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钒液流电池充放电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04103发布日期:2019-11-25 22:55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钒液流电池充放电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全钒液流电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全钒液流电池充放电结构。



背景技术:

可再生能源的规模逐渐增加,但其存在不稳定和不连续的问题,就需要配备相应的储能装置,因此钒电池就变的尤为重要,目前,在对全钒液流电池充放电时,需要将外置接口插入插口中进行充放电,在不需要进行充放电时,电池本体上的插口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使得空气中灰尘和杂质容易进入插口中,影响了电池正常充放电,导致插口与接口连接后不能进行工作,而且接口大多直接插入插口中的,当受外力拨动接口时,使得接口容易与插口脱落,影响设备进行工作,需要工作人员重新接入,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钒液流电池充放电结构,解决了在不需要进行充放电时,电池本体上的插口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使得空气中灰尘和杂质容易进入插口中,影响了电池正常充放电,导致插口与接口连接后不能进行工作,而且接口大多直接插入插口中的,当受外力拨动接口时,使得接口容易与插口脱落,影响设备进行工作,需要工作人员重新接入,十分不便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全钒液流电池充放电结构,包括电池本体,所述电池本体的左侧面设置有插口,所述插口内设置有接口,所述电池本体的左侧面与框架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框架的上表面卡接有伸缩装置,所述伸缩装置的顶端与挡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伸缩装置位于卡槽内,所述卡槽开设在接口的上表面,所述接口位于框架内,所述电池本体的左侧面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置有防护装置,所述防护装置滑动连接在两个第二滑槽内,所述第二滑槽开设在第一凹槽内壁的下表面,所述防护装置位于插口的左侧。

所述防护装置的背面与两个第二弹簧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一凹槽内壁的正面固定连接,所述防护装置的背面固定连接有拉环,所述拉环套接在限位杆的外表面,所述限位杆的右端与第二凹槽内壁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凹槽开设在电池本体的左侧面,所述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伸缩装置包括滑套,所述滑套卡接在框架的上表面,所述滑套内套接有滑杆,所述滑杆位于卡槽内,所述滑杆的顶端与挡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滑杆的外表面套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挡块的下表面和滑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挡块的上表面设置有拉手,拉手的形状设置为半环状,所述滑杆和滑套的形状均设置为矩形。

优选的,所述防护装置包括盖板,所述盖板设置在第一凹槽内,所述盖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滑动连接在第二滑槽内,所述盖板的背面与两个第二弹簧正面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盖板的背面与拉环正面的一端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的形状设置为l形,第二凹槽的形状设置为半圆形。

优选的,所述接口的下表面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的下表面与框架内壁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该全钒液流电池充放电结构,通过设置电池本体、接口、插口、框架、滑杆、滑套、第一弹簧和卡槽,当需要对接口进行限位时,工作人员首先向上拉动挡块,使得挡块带动滑杆向上移动,将接口插入插口,使得第一滑块位于第一滑槽内,其次缓缓松开挡块,使得第一弹簧收缩带动挡块向下移动,使得挡块带动滑杆向下移动,使得滑杆有效的卡接在卡槽内,且滑杆有效的起到了限位的作用,使得接口受外力拨动时,接口不易脱离插口,使得设备可以正常工作。

2、该全钒液流电池充放电结构,通过设置拉环、限位杆、盖板、第一凹槽、第二弹簧、框架、插口和接口,当不需要对电池本体进行充放电时,工作人员向上拉动挡块,使得滑杆脱离卡槽,再将接口拔出即可,其次工作人员向左拨动拉环,使得拉环向左移动的过程中脱离限位杆,使得两个第二弹簧的弹力带动盖板向前移动,使得盖板完全位于插口的左侧,使得盖板有效的起到了防护的作用,避免空气中的灰尘及杂质进入插口导致不能正常进行充放电。

3、该全钒液流电池充放电结构,通过设置框架、限位杆、拉环、盖板、第二滑块、第二滑槽、第一滑块和接口,当需要打开盖板时,工作人员向前拉动拉环,再将拉环套接在限位杆上,使得限位杆有效的起到了限位的作用,使得盖板不会向前移动,方便工作人员插入接口,因设置有第二滑块,使得盖板左右移动时不会晃动且更加稳定,因设置有第一滑块,工作人员将接口插入插口,使得第一滑块位于第一滑槽内,滑杆卡入卡槽后,使得第一滑块有效的起到了限位的作用,使得接口不易晃动,提高了充放电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池本体左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a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池本体、2插口、3接口、4第一滑槽、5第一滑块、6框架、7伸缩装置、71滑杆、72第一弹簧、73滑套、8卡槽、9挡块、10第一凹槽、11防护装置、111第二滑块、112盖板、12第二滑槽、13第二弹簧、14第二凹槽、15限位杆、16拉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全钒液流电池充放电结构,包括电池本体1,电池本体1的左侧面设置有插口2,插口2内设置有接口3,因设置有第二滑块111,使得盖板112左右移动时不会晃动且更加稳定,电池本体1的左侧面与框架6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框架6的上表面卡接有伸缩装置7,伸缩装置7的顶端与挡块9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伸缩装置7位于卡槽8内,通过设置滑杆71,使得滑杆71有效的卡接在卡槽8内,且滑杆71有效的起到了限位的作用,使得接口3受外力拨动时,接口3不易脱离插口2,使得设备可以正常工作,伸缩装置7包括滑套73,滑套73卡接在框架6的上表面,滑套73内套接有滑杆71,滑杆71位于卡槽8内,滑杆71的顶端与挡块9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滑杆71的外表面套接有第一弹簧72,第一弹簧72的两端分别与挡块9的下表面和滑套7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一弹簧72,使得挡块9带动滑杆71向上移动,将接口3插入插口2,使得第一滑块5位于第一滑槽4内,其次缓缓松开挡块9,使得第一弹簧72收缩带动挡块9向下移动,使得挡块9带动滑杆71向下移动,卡槽8开设在接口3的上表面,接口3位于框架6内,挡块9的上表面设置有拉手,拉手的形状设置为半环状,滑杆71和滑套73的形状均设置为矩形,电池本体1的左侧面开设有第一凹槽10,第一凹槽10的形状设置为l形,第二凹槽14的形状设置为半圆形,通过设置挡块9,当不需要对电池本体1进行充放电时,工作人员向上拉动挡块9,使得滑杆71脱离卡槽8,再将接口3拔出即可,第一凹槽10内设置有防护装置11,防护装置11滑动连接在两个第二滑槽12内,第二滑槽12开设在第一凹槽10内壁的下表面,防护装置11位于插口2的左侧。

防护装置11的背面与两个第二弹簧13的两端固定连接,因设置有第一滑块5,工作人员将接口3插入插口2,使得第一滑块5位于第一滑槽4内,滑杆71卡入卡槽8后,使得第一滑块5有效的起到了限位的作用,使得接口3不易晃动,防护装置11包括盖板112,盖板112设置在第一凹槽10内,盖板11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滑块111,第二滑块111滑动连接在第二滑槽12内,盖板112的背面与两个第二弹簧13正面的一端固定连接,盖板112的背面与拉环16正面的一端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二弹簧13,使得拉环16向左移动的过程中脱离限位杆15,使得两个第二弹簧13的弹力带动盖板112向前移动,使得盖板112完全位于插口2的左侧,第二弹簧13的另一端与第一凹槽10内壁的正面固定连接,防护装置11的背面固定连接有拉环16,通过设置盖板112,使得盖板112有效的起到了防护的作用,避免空气中的灰尘及杂质进入插口2导致不能正常进行充放电,接口3的下表面开设有第一滑槽4,第一滑槽4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5,第一滑块5的下表面与框架6内壁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拉环16套接在限位杆15的外表面,限位杆15的右端与第二凹槽14内壁的右侧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限位杆15,使得限位杆15有效的起到了限位的作用,使得盖板112不会向前移动,方便工作人员插入接口3,第二凹槽14开设在电池本体1的左侧面,第二凹槽14与第一凹槽10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步骤为:

s1、当需要对接口3进行限位时,工作人员首先向上拉动挡块9,使得挡块9带动滑杆71向上移动,将接口3插入插口2,使得第一滑块5位于第一滑槽4内,其次缓缓松开挡块9,使得第一弹簧72收缩带动挡块9向下移动,使得挡块9带动滑杆71向下移动,使得滑杆71有效的卡接在卡槽8内;

s2、当不需要对电池本体1进行充放电时,工作人员向上拉动挡块9,使得滑杆71脱离卡槽8,再将接口3拔出即可,其次工作人员向左拨动拉环16,使得拉环16向左移动的过程中脱离限位杆15,使得两个第二弹簧13的弹力带动盖板112向前移动,使得盖板112完全位于插口2的左侧;

s3、当需要打开盖板112时,工作人员向前拉动拉环16,再将拉环16套接在限位杆15上,使得限位杆15起到限位的作用,盖板112不会向前移动。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