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364217阅读:来源:国知局
挠曲防止壁36。过度挠曲防止壁36呈以沿着锁定片35的延伸方向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形态,在锁定片35朝向内侧产生弹性位移时,通过锁定片35与过度挠曲防止壁36抵接,防止锁定片35过度挠曲,防止锁定片35发生损伤。
[0052]在壳体30内,如图4至图6所示,遍及插入部31和电线引出部32地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3个)空腔37,该多个空腔37从后方独立地收容与电线W连接的多个端子
20 ο
[0053]各空腔37呈将壳体30前后贯通的形态,在空腔37内,以使端子20的设备侧连接部21从插入部31向前方突出的状态收容有端子20。另外,在各空腔37的上表面,如图5所示,形成有朝向前方呈悬臂状延伸的撞杆38,通过将该撞杆38嵌入于设在端子20的连结部23上的撞杆孔23A,而将端子20保持在空腔37内。
[0054]在各空腔37的后端部,如图4至图6所示,收容有外嵌于各电线W的橡胶塞24。这些橡胶塞24若收容在电线引出部32内,则通过设在空腔37内的前止动突部39而被阻止向前移动。另外,被阻止向前移动的橡胶塞24与电线W的外周面和空腔37的内周面紧贝占,将壳体30与电线W之间密封。
[0055]在电线引出部32的橡胶塞24的后方安装有合成树脂制的背部保持器40,通过将该背部保持器40从后方插入到电线引出部32内而防止橡胶塞24向后方松脱。
[0056]背部保持器40如图7至图10所示,是通过将一对对开体41在上下方向上相互组装而构成的,各对开体41的一端部相互由铰接部42连接。另外,背部保持器40构成为包括: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3个)支撑部43,支撑各电线W ;及连接部44,将多个支撑部43在左右方向上横向排列而一体地连接。
[0057]支撑部43形成为遍及全周地包围电线W的大致圆形形状,若将一对对开体41相互组装,则如图3及图5所示,支撑部43将电线W从上下夹入而进行支撑。在支撑部43的前表面上,如图5所示,设有与橡胶塞24的后端面抵接的抵接肋45。抵接肋45以沿着电线W的外周面的方式形成为圆弧状,若将背部保持器40插入至电线引出部32内的正常位置,则抵接肋45与橡胶塞24的后端面抵接,防止橡胶塞24向后方移动。
[0058]S卩,利用抵接肋45和电线引出部32的前止动突部39防止橡胶塞24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由此,能够抑制因橡胶塞24前后错开、或者橡胶塞24倾斜而引起电线W与电线引出部32之间的密封性降低。
[0059]在支撑部43的上下两端部,如图5所示,设有能够与设于电线引出部32的上下的卡定孔32A卡定的卡定突起43A。若将背部保持器40相对于电线引出部32插入至正常位置,则卡定突起43A嵌入于卡定孔32A,背部保持器40固定在电线引出部32。
[0060]连接部44如图3、图7至图10所示,呈在左右方向上笔直地延伸的形态,若将一对对开体41相互组装,则成为将彼此相邻的圆形的支撑部43的对侧的端部彼此连接的状态。连接部44的后端面以与支撑部43的后端面齐平的方式形成,若将背部保持器40固定于电线引出部32,则如图5所示,支撑部43及连接部44的后端面配置成与电线引出部32的后端开口缘部大致齐平。
[0061]防护托架50是金属制,如图1、图2及图6所示,构成为包括:呈筒状的筒状部51 ;及从筒状部51的前端向左右方向两侧伸出的一对安装片52。
[0062]各安装片52呈平板状,在各安装片52上,在板厚方向上贯通地设有上下一对螺栓插通孔52A。能够在螺栓插通孔52A中插通未图示的固定螺栓,通过将固定螺栓插通于螺栓插通孔52A并紧固在外壳C上,而将防护托架50固定于外壳C,并且与外壳C电连接。
[0063]筒状部51如图3所示,呈在左右方向上横向长的椭圆形筒状。在筒状部51的外周面上,能够安装筒状的编织线(未图示),该编织线将从壳体30的电线引出部32向后方引出的多条电线W—并覆盖。通过在筒状部51的外周覆盖编织线,并进一步从其外侧铆接环状的铆接环R,而将编织线与筒状部51电连接。
[0064]在筒状部51的后端开口 51A的缘部中的与电线引出部32的锁定片35对应的位置,如图4所示,设有由锁定片35的卡定爪35A从后方卡定的被卡定部53。在将电线引出部32从前方插入到筒状部51内的过程中,若由于卡定爪35A移动到被卡定部53上而使锁定片35向内侧产生弹性位移,且电线引出部32相对于筒状部51插入至正常位置,则锁定片35弹性恢复,被卡定部53从后方与卡定爪35A卡定。由此,将防护托架50保持为防止相对于电线引出部32向后方松脱的状态。
[0065]另一方面,对于筒状部51的前止动,如图5所示,通过使设在筒状部51的后端开口 51A的缘部上的前止动部54从后方与电线引出部32的后端开口抵接,而阻止防护托架50相对于壳体30向前移动。详细而言,前止动部54如图3及图5所示,设在除了设有被卡定部53的部分以外的筒状部51的后端开口 5IA的缘部,呈从筒状部51的后端开口 5IA的缘部朝内弯曲并向被卡定部53的内侧伸出的形态。另外,前止动部54的内周形状如图4至图6所示,与电线引出部32的后端开口大致相同。并且,若将电线引出部32相对于筒状部51插入至正常位置,则前止动部54从后方与电线引出部32的后端开口抵接,阻止防护托架50相对于电线引出部32向前移动。
[0066]于是,在背部保持器40的支撑部43及连接部44的后端面的外周缘部,如图2至图6所示,设有向后方突出的电线保护部46。
[0067]电线保护部46如图2至图10所示,是以沿着各对开体41的外周缘部的方式在多个支撑部43及多个连接部44的后端面在左右方向上不间断地相连而形成的,如图5及图6所示,形成为向防护托架50的筒状部51的前止动部54的后方突出的形态。另外,电线保护部46的电线W侧的角部形成为倒角而成的曲面46A。
[0068]S卩,电线保护部46在背部保持器40的外周缘部大致遍及全周地形成,在背部保持器40安装于电线引出部32的状态下,如图3所示,以避开锁定片35的方式,沿着筒状部51的前止动部54的内侧缘配置。
[0069]另外,在支撑部43及连接部44中,在将一对对开体41组合时的接合位置,如图9及图10所示,在支撑部43及连接部44的前侧和后侧,在上下设有一对抵接部47,该一对抵接部47的接合面上下错开,在对电线保护部46施加大的力时,通过抵接部47彼此在前后上下相互抵接,能够抑制一对对开体41相互错位。
[0070]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是以上那样的构成,接下来,说明其作用效果。
[0071]首先,简单地说明连接器10的组装方法。
[0072]将电线W预先穿通橡胶塞24及防护托架50,在电线W的末端通过对绝缘覆皮W2进行剥皮,而使芯线Wl露出。然后,在该露出的芯线Wl上压接端子20的电线连接部22,将端子20连接于各电线W的末端。
[0073]接着,将这些端子20从壳体30的后方插入到各空腔37内,在设备侧连接部21从插入部31突出时,撞杆38嵌入于连结部23的撞杆孔23A而将端子20保持在空腔37内。
[0074]在将端子20保持在空腔37内时,将预先穿通的橡胶塞24插入到电线引出部32内。然后,以利用支撑部43从上下夹入各电线W的方式将背部保持器40组装在各电线W上,通过将背部保持器40从后方安装在电线引出部32内,而防止橡胶塞24松脱。
[0075]接着,以利用预先穿通于电线W的防护托架50的筒状部51覆盖电线引出部32的外周的方式,将电线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