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75893发布日期:2019-10-15 17:55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终端设备的发展,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面板,Active Matrix/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显示屏逐渐普及。现有技术中的AMOLED显示屏的显示面板如图1所示,显示屏包括上下两层玻璃,两层玻璃之间设有发光材料,两层玻璃的边缘通过框胶粘接。

然而,在显示面板的制造过程中,例如,对显示面板进行切割、LCM(液晶显示器显示模组)进行制造等,显示面板在受到外力的情况下框胶容易发生分层,从而使空气进入两层玻璃之间而导致发光材料氧化,使显示屏出现黑屏、花屏等现象。

可见,现有技术中,显示屏的显示面板的牢固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以解决显示屏的显示面板的牢固性较差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第一面板,所述第一面板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收容腔;

第二面板,所述第二面板的部分或者全部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

发光材料填充层,所述发光材料填充层设于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之间,且覆盖于所述第二面板的第一区域;

粘贴层,所述粘贴层设于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之间,且覆盖于所述第二面板的第二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内,且被所述第二区域包围。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

这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第二面板收容于第一面板的收容腔内,当显示面板受到外力时,能够减少对粘贴层的受力,从而能够提高粘贴性能,提高显示面板的牢固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包括:

第一面板21,所述第一面板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收容腔;

第二面板22,所述第二面板的部分或者全部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

发光材料填充层23,所述发光材料填充层设于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之间,且覆盖于所述第二面板的第一区域;

粘贴层24,所述粘贴层设于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之间,且覆盖于所述第二面板的第二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内,且被所述第二区域包围。

现有技术中的显示面板可以参见图1所示,显示面板包括上玻璃11和下玻璃12,上玻璃和下玻璃之间填充有发光材料13,上玻璃和下玻璃的边缘通过框胶14粘贴。

本实施例中,第一面板的一侧凹陷形成收容腔,具体可以通过局部薄化工艺实现,第二面板可以部分收容于收容腔内,如图2所示;第二面板也可以全部收容于收容腔内,如图3所示。由于第二面板收容于第一面板内,能够减少外力对粘贴层的冲击,改善粘贴层分层,从而提高粘贴层的牢固性。

其中,上述第一面板可以是位于发光材料填充层的第一侧或者第二侧的面板。当第一面板为发光材料填充层的第一侧的面板,则第二面板为发光材料填充层的第二侧的面板;当第一面板为发光材料填充层的第二侧的面板,则第二面板为发光材料填充层的第一侧的面板。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面板为上玻璃时,第二面板为下玻璃;第一面板为下玻璃时,第二面板为上玻璃。图中所示仅仅是示例。

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之间填充有发光材料,发光材料覆盖于第二面板的第一区域,且可以覆盖第一面板的区域。发光材料填充的区域可以用于显示屏幕内容。粘贴层设于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之间,且沿着发光材料填充层的外围区域设置,并将发光材料填充层包围。粘贴层的材料可以是用于粘贴面板的材料,例如,框胶、玻璃胶等。这样,通过粘贴层将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的外围区域连接,能够防止空气面板之间,防止发光材料氧化。其中,第二面板22的结构示意图可以参见图4所示,第二面板可以包括第一区域A和第二区域B。其中,第一区域A被第二区域B包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可以通过增加粘贴层面积的方式提高粘贴效果。

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面板22朝向所述第一面板21的一侧向外延伸形成凸出部,所述凸出部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面板的部分凸出形成凸出部,凸出部收容于收容腔内。图2中所示的将第二面板的中部区域凸出仅仅是示例,在具体实施时,还可以将中部区域和部分边缘区域均凸出,形成一侧凹陷一侧凸出的结构。

这样,能够在不缩小显示区域范围的情况下,增大粘贴面积,提高粘贴牢固性。

可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发光材料填充层23位于所述第一面板21和所述凸出部之间,且覆盖于所述凸出部的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为所述第二面板22朝向所述第一面板21一侧除所述第一区域之外的区域。

在该实施方式中,发光材料填充层覆盖于凸出部的第一区域,第一区域可以是凸出部的部分或者全部区域。如图2所述,第一区域为凸出部的部分区域。第二区域为第二面板朝向第一面板一侧除第一区域之外的其他所有区域。这样,粘贴层可以位于凸出部的边缘处或者凸出部的侧边等区域,能够增大粘贴区域的面积,提高粘贴的牢固性,且不会增加显示屏的黑边。

可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区域的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凸出部在所述第二面板上的正投影区域的面积。

在第一区域的面积小于凸出部在第二面板上的正投影区域的面积时,能够提高粘贴层的粘贴面积;在第一区域的面积等于凸出部在第二面板上的正投影区域面积时,能够增大显示区域的范围。这样,能够根据实际设计需求调整第一区域和凸出部在第二面板上的正投影区域的面积,提高设置灵活性。

可选的,如图2所示,在所述第一区域的面积等于所述凸出部在所述第二面板上的正投影区域的面积的情况下,所述凸出部在所述第二面板上的正投影区域与所述第一区域重合。

在该实施方式中,凸出部在第二面板的正投影区域与第一区域重合,这样,能够减少外力对粘贴层的作用,增大粘贴面积,且能够扩大显示区域的范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可以通过减少粘贴层直接受力的方式提高粘接性能。

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面板22全部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第一区域为所述第二面板22朝向所述第一面板21一侧的全部或部分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包括所述第二面板22的侧边区域。

其中,第二面板可以全部收容于第一面板的收容腔内,这样,粘贴层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面板的内侧,即,第二区域包括第二面板的侧边区域,能够减少外力对粘贴层的作用,提高粘贴性能。

第一区域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设计进行调整,当第一区域为第二面板朝向第一面板一侧的全部区域时,能够扩大显示区域的范围,当第一区域为第二面板朝向第一面板一侧的部分区域时,能够增加粘贴层的面积,提高粘贴性能,提高产品的性能。

可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区域的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面板在所述第一面板上的正投影区域的面积。

当第一区域的面积小于第二面板在第一面板上的正投影区域的面积时,第二面板朝向第一面板一侧的部分区域覆盖有发光材料,粘贴层面积较大,如图3所示,能够提高粘贴层的粘贴性能。当第一区域的面积等于第二面板在第一面板上的正投影区域的面积时,第二面板朝向第一面板一侧的全部区域覆盖有发光材料,能够提高显示区域范围。

可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面板21的侧边缘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部211。

参见图2或图3,第一面板21的侧边边缘向外延展形成延伸部211。这样,在延伸部211上可以粘贴柔性电路板,从而可以利用延伸部的柔性电路板作为电路接口,实现与其他部件的连接。

该实施方式可以应用于上述任一实施例中。

可选的,所述第一面板21被所述粘贴层覆盖的区域和/或所述第二面板22被所述粘贴层覆盖的区域设有粗糙面。

在该实施方式中,可以将第一面板与粘贴层接触的区域设置为粗糙面,也可以将第二面板与粘贴层接触的区域设置为粗糙面,能够提高粘贴面积,提高粘接力,从而提高粘接性能。该实施方式可以应用于上述任一实施例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的显示屏可以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由于终端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面板,终端设备具有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面板的有益效果。

其中,终端可以包括:手机、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 Computer)、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移动上网装置(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或可穿戴式设备(Wearable Device)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