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16503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更具体地是指其隔离体。
背景技术
最近,为了减小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PAD、移动电话、摄像放像机和其它电子产品的尺寸、重量,延长工作时间,作为装置内部的电源,迫切需要研制和改进高能量密度的二次电池。作为满足这种需要的一种电池系,利用LiCoO2、LiNiO2、LiMn2O4这类含锂的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正电极,用石墨这类碳材料作为负电极,用锂盐溶于有机溶剂中的溶液构成的有机电解质作为非水电解质,预期的高目标是4V等级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这种电池系通常称为锂离子二次电池,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充电引起锂离子从正电极脱嵌,通过电解质嵌入负电极。相反,放电引起锂离子从负电极脱嵌并通过电解质嵌入正电极。这种充放电的锂离子嵌入和脱嵌的反应能够逆向重复,预计循环寿命很长。作为高压和高能量密度的二次电池迄今所研究的负电极中采用金属锂的锂二次电池中,金属锂沉积在负电极上,充电时电解质的锂浓度降低,但是,从充电结束阶段到过充电区,枝蔓状金属锂晶体沉积并穿透隔离体,引起内部短路,结果不仅电池不稳定而且由于电池温度突然增高存在起火或击穿事故的风险。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只要不过充电,枝蔓状金属锂晶体不会沉积,极大地提高了安全性和可靠性。然而,在这种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当在低温下充电时,锂离子的扩散是不充分的,枝蔓状金属锂晶体可能沉积在负电极上,引起内部短路。
锂二次电池和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隔离体是由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中至少一种构成的微孔膜制成的,聚乙烯和聚丙烯不溶于非水有机电解质中的醚和酯这类有机溶剂中,膜足能使电解质渗透,锂离子易于扩散。更具体地说,已经采用厚度为20至50μm、气孔率为40-70%的PE和PP的多层混合膜或者双层或多层的PE和PP膜。
另一方面,为了满足电池高容量。高能量密度的要求,用尽可能多的正、负活性物质填满规定总尺寸的电池是重要的。因此希望形成尽可能薄的插入正、负电极之间的隔离体。从上述的防止内部短路的角度考虑,这个企图是与需要采用较厚隔离体相矛盾的。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采用由熔化热较大的PE或PE和PP的多层微孔聚烯烃类膜制成的厚度比现有技术中的膜相对较薄的隔离体,尽管隔离体厚度较薄,通过有效地吸收在高温时出现的电池活性物质与电解质中有机溶剂间反应产生的热,从而抑制电池温度上升,进而抑制电池内部压力升高,防止电解质漏泄和增强高温下抗电解质漏泄的能力,可提高可靠性又不牺牲电池容量。
发明概要本发明涉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尤其是锂离子二次电池,利用厚度为15至30μm、熔化热单元面积吸热卡路里量至少为0.07cal/cm2的聚烯烃类,较佳地是由PE或PE和PP多层制成,作为混合隔离体。在不牺牲电池容量的条件下,利用这种隔离体能够抑制在高温时由于电解质中电池活性物质与有机溶剂间反应产生的热而造成的内部短路和温度上升,抑制气体的产生,消除由于电池内部压力升高造成的电解质漏泄,因此可以保证高可靠性。
附图简述

图1是表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螺旋电极结构的圆柱形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纵向截面图。
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以下参考附图和表具体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实施例)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螺旋电极结构的圆柱形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直径17mm,总高度50mm)的纵向截面图。
在图1中,将带状正电极2和负电极通过一个隔离体1螺旋地缠绕多圈构成一个电极组。由铝制成的正电极引片4和由镍制成的负电极引片5分别焊接到正电极2和负电极3上。使伸出于电极组上下表面的隔离体1受热和收缩,安装由PE制成的底部隔离板6,放入镀镍钢板结构的电池容器7中,将负电极引片5的另一端点焊到电池容器7的内侧底部。将由PE制成的隔离板8安装在电极组的上表面,在电池容器7开口处规定的位置上形成一个槽,灌入规定量的非水有机电解质。在将正电极引片4的另一端点焊到由不锈钢制成的密封板10的下表面后,将PP制成的密封垫9固定在周缘,通过密封垫9将密封板10固定到电池容器7的开口中,电池容器7的上部边缘向内卷曲以紧紧地密封,从而制成一个电池。
(例1)正电极是按以下过程制备的。首先,将碳酸锂Li2CO3和四氧化三钴Co3O4混合,然后在900℃,空气中烘烤和合成10个小时,获得含锂的氧化钴LiCoO2。将100重量份LiCoO2、3重量份乙炔黑和导电试剂、以及7重量份作为粘合剂的聚四氟乙烯混合,在混合物中添加100重量份1wt.%的羧甲基纤维素(CMC)水溶液,搅拌并混合,获得正电极用的膏体。
在作为集电器的30μm厚的铝(Al)箔的两侧涂覆正电极膏体,经干燥和用辊滚压,将其切割成规定的尺寸,获得正电极。
负电极是按以下过程制备的。首先,在2800℃温度下对介晶碳微珠(MCMB)石墨化,磨成平均颗粒尺寸约为3μm的颗粒,获得经过筛分的石墨粉末。用X射线衍射测得的石墨粉末(002)平面的平面间隔(d002)为3.360,用BET方法得到的比表面面积为4.0m2/g。
将100重量份石墨粉末与5重量份的苯乙烯-丁二烯橡胶混合,在混合物中添加100重量份1wt.%CMC水溶液,搅拌并混合,获得供负电极用的膏体。
在作为集电器的20μm厚的铜(Cu)箔的两侧涂覆负电极用的膏体,经干燥和用辊滚压,将其切割成规定的尺寸,获得正电极。
如表1所示,由于在70至150℃的温度范围内熔化热是变化的,可用尽管单位面积的吸热卡路里量不同的25μm均匀厚度的各种隔离体,组成电极组,制备出电池A至G。隔离体的吸热卡路里量用差热分析设备测量。
非水电解质是在体积比为1∶3的碳酸乙二醇酯(EC)和碳酸甲乙酯(EMC)混合溶剂中,通过使六氟磷酸锂LiPF6溶解至1.5摩尔/升的浓度而制备出有机电解质。
每个种类制备5个电池,在20℃下设定恒定电压为4.2V,在630mA恒定电流下,以恒定电流和恒定电压对电池充电2小时,在720mA恒定电流下,使电池放电至3.0V电压。在充放电重复循环20次后,所有的电池都充足了电,将其进行加热试验,研究电池温度和电解质漏泄的事故率。
在加热试验中,以每分钟5℃的速率使每个电池从室温加热到150℃,在150℃下维持10分钟。在这一状态中,研究电池温度和电解质漏泄率。表1综合了试验结果。
表1

从表1的结果可见,利用吸热卡路里量较大(至少0.07cal/cm2)的隔离体,能够抑制温度的上升和电解质的漏泄。
已知在传统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通过升高电池温度,在非水电解质中电池活性物质与有机溶剂间的反应会产生热量。结果,由于有机溶剂蒸发或分解,电池内部的压力升高,或者触发电池的防爆安全机构,引起电解质漏泄事故。
然而,利用吸热量大的隔离体,能够有效地吸收由于反应热造成的这种温度上升,抑制这种反应所产生的气体,所以难以提高电池的内部压力。因此可以防止电解质漏泄的事故。
在这个实施例中,隔离体的厚度固定为25μm。在相同熔化热的PE膜中,随着厚度增大,单位面积的吸热量变得更大。然而,电池内部电阻升高,牺牲了正、负电极的活性物质填充量,降低了电池容量。因此,太多地增加隔离体的厚度是不利的。
另一方面,如果隔离体的厚度减小到约10μm,很容易破裂,且这涉及到隔离体的强度问题。即增大了内部短路的风险。即使在熔化热大的材料中,如果厚度太小,很难预期有通过本发明的吸热现象抑制电池中热产生的效果。
尽管这里省略叙说,作为采用不同熔化热的PE以及改变厚度的研究结果,发现PE隔离体的合适厚度在15至30μm范围以内。
在本实施例中,隔离体是单由PE膜构成的,但是在由厚度约为15μm、在70至150℃温度范围熔化热的单位面积吸热量至少为0.07cal/cm2的微孔PP膜和PE膜组成的叠层混合膜隔离体中,获得类似的效果。
(例2)在这个实施例中的正活性物质是含锂的氧化镍LiNiO2,而不是实施例1中的LiCoO2。就是说,将氢氧化锂LiOH·H2O和氢氧化镍Ni(OH)2混合,在750℃,空气中烘烤10小时,获得LiNiO2。在100重量份上述LiNiO2、作为导电剂的3重量份乙炔黑、作为粘合剂的4重量份聚偏氟乙烯的混合物中、倾入100重量份N-甲基吡咯烷酮并搅拌,获得正电极膏体。
此后,用与例1相同的涂覆、干燥、压平和切割工艺过程,获得正电极。
负电极的制备与例1相同。然而,对供负电极用的石墨粉末作了改进。即总共采用10种类型的石墨粉末,即由3000、2800、2500、2300和2100℃不同MCMB石墨化温度下所得的石墨粉末(通过粉化和筛分,平均颗粒尺寸调节为约3μm)和片状石墨所组成,片状石墨是结晶度高的天然石墨,平均颗粒尺寸约为50、30、20、10和5μm。制备出的所有电池,其正电极的容量大,因此放电容量可以由负电极容量限定,且评价了供负电极用的石墨粉末。
所有电池的隔离体是在70至150℃温度范围内熔化热单位面积吸热量至少为0.07cal/cm2的PE膜,非水电解质是与例1相同的有机电解质,制备出电池H至Q。在与例1相同的条件下,充放电循环20次后,提供每个种类的5个电池进行加热试验,研究电池的内部温度和电解质的漏泄。表2综合了实验结果。
表2

从表2中清楚可见,在电池H至O中,电池P和Q除外,在加热试验中电池的内部温度小于160℃,漏泄为0/5,与例1的相同。因此,厚度为25μm、吸热量为0.07cal/cm2的PE隔离体是有效的。
在通过使MCMB石墨化所获得的粉末中,石墨化的温度较低,当d002大于3.38时,大大降低初始比容量(mAh/g)。这似乎是因为石墨的中间层距离太宽以及减少锂的嵌入量的缘故。除此之外,当d002变小时,电池的内部温度在加热试验中趋于变大。这被认为是因为当石墨化温度变得更高时,与非水电解质中的有机溶剂的反应率变得更高,热的产生增加。因此,当通过加热MCMB进行石墨化时,d002最好是3.350或更高但小于3.380。
在结晶度极高的片状石墨粉末中,由于粉化增加了比表面面积,因此增大了初始的比容量。然而,电池的内部温度在加热试验中趋于更高,在电池P和Q中,电池的内部温度超过160℃,并可见到电解质的漏泄。这表明,即使采用本发明的吸热量大的隔离体,当电池活性物质与有机溶剂间反应的热产生较大时,电解质可能会漏泄。因此,在片状石墨粉末中,根据初始的比容量判断比表面面积,2.0m2/g或更大是合适的,根据电解质的漏泄率判断则应小于8.0m2/g。换句话说,在片状石墨粉末中,平均颗粒尺寸在30μm或更小但大于10μm的范围内是较佳的。
在负电极中利用这种平均颗粒尺寸和比表面面积的片状石墨粉末,其容量高,即使电池被加热到高温,能够抑制电池活性物质与有机溶剂间的反应,因此,估计可以阻止气体的产生。
(例3)在这个例子中正电极活性物质是含锂氧化物锰LiMn2O4,而不是例1中的LiCoO2或例2中的LiNiO2。即将Li2CO3和二氧化锰MnO2混合,在800℃,空气中烘烤30小时,获得Li2Mn2O4。在与例1相同的条件下,利用LiMn2O4,而不是例1中的LiCoO2,获得正电极。
负电极的制备与例1相同,隔离体是与例1相同的PE膜,通过改变非水电解质中的有机溶剂制备电池。在8种类型的混剂中,即1体积份EC与3体积份EMC(与例1中的相同)、3体积份碳酸二乙酯(DEC)、3体积份碳酸二甲酯(DMC)、2体积份DEC和1体积份碳酸丙二醇酯(PC)、2体积份DEC和1体积份丙酸甲酯(MP)、2体积份数DEC和1体积份丙酸乙酯(EP)、3体积份1,2二甲氧基乙烷(DME)、以及3体积份四氢呋喃(THF)的8种类型混合溶剂中,在以每种为1.5摩尔/升的浓度下将LiPF6溶解,使用所获得的有机电解质。
每一类有5个电池,在与例1和例2相同的条件下,通过加热研究电池的内部温度和电解质的漏泄率。表3综合了实验结果。
表3


作为非水电解质所使用的有机电解质的溶剂,EC的热稳定性是优良的,但是熔点高(34℃)、粘度高,因此当EC的混合比率升高时,降低锂离子的导电率。在这个例子中,在有机电解质的混合溶剂中EC含量固定为25体积%。
从表3的结果可知,当混合THF这类环状醚时,电池内部温度的上升是显著的。相比而言,通过混合DME这类链状醚时,能够少许抑制电池内部温度的上升,但是由于产生分解气体,电池内部压力升高,不能消除电解质的漏泄。另一方面,将环状和链状的碳酸酯混合对于抑制电池内部温度的上升是有效的。偶尔,象THF这样的环状醚和象DME这样的链状醚的氧化电势低于环状和链状碳酸酯这类酯的氧化电势,因此,在充电时会出现溶剂的分解反应,电池容量降低。
因此,作为非水电解质的溶剂,利用从EC、PC、DMC、DEC、EMC、MP和EP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有机溶剂,即使在电池置于高温下,也能够抑制与电池活性物质反应而产生气体,并能有效地阻止由于电池内部压力升高而造成的电解质漏泄。
在例1、例2和例3中,分别独立地采用LiCoO2、LiNiO2和LiMn2O4作为正的活性物质,但是本发明仅仅不限于这些活性物质。通常可以应用以分子式LixMyO2表示的含锂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式中,M是从Mn、Fe、Co和Ni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过渡金属,0.5≤x≤1.0,1.0≤y≤2.0)。
本发明的负电极不限于通过充放电锂离子能够重复嵌入和脱嵌的碳材料。本发明还能应用与碳材料相同的能够重复嵌入和脱嵌锂离子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制成的负电极,或者由金属锂或锂合金制成的负电极。
另外,只要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电池的形状不限于圆柱形。
权利要求
1.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采用15至30μm厚的聚烯烃类微孔膜构成的隔离体,在70-150℃温度范围内,熔化热的单位面积吸热卡路里量至少为0.07cal/cm2。
2.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采用15至30μm厚的聚乙烯独立微孔膜构成的隔离体,在70-150℃温度范围内,熔化热的单位面积吸热卡路里量至少为0.07cal/cm2,或者由所述的微孔聚乙烯膜和一种微孔聚丙烯膜组成的多层混合膜作为隔离体。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正活性物质为以分子式LixMyO2表示的含锂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式中,M是从Mn、Fe、Co和Ni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过渡金属,0.5≤x≤1.0,1.0≤y≤2.0)。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供负电极用的碳材料为人造石墨或天然石墨中的至少一种,其X-射线衍射(002)平面的的平面间隔(d002)小于3.380,BET法测定的比表面面积为2.0m2/g或更大,但小于8.0m2/g。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作为非水电解质的有机电解质是通过使主要由六氟磷酸锂构成的溶质溶解在由碳酸乙二醇酯、碳酸丙二醇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丙酸甲酯和丙酸乙酯组成的材料组中选择的一种有机溶剂中而制备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更具体地是指其隔离体。本发明的目的是即使在暴露于高温下也能防止由于电池内部压力上升造成的电解质漏泄事故,同时不牺牲电池容量。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通过利用在70—150℃温度范围内,熔化热单位面积吸热卡路里量大的聚烯烃类隔离体,选择合适的供负电极用的石墨粉末和非水电解质中的有机溶剂,通过抑制电池活性物质与有机溶剂之间的反应,从而抑制电池内部压力上升,能够成功地消除电解质漏泄事故。
文档编号H01M6/16GK1190494SQ97190481
公开日1998年8月12日 申请日期1997年5月7日 优先权日1996年5月9日
发明者尾浦孝文, 北川雅规, 西雅肇, 越名秀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