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芯下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19387发布日期:2019-09-20 21:45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电芯下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芯下料装置,属于锂电池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芯卷绕完成后,需要进行下料,将卷针从电芯内腔中抽出。在卷针抽出的过程中,电芯内圈隔膜容易因被卷针带出、揉皱、撕裂等而造成电芯的报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电芯下料时,能够可靠地将卷针抽出的电芯下料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芯下料装置,用以与卷绕在卷针上的电芯相配合以方便抽出所述卷针,所述卷针包括第一缺口、第二缺口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缺口与所述第二缺口之间的狭槽;所述电芯包括位于内圈的隔膜,所述隔膜包括呈S型的初始端,其中所述初始端包括靠近所述第一缺口的起头端、穿过所述狭槽的中间段以及靠近所述第二缺口的延伸段;所述电芯下料装置包括平移机构、夹持机构以及压紧机构,所述夹持机构以及所述压紧机构均设置在所述平移机构的驱动端,所述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夹杆、第二夹杆以及用以驱动所述第一夹杆及/或所述第二夹杆相互靠近或者远离的第一驱动装置;所述压紧机构包括压杆以及用以驱动所述压杆的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一夹杆、所述第二夹杆以及所述压杆能够在所述平移机构的驱动下向所述电芯运动,使所述第一夹杆与所述压杆分别插入所述第一缺口与所述第二缺口中;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能够在所述电芯下料时,使所述第一夹杆与所述第二夹杆在第一位置处夹住所述电芯的内、外侧;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能够在所述电芯下料时,使所述压杆在第二位置处与支撑面相配合以夹住所述电芯的内、外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用以驱动所述第二夹杆移动的夹紧气缸;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用以驱动所述压杆移动的压紧气缸。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夹杆设有用以抵接所述电芯的外侧的滚轮。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平移机构包括安装板、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的滑轨、滑动设置在所述滑轨上的滑块、设置在所述滑块上的移载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平移气缸固定块,所述平移气缸固定块上设置有平移气缸,所述平移气缸的驱动端连接于所述移载板,所述平移气缸能够驱动所述移载板并带动所述夹持机构以及所述压紧机构向靠近或者远离所述电芯的方向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夹持机构包括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移载板的固定块、设置在所述固定块上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上设置第一夹持组件,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包括第一夹杆固定块,所述第一夹杆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杆固定块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块的侧部设置第二夹持组件,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包括所述夹紧气缸、设置在所述夹紧气缸的驱动端的驱动块、设置在所述驱动块上的第二夹杆固定块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夹杆固定块上的所述第二夹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压紧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移载板的一侧的压紧气缸固定板,所述压紧气缸固定板上设置所述压紧气缸,所述压紧气缸的驱动端设置压臂,所述压臂上设置所述压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卷针包括第一半卷针以及第二半卷针,所述狭槽位于所述第一半卷针与所述第二半卷针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缺口位于所述卷针的右上侧,所述第二缺口位于所述卷针的左下侧。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设置夹持机构以及压紧机构,且分别固定住隔膜S型初始端的两端;如此设置,能够可靠地将卷针抽出,防止出现隔膜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芯下料装置与卷绕在卷针上的电芯相配合时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芯下料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芯下料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电芯下料装置,用以与卷绕在卷针100上的电芯200相配合以方便在下料工位抽出所述卷针100,并防止出现位于内圈的隔膜201被带出、揉皱、撕裂等问题。请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卷针100包括第一半卷针101、第二半卷针10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半卷针101与所述第二半卷针102之间的狭槽103。所述第一半卷针101设有第一缺口104,所述第二半卷针102设有第二缺口105。所述狭槽103位于所述第一缺口104以及所述第二缺口105之间。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缺口104位于卷针100的右上侧,所述第二缺口105位于卷针100的左下侧。其中,卷针100被转移支撑至皮带输送线上。

所述隔膜201包括呈S型的初始端202,其中所述初始端202包括靠近所述第一缺口104的起头端203、穿过所述狭槽103的中间段204以及靠近所述第二缺口105的延伸段205。

请参图2及图3所示,所述电芯下料装置包括平移机构3、夹持机构1以及压紧机构2,其中所述夹持机构1以及所述压紧机构2均设置在所述平移机构3的驱动端。

所述平移机构3包括安装板31、设置在所述安装板31上的滑轨32、滑动设置在所述滑轨32上的滑块33、设置在所述滑块33上的移载板34。所述安装板31上设置有平移气缸固定块311,所述平移气缸固定块311上设置有平移气缸351,所述平移气缸351的驱动端连接于所述移载板34,所述平移气缸351能够驱动所述移载板34并带动所述夹持机构1以及所述压紧机构2向靠近或者远离所述电芯200的方向移动。

所述夹持机构1包括第一夹杆11、第二夹杆12以及用以驱动所述第一夹杆11及/或所述第二夹杆12相互靠近或者远离的第一驱动装置。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夹杆11未设置单独用以驱动其移动的夹紧气缸;在使用时,所述第一夹杆11在所述平移机构3的带动下直接插入电芯200内圈的隔膜201内侧。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也可以设置用以驱动所述第一夹杆11移动的夹紧气缸(未图示);此时,通过调整使第一夹杆11远离内圈的隔膜201,可以避免第一夹杆11伸进第一半卷针101边沿的第一缺口104时与电芯200内圈的隔膜201接触,从而造成隔膜201的损伤。通过夹紧气缸驱动所述第二夹杆12向所述第一夹杆11靠近,能够实现对电芯200的夹紧。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杆11与第二夹杆12能够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沿所述电芯200的厚度方向移动。

具体地,所述夹持机构1包括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移载板34的固定块35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块35上的连接块36。所述连接块36上设置第一夹持组件,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包括第一夹杆固定块37,所述第一夹杆11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杆固定块37上。

所述固定块37的侧部设置第二夹持组件,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包括所述设置在所述夹紧气缸的驱动端的驱动块381、设置在所述驱动块381上的第二夹杆固定块382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夹杆固定块382上的所述第二夹杆12。所述第二夹杆12设有用以抵接所述电芯200的外侧的滚轮121。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夹持机构1上各元件与其他元件的连接关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所述压紧机构2包括压杆21以及用以驱动所述压杆21的第二驱动装置。具体地,所述压紧机构2包括设置在所述移载板34的一侧的压紧气缸固定板22,所述压紧气缸固定板22上设置压紧气缸23,所述压紧气缸23的驱动端设置压臂24,所述压臂24上设置所述压杆21。如此设置,通过调整压杆21使压杆21远离内圈的隔膜201,可以避免压杆21伸进第二半卷针102边沿的第二缺口105时与电芯200内圈的隔膜201接触,从而造成隔膜201的损伤。优选地,所述压杆21能够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沿所述电芯200的厚度方向移动。

在需要将电芯200进行下料时,即将卷针100抽离电芯200时,所述夹持机构1的所述第一夹杆11、所述第二夹杆12以及压紧机构2的所述压杆21在所述平移机构3的驱动下向所述电芯200运动,使所述第一夹杆11与所述压杆21分别插入所述第一缺口104与所述第二缺口105中。然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二夹杆12运动,使所述第一夹杆11与所述第二夹杆12共同在第一位置处夹住所述电芯200的内、外侧,其中第一夹杆11向内压紧隔膜201的起头端203;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使所述压杆21向外移动,以与支撑面300共同在第二位置处夹住所述电芯200的内、外侧。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夹持机构1夹持卷针100的右上侧,压杆21与支撑面300配合夹持卷针100的左下侧,其中右上侧的夹持机构1夹持隔膜201的起头端203,从而能够将内圈的隔膜201绷直,防止隔膜201的头部塌下;通过左下侧的压紧机构2与支撑面300配合夹持电芯200的本体,可以有效支撑电芯200,避免卷针100抽离时隔膜201被带出、揉皱、撕裂等。另外,在夹持机构1以及压紧机构2的共同作用下,能够使所述隔膜201形成呈S型的初始端202,从而使该初始端202不易变形。

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描述,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