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36834发布日期:2021-04-02 10:18阅读:57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有浮动功能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电连接器中,存在具有浮动功能的电连接器。浮动功能是指即使在对象连接器相对于连接器位置偏移的情况下,连接器也吸收该位置偏移而使连接器与对象连接器的连接成为可能,或者维持连接器与对象连接器的连接的功能。以下,将具有浮动功能的电连接器称为浮动连接器。

设置于浮动连接器的端子具备与设置于设备或基板的电路连接的连接部、与对象连接器接触的接触部、以及将连接部与接触部之间连接的弹簧部。另外,浮动连接器具备固定于设备或基板的固定壳体、和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移动的可动壳体。在可动壳体设置有供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插入的插入部,浮动连接器的端子的接触部配置在可动壳体的插入部内。在浮动连接器中,端子的连接部通过与设置于设备或基板的电路连接而固定于设备或基板,端子的接触部侧的部分固定于可动壳体。通过该构造,可动壳体能够通过端子的弹簧部的弹性变形而相对于固定壳体移动。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浮动连接器的一个例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33035号公报

例如在实现包括电源端子的浮动连接器时,需要增大电源端子的电流容量。

一般而言,通过使端子变粗,能够增大端子的电流容量。然而,若端子变粗,则端子的弹簧部难以弹性变形,因此可动壳体相对于固定壳体的移动量变小。

另外,即使在使端子变粗的情况下,通过使端子变长,也能够使端子的弹簧部容易弹性变形,从而能够增大可动壳体相对于固定壳体的移动量。然而,若端子变长,则会导致浮动连接器大型化。

关于这一点,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电源端子的连接部和接触部之间的弹性部形成有狭缝的浮动连接器。

通过在电源端子的弹性部形成狭缝,确实能够使电源端子的弹性部容易弹性变形。然而,存在电源端子的电流容量与在电源端子的弹性部形成狭缝相应地减少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例如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能够增大端子的电流容量,能够确保可动壳体相对于固定壳体的充分的移动量,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端子,其具有两个端子片;固定壳体,其固定于设备或基板;以及可动壳体,其通过上述端子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上述固定壳体移动,上述各端子片由导电板形成,在上述各端子片的长度方向一端侧形成有与设置于上述设备或上述基板的电路连接的连接部,在上述各端子片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形成有与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接触的接触部,在上述各端子片中的上述连接部与上述接触部之间形成有弹簧部,该弹簧部以使上述接触部能够相对于上述连接部移动的方式连接上述连接部和上述接触部,上述两个端子片配置为该两个端子片各自的弹簧部的至少一部分在相对于该各弹簧部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上隔着间隙重叠。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本发明的电连接器中,在上述可动壳体设置有供上述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插入的插入部,上述各端子片的上述接触部具有与上述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接触的接触面,上述两个端子片各自的上述接触部配置为在上述插入部内该接触部各自的上述接触面相互对置。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电连接器中,上述两个端子片各自的上述弹簧部间的间隙的大小在上述两个端子片各自的上述弹簧部从上述两个端子片各自的上述连接部向上述两个端子片各自的上述接触部伸长的过程中变化。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电连接器中,在上述各端子片的弹簧部形成有狭缝,该狭缝从上述弹簧部的表面向背面贯通该端子片并沿该端子片的长度方向伸长。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电连接器中,在上述两个端子片的每一个中,上述弹簧部被上述狭缝分割为多个细板状的弹簧元件,上述各弹簧元件的宽度在该弹簧元件从上述连接部向上述接触部伸长的过程中变化。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电连接器中,具备多个上述端子和多个上述可动壳体,上述多个可动壳体通过上述多个端子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上述固定壳体分别独立地移动。

根据本发明,能够增大端子的电流容量,能够确保可动壳体相对于固定壳体的充分的移动量,并且能够实现电连接器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能够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连接的对象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对象连接器连接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6是从图4中的箭头vi-vi方向观察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7是从图4中的箭头vii-vii方向观察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的固定壳体的右壁部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的可动壳体的右壁部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的第一端子片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的第二端子片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端子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的第一端子片的弹簧部弯曲前的状态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的第二端子片的弹簧部弯曲前的状态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6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图。

图17是从下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图。

图18是从下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后部的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20是从图16中的箭头xx-xx方向观察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的第一端子片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的第二端子片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另一个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又一个变形例及其对象连接器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0、221、231…连接器(电连接器);11、111…固定壳体;31、131、132…可动壳体;50a~50f、151、152、232…端子;51、71、161、162、163、164…端子片;52、72、171、181…连接部;54、74、172、182…接触部;55a、75a…接触面;57、77、173、183…弹簧部;57a、77a、173a、183a…表面;58、78、177、188…狭缝;59、79、178、189…弹簧元件;63、83…宽幅部;91、235…对象连接器;93a~93f…对象连接器的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叙述上(u)、下(d)、前(f)、后(b)、左(l)或右(r)的方向时,为了便于说明,按照在图1~图12、图15~图20中的右下描绘的箭头。

[第一实施方式]

图1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图2表示能够与连接器1连接的对象连接器91。图3表示相互连接的连接器1以及对象连接器91的、从图1中的箭头iii-iii方向观察的截面。图1所示的连接器1是浮动连接器。连接器1例如安装于基板。另外,图2所示的对象连接器91例如安装于另一基板。通过将连接器1和对象连接器91如图3所示地相互连接,能够将安装有连接器1的基板上的电路与安装有对象连接器91的另一基板上的电路相互连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1以及对象连接器91分别用作从安装有连接器1的基板上的电路以及安装有对象连接器91的另一基板上的电路的一方向另一方、或者从另一方向一方供给电源电流的电源用连接器。

如图2所示,对象连接器91具备由绝缘材料形成为长方体状的壳体92和由导电材料形成的多个端子93a~93f。在各端子93a~93f的下端侧形成有与供对象连接器91安装的基板上的电路连接的连接部94。另外,在各端子93a~93f的上端侧形成有与连接器1的端子50a~50f的各端子片51、71的接触部54、74接触的接触部95。各端子93a~93f的连接部94从壳体92向下方突出,各端子93a~93f的接触部95从壳体92向上方突出。另外,壳体92通过一对固定配件96(仅图示前侧),固定于供对象连接器91安装的基板。此外,如图3所示,在将对象连接器91连接于连接器1时,使对象连接器91上下翻转。

图4表示从上方观察连接器1的状态,图5表示将连接器1分解后的状态。图6表示从图4中的箭头vi-vi方向观察的连接器1的截面,图7表示从图4中的箭头vii-vii方向观察的连接器1的截面。如图4所示,连接器1具备固定壳体11、一对固定配件23、可动壳体31以及六个端子50a~50f。另外,如图5所示,各端子50a~50f具有两个端子片51、71。

在图5中,固定壳体11例如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为大致方筒状,且具有左壁部12、右壁部13、前壁部14以及后壁部15。另外,在固定壳体11的内侧形成有收容可动壳体31以及各端子50a~50f的收容部16。另外,如图4以及图7所示,在前壁部14的前表面下部的左右方向中央、以及后壁部15的后表面下部的左右方向中央,分别形成有用于供固定配件23安装的配件安装部17。固定壳体11通过安装于前后的配件安装部17的固定配件23而固定于供连接器1安装的基板。

另外,如图7所示,在前壁部14的下部的左右方向中央以及后壁部15的下部的左右方向中央,分别形成有用于供可动壳体31的凸部38插入的切口18。通过将可动壳体31的前后的凸部38分别插入固定壳体11的前后的切口18,从而可动壳体31可移动地支承于固定壳体11。

另外,图8表示固定壳体11的右壁部13。如图8所示,在固定壳体11的右壁部13的左表面(内表面)形成有用于支承端子50a、50c、50e各自的第一端子片51以及第二端子片71的四个端子支承部19a、19b、19c、19d。各端子支承部19a、19b、19c、19d从右壁部13的左表面向左方突出。

具体而言,端子50a的第一端子片51以及第二端子片71被支承在固定壳体11的右壁部13的端子支承部19a和19b之间。在端子支承部19a的前表面,以左右相互平行排列的方式形成有两个端子支承槽20。在这两个端子支承槽20中,右侧的端子支承槽20供端子50a的第一端子片51的后端部的一部分插入,左侧的端子支承槽20供端子50a的第二端子片71的后端部的一部分插入。另外,在端子支承部19b的后表面,以与在端子支承部19a的前表面形成的两个端子支承槽20前后对称的方式形成有两个端子支承槽(未图示)。在这两个端子支承槽中,右侧的端子支承槽供端子50a的第一端子片51的前端部的一部分插入,左侧的端子支承槽供端子50a的第二端子片71的前端部的一部分插入。另外,在这四个端子支承槽20各自的底面形成有用于卡止第一端子片51或第二端子片71的卡止凹部21。

另外,端子50c的第一端子片51以及第二端子片71被支承在固定壳体11的右壁部13的端子支承部19b和19c之间。在端子支承部19b的前表面以及端子支承部19c的后表面,也与端子支承部19a的前表面以及端子支承部19b的后表面同样地形成有端子支承槽20以及卡止凹部21。另外,端子50e的第一端子片51以及第二端子片71被支承在固定壳体11的右壁部13的端子支承部19c和19d之间。在端子支承部19c的前表面以及端子支承部19d的后表面,也与端子支承部19a的前表面以及端子支承部19b的后表面同样地形成有端子支承槽20以及卡止凹部21。

另外,在固定壳体11的左壁部12的右表面(内表面),作为用于支承端子50b、50d、50f各自的第一端子片51以及第二端子片71的构造,形成有与在固定壳体11的右壁部13的左表面形成的端子支承部19a、19b、19c、19d、端子支承槽20以及卡止凹部21相同的端子支承部、端子支承槽20(参照图6)以及卡止凹部。

如图5所示,可动壳体31例如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为大致方筒状,且具有左壁部32、右壁部33、前壁部34以及后壁部35。另外,在可动壳体31的内侧,形成有供各端子50a~50f的第一端子片51的接触部54以及第二端子片71的接触部74配置,并且供对象连接器91的各端子93a~93f的接触部95插入的插入部36。另外,如图6所示,在插入部36的内部形成有分隔部37。分隔部37在前壁部34的下部的左右方向中央与后壁部35的下部的左右方向中央之间伸长。另外,如图5或图7所示,在前壁部34的前表面(外表面)的下部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凸部38,在后壁部35的后表面(外表面)的下部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凸部38。如上所述,通过将这两个前后的凸部38分别插入固定壳体11的前后的切口18,从而可动壳体31可移动地支承于固定壳体11。

另外,图9表示可动壳体31的右壁部33。如图9所示,在可动壳体31的右壁部33的左表面(内表面),形成有用于支承端子50a、50c、50e各自的第一端子片51的四个端子支承部39a、39b、39c、39d。各端子支承部39a、39b、39c、39d从右壁部33的左表面向左方突出。

具体而言,端子50a的第一端子片51被支承在可动壳体31的右壁部33的端子支承部39a和39b之间。在端子支承部39a的前表面形成有用于供端子50a的第一端子片51的后端部的一部分插入的端子支承槽40。另外,在端子支承部39b的后表面形成有用于供端子50a的第一端子片51的前端部的一部分插入的端子支承槽(未图示)。这些端子支承槽40相互前后对称地形成。另外,在这些端子支承槽40各自的底面形成有用于卡止第一端子片51的卡止凹部41。另外,端子50c的第一端子片51被支承在可动壳体31的右壁部33的端子支承部39b和39c之间。在端子支承部39b的前表面以及端子支承部39c的后表面也与端子支承部39a的前表面以及端子支承部39b的后表面同样地形成有端子支承槽40以及卡止凹部41。另外,端子50e的第一端子片51被支承在可动壳体31的右壁部33的端子支承部39c和39d之间。在端子支承部39c的前表面以及端子支承部39d的后表面也与端子支承部39a的前表面以及端子支承部39b的后表面同样地形成有端子支承槽40以及卡止凹部41。

另外,在可动壳体31的分隔部37的右表面,作为用于支承端子50a、50c、50e各自的第二端子片71的构造,形成有与在可动壳体31的右壁部33的左表面形成的端子支承部39a、39b、39c、39d、端子支承槽40以及卡止凹部41相同的端子支承部、端子支承槽40以及卡止凹部41(参照图7)。另外,在可动壳体31的左壁部32的右表面,作为用于支承端子50b、50d、50f各自的第一端子片51的构造,形成有与在可动壳体31的右壁部33的左表面形成的端子支承部39a、39b、39c、39d、端子支承槽40以及卡止凹部41相同的端子支承部、端子支承槽40(参照图6)以及卡止凹部。另外,在可动壳体31的分隔部37的左表面,作为用于支承端子50b、50d、50f各自的第二端子片71的构造,形成有与在可动壳体31的右壁部33的左表面形成的端子支承部39a、39b、39c、39d、端子支承槽40以及卡止凹部41相同的端子支承部、端子支承槽40(参照图6)以及卡止凹部。

如图4所示,连接器1所具有的六个端子50a~50f中的、端子50a以及50b分别配置在连接器1的后部中的右侧以及左侧。另外,端子50c以及50d分别配置在连接器1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中的右侧以及左侧,端子50e以及50f分别配置在连接器1的前部中的右侧以及左侧。另外,如图6所示,端子50a以及50b相互左右对称地配置。端子50c以及50d也同样相互左右对称地配置,端子50e以及50f也同样相互左右对称地配置。另外,端子50a、50c以及50e在连接器1的右部沿前后方向配置成一列,端子50b、50d以及50f在连接器1的左部沿前后方向配置成一列。另外,如图5以及图6所示,各端子50a~50f具有第一端子片51以及第二端子片71。各端子片51、71例如由金属板等导电板形成。

图10表示端子50a的第一端子片51,图11表示端子50a的第二端子片71。图12表示从前方观察端子50a的状态。

如图10所示,端子50a的第一端子片51具有与设置于设备或基板的电路连接的连接部52、与对象连接器91的端子93a的接触部95接触的接触部54、以及以使接触部54相对于连接部52能够在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将连接部52和接触部54连接的弹簧部57。

连接部52形成于第一端子片51的长度方向一端侧。连接部52具有沿上下方向伸长的单一的接线件。

接触部54形成于第一端子片51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接触部54具有三个接触件55。各接触件55沿上下方向伸长。另外,各接触件55的上端侧部分以向左方突出的方式弯曲成“く”字型,该弯曲部分的左表面成为与对象连接器91的端子93a的接触部95接触的接触面55a。

弹簧部57形成在连接部52与接触部54之间。在弹簧部57形成有多条(例如四条)狭缝58,该狭缝58从上述弹簧部的表面57a向背面贯通形成第一端子片51的导电板并沿第一端子片51的长度方向伸长。通过在弹簧部57形成多条狭缝58,弹簧部57被分割为多个(例如五个)弹簧元件59。各弹簧元件59具有作为细长的板簧的构造。通过在弹簧部57形成狭缝58,将弹簧部57分割为多个弹簧元件59,从而弹簧部57容易弹性变形。

另外,如图12所示,第一端子片51的弹簧部57(各弹簧元件59)弯曲成大致曲柄状或s字状。具体而言,弹簧部57从连接部52的上端侧部分向上方伸长,接着在位置a向左方弯曲后,向左方伸长,接着在位置b向下方弯曲后,向下方伸长,接着在位置c向左方弯曲后,向左方伸长,接着在位置d向上方弯曲后,向上方伸长,到达接触部54的下端侧部分。通过这样弯曲弹簧部57,能够延长弹簧部57(各弹簧元件59)而使弹簧部57容易弹性变形,并且能够减小配置弹簧部57所需的空间。

另外,如图10所示,在将连接部52和弹簧部57连结的连结部60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分别形成有卡止部62。端子50a的第一端子片51的连结部60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分别插入在从固定壳体11的右壁部13的左表面突出的端子支承部19a的前表面形成的一对端子支承槽20中的右侧的端子支承槽20、以及在从固定壳体11的右壁部13的左表面突出的端子支承部19b的后表面形成的一对端子支承槽中的右侧的端子支承槽。另外,形成于连结部60的卡止部62卡止于在这些端子支承槽20的底面形成的卡止凹部21(参照图8)。

另外,在将弹簧部57和接触部54连结的连结部61的前端部及后端部也分别形成有卡止部62。端子50a的第一端子片51的连结部61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分别插入在从可动壳体31的右壁部33的左表面突出的端子支承部39a的前表面形成的端子支承槽40、以及在从可动壳体31的右壁部33的左表面突出的端子支承部39b的后表面形成的端子支承槽。另外,形成于连结部61的卡止部62卡止于在这些端子支承槽40的底面形成的卡止凹部41(参照图9)。

在图11中,端子50a的第二端子片71与端子50a的第一端子片51同样,具有与设置于设备或基板的电路连接的连接部72、与对象连接器91的端子93a的接触部95接触的接触部74、以及以使接触部74相对于连接部72能够在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将连接部72和接触部74连接的弹簧部77。

连接部72形成于第二端子片71的长度方向一端侧,且具有沿上下方向伸长的单一的接线件。接触部74形成于第二端子片71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且具有三个接触件75。各接触件75沿上下方向伸长,其上端侧部分以向右方突出的方式弯曲成“く”字型,该弯曲部分的右表面成为与对象连接器91的端子93a的接触部95接触的接触面75a。弹簧部77形成在连接部72与接触部74之间。与第一端子片51的弹簧部57同样,在第二端子片71的弹簧部77也形成有多条狭缝78,由此,弹簧部77被分割为分别具有作为细长板簧的构造的多个弹簧元件79。通过将弹簧部77分割为多个弹簧元件79,从而弹簧部77容易弹性变形。

另外,如图12所示,第二端子片71的弹簧部77(各弹簧元件79)弯曲成大致曲柄状或s字状。具体而言,弹簧部77从连接部72的上端侧部分向上方伸长,接着在位置e向左方弯曲后,向左方稍微伸长,接着在位置f向下方弯曲后,向下方伸长,接着在位置g向左方弯曲后,向左方伸长,接着在位置h向上方弯曲后,向上方伸长,到达接触部74的下端侧部分。通过这样弯曲弹簧部77,能够延长弹簧部77(各弹簧元件79)而使弹簧部77容易弹性变形,并且能够减小配置弹簧部77所需的空间。

另外,如图11所示,在连结连接部72和弹簧部77的连结部80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分别形成有卡止部82。端子50a的第二端子片71的连结部80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分别插入在从固定壳体11的右壁部13的左表面突出的端子支承部19a的前表面形成的一对端子支承槽20中的左侧的端子支承槽20、以及在从固定壳体11的右壁部13的左表面突出的端子支承部19b的后表面形成的一对端子支承槽中的左侧的端子支承槽。另外,形成于连结部80的卡止部82卡止于在这些端子支承槽20的底面形成的卡止凹部21(参照图8)。

另外,在连结弹簧部77和接触部74的连结部81的前端部及后端部也分别形成有卡止部82。端子50a的第二端子片71的连结部81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分别插入于在从可动壳体31的分隔部37的右表面突出的端子支承部39a的前表面形成的端子支承槽40、以及在与端子支承部39a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端子支承部的后表面形成的端子支承槽。另外,形成于连结部81的卡止部82卡止于在这些端子支承槽40的底面形成的卡止凹部41。

另外,如图12所示,在端子50a中,第一端子片51以及第二端子片71配置为:第一端子片51以及第二端子片71各自的弹簧部57、77从各弹簧部57、77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到另一端部,在相对于各弹簧部57、77的表面57a、77a垂直的方向上隔着间隙重叠。

即,大体地叙述,第一端子片51的弹簧部57和第二端子片71的弹簧部77配置为以相互分离的状态相互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详细地叙述,在第一端子片51的弹簧部57中从连接部52的上端侧到位置a的部分位于在第二端子片71的弹簧部77中从连接部72的上端侧到位置e的部分的右方,这些部分配置为在相对于这些部分的表面垂直的方向即左右方向上隔着间隙相互重叠。另外,在第一端子片51的弹簧部57中从位置a到位置b的部分位于在第二端子片71的弹簧部77中从位置e到位置f的部分的上方,这些部分配置为在相对于这些部分的表面垂直的方向即上下方向上隔着间隙相互重叠。另外,在第一端子片51的弹簧部57中从位置b到位置c的部分位于在第二端子片71的弹簧部77中从位置f到位置g的部分的左方,这些部分配置为在相对于这些部分的表面垂直的方向即左右方向上隔着间隙相互重叠。另外,在第一端子片51的弹簧部57中从位置c到位置d的部分位于在第二端子片71的弹簧部77中从位置g到位置h的部分的上方,这些部分配置为在相对于这些部分的表面垂直的方向即上下方向上隔着间隙相互重叠。另外,在第一端子片51的弹簧部57中从位置d到接触部54的下端侧的部分位于在第二端子片71的弹簧部77中从位置h到接触部74的下端侧的部分的右方,这些部分配置为在相对于这些部分的表面垂直的方向即左右方向上隔着间隙相互重叠。

另外,第二端子片71的弹簧部77从其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到另一端部,以沿着第一端子片51的弹簧部57的方式伸长。另外,形成于第二端子片71的弹簧部77的各狭缝78以及各弹簧元件79与形成于第一端子片51的弹簧部57的各狭缝58以及各弹簧元件59平行地伸长。另外,形成于弹簧部77的狭缝78的条数以及弹簧元件79的个数与形成于弹簧部57的狭缝58的条数以及弹簧元件59的个数相等。

另外,在端子50a中,第一端子片51的接触部54和第二端子片71的接触部74配置为接触面55a及75a相互对置。另外,在端子50a中,第一端子片51的连接部52和第二端子片71的连接部72在左右方向上并排且相互接近。

另外,如图12所示,第一端子片51的弹簧部57与第二端子片71的弹簧部77之间的间隙的大小在这些弹簧部57、77从连接部52、72向接触部54、74伸长的过程中变化。具体而言,第一端子片51的弹簧部57中的位置b的部分与第二端子片71的弹簧部77中的位置f的部分之间的间隙比第一端子片51的弹簧部57中的位置a的部分与第二端子片71的弹簧部77中的位置e的部分之间的间隙以及第一端子片51的弹簧部57中的位置c的部分与第二端子片71的弹簧部77中的位置g的部分之间的间隙中的任一个都大。通过该构造,能够使接触部54、74相对于连接部52、72在左右方向上容易移动。

图13表示端子50a的第一端子片51的弹簧部57弯曲前的状态,图14表示端子50a的第二端子片71的弹簧部77弯曲前的状态。如图13所示,在端子50a的第一端子片51中,各弹簧元件59的宽度在弹簧元件59从连接部52向接触部54伸长的过程中变化。另外,如图14所示,在端子50a的第二端子片71中,各弹簧元件79的宽度在弹簧元件79从连接部72向接触部74伸长的过程中变化。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在第一端子片51的各弹簧元件59中,在从连接部52的上端侧到位置a的近前的位置的部分、以及从位置b和位置c的中间的位置到超过位置c的位置的部分,分别形成有具有比该弹簧元件59的其他部分的宽度w1宽的宽度w2的宽幅部63。另外,如图14所示,在第二端子片71的各弹簧元件79中,在位置f与位置g之间的大致中央部分、以及位置g与位置h之间的大致中央部分,分别形成有具有比该弹簧元件79的其他部分的宽度w3宽的宽度w4的宽幅部83。在各弹簧元件59、79中,形成有宽幅部63、83的部分与未形成宽幅部63、83的部分相比,难以弹性变形。通过在第一端子片51的各弹簧元件59以及第二端子片71的各弹簧元件79形成宽幅部63、83,能够控制第一端子片51以及第二端子片71的各弹簧元件59、79的弹性变形的形状。由此,能够抑制在第一端子片51的弹簧元件59和第二端子片71的弹簧元件79弹性变形的过程中相互干扰,而导致弹簧部57、77难以弹性变形的情况。

至此,使用图10至图14对端子50a进行了说明,对第一端子片51及第二端子片71的构造及形状、以及第二端子片71相对于第一端子片51的位置等进行了说明,但端子50b至50f的每一个中的第一端子片51及第二端子片71的构造及形状也与端子50a中的第一端子片51及第二端子片71的构造及形状相同,另外,端子50b至50f的每一个中的第二端子片71相对于第一端子片51的位置等也与端子50a中的第二端子片71相对于第一端子片51的位置等相同。

各端子50a~50f通过将在第一端子片51的连结部60以及第二端子片71的连结部80形成的卡止部62、82分别插入于固定壳体11的端子支承槽20并分别卡止于卡止凹部21,从而固定于固定壳体11。另外,将在各端子50a~50f中的第一端子片51的连结部61以及第二端子片71的连结部81形成的卡止部62、82分别插入于可动壳体31的端子支承槽40并分别卡止于卡止凹部41,由此可动壳体31通过端子50a~50f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11移动。

如图3所示,在将连接器1和对象连接器91连接时,将对象连接器91的端子93a~93f的接触部95插入到连接器1的可动壳体31的插入部36内。由此,对象连接器91的端子93a~93f的接触部95分别与连接器1的端子50a~50f中的第一端子片51的接触部54以及第二端子片71的接触部74接触。具体而言,对象连接器91的端子93a的接触部95进入连接器1的端子50a中的第一端子片51的接触部54与第二端子片71的接触部74之间,对象连接器91的端子93a的接触部95的左右方向一方的面与连接器1的端子50a中的第一端子片51的三个接触件55各自的接触面55a接触,对象连接器91的端子93a的接触部95的左右方向另一方的面与连接器1的端子50a中的第二端子片71的三个接触件75各自的接触面75a接触。另外,对象连接器91的端子93b的接触部95进入连接器1的端子50b中的第一端子片51的接触部54与第二端子片71的接触部74之间,对象连接器91的端子93b的接触部95的左右方向一方的面与连接器1的端子50b中的第一端子片51的三个接触件55各自的接触面55a接触,对象连接器91的端子93b的接触部95的左右方向另一方的面与连接器1的端子50b中的第二端子片71的三个接触件75各自的接触面75a接触。同样,对象连接器91的端子93c~93f的接触部95分别进入连接器1的端子50c~50f中的第一端子片51的接触部54与第二端子片71的接触部74之间,对象连接器91的端子93c~93f的接触部95分别与连接器1的端子50c~50f中的接触部54、74接触。

另外,在对象连接器91相对于连接器1的位置偏移的情况下,端子50a~50f中的第一端子片51的弹簧部57以及第二端子片71的弹簧部77分别弹性变形,可动壳体31(第一端子片51以及第二端子片71的接触部54、74)相对于固定壳体11(第一端子片51以及第二端子片71的连接部52、72)在左右方向、前后方向或上下方向移动。由此,能够吸收对象连接器91的各个端子93的接触部95相对于连接器1的端子50a~50f的接触部54、74的位置的偏移,确保连接器1的端子50a~50f与对象连接器91的各个端子93之间的良好的连接。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各端子50a~50f具有第一端子片51和第二端子片71,上述第一端子片51具有被分割为多个弹簧元件59的弹簧部57,上述第二端子片71具有被分割为多个弹簧元件79的弹簧部77,而且,这些第一端子片51以及第二端子片71配置为:弹簧部57、77从弹簧部57、77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到另一端部为止,在相对于弹簧部57、77的表面57a、77a垂直的方向上隔着间隙相互重叠。在各端子50a~50f中,第一端子片51以及第二端子片71各自的弹簧部57、77被分割为多个弹簧元件59、79,因此弹簧部57、77分别容易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增大可动壳体31相对于固定壳体11的移动量,能够提高连接器1的浮动功能。另外,由于各端子50a~50f具有两个端子片51、71,因此与各端子50a~50f仅具有单一的端子片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各端子50a~50f的电流容量,可实现能够处理电流值高的电源电流的电源用连接器。另外,在各端子50a~50f中,第一端子片51以及第二端子片71配置为各自的弹簧部57、77从弹簧部57、77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到另一端部为止,在相对于弹簧部57、77的表面57a、77a垂直的方向上隔着间隙相互重叠,由此第一端子片51的大部分和第二端子片71的大部分相互接近。由此,能够减小配置具有第一端子片51以及第二端子片71的端子所需的空间。这样,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能够增大各端子50a~50f的电流容量,能够确保可动壳体31相对于固定壳体11的充分的移动量,并且能够使连接器1小型化。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各端子50a~50f中,第一端子片51以及第二端子片71各自的接触部54、74配置为在可动壳体31的插入部36内接触面55a、75a相互对置。根据两个接触部各自的接触面相互对置的构造,能够使各自的接触面与对象连接器的端子的接触部的两面同时接触,因此即使在可动壳体相对于固定壳体移动的构造中,也能够提高连接器与对象连接器的连接的稳定性。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采用将第一端子片51以及第二端子片71的弹簧部57、77配置为在相对于它们的表面57a、77a垂直的方向上隔着间隙重叠的结构,并且使第一端子片51以及第二端子片71各自的接触部54、74的接触面55a、75a相互对置,由此能够实现连接器1的小型化,并且提高连接器1与对象连接器91的连接的稳定性。

[第二实施方式]

图15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图16表示从上方观察连接器100的状态。图17表示从下方观察连接器100的状态。图18表示从下方观察连接器100的后部的状态。图19表示将连接器100分解后的状态。图20表示从图16中的箭头xx-xx方向观察的连接器100的截面。此外,图20所示的连接器100处于与对象连接器的端子连接的状态,图20中的195是对象连接器的端子。

连接器100是安装于基板的浮动连接器。如图15所示,连接器100具备固定壳体111、一对固定配件125、两个可动壳体131、132以及两个端子151、152。

固定壳体111例如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另外,固定壳体111具有左壁部112、右壁部113、前壁部114、后壁部115以及上壁部116,并形成为下侧开口的箱状。另外,如图17所示,在固定壳体111的内部形成有收容两个可动壳体131、132以及两个端子151、152的收容部117。另外,如图16所示,在固定壳体111的上壁部116形成有两个端子插入孔118。两个端子插入孔118在前后方向上并排,各端子插入孔118与收容部117连通。例如,在与连接器100连接的对象连接器具有两个端子的情况下,连接器100的两个端子插入孔118分别供对象连接器的两个端子插入。另外,在固定壳体111的左壁部112的上部形成有两个切口119。另外,在固定壳体111的右壁部113的上部也形成有两个切口119。另外,在固定壳体111的前壁部114以及后壁部115分别形成有用于供固定配件125安装的配件安装部120。固定壳体111通过固定配件125而固定于供连接器100安装的基板。

另外,如图18所示,在固定壳体111的右壁部113的后部的下部形成有分别支承端子151的第一端子片161以及第二端子片162的两对端子支承槽121、122。另外,在固定壳体111的左壁部112的后部的下部形成有分别支承端子151的第三端子片163以及第四端子片164的两对端子支承槽123、124。另外,如图17所示,在固定壳体111的右壁部113的前部的下部也形成有与在固定壳体111的右壁部113的后部的下部形成的两对端子支承槽121、122相同的两对端子支承槽,在这些端子支承槽支承有端子152的第一端子片161以及第二端子片162。另外,在固定壳体111的左壁部112的前部的下部也形成有与在固定壳体111的左壁部112的后部的下部形成的两对端子支承槽123、124相同的两对端子支承槽,在这些端子支承槽支承有端子152的第三端子片163以及第四端子片164。

如图19所示,各可动壳体131、132例如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为大致方筒状。两个可动壳体131、132是相互独立的部件。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两个可动壳体131、132沿前后方向并排配置在固定壳体111的收容部117内。具体而言,可动壳体131配置在收容部117内的后部,可动壳体132配置在收容部117内的前部。

如图19所示,在各可动壳体131、132的内侧形成有插入部133。端子151的端子片161~164各自的接触部172、182配置在可动壳体131的插入部133内。另外,端子152的端子片161~164各自的接触部172、182配置在可动壳体132的插入部133内。另外,如图16所示,可动壳体131的插入部133以及可动壳体132的插入部133分别配置在与固定壳体111的两个端子插入孔118在上下方向上对应的位置。各插入部133供穿过端子插入孔118内的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插入。

另外,如图18所示,在可动壳体131的下部形成有用于支承端子151的端子片161~164的四对端子支承槽134~136。另外,在可动壳体132的下部也形成有与在可动壳体131的下部形成的四对端子支承槽134~136相同的四对端子支承槽,在这四对端子支承槽支承有端子152的端子片161~164。

在图19中,端子151安装于可动壳体131,并与可动壳体131一起配置在固定壳体111的后部。另外,端子152安装于可动壳体132,并与可动壳体132一起配置在固定壳体111的前部。

端子151具有第一端子片161、第二端子片162、第三端子片163以及第四端子片164。如图20所示,第一端子片161以及第二端子片162以在上下方向上大致重叠的方式配置在可动壳体131的右侧。另外,第三端子片163以及第四端子片164以在上下方向上大致重叠的方式配置在可动壳体131的左侧。各端子片161~164例如由金属板等导电板形成。

图21表示端子151的第一端子片161。如图21所示,第一端子片161具有与设置于设备或基板的电路连接的连接部171、与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接触的接触部172、以及以使接触部172相对于连接部171在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可移动的方式将连接部171和接触部172连接的弹簧部173。

连接部171形成于第一端子片161的长度方向一端侧。连接部171具有沿左右方向伸长的单一的接线件。

接触部172形成于第一端子片161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接触部172具有两个接触件176。各接触件176沿上下方向伸长。另外,各接触件176的上端侧部分以向左方突出的方式弯曲成“く”字型,该弯曲部分的左表面成为与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接触的接触面。

弹簧部173形成在连接部171与接触部172之间。在弹簧部173形成有多条(例如六条)狭缝177。通过在弹簧部173形成多条狭缝177,弹簧部173被分割为多个(例如七个)弹簧元件178。弹簧部17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端子片51的弹簧部57大致相同,弯曲成大致曲柄状或s字状。另外,如图21所示,各弹簧元件178的宽度在该弹簧元件178从连接部171向接触部172伸长的过程中变化。

另外,在连结连接部171和弹簧部173的连结部174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分别形成有卡止部179。如图18所示,端子151的第一端子片161的连结部174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插入于在固定壳体111的右壁部113的后部的下部形成的一对端子支承槽121。在将连结部174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插入至一对端子支承槽121时,卡止部179卡止于在端子支承槽121的底面形成的卡止凹部(未图示)。

另外,如图21所示,在连结弹簧部173和接触部172的连结部175的前端部及后端部也分别形成有卡止部179。如图18所示,端子151的第一端子片161的连结部175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插入于在可动壳体131的下部形成的一对端子支承槽134。在将连结部175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插入至一对端子支承槽134时,卡止部179卡止于在端子支承槽134的底面形成的卡止凹部(未图示)。

图22表示端子151的第二端子片162。如图22所示,第二端子片162具有连接部181、接触部182以及弹簧部183。连接部181具有沿左右方向伸长的两个接线件186。接触部182具有沿上下方向伸长的两个接触件187。各接触件187的上端侧部分以向左方突出的方式弯曲成“く”字型,该弯曲部分的左表面成为与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接触的接触面。在弹簧部183形成有多条狭缝188,由此,弹簧部183被分割为多个弹簧元件189。另外,弹簧部18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端子片71的弹簧部77大致相同,弯曲成大致曲柄状或s字状。另外,如图22所示,弹簧部183的各弹簧元件189的宽度在该弹簧元件189从连接部181向接触部182伸长的过程中变化。

另外,在连结连接部181和弹簧部183的连结部184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分别形成有卡止部190。如图18所示,端子151的第二端子片162的连结部184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插入于在固定壳体111的右壁部113的后部的下部形成的一对端子支承槽122。在将连结部184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插入至一对端子支承槽122时,卡止部190卡止于在端子支承槽122的底面形成的卡止凹部(未图示)。

另外,如图22所示,在连结弹簧部183和接触部182的连结部185的前端部及后端部也分别形成有卡止部190。如图18所示,端子151的第二端子片162的连结部185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插入于在可动壳体131的下部形成的一对端子支承槽135。在将连结部185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插入至一对端子支承槽135时,卡止部190卡止于在端子支承槽135的底面形成的卡止凹部(未图示)。

如图19所示,端子151的第三端子片163具有与端子151的第一端子片161相同的形状及构造,并配置为与端子151的第一端子片161在左右方向上相对。另外,如图18所示,第三端子片163的连结部174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插入并卡止于在固定壳体111的左壁部112的后部的下部形成的一对端子支承槽123。另外,第三端子片163的连结部175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插入并卡止于在可动壳体131的下部形成的一对端子支承槽136。

如图19所示,端子151的第四端子片164具有与端子151的第二端子片162相同的形状及构造,并配置为与端子151的第二端子片162在左右方向上相对。另外,如图18所示,第四端子片164的连结部184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插入并卡止于在固定壳体111的左壁部112的后部的下部形成的一对端子支承槽124。另外,第四端子片164的连结部185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插入并卡止于在可动壳体131的下部形成的一对端子支承槽137。

另外,如图20所示,在端子151中,第一端子片161以及第二端子片162配置为各自的弹簧部173、183从各弹簧部173、183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到另一端部为止,在相对于各弹簧部173、183的表面173a、183a垂直的方向上隔着间隙重叠。该第一端子片161以及第二端子片162的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端子片51以及第二端子片71的配置相同。另外,在端子151中,第三端子片163以及第四端子片164也配置为各自的弹簧部173、183从各弹簧部173、183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到另一端部为止,在相对于各弹簧部173、183的表面173a、183a垂直的方向上隔着间隙重叠。

另外,在端子151中,第一端子片161的连接部171配置在第二端子片162的连接部181的两个接触件186之间。另外,第一端子片161的接触部172的两个接触件176配置在第二端子片162的接触部182的两个接触片187之间。同样地,第三端子片163的连接部171配置在第四端子片162的连接部181的两个接触件186之间。另外,第三端子片163的接触部172的两个接触件176配置在第四端子片164的接触部182的两个接触片187之间。另外,第一端子片161的两个接触件176以及第二端子片162的两个接触件187各自的接触面与第三端子片163的两个接触件176以及第四端子片164的两个接触件187各自的接触面相互对置。

另外,端子151通过将形成于端子片161~164的连结部174、184的卡止部179、190分别插入并卡止于固定壳体111的端子支承槽121~124,而固定于固定壳体111。另外,通过将形成于端子151中的端子片161~164的连结部175、185的卡止部179、190分别插入并卡止于可动壳体131的端子支承槽134~136,从而可动壳体131被端子151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111移动。

另外,端子152具有与端子151相同的形状及构造。另外,端子152通过与端子151相同的方式,固定于固定壳体111。另外,端子152通过与端子151相同的构造,将可动壳体132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111移动。

具有以上结构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也起到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相同的作用效果。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中,可动壳体131和可动壳体132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111、或者安装有连接器100的基板分别独立地移动。因此,例如,如上所述,在将具有两个端子的对象连接器和连接器100连接起来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可动壳体131或可动壳体132的移动来吸收连接于端子151的对象连接器的一方端子和连接于端子152的对象连接器的另一方端子之间的位置偏移。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中,各端子151、152由四个端子片161~164形成。这样,通过增加构成一个端子的端子片的个数,能够增大端子的电流容量。

此外,在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各端子的各端子片中,连接部中的接线件的个数、接触部中的接触件的个数、弹簧部中的狭缝的根数、或者弹簧部中的弹簧元件的个数没有限定。另外,也可以不在弹簧部形成狭缝。另外,构成各端子的端子片的个数没有限定。另外,在以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的两个端子片之间,狭缝的根数或弹簧元件的个数也可以不同。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各端子片51、71(161~164)的弹簧部57、77(173、183)的形状如图12等所示为大致曲柄状或s字状的情况,但弹簧部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弹簧部的弯曲部位的个数并没有限定,或者可以使弹簧部形成为没有弯曲部位的直线状,或者也可以使弹簧部例如形成为正弦曲线状。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设为第一端子片51的弹簧部57的整体和第二端子片71的弹簧部77的整体相互重叠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第一端子片51的弹簧部57的一部分和第二端子片71的弹簧部77的一部分相互重叠的结构。

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将三个以上的端子片配置为各自的弹簧部在相对于各弹簧部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上隔着间隙重叠。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如图1所示,可动壳体31的大部分收容在固定壳体11的内侧的空间内,但可动壳体31的一部分也可以从固定壳体11向外侧大幅度地伸出。例如,也可以使可动壳体31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比固定壳体11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大得多,可动壳体31从固定壳体11的内侧的空间向上方大幅度地突出。

另外,设置于一个固定壳体的可动壳体的个数也可以为三个以上。

另外,如图22所示,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直角型的连接器221。另外,如图24的(a)所示,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具有电源端子232以及信号端子233的复合型的连接器231。此外,图24的(b)中的连接器235是能够与连接器231连接的对象连接器。

另外,本发明能够在不违背能够从权利要求书以及整个说明书读取的发明的主旨或思想的范围内适当变更,并且伴随着这种变更的电连接器也包括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