼焊接相连,所述主体部与所述主板围设形成收容所述基体的收容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板沿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主板沿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且所述主板的后端抵接于所述延伸部前侧的衔接壁。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外壳体的顶板与所述底板一体相连,且自所述底板于横向方向上的一端缘翻折而成,如此,无需对顶板及底板进行传统的对正处理,避免组装时对位不准确而造成外壳体的产品精度低,同时避免在安装锁紧件时所述顶板与底板之间的相互分离,从而增强内、外壳体的结构强度,防止两者分离、错位及翘曲变形,进而保证产品结构的稳固性及电性连接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图2至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4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组装图。

图6是图5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图1至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00用以安装于外部电路板(未图示)上,其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若干导电端子2、遮盖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围的内壳体3及遮盖并固定于所述内壳体3外侧的外壳体4。

请参图1至图6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基部11、自所述基部11向前突伸的舌板12及自所述基部11向上且向后延伸形成的突伸部13,所述舌板12具有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上、下表面。于高度方向上,所述突伸部13位于所述基部11及舌板12的上侧。

请参图3、图4及图6所示,所述若干导电端子2包括沿高度方向呈两排设置的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22,且其排布符合USB Type C协会标准,所述第一、第二端子21、22的接触部201分别暴露于所述舌板12的上、下表面,所述第一端子21与第二端子22相对应且反向排布。

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还具有突露出所述绝缘本体1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焊接部20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焊接部202突露于所述突伸部13的下侧,且所述第一、第二端子21、22的焊接部202沿前后方向排成两排,且两排导电端子2的所述焊接部202的焊接面2021共面设置。

请参图1至图6所示,所述内壳体3具有框型基体31及自所述基体31向后延伸的延伸部32,所述外壳体4组装并遮蔽于所述基体31的外侧,所述延伸部32遮罩于所述突伸部13的外侧。

所述基体31具有位于其横向方向上两侧的一对卡持臂311,所述卡持臂311的前端为固定端、后端为自由端,所述卡持臂311具有向外侧倾斜延伸的倾斜部3112。同时,所述基体31还具有与所述卡持臂311一一对应设置的开口312,所述卡持臂311位于对应的所述开口312内且与对应开口312前侧的开口壁3120相连。

所述延伸部32具有自所述基体31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衔接壁321,所述衔接壁321位于所述延伸部32的前侧,且向后抵靠于所述突伸部13的前端面130。

请参图1至图6所示,所述外壳体4具有沿高度方向相贴合的顶板41与底板42,所述顶板41与所述底板42一体相连,且自所述底板42于横向方向上的一端缘420翻折而成,如此,无需传统两件式外壳体的对正作业,也可避免两件式外壳体在安装锁紧件(未图示)时所产生的相互错位及分离、甚至结构翘曲变形等问题。

具体地,所述底板42具有U形主体部421及自所述主体部421的两端反向延伸形成的一对侧翼422。所述顶板41具有主板411及分置于所述主板411两侧的一对侧板412,其中一个所述侧板412自位于同侧的侧翼422的所述端缘420翻折形成。所述侧板412中的另一个与对应侧的所述侧翼422焊接相连,所述主体部421与所述主板411围设形成收容所述基体31的收容部43。

所述主体部421与侧翼422的衔接处设有加强结构423,且所述侧板412与主板411的衔接处也设置有加强结构4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结构413、423为向外拱出形成的凸包状结构,且所述加强结构413、423的设置数量及沿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可以根据所述顶板41及底板42沿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进行调整,以使所述顶板41及底板42的结构更加强壮,防止安装锁紧件时产生翘曲及变形。

所述一对侧翼422分别与对应的侧板412堆叠形成所述外壳体2的安装部44,每一所述安装部44具有沿高度方向将其贯穿的安装孔441。

所述主体部421开设有与所述卡持臂311相锁扣的卡扣孔421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421包括底壁4211及自所述底壁4211于横向方向上的两端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一对侧壁4212,所述卡扣孔4210开设于对应的侧壁4212上,且所述卡扣孔4210与所述侧壁4212一一对应设置。具体地,所述卡持臂311具有向外侧倾斜延伸的倾斜部3112,以使所述卡持臂311的后端进入所述卡扣孔4210内。进一步地,所述卡扣孔4210在所述基体31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开口312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侧板412沿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主板411沿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且所述主板411的后端抵接于所述延伸部32前侧的衔接壁321。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外壳体4的顶板41与所述底板42一体相连,且自所述底板42于横向方向上的一端缘420翻折而成,如此,无需对顶板41及底板42进行传统的对正处理,避免组装时对位不准确而造成外壳体4的产品精度低,同时避免在安装锁紧件时所述顶板与底板之间的相互分离,从而增强内、外壳体3、4的结构强度,防止两者错位及翘曲变形,进而保证产品结构的稳固性及电性连接的可靠性。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