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21073发布日期:2020-10-30 21:38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断路器。



背景技术:

现有断路器,其触头支撑件内置空间有限,内部结构优化改善空间不足;触头弹簧单边安装,输出力矩大,装配时需力大;输出力矩大容易加大加工制造误差,引起动、静接触压力不一致;且现有的动触臂采用注塑嵌件工艺,注塑模具上预留安装动触头有活动间隙存在,引起触头支架与动触头工作心轴偏差,加大了生产损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断路器,便于生产且精准性更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断路器,所述断路器包括壳体3以及设置于壳体3内的操作机构、动触头件1-10和静触头2,操作机构与动触头件1-10驱动相连,驱动动触头件1-10与静触头2闭合/断开;

所述操作机构包括枢转设置于壳体3上的手柄4、连杆5、触头弹簧16、支撑组件6-7、锁扣件8和跳扣件9;所述手柄4通过连杆5与支撑组件6-7驱动相连,支撑组件6-7和动触头件1-10分别通过第二轴12、第一轴11枢转设置在壳体3上;所述支撑组件6-7包括固定相连的触头支撑件6和连杆支撑件7,触头支撑件6通过触头弹簧16与动触头件1-10弹性驱动相连,锁扣件8和跳扣件9锁扣配合且分别枢转设置在连杆支撑件7上,手柄4通过连杆5与锁扣件8相连。

优选的,所述支撑组件6-7还包括用于避让第一轴11的避让结构,避让结构包括分别设置在触头支撑件6和连杆支撑件7上的第一腰形孔601和第二腰形孔701,第一腰形孔601和第二腰形孔701对应设置供第一轴11穿过。

优选的,所述手柄4转动,通过连杆5驱动支撑组件6-7绕第二轴12转动,同时触头支撑件6通过触头弹簧16驱动动触头件1-10绕第一轴11转动,直至动触头件1-10与静触头2初始接触,手柄4继续转动且通过连杆5驱动支撑组件6-7继续绕第二轴12转动,支撑组件6-7相对于动触头件1-10移动,触头弹簧16被压缩,断路器进入合闸状态。

优选的,所述所述触头支撑件6整体成u字形结构,包括连接板63以及分别与连接板63折弯相连且相对设置的第一板61和第二板62;所述连杆支撑件7包括基板70和连接臂71,基板70设置于第一板61外侧且与第一板61相连,连接臂71一端与基板70相连,另一端与第二板62相连;所述动触头件1-10一端插置在第一板61和第二板62之间且该端与触头支撑件6弹性驱动相连。

优选的,所述触头支撑件6由金属板折弯、冲压而成;所述连杆支撑件7为注塑件。

优选的,所述连杆支撑件7还包括设置在基板70上的锁扣轴706和跳扣轴707,锁扣轴706和跳扣轴707设置于基板70一侧,连接臂71设置于基板70另一侧,锁扣件8和跳扣件9分别通过锁扣轴706和跳扣轴707分别枢转设置在基板70上。

优选的,所述连杆支撑件7还包括分别设置在基板70和连接臂71自由端上的第一连接凸台703和第二连接凸台704;所述触头支撑件6还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板61和第二板62上的第一连接孔603和第二连接孔604;所述第一连接凸台703和第二连接凸台704分别与第一连接孔603和第二连接孔604插接配合。

优选的,所述触头弹簧16为扭簧,两个触头弹簧16分别设置在动触头件1-10两侧且均套设在第一轴11上,每个触头弹簧16的两端均分别与触头支撑件6、动触头件1-10相连。

优选的,所述断路器跳闸或分闸时,触头弹簧16驱动动触头件1-10转动,使动触头件1-10的插置在第一板61和第二板62之间的一端与连接臂71限位配合。

优选的,所述触头支撑件6还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板61和第二板62上且相对设置的两个弹簧限位臂602,触头弹簧16为扭簧,两个触头弹簧16分别设置在动触头件1-10的两侧且均套设在第一轴11上,每个触头弹簧16一端与弹簧限位臂602相连,另一端与动触头件1-10相连;所述动触头件1-10的插置在第一板61和第二板62之间的一端位于弹簧限位臂602和连接臂71之间。

优选的,所述基板70的一端设有分合闸指示部705,分合闸指示部705包括并排设置的合闸指示面7500和分闸指示面7051;所述壳体3上设有与分合闸指示部705配合的指示孔;所述断路器处于合闸状态时,合闸指示面7500与指示孔相对被观察,断路器处于分闸状态时,分闸指示面7051与指示孔相对被观察。

优选的,所述触头支撑件6整体成u字形结构,其包括连接板63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板61和第二板62,第一板61和第二板62均包括连接边沿,第一板61和第二板62的连接边沿的一端分别与连接板63的两端相连,第一板61和第二板62的连接边沿的另一端各设有一个弹簧限位臂602,两个弹簧限位臂602相对设置,第一板61和第二板62均设有用于避让第一轴11的第一腰形孔601和与第二轴12配合的触头支撑件轴孔605,每个第一腰形孔601均位于弹簧限位臂602和连接板63之间,触头支撑件轴孔605设置在第一腰形孔601一侧,触头支撑件轴孔605靠近连接板63设置,第一板61的远离弹簧限位臂602和连接板63的一端还设有第一连接孔603,第二板62上还设有第二连接孔604,第二连接孔604靠近弹簧限位臂602设置。

优选的,所述连杆支撑件7包括基板70和连接臂71,连接臂71一端与基板70一侧垂直相连,连接臂71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凸台704,连接臂71一侧设有与动触头件1-10限位配合的限位平面702,基板70另一侧设有锁扣轴706和跳扣轴707,基板70上还设有用于避让第一轴11的第二腰形孔701和与第二轴12配合的连杆支撑件轴孔708,连接臂71和连杆支撑件轴孔708分别位于基板70的两端,第二腰形孔701位于连接臂71和连杆支撑件轴孔708之间,锁扣轴706和跳扣轴707位于第二腰形孔701和连杆支撑件轴孔708一侧,基板70的靠近连接臂71的边沿处还设有分合闸指示部705,分合闸指示部705包括并排设置的合闸指示面7500和分闸指示面7051。

优选的,所述动触头件1-10包括触头支架10和动触头1,动触头1一端插置在触头支架10内,另一端与静触头2配合;所述触头支架10包括触头插槽104和动触头轴孔101,触头插槽104设置在触头支架10中部,动触头轴孔101在触头支架10的厚度方向上穿透触头支架10;所述动触头1包括设置在其一侧边沿上的动触头限位槽101a,动触头1一端插入触头插槽104内,第一轴11穿过动触头轴孔101并与动触头限位槽101a限位配合阻止动触头1从触头插槽104内脱出;所述触头支撑件6通过触头弹簧16与触头支架10弹性驱动相连。

优选的,所述触头支架10还包括第一支架限位部105,第一支架限位部105位于触头支架10的与动触头1相对的边沿处,第一支架限位部105位于触头支撑件6的弹簧限位臂602和连杆支撑件7的连接臂71之间,断路器跳闸或分闸时,触头弹簧16驱动动触头件1-10转动,使第一支架限位部105与连接臂71限位配合。

优选的,所述触头支架10还包括分别设置在其两侧的两个第二支架限位部106,两个第二支架限位部106的自由端之间的间距,与触头支撑件6的第一板61和第二板62之间的间距匹配;所述第一支架限位部105一侧设有与连接臂71的限位平面702限位配合的限位凸筋1050。

优选的,所述断路器跳闸或分闸时,支撑组件6-7绕第二轴12的第一位移转角α<动触头件1-10绕第一轴11的第二位移转角β。

优选的,所述壳体3的一对侧壁上各设有一个安装凸台30,每个安装凸台30上均设有第一轴安装孔301和第二轴安装孔302,第一轴11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一轴安装孔301内,第二轴12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二轴安装孔302内。

优选的,所述操作机构还包括支撑组件复位弹簧,断路器还包括分别与跳扣件9驱动配合的短路保护机构和过载保护机构;出现短路或过载故障时,所述短路保护机构或过载保护机构驱动跳扣件9转动,使跳扣件9解除与锁扣件8的锁扣配合,支撑组件复位弹簧驱动支撑组件6-7转动,同时触头弹簧16驱动动触头件1-10复位,使动触头件1-10与静触头2断开。

本实用新型断路器的操作机构,其支撑组件6-7被分为触头支撑件6和连杆支撑件7,有利于降低单个零部件的结构复杂性,降低生产难度,而且零部件的制造精度更容易控制,有效降低了零件损耗。此外,所述触头支撑件6通过金属钣金工艺制造,连杆支撑件通过注塑工艺制造,触头支撑件6厚度明显减小,占用空间小,与连杆支撑件7装配后,仍有剩余空间可供内部零部件优化、改善。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在动触头件1-10两侧各设置一个触头弹簧16,避免了在动触头件1-10单边安装触头弹簧,导致触头弹簧输出力矩大,容易产生加工制造误差的情况。进一步的,所述触头支架10单独注塑制造,在于动触头1装配组合,有利于控制零部件制造精度,降低零部件损耗,在动触头1因长时间使用,发生触点损耗需要更换时,仅需更换动触头1即可,而触头支架10可以继续使用,或者触头支架10由于长时间使用发生变形而无法使用,则仅需更换触头支架10,而动触头1可以继续使用。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实用新型断路器的操作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b是本实用新型图1a的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c是本实用新型图1a的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触头支撑件6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连杆支撑件7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触头支架10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触头支架10和动触头1的装配过程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动触头1、触头支架10、触头支撑件6和连杆支撑件7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7a是本实用新型断路器的操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至少示出了断路器由合闸之分闸时,动触头1绕第一轴11的第一位移转角α以及触头支撑件6绕第二轴12的第二位移转角β;

图7b是本实用新型断路器的操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此时断路器处于分闸状态;

图7c是本实用新型图7b的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d是本实用新型断路器的操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至少示出了断路器处于分闸状态时,触头支架10和连杆支撑件7的配合关系;

图7e是本实用新型断路器的操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此时断路器处于合闸状态;

图8是本实用新型断路器的操作机构的投影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a-8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断路器包括壳体3以及设置在壳体3内的操作机构、动触头件1-10和静触头2,操作机构与动触头件1-10驱动相连,驱动动触头件1-10与静触头2闭合/断开;

所述操作机构包括枢转设置在壳体3上的手柄4、连杆5、触头弹簧16、支撑组件6-7、锁扣件8和跳扣件9;所述手柄4通过连杆5与支撑组件6-7驱动相连,支撑组件6-7和动触头件1-10分别通过第二轴12、第一轴11枢转设置在壳体3上;所述支撑组件6-7包括固定相连的触头支撑件6和连杆支撑件7,触头支撑件6通过触头弹簧16与动触头件1-10弹性驱动相连,锁扣件8和跳扣件9锁扣配合且分别枢转设置在连杆支撑件7上,手柄4通过连杆5与锁扣件8相连。

本实用新型断路器的操作机构,其支撑组件6-7被分为触头支撑件6和连杆支撑件7,有利于降低单个零部件的结构复杂性,降低生产难度,而且零部件的制造精度更容易控制,有效降低了零件损耗。

需要指出的,所述“通过触头支撑件6触头弹簧16与动触头件1-10弹性驱动相连”指的是触头支撑件6通过触头弹簧16与动触头件1-10弹性相连,并且触头支撑件6通过触头弹簧16驱动动触头件1-10动作。

优选的,如图2、3、6、7a和7b所示,所述支撑组件6-7还包括用于避让第一轴11的避让结构,避让结构包括分别设置在触头支撑件6和连杆支撑件7上的第一腰形孔601和第二腰形孔701,第一腰形孔601和第二腰形孔701对应设置供第一轴11穿过。

优选的,如图7b和7e所示,所述手柄4转动,通过连杆5驱动支撑组件6-7绕第二轴12转动,同时触头支撑件6通过触头弹簧16驱动动触头件1-10绕第一轴11转动,直至动触头件1-10与静触头2初始接触,手柄4继续转动且通过连杆5驱动支撑组件6-7继续绕第二轴12转动,支撑组件6-7相对于动触头件1-10移动,触头弹簧16被压缩,断路器进入合闸状态。需要指出的,所述“直至动触头件1-10与静触头2初始接触”指的是动触头1-10和静触头2开始接触的时刻。

优选的,如图2、3和6所示,所述触头支撑件6整体成u字形结构,包括连接板63以及分别与连接板63折弯相连且相对设置的第一板61和第二板62,所述连杆支撑件7包括基板70和连接臂71,基板70设置于第一板61一侧与其相连,连接臂71一端与基板70相连,另一端与第二板62相连;所述动触头件1-10一端插置在第一板61和第二板62之间且该端与触头支撑件6弹性驱动相连。进一步的,如图2、3和6所示,所述触头支撑件6由金属板折弯、冲压而成;所述连杆支撑件7注塑件。所述触头支撑件6和连杆支撑件7分别单独制造,触头支撑件6通过金属钣金工艺制造,连杆支撑件通过注塑工艺制造,触头支撑件6厚度明显减小,占用空间小,与连杆支撑件7装配后,仍有剩余空间可供内部零部件优化、改善。

优选的,如图6和8所示,所述触头弹簧16为扭簧,两个触头弹簧16分别设置在动触头件1-10两侧且均套设在第一轴11上,每个触头弹簧16的两端均分别与触头支撑件6、动触头件1-10相连。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机构,在动触头件1-10两侧各设置一个触头弹簧16,避免了在动触头件1-10单边安装触头弹簧,导致触头弹簧输出力矩大,容易产生加工制造误差的情况。

优选的,如图5、6、7d和7e所示,所述动触头件1-10包括触头支架10和动触头1,动触头1一端插置在触头支架10内,另一端与静触头2配合;所述触头支架10包括触头插槽104和动触头轴孔101,触头插槽104设置在触头支架10中部,动触头轴孔101在触头支架10的厚度方向上穿透触头支架10;所述动触头1包括设置在其一侧边沿上的动触头限位槽101a,动触头1一端插入触头插槽104内,第一轴11穿过动触头轴孔101并与动触头限位槽101a限位配合阻止动触头1从触头插槽104内脱出;所述触头支撑件6通过触头弹簧16与触头支架10弹性驱动相连。所述触头支架10单独注塑制造,在于动触头1装配组合,有利于控制零部件制造精度,降低零部件损耗,在动触头1因长时间使用,发生触点损耗需要更换时,仅需更换动触头1即可,而触头支架10可以继续使用,或者触头支架10由于长时间使用发生变形而无法使用,则仅需更换触头支架10,而动触头1可以继续使用。

如图1a-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断路器的操作机构的一种实施方式。

如图1a、7a-7e所示,本实用新型断路器的操作机构,所述断路器包括壳体3以及设置于壳体3内的操作机构、动触头件1-10和静触头2,操作机构与动触头件1-10驱动相连,驱动动触头件1-10与静触头2闭合/断开。如图1a、6和8所示,所述操作机构包括枢转设置于壳体3上的手柄4、连杆5、触头弹簧16、支撑组件6-7、锁扣件8和跳扣件9;所述手柄4通过连杆5与支撑组件6-7驱动相连,支撑组件6-7和动触头件1-10分别通过第二轴12、第一轴11枢转设置在壳体3上;所述支撑组件6-7包括固定相连的触头支撑件6和连杆支撑件7,触头支撑件6通过触头弹簧16与动触头件1-10弹性驱动相连,锁扣件8和跳扣件9锁扣配合且分别枢转设置在连杆支撑件7上,手柄4通过连杆5与锁扣件8相连。进一步的,如图1a-3、6、7a-7e所示,所述支撑组件6-7还包括用于避让第一轴11的避让结构,避让结构包括分别设置在触头支撑件6和连杆支撑件7上的第一腰形孔60和第二腰形孔701,第一腰形孔601和第二腰形孔701相对设置供第一轴11穿过(需要指出的,所述避让结构并不仅限于腰形孔的形式,也可以是分别设置于触头支撑件6和连杆支撑件7上的避让槽)。所述手柄4转动,通过连杆5驱动支撑组件6-7绕第二轴12转动,同时触头支撑件6通过触头弹簧16驱动动触头件1-10绕第一轴11转动,直至动触头件1-10与静触头2初始接触,手柄4继续转动且通过连杆5驱动支撑组件6-7继续绕第二轴12转动,使支撑组件6-7相对于动触头件1-10移动,触头弹簧16被压缩,断路器进入合闸状态。

优选的,如图6所示,所述基板70的一端设有分合闸指示部705,分合闸指示部705包括并排设置的合闸指示面7500和分闸指示面7501;所述壳体3上设有与分合闸指示部705配合的指示孔;所述断路器处于合闸状态时,合闸指示面7500与指示孔相对被观察,断路器处于分闸状态时,分闸指示面7051与指示孔相对被观察。

优选的,如图2、3、6、8所示,所述触头支撑件6整体成u字形结构,包括连接板63以及分别与连接板63折弯相连的第一板61和第二板62;所述连杆支撑件7包括基板70和连接臂71,基板70设置于第一板61外侧且与其相连(位于第一板61和第二板62外侧),连接臂71一端与基板70相连,另一端从第一板61上方穿过第一板61与第二板62相连;所述动触头件1-10一端插置在第一板61和第二板62之间且该端与触头支撑件6弹性驱动相连。进一步的,如图7d所示,所述断路器跳闸或分闸时,触头弹簧16驱动动触头件1-10转动,使动触头件1-10的插置在第一板61和第二板62之间的一端与连接臂71限位配合。

优选的,如图1a、1c、3、6、7a和7b所示,所述连杆支撑件7还包括设置在基板70上的锁扣轴706和跳扣轴707,锁扣轴706和跳扣轴707设置于基板70一侧,连接臂71设置于基板70另一侧,锁扣件8和跳扣件9分别通过锁扣轴706和跳扣轴707分别枢转设置在基板70上。

优选的,如图7a所示,所述断路器分闸时,支撑组件6-7绕第二轴12的第一位移转角α<动触头件1-10绕第一轴11的第二位移转角β,使本实用新型断路器的动触头件1-10与静触头2断开时具有更大的电气间隙,有利于提高绝缘性。具体的,如图7d所示,所述限位凸筋1050与第一轴11的间距为r0,限位凸筋1050与第二轴12的间距为r1,r0<r1,因此支撑组件6-7绕第二轴12的第一位移转角α<动触头件1-10绕第一轴11的第二位移转角β。

优选的,如图1a所示,所述操作机构还包括支撑组件复位弹簧,断路器还包括分别与跳扣件9驱动配合的短路保护机构和过载保护机构(图中未示出);出现短路故障或过载故障时,所述短路保护机构或过载保护机构驱动跳扣件9转动,使跳扣件9解除与锁扣件8的锁扣配合,支撑组件复位弹簧驱动支撑组件6-7转动,同时触头弹簧16驱动动触头件1-10复位,使动触头件1-10与静触头2断开。

具体的,如图1a、1c、7a、7b、7c所示,所述跳扣8一端通过跳扣轴706、锁扣9中部通过锁扣轴707分别枢转设置在连杆支撑件7上,跳扣8另一端第一扣齿81与锁扣9一端第一扣台91锁扣连接,手柄4通过连杆5与跳扣8中部驱动相连;如图1a、3、6、7a和7b所示,所述分合闸指示部705设置在基板70的上端,壳体3的上侧壁设有与分合闸指示部70配合的指示孔;如图1a、7a、7b、7d、7e所示,以各图面向读者的一侧为前侧,触头支撑件6、动触头件1-10、连杆支撑件7、锁扣件8和跳扣件9均设置在壳体3的一对侧壁之间,动触头件1-10上端插置在触头支撑件6的第一板61和第二板62之间且位于连接臂71左侧,下端与静触头2配合,连杆支撑件7的基板70设置在第一板61前侧,连接臂71前端与基板70相连,后端与第二板62相连,锁扣件8和跳扣件9均位于基板70前侧,连杆5两端从操作机构前侧,分别插入手柄4和锁扣件8。如图7a、7b、7c、7e所示,本实用新型断路器的操作机构的工作过程如下:如图7a、7b和7d所示,所述断路器处于分闸状态,拨动手柄4使其顺时针转动,手柄4通过连杆5驱动支撑组件6-7、锁扣件8和跳扣9均绕第二轴12顺时针转动,同时触头支撑件6通过触头弹簧16驱动动触头件1-10绕第一轴11顺时针转动,直至动触头件1-10下端与静触头2初始接触,继续拨动手柄4使其顺时针转动,手柄4则驱动支撑组件6-7继续绕第二轴12转动,由于静触头2和第一轴11的限制,动触头件1-10不再继续转动,则支撑组件6-7相对于动触头件1-10移动,触头弹簧16被压缩,为动触头件1-10和静触头2提供接触压力,断路器则进入图7e所示的闭合状态;如图7e所示,所述断路器处于合闸状态,出现短路或过载故障时,短路保护机构或过载保护机构驱动跳扣9逆时针转动,使跳扣9解除与锁扣件8的锁扣配合,触头弹簧16使支撑组件6-7相对于动触头件1-10转动,使连杆支撑件7的连接臂71的限位平面702与触头支持10的第一支架限位部105的限位凸筋1050接触并限位配合,支撑组件复位弹簧则驱动支撑组件6-7绕第二轴12逆时针转动,支撑组件6-7驱动动触头件1-10绕第一轴11逆时针转动,动触头件1-10下端与静触头2断开;如图7e所示,所述断路器处于合闸状态,拨动手柄4使其逆时针转动,支撑组件6-7失去力平衡状态,被支撑组件复位弹簧驱动逆时针转动,同时触头弹簧16驱动动触头件1-10复位,使动触头件1-10与连杆支撑件7的连接臂71限位配合,断路器进入图7a、7b和7d所示的分闸状态;如图7a所示,所述断路器跳闸或分闸时,支撑组件6-7绕第二轴12逆时针转动,支撑组件6-7的角位移为第一位移转角α,动触头件1-10绕第一轴11逆时针转动,动触头件1-10的角位移为第二位移转角β,第一位移转角α<第二位移转角β。

优选的,如图7d、7e和8所示,所述触头弹簧16为扭簧,两个触头弹簧16分别设置在动触头件1-10两侧且均套设在第一轴11上,每个触头弹簧16的两端均分别与触头支撑件6、动触头件1-10相连。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所述动触头支撑件6还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板61和第二板62上且相对设置的两个弹簧限位臂602,触头弹簧16为扭簧,两个触头弹簧分别设置在动触头件1-10的两侧且均套设在第一轴11上,每个触头弹簧16一端与弹簧限位臂602相连,另一端与动触头件1-10相连;所述动触头件1-10的插置在第一板61和第二板62之间的一端位于弹簧限位臂602和连接臂71之间。需要指出的,所述触头弹簧16并不仅限于扭簧,也可以是压簧,只需将动触头件1-10的结构做简单修改即可实现。

优选的,如图5、7d、7e和8所示,所述动触头件1-10包括触头支架10和动触头1,动触头1一端插置在触头支架10上,另一端与静触头2配合。进一步的,如图7d和7e所示,所述触头支架10还包括第一支架限位部105,第一支架限位部105位于触头支架10的与动触头1相对的边沿处,第一支架限位部105位于触头支撑件6的弹簧限位臂602和连杆支撑件7的连接臂71之间,断路器跳闸或分闸时,触头弹簧16驱动动触头件1转动,使第一支架限位部105与连接臂71限位配合。具体的,如图7d和7e所示,所述动触头1上端插置在触头支架10内,下端与静触头2配合,第一支架限位部105设置在触头支架10上端。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所述连接臂71一侧设有限位平面702,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支架限位部105包括限位凸筋1050,如图7d所示,所述动触头件1-10和静触头2处于断开状态时,限位凸筋1050与限位平面702限位配合,如图7e所示,所述动触头件1-10和静触头2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限位凸筋1050与限位平面702之间存在间隙。

优选的,如图2、3、6所示,所述连杆支撑件7还包括分别设置在基板70和连接臂71自由端上的第一连接凸台703和第二连接凸台704;所述触头支撑件6还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板61和第二板62上的第一连接孔603和第二连接孔604;所述第一连接凸台703和第二连接凸台704分别与第一连接孔603和第二连接孔604插接配合。需要指出的,所述连杆支撑件7和触头支撑件6并不仅限于上述的连接方式,二者也可以采用卡扣方式连接。

如图2所示,为所述触头支撑件6的一个实施例。

如图2所示,所述触头支撑件6整体成u字形结构,其包括连接板63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板61和第二板62,第一板61和第二板62均包括连接边沿,第一板61和第二板62的连接边沿的一端分别与连接板63的两端相连,第一板61和第二板62的连接边沿的另一端各设有一个弹簧限位臂602,另个弹簧限位臂602相对设置,第一板61和第二板62均设有用于避让第一轴11的第一腰形孔601和与第二轴12配合的触头支撑件轴孔605,每个第一腰形孔601均位于弹簧限位臂602和连接板63之间,触头支撑件轴孔605设置在第一腰形孔601一侧,触头支撑件轴孔605靠近连接板63设置,第一板61的远离弹簧限位臂602和连接板63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孔603,第二板62上还设有第二连接孔604,第二连接孔604靠近弹簧限位臂602设置。

具体的,如图2所示方向,以图2面向读者的一侧为前侧,第一板61和第二板62的前端为各自的连接边沿,第一板61和第二板62的连接边沿的右端分别与连接板63的上下两端折弯相连,第一板61和第二板62的连接边沿的左端各设有一个弹簧限位臂602,两个弹簧限位臂602相对设置,第一板61和第二板62中部各设有一个第一腰形孔601和一个触头支撑件轴孔605,触头支撑件轴孔605位于第一腰形孔601右侧,第一板61后端设有第一连接孔603,第二板62右端设有第二连接孔604。

如图3所示,为所述连杆支撑件7的一个实施例。

如图3所示,所述连杆支撑件7包括基板70和连接臂71,连接臂71一端与基板70一侧垂直相连,连接臂71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凸台704,连接臂71一侧设有与动触头件1-10的限位凸筋1050限位配合的限位平面702,基板70另一侧设有锁扣轴706和跳扣轴707,基板70上还设有用于避让第一轴11的第二腰形孔701和与第二轴12配合的连杆支撑件轴孔708,连接臂71和连杆支撑件轴孔708分别位于基板70的两端,第二腰形孔701位于连接臂71和连杆支撑件轴孔708之间,锁扣轴706和跳扣轴707位于第二腰形孔701和连杆支撑件轴孔708一侧,基板70的靠近连接臂71的边沿处还设有分合闸指示部705,分合闸指示部705包括并排设置的合闸指示面7500和分闸指示面7051。

具体的,如图3所示,所述连接臂71右端与基板70左侧上端垂直相连,连接臂71左端设有第二连接凸台704,连接臂71前侧为限位平面702,基板70右侧设有锁扣轴706和跳扣轴707,基板70上还设有第二腰形孔701和连杆支撑件轴孔708,分合闸支撑部705设置在基板70上端,跳扣轴707和连杆支撑件轴孔708设置于基板70下端的两个端角处,第一腰形孔701设置在连杆支撑件轴孔708上方,锁扣轴706设置在跳扣轴707上方。

如图4和5所示,为所述动触头件1-10的一个实施例。

如图5所示,所述动触头件1-10包括触头支架10和动触头1,动触头1一端插置在触头支架10内,另一端与静触头2配合;所述触头支架10包括触头插槽104和动触头轴孔101,触头插槽104设置在触头支架10中部,动触头轴孔101在触头支架10的厚度方向上穿透触头支架10;所述动触头1包括设置在其一侧边沿上的动触头限位槽101a,动触头1一端插入触头插槽104内,第一轴11穿过动触头轴孔101并与动触头轴孔101限位配合,阻止动触头1从触头插槽104内脱出。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所述触头支架10还包括第一支架限位部105,第一支架限位部105位于触头支架10的与动触头1相对的边沿处,第一支架限位部105位于触头支撑件6的弹簧限位臂602和连杆支撑件7的连接臂71之间,断路器跳闸或分闸时,触头弹簧16驱动动触头件1-10转动,使第一支架限位部105与连接臂71限位配合。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支架限位部105一侧设有与连杆支撑件7的限位平面702限位配合的限位凸筋1050。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所述触头支架10还包括分别设置在其两侧的两个第二支架限位部106,两个第二支架限位部106的自由端之间的间距,与触头支撑件6的第一板61和第二板62之间的间距匹配,使动触头件1-10能稳定流畅的在第一板61和第二板62之间转动,但是不会发生沿第一轴11轴向的移动,保证了动触头件1-10与静触头2的可靠配合。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所述触头支架10还包括分别设置在其两侧的两个弹簧限位块103,每个触头弹簧16的两端分别与触头支撑件6的弹簧限位臂602和弹簧限位块103相连。

具体的,如图4所示方向,所述触头插槽104设置在触头支架10中部且开口向下,动触头轴孔101设置在触头支架10中部且从触头支架10的宽度方向上穿透触头支架10,第一支架限位部105设置在触头支架10顶端,第二支架限位部106设置在第一支架限位部105和动触头轴孔101之间,两个弹簧限位块103设置在触头支架10右端两侧,限位凸筋1050设置在第一支架限位部1050右侧。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架限位部106是以动触头轴孔101为圆心的弧形凸筋;动触头轴孔101两端各设有一个环形凸台1010,触头弹簧16套设在环形凸台1010上。

优选的,如图1所示,所述壳体3的一对侧壁上各设有一个安装凸台30,每个安装凸台30上均设有第一轴安装孔301和第二轴安装孔302,第一轴11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一轴安装孔301内,第二轴12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二轴安装孔302内。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