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02727发布日期:2020-03-17 15:46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电子设备的屏占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全面屏或者窄边框化成为电子设备的发展趋势。

现有技术中在显示区进行打孔设计,然后在孔区域安装摄像头,以此提高电子设备的屏占比。

然而,由于孔区域的存在导致显示装置的封装效果较差,进而会使外界水氧入侵显示装置而导致发光层材料失效,降低显示装置的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可以实现提高显示面板屏占比的同时提高显示面板的阻水氧能力的效果。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透光区;所述显示区环绕所述透光区;

还包括:

第一衬底基板;

第一无机膜层,位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

驱动电路层,位于所述第一无机膜层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一侧;

发光层,位于所述驱动电路层远离所述第一无机膜层的一侧,所述驱动电路层和所述发光层对应所述透光区的区域形成有镂空结构,在垂直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镂空结构贯穿所述驱动电路层和所述发光层,并露出部分所述第一无机膜层;

薄膜封装层,所述薄膜封装层覆盖所述发光层以及露出的部分所述第一无机膜层;

其中,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光透过率为t,t>90%。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黄化指数为b*,b*<1。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偏光片,所述偏光片位于所述薄膜封装层远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所述偏光片对应所述透光区的位置设置有第一过孔结构,所述第一过孔结构贯穿所述偏光片。

进一步地,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层;所述触控层位于所述薄膜封装层远离所述发光层的一侧;所述触控层对应所述透光区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过孔结构,所述第二过孔结构贯穿所述触控层。

进一步地,该显示面板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无机膜层和至少一个第二衬底基板;

所述第一衬底基板远离所述第一无机膜层的表面上,所述第二无机膜层和所述第二衬底基板依次交替层叠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厚度为h1,10μm≤h1≤20μ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厚度为h2,5μm≤h2≤10μm;所述第二衬底基板的厚度为h3,5μm≤h3≤10μm。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摄像头以及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摄像头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远离所述薄膜封装层的一侧且对应于所述透光区。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指纹识别区;所述显示区环绕所述指纹识别区;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指纹识别单元,所述指纹识别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远离所述薄膜封装层的一侧且对应于所述指纹识别区。

进一步地,所述指纹识别单元包括光学识别单元或电容识别单元中的任意一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在第一衬底基板上形成第一无机膜层、驱动电路层以及发光层后,在驱动电路层和发光层对应透光区的区域形成有镂空结构,由于第一衬底基板的光透过率大于90%,可满足面内摄像头的光学要求,所以此镂空结构在垂直于第一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仅贯穿驱动电路层和发光层,并露出部分第一无机膜层,然后通过发光层以及露出的部分第一无机膜层上的一体设置的薄膜封装层、第一无机膜层以及第一衬底基板对发光层进行全面保护,提高显示面板的屏占比的同时降低水氧入侵发光层的发生概率,提高显示面板的寿命;且镂空结构仅贯穿驱动电路层和发光层,降低设计难度,简化制程,可提高显示面板的产能。又因为显示面板中的第一衬底基板的光透过率大于90%,所以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可以满足光学屏下指纹识别模组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沿q-q’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沿w-w’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面内摄像头以及指纹感测模组设置于显示区实现了最大限度的显示面积。然而,现有技术中衬底基板的材料多为耐高温聚酰亚胺,该材料的光透过波长在380nm~780nm之间时的平均光透过率在70%~75%之间,黄化指数在20~40,不能满足面内摄像头的光学要求,同时也不能满足光学屏下指纹识别模组的要求。所以现有技术中通过刻蚀工艺或激光切割工艺将摄像头上方的衬底基板刻蚀或切割掉,该工艺一方面工艺精度要求较高,且良率影响较大;另一方面需要进行额外的边缘封装处理以防止水氧入侵显示面板而导致发光层材料失效,此工艺难度较高。通过采用超声波识别模组进行指纹识别,但是超声波识别模组成本较高。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和透光区;显示区环绕透光区;还包括:第一衬底基板;第一无机膜层,位于第一衬底基板上;驱动电路层,位于第一无机膜层远离第一衬底基板的一侧;发光层,位于驱动电路层远离第一无机膜层的一侧,驱动电路层和发光层对应透光区的区域形成有镂空结构,在垂直于第一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镂空结构贯穿驱动电路层和发光层,并露出部分第一无机膜层;薄膜封装层,薄膜封装层覆盖发光层以及露出的部分第一无机膜层;其中,第一衬底基板的光透过率为t,t>9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衬底基板上形成第一无机膜层、驱动电路层以及发光层后,在驱动电路层和发光层对应透光区的区域形成有镂空结构,由于第一衬底基板的光透过率大于90%,可满足面内摄像头的光学要求,所以此镂空结构在垂直于第一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仅贯穿驱动电路层和发光层,并露出部分第一无机膜层,然后通过发光层以及露出的部分第一无机膜层上的一体设置的薄膜封装层、第一无机膜层以及第一衬底基板对发光层进行全面保护,提高显示面板的屏占比的同时降低水氧入侵发光层的发生概率,提高显示面板的寿命;且镂空结构仅贯穿驱动电路层和发光层,降低设计难度,简化制程,可提高显示面板的产能。又因为显示面板中的第一衬底基板的光透过率大于90%,所以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可以满足光学屏下指纹识别模组的要求。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aa和透光区ab;显示区aa环绕透光区ab;图2是图1中沿q-q’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衬底基板10;第一无机膜层20,位于第一衬底基板10上;驱动电路层30,位于第一无机膜层20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0的一侧;发光层40,位于驱动电路层30远离第一无机膜层20的一侧,驱动电路层30和发光层40对应透光区ab的区域形成有镂空结构bb,在垂直于第一衬底基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镂空结构bb贯穿驱动电路层30和发光层40,并露出部分第一无机膜层20;薄膜封装层50,薄膜封装层50覆盖发光层40以及露出的部分第一无机膜层20;其中,第一衬底基板10的光透过率为t,t>90%。

其中,显示区aa用于显示图像,透光区ab对应的区域,且在第一衬底基板10远离薄膜封装层40的一侧例如可以设置摄像头。第一衬底基板10的材料例如可以包括聚酰亚胺,但是本发明实施例对第一衬底基板10的材质不作限定。第一无机膜层20的材料可以包括硅的氧化物或者硅的氮化物,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驱动电路层30可以依次包括位于第一无机膜层20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0一侧的有源层、栅极绝缘层、栅极层、层间绝缘层以及源漏电极层等(图中未示出)。发光层40可以包括阳极、像素定义层、有机发光层和阴极层(图中未示出),像素定义层包括与阳极一一对应并暴露阳极主体的像素定义层开口。薄膜封装层50用于对发光层40进行水氧防护,薄膜封装层50例如可以包括至少一层有机封装层和至少一层无机封装层。

示例性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衬底基板10的光透过波长为λ,例如380nm≤λ≤780nm时,第一衬底基板10的光透过率为t,t>90%,可以满足面内摄像头的光学要求,所以本实施例中镂空结构bb在垂直于第一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可以仅贯穿驱动电路层和发光层,而使第一衬底基板10和第一无机膜层20对应透光区ab的区域不挖。即第一衬底基板10和第一无机膜层20整层设置,同时在发光层远离驱动电路层30的一侧设置整层的薄膜封装层40,此薄膜封装层40覆盖发光层40以及露出的部分第一无机膜层20的同时覆盖发光层40靠近镂空区域bb一侧的侧壁41,对发光层40全面的保护。此时可将摄像头设置于透光区ab对应的区域,且在第一衬底基板10远离薄膜封装层40的一侧,即将摄像头设置于显示区aa,提高了显示面板的屏占比。所以实施例在提高显示面板的屏占比的同时对发光层40进行全面的保护。

可以理解的是,驱动电路层30和发光层40分别包括多个膜层,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的膜层。

需要说明的是,图2仅示例性的展示了显示区aa环绕全部透光区ab设置,且透光区ab在第一衬底基板10所在平面的形状可以包括圆形,在其他实施例中,显示区aa还可以环绕部分透光区ab,且透光区ab在第一衬底基板10所在平面的形状可以包括梯形等,如图3所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在第一衬底基板上形成第一无机膜层、驱动电路层以及发光层后,在驱动电路层和发光层对应透光区的区域形成有镂空结构,由于第一衬底基板的光透过率大于90%,可满足面内摄像头的光学要求,所以此镂空结构在垂直于第一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仅贯穿驱动电路层和发光层,并露出部分第一无机膜层,然后通过发光层以及露出的部分第一无机膜层上的一体设置的薄膜封装层、第一无机膜层以及第一衬底基板对发光层进行全面保护,提高显示面板的屏占比的同时降低水氧入侵发光层的发生概率,提高显示面板的寿命;且镂空结构仅贯穿驱动电路层和发光层,降低设计难度,简化制程,可提高显示面板的产能。又因为显示面板中的第一衬底基板的光透过率大于90%,所以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可以满足光学屏下指纹识别模组的要求。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可选的,第一衬底基板10的黄化指数b*<1。

其中,当第一衬底基板10的黄化指数b*<1,进一步地可以满足面内摄像头的光学要求以及光学屏下指纹识别模组的要求。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可选的,参见图4,显示面板还包括偏光片60,偏光片60位于薄膜封装层50远离发光层40的一侧;偏光片60对应透光区ab的位置设置有第一过孔结构cc,第一过孔结构cc贯穿偏光片60。

其中,偏光片60可以防止外界环境光入射至显示面板中的金属电极(如栅极层或者源漏电极层)后反射出,进而影响显示的问题。本实施例中将偏光片60对应透光区ab的位置设置有第一过孔结构cc,第一过孔结构cc贯穿偏光片60,避免外界环境光入射至显示面板中的金属电极后反射出的同时可以避免偏光片60影响透光区ab的光透过率,进而影响显示的问题。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可选的,参见图5,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层70;触控层70位于薄膜封装层50远离发光层40的一侧;触控层70对应透光区ab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过孔结构dd,第二过孔结构dd贯穿触控层70。

其中,具有触控功能的显示面板中通过触控层70实现触控位置的检测。本实施例中将触控层70对应透光区ab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过孔结构dd,第二过孔结构dd贯穿触控层70,实现触控位置的检测的同时可以避免触控层70影响透光区ab的光透过率。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可选的,参见图6,显示面板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无机膜层90和至少一个第二衬底基板80;第一衬底基板10远离第一无机膜层20的表面上,第二无机膜层90和第二衬底基板80依次交替层叠于第一衬底基板10上。

其中,本实施例包括双层衬底基板(第一衬底基板10和第二衬底基板80)和双层无机膜层(第一无机膜层20和第二无机膜层90),双层结构可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阻隔水氧的能力,提高显示面板的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图6仅示例性的展示了两个衬底基板(第一衬底基板10和第二衬底基板80)和两个无机膜层(第一无机膜层20和第二无机膜层90),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三个衬底基板和三个无机膜层、或者多个衬底基板和多个无机膜层,且衬底基板和无机膜层依次交替层叠于第一衬底基板10上。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可选的,继续参见图2,第一衬底基板10的厚度为h1,10μm≤h1≤20μm。

本实施例中将第一衬底基板10的厚度设置为10μm到20μm之间,即不会因为第一衬底基板10的厚度过厚而使显示面板的弯折性能降低以及显示面板的厚度增加,也不会因为第一衬底基板10的厚度过薄而导致第一衬底基板10易受损断裂,达不到保护显示面板的作用。因此,本实施例较佳的设置第一衬底基板10的厚度为h1,10μm≤h1≤20μm,以在保护显示面板的同时,不会降低显示面板的弯折性能以及增加显示面板的厚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衬底基板10的厚度并不限于上述厚度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产品所需自行设定第一衬底基板10的厚度,在本实用新型中不进行具体限制。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可选的,继续参见图6,第一衬底基板10的厚度为h2,5μm≤h2≤10μm;第二衬底基板80的厚度为h3,5μm≤h3≤10μm。

其中,本实施例包括双层衬底基板(第一衬底基板10和第二衬底基板80),双层衬底基板可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阻隔水氧的能力,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寿命的同时,不会降低显示面板的弯折性能以及增加显示面板的厚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衬底基板10的厚度以及第二衬底基板80的厚度并不限于上述厚度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产品所需自行设定第一衬底基板10的厚度以及第二衬底基板80的厚度,在本实用新型中不进行具体限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显示装置包括摄像头200以及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100,摄像头200设置于第一衬底基板10远离薄膜封装层50的一侧且对应于透光区ab。

示例性的,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或电话手表等电子显示设备。摄像头200例如可以接受来自外界通过透光区ab的光线,进而可以采集到外界的图像,接着将外界的图像转化为电信号传送至显示面板100,以使显示面板100在显示区aa显示摄像头采集的图像。

因为显示面板100中的第一衬底基板10的光透过率大于90%,且驱动电路层30和发光层40对应透光区ab的区域形成有镂空结构bb,防止驱动电路层30和发光层40影响透光区ab的光透过率,所以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将摄像头200设置于第一衬底基板10远离薄膜封装层50的一侧且对应于透光区ab。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将摄像头设置于显示区,提高了显示装置的屏占比,同时由于显示面板的薄膜封装层、第一无机膜层以及第一衬底基板对发光层进行全面保护,降低水氧入侵发光层的发生概率,提高了显示装置的寿命;且镂空结构仅贯穿驱动电路层和发光层降低设计难度,简化制程。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中沿w-w’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可选的,参见图8和图9,显示面板100还包括指纹识别区ac;显示区aa环绕指纹识别区ac;显示装置还包括:指纹识别单元300,指纹识别单元300设置于第一衬底基板10远离薄膜封装层50的一侧且对应于指纹识别区ac。

其中,用户在操作带有指纹识别功能的显示装置前,只需用手指触摸显示装置的指纹识别单元300,就可以进行权限验证,简化了权限验证过程。

本实施例将指纹识别单元设置于显示区进一步提高了显示装置的屏占比,实现了全面屏技术。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可选的,指纹识别单元300例如可以包括光学识别单元或电容识别单元中的任意一种。

因为显示面板100中的第一衬底基板10的光透过率大于90%,所以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满足光学屏下指纹识别模组的要求,如此可以采用成本较低的包括光学识别单元或电容识别单元,进而降低了显示装置的制备成本。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