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27322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插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插头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连接于线缆终端且其中设有接地端子的插头连接器。
通常当高速高频的电子讯号通过线缆在两种电子装置间传输时,极易受到外界电磁波的干扰而导致电子讯号传输不稳定,所以一般线缆产品内部均设有一层金属遮蔽层,且该金属遮蔽层多为金属丝编织物。此外,当高速高频的电子讯号传输时,线缆内各导线间容易引起静电荷聚集,使得线缆上带有大量静电荷而具有较高电压,容易损伤电子装置或使操作者受到伤害。为解决此静电问题,现有的一种作法是将线缆中的金属编织层连接到线缆终端插头连接器的金属遮蔽构件上,当插头连接器与电子装置的输入/输出埠对接时,由该金属遮蔽构件与电子装置输入/输出埠所在的金属面板相抵接,从而通过金属编织层、遮蔽构件及金属面板构成一接地导电路径,将线缆上所聚集的静电荷导出。而另一种现有作法是将线缆的金属编织层与线缆终端插头连接器中的几个导电端子相连接,由这些导电端子与安装于电路板上的对接连接器的端子相接触,而通过金属编织层、线缆终端连接器导电端子、对接连接器端子及电路板接地线路而构成一条接地导电路径,从而将线缆上的静电荷导出。然而,上述第一种导出静电的方法是靠遮蔽构件与金属面板相接触而达到,而该金属遮蔽构件与金属面板间的接触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易因使用者人为因素而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形,以致导出静电的效果不佳。而第二种情形于技术上常受限于金属编织层与导电端子间的连接方式,由于导电端子的构形大多相当细小,不易进行焊接或其它连接作业,因而难以缩短生产工时,不利提高该产品的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头连接器,其接地用的接地构件与线缆中金属遮蔽层连接稳固而且连接方式简单易行,可有效简化接地构件结构,缩短产品组装工时并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插头连接器设有外盖、遮蔽构件、绝缘本体、数个端子模组及接地构件,其中绝缘本体上设有收容空间,数个端子模组呈上、下叠置组合在一起并组入绝缘本体相应的收容空间内,而在绝缘本体上邻近端子模组旁侧组设有接地构件。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上述接地构件包括由一大致呈纵长平板状的基板从中弯折而叠置在一起且形状、构造相同的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且该第一、二板体的自由延伸末端叠置在同一位置,该两延伸末端的两边侧缘处分别延伸设有弯折成半封闭的握持状,且分别位于第一、二板体相互远离的一侧板面上方的握持臂。这样,在握持臂与板体板面间形成有四个容纳线缆导线的夹持空间,且当线缆导线插入夹持空间后,握持臂进一步收缩而可将其夹持固定,并通过握持臂与线缆导线内的金属遮蔽层接触而达到接地的效果。
如上所述,其中该接地构件上还组设有一附加端子模组,其包括用于收纳导电端子并与接地构件相固定的绝缘块,以及该绝缘块上所设置的贯穿绝缘块前后两端的四个导电端子。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接地构件结构简单,制造容易,而且其与线缆导线中的金属屏蔽层固定方式简便、稳固且接触良好,可有效达到消除静电的目的。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接地构件及相关构造分解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接地构件基板的平面展开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接地构件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图。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包括有外盖1、遮蔽壳体2、前遮蔽件3、第一、二及三端子模组51、52及53,接地构件6以及设置于接地构件6上的附加端子模组7等元件。其中绝缘本体4为一长方体,其一侧面设为对接面41,与该对接面相对的另一侧面设为接合面42,接合面42上朝绝缘本体4内部凹陷相当深度及宽度形成有收容空间(未图示)以供第一、二及三端子模组51、52及53容纳其中,而对接面41上则布设有若干个贯穿绝缘本体4而与收容空间相连通的第一端子通道43,在该对接面41上邻近这些第一端子通道43的旁侧设有呈缝隙状的接地构件通道44,并在该通道44上、下位置处各设有两个附加端子通道45。第一、二及三端子模组51、52及53叠置组合在一起后组入绝缘本体4的收容空间中,而使其上所设的导电端子一端(未标号)对应从绝缘本体4对接面41上的第一端子通道43穿出。此外,前遮蔽件3具有一基部31,该基部31的一侧设有具对接孔33的前罩部32,而其相对另一侧则设有具容纳孔(未图示)的后罩部34,所述收容有端子模组的绝缘本体4进一步组入该前遮蔽件3的后罩部34内,且其对接面41上凸出的导电端子则收容在对接孔33中而被前罩部32所遮罩。
请配合参照图2及图3,接地构件6包括由一大致呈纵长平板状的基板60从中间部位63处弯折而叠置在一起且构形相同的第一板体61与第二板体62,且该第一、二板体61、62的自由延伸末端610、620叠置在一起并处于同一位置,于该两板体61、62的自由延伸末端610、620的两边侧缘处分别延伸设有弯折成半封闭的握持状,且分别位于第一、二板体61、62相互远离的一侧板面上方的握持臂611、621。这样在握持臂611、621与板体板面间形成有四个用于容纳线缆导线8(图4示)的夹持空间6110、6210。另外,基板60的中间部位63两侧各设有梯形缺口631,当基板60从该中间部位63弯折而使该中间部位63转变为接地构件6的对接端63′时,该梯形缺口631形成倒角632以便于对接。而第一、二板体61、62的中部位置两侧又设置有矩形缺口64,用于与附加端子模组7(图4参照)相配合固定。
附加端子模组7包括第一附加端子模组71及第二附加端子模组72,如图2所示,第一附加端子模组71设有六面体状绝缘块710,其中一表面的一端侧处设有梯形凸块711,而其相对的另一端侧处则设有梯形凹口712,附加端子713则贯穿绝缘块710而固定在其中。第二附加端子模组72的构形与第一附加端子模组71相同,亦配对设置有梯形凸块及梯形凹口(未标示)以对应穿过第一、二板体61、62的矩形缺口64而与第一附加端子模组71的梯形凹口712及梯形凸块711相插合,以固定于接地构件6上。
请参照图4所示,线缆导线8的延伸末端部分去除了绝缘外被81而露出内部用于屏蔽电磁干扰讯号的金属编织82,并于其最末端处去除第二绝缘层83而露出导体84。将线缆导线8露出金属编织82的部分插入夹持空间6110、6210中,并将握持臂611、621进一步压缩而将其夹持固定,并通过握持臂611、621与线缆导线8的金属编织82相接触而达到接地的效果。此时,导线84分别与第一、二附加端子模组71、72的附加端子713、723相导接,而可供电讯传输或形成接地导电路径。
又请参照图5所示,组合后接地构件6的对接端63′从绝缘本体4对接面41的接地构件通道44穿出而容纳于前遮蔽件3的对接孔33内,至于附加端子713、723则从附加端子通道45穿出。当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与相应的插座连接器(未图示)相对接时,通过该接地构件6插入插座连接器相应设置的接地孔内而沟通插座连接器至电路板间的接地线路,而可将线缆及插头连接器上所聚集的静电荷导入电路板的接地线路而将其导出,并通过接地达到较佳的电磁屏蔽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插头连接器,包括有外盖、遮蔽构件、绝缘本体、数个端子模组及接地构件等,其中绝缘本体上设有收容空间,数个端子模组上、下叠置组合在一起并组入绝缘本体相应的收容空间内,而在绝缘本体上邻近端子模组旁侧组设有接地构件,其特征在于接地构件包括由一大致呈纵长平板状的基板从中弯折而叠置在一起且构形相同的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该两板体的延伸末端叠置在同一位置,且该两延伸末端的两边侧缘处分别延伸设有弯折成半封闭的握持状,而分别位于该两板体相对的一侧板面上方的握持臂,在握持臂与板体的板面间形成有容纳线缆导线的夹持空间,通过该握持臂可将插入其中的线缆导线夹持固定,且握持臂与导线的金属遮蔽层接触而构成接地导电路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接地构件基板上未设有握持臂的一端两侧各设有倒角。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接地构件的第一、二板体的中部位置两侧又设置有矩形缺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端子模组包括有相互堆叠组合在一起的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及第三端子模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端子模组还包括分别组设于接地构件两侧板面上的第一附加端子模组及第二附加端子模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的端子通道包括有供第一、二及三端子模组上的端子通过的第一端子通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上邻近第一端子通道的位置处还设有供接地构件通过的接地构件通道,而该接地构件通道上、下位置处分别设有附加端子通道。
专利摘要一种插头连接器,设有外盖、遮蔽构件、绝缘本体、端子模组及接地构件等,其中接地构件包括由一纵长平板状的基板从中弯折而叠置在一起且构形相同的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该两板体的延伸末端叠置在同一位置,于该两延伸末端的两边侧缘处分别延伸设有弯折成半封闭的握持状,且分别位于该两板体相对一侧板面上方的握持臂,握持臂与板体间形成容纳线缆导线的夹持空间,通过握持臂将线缆导线固定,并与导线的金属遮蔽层接触而构成接地路径。
文档编号H01R13/648GK2395430SQ9923948
公开日2000年9月6日 申请日期1999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1999年8月31日
发明者赖金德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