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板、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生产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方法

文档序号:10689395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用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板、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生产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用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板,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及生产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方法。在用于正极板的正极活性材料层中,从小尺寸粒子比率A和变化系数B确定并由表达式C=B/A3表示的分散指数值C是0.8或更小。小尺寸粒子比率A是在分析点中的含小尺寸粒子的点的数目与含磷点的数目之比,在含小尺寸粒子的点处的磷检测强度等于或小于粒径为1μm或更小的磷酸三锂的检测强度。变化系数B是多个分段区域累积值的标准偏差与多个分段区域累积值的算术平均值之间的比率,每个分段区域累积值是在通过将分析区域分段得到的分段区域之一中的含磷点中的检测强度的总和。
【专利说明】用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板、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 生产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方法 发明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板,包含此正极板的非水电解质 二次电池,以及生产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方法。
[0002] 现有技术背景
[0003] 需要具有改进性能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例如更高功率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和更高电 容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从生产高性能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角度考虑,具有高电位的活性材料, 例如基于Ni-Mn尖晶石的材料,已经作为正极活性材料受到关注。这是因为使用具有高电位 的正极活性材料能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操作电压。
[0004] 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随着其操作电压变高,在锂离子二次电池充电和放电时更 易于出现电解质的分解。在其中由于电解质分解导致产生酸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过渡金 属可能由于酸而从正极活性材料洗脱出来。当过渡金属从正极活性材料洗脱出来时,锂离 子二次电池的电容保持率降低。
[0005] 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 2014-103098( JP2014-103098A)描述了一种非水电解 质二次电池,其包括正极活性材料层,此层含有具有高电位的正极活性材料和磷酸三锂 (Li3PO4)。根据JP2014-103098A,在正极活性材料层中所含的磷酸三锂能防止在非水电解质 二次电池充电和放电时过渡金属从正极活性材料中洗脱出来。具体而言,磷酸三锂与在电 解质中产生的氢氟酸(HF)反应,从而起到耗酸材料的作用。这使得可以抑制过渡金属从正 极活性材料中洗脱出来,从而改进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耐久性。
[0006] 为了使得在正极活性材料层中所含的磷酸三锂合适地与氢氟酸反应,磷酸三锂需 要处于产生氢氟酸的位置的附近。换句话说,希望磷酸三锂在正极活性材料层中合适地分 布且没有不平衡。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磷酸三锂在正极活性材料层中的分布在一些情 况下并不是合适的。在这些情况下,在许多产生氢氟酸的位置并不存在磷酸三锂。结果,存 在大量的未与磷酸三锂反应的氢氟酸。
[0007] 发明概述
[0008]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板,所述正极板包括其中合适分 布磷酸三锂的正极活性材料层。本发明还提供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及生产非水电解质二 次电池的方法。
[0009]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板,所述正极板包括 正极集电箱和在正极集电箱表面上提供的正极活性材料层。正极活性材料层含有正极活性 材料、粘合剂和磷酸三锂。正极活性材料层具有0.8或更小的分散指数值C。分散指数值C是 在从采用电子探针微量分析仪(ΕΡΜΑ)对在正极活性材料层的分析区域中的多个分析点进 行磷(P)分析的结果得到的小尺寸粒子比率A和变化系数B的基础上确定的,并且分散指数 值C由表达式C = Β/Α3表示。小尺寸粒子比率A是含小尺寸粒子的点的数目与含磷点的数目 之间的比率。含磷点是其中在多个分析点中存在磷的那些点,并且含小尺寸粒子的点是其 中磷的检测强度等于或小于含磷点的阈值强度的那些点,所述阈值强度是粒径为Ιμπι的磷 酸三锂粒子的检测强度。变化系数B是多个分段区域累积值的标准偏差与多个分段区域累 积值的算术平均值之间的比率,每个分段区域累积值是在相应分段区域之一中的含磷点中 的磷的检测强度的总和,所述分段区域是通过将分析区域划分获得的,以使每个分段区域 包括至少一个分析点。
[0010] 正极板的正极活性材料层具有0.8或更小的分散指数值C。所以,在正极活性材料 层中,磷酸三锂的小粒子的比例是高的,并且磷酸三锂均匀地分布。也就是说,正极板具有 其中合适分布磷酸三锂的正极活性材料层。
[0011] 在正极活性材料层中所含的磷酸三锂粒子可以具有1.5μπι或更小的平均粒径。具 有1.5μπι或更小的平均粒径的磷酸三锂粒子合适地分散在用于形成正极活性材料层的正极 糊料中。因此,形成其中合适分布磷酸三锂的正极活性材料层。
[0012] 正极活性材料可以是具有相对于金属锂电位计的最大操作电位为4.35V或更高的 正极活性材料。当正极活性材料的最大操作电位是相对于金属锂电位计的4.35V或更高时, 在包含正极板的电池中易于产生大量的氢氟酸。因此,由于磷酸三锂在正极活性材料层中 的合适分布,可以更容易地实现提高氢氟酸与磷酸三锂彼此反应的反应频率的效果,也可 以提尚电池的电位。
[0013] 变化系数B可以设定为这样的情况:每个分段区域具有长方形,并且每个长方形分 段区域的每个侧边的长度设定为在从正极活性材料平均粒径的一半到正极活性材料平均 粒径的五倍的范围内的值。当从基于这种分段区域计算的变化系数B计算得到的分散指数 值C是0.8或更小时,磷酸三锂十分可能存在于在正极活性材料层中的正极活性材料的周 围。也就是说,磷酸三锂在正极活性材料层中的分布是这样的分布:其中磷酸三锂与在正极 活性材料表面附近产生的氢氟酸能合适地彼此反应。
[0014]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涉及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包含:正极板,负极板,含有 含氟离子化合物的非水电解质,和其中安装正极板、负极板和电解质的电池箱。正极板是根 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正极板。
[0015]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涉及一种生产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方法,所述非水电解质二 次电池包含正极板、负极板、含有含氟离子化合物的非水电解质以及其中安装正极板、负极 板和电解质的电池箱。所述正极板包括正极集电箱以及在正极集电箱表面上提供(形成)的 正极活性材料层。此方法包括:正极糊料制备步骤,其中通过将正极活性材料、粘合剂和平 均粒径为1.5μπι或更小的磷酸三锂分散在溶剂中以制备正极糊料;正极板制备步骤,其中通 过将正极糊料施涂到正极集电箱的表面上、并将施涂于正极集电箱表面上的正极糊料干燥 以形成正极活性材料层,从而制得正极板;组装步骤,其中通过在电池箱中安装非水电解 质、正极板和负极板以组装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初始充电步骤,其中在组装步骤之后在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上进行初始充电。在正极糊料制备步骤中,平均粒径为1.5μπι或更小的 磷酸三锂用作磷酸三锂。
[0016] 在正极糊料制备步骤中,使用具有1.5μπι或更小的平均粒径的磷酸三锂能制备其 中合适分布磷酸三锂的正极糊料。因此,在正极糊料制备步骤中,使用这样的正极糊料可以 制得包含其中合适分布磷酸三锂的正极活性材料层的正极板。
[0017] 在正极糊料制备步骤中,可以使用具有相对于金属锂电位计的最大操作电位为 4.35V或更高的正极活性材料作为正极活性材料。当正极活性材料的最大操作电位是相对 于金属锂电位计的4.35V或更高时,在包含正极板的电池中易于产生大量的氢氟酸。因此, 由于磷酸三锂在正极活性材料层中的合适分布,可以更容易地实现提高氢氟酸与磷酸三锂 彼此反应的反应频率的效果,也可以提高电池的电位。
[0018] 在正极糊料制备步骤之前,可以进行制备含磷酸三锂的糊料的步骤,其中将粉末 形式的磷酸三锂与溶剂混合,并将在溶剂中的磷酸三锂粒子粉碎或崩解以制备含磷酸三锂 的糊料。在正极糊料制备步骤中,可以从含磷酸三锂的糊料制备正极糊料。使在溶剂中的磷 酸三锂粒子粉碎或崩解的操作可以制得含磷酸三锂的糊料,其中磷酸三锂合适地分散在溶 剂中。使用含磷酸三锂的糊料可以制备其中合适分散磷酸三锂的正极糊料。
[0019]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板,所述正极板包含其中合适分 布磷酸三锂的正极活性材料层。本发明也提供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生产非水电解质二次 电池的方法。
[0020] 附图简述
[0021]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 其中相同的数字表示相同的元件,和其中:
[0022] 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的电池的截面示意图;
[0023]图2是显示在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的电池中所用的结构组件的截面示意图,例如正 极板;
[0024]图3是显示用于生产根据一个实施方案的电池的工序的流程图;
[0025]图4是显示根据第一个实施方案的正极糊料制备步骤的工序的流程图;
[0026] 图5是显示计算分散指数值的工序的流程图;
[0027] 图6是显示用电子探针微量分析仪(ΕΡΜΑ)分析的分析区域的图像数据的视图;
[0028] 图7是显示通过将进行EPMA分析的分析区域分段所得到的分段区域的视图;
[0029]图8是显示根据第二个实施方案的正极糊料制备步骤的工序的流程图;
[0030]图9是显示在实施例2和对比例中的磷酸三锂分布频率的图;和
[0031 ]图10是显示在实施例1、2和对比例中的电池的初始内部电阻值的图。
[0032]实施方案的详细描述 [0033] 第一个实施方案
[0034] 首先,将描述根据第一个实施方案的电池100(参见图1)。图1是根据第一个实施方 案的电池100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电池100是锂离子二次电池,其通过将电极组装体 110和电解质120安装在电池箱130内得到。电池箱130包括箱体131和箱盖132。箱盖132具有 绝缘体133。
[0035] 在此实施方案中,电解质120是通过将锂盐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得到的非水电解质。 具体而言,在此实施方案中,作为在电解质120中的有机溶剂,其可以是非水性溶剂,可以使 用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二甲基酯(DMC)和碳酸乙基甲基酯(EMC)的混合物。请注意,其它种 类的非水性溶剂可以用作有机溶剂。
[0036] 在此实施方案中,作为在电解质120中的锂盐,使用六氟磷酸锂(LiPF6),其是含氟 化合物。也就是说,电解质120是含有含氟离子化合物的非水电解质。请注意,代替LiPF 6,例 如1^8卩4、1^八8卩6、1^〇卩3303、1^〇4卩 9303、1^以〇卩3302)2或1^(:(〇卩 3302)3可以用作锂盐。另外,两 种或更多种的上述锂盐可以组合使用。或者,除了上述锂盐之外还可以使用LiClO 4或Lil。
[0037]图2是构成电极组装体110的正极板160、负极板170和隔片180的截面示意图。每个 正极板160、负极板170和隔片180是是片材形式,其沿着与图2所示片材垂直的方向延伸,并 且远离观看图2的观察者。电极组装体110是如下制备的:将如图2所示的正极板160、负极板 170和隔片180进行层压,并将此层压体沿着图2中的右-左方向延伸的卷绕轴进行卷绕,从 而将层压体变成扁平形状。
[0038]如图2所示,正极板160是通过在正极集电箱161的两个表面上都形成正极活性材 料层162得到的。正极集电箱161可以是铝箱。在此实施方案中,每个正极活性材料层162含 有正极活性材料165、导电助剂166、粘合剂167和磷酸三锂168。
[0039] 正极活性材料165是在电池100中用于进行充电和放电的组分,并且可以储存和释 放锂离子。在此实施方案中,正极活性材料165是具有相对于金属锂(Li)电位计的最大操作 电位为4.35V或更高的正极活性材料。这种正极活性材料165的例子包括具有尖晶石结构并 含有镍(Ni)和锰(Mn)的正极活性材料。在此实施方案中,作为正极活性材料165,使用 LiNio.5Μηι.5〇4〇
[0040] 导电助剂166改进了正极活性材料层162的电导率。粘合剂167通过将在正极活性 材料层162中所含的材料粘合在一起以形成正极活性材料层162,并将正极活性材料层162 粘合到正极集电箱161的表面上。作为导电助剂166,可以使用例如乙炔黑(AB)。作为粘合剂 167,例如可以使用聚偏二氟乙烯(PVDF)。磷酸三锂168用作耗酸材料,并在正极活性材料 165的表面上形成保护性涂膜。这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
[0041] 如图2所示,负极板170是通过在负极集电箱171的两个表面上都形成负极活性材 料层172得到的。负极集电箱171可以是铜箱。在此实施方案中,每个负极活性材料层172含 有负极活性材料175和粘合剂176。
[0042] 负极活性材料175是在电池100中用于进行充电和放电的组分,并且可以储存和释 放锂离子。粘合剂176通过将在负极活性材料层172中所含的材料粘合在一起以形成负极活 性材料层172,并将负极活性材料层172粘合到负极集电箱171的表面上。作为负极活性材料 175,例如可以使用天然石墨。作为粘合剂176,例如可以使用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 [0043]如图2所示,正极板160具有其中没有形成正极活性材料层162的部分,因此在此处 暴露出正极集电箱161。相似地,负极板170具有其中没有形成负极活性材料层17 2的部分, 因此在此处暴露出负极集电箱171。
[0044]在图1中所示的卷绕型电极组装体110的右侧末端部分是仅仅由正极板160的正极 集电箱161的暴露部分构成的。相似地,在图1中所示的卷绕型电极组装体110的左侧末端部 分是仅仅由负极板170的负极集电箱171的暴露部分构成的。
[0045]如图1所示,正极端子140与电极组装体110的仅仅由正极集电箱161的暴露部分构 成的右侧末端部分连接,并且负极端子150与电极组装体110的仅仅由负极集电箱171的暴 露部分构成的左侧末端部分连接。正极端子140和负极端子150的未与电极组装体110连接 的末端部分经由绝缘体133延伸突出到电池箱130的外侧。
[0046]如图2所示,图1中的电极组装体110的中心部分是正极板160的在其上形成正极活 性材料层162的部分,和负极板170的在其上形成负极活性材料层172的部分,并且与在它们 之间提供的隔片180进行层压。电池100在电极组装体110的中心部分经由正极端子140和负 极端子150进行充电和放电。
[0047]接着,下面将描述生产根据此实施方案的电池100的方法。图3显示了用于生产根 据此实施方案的电池100的工序。如图3所示,根据此实施方案的电池100是通过正极糊料制 备步骤(SI 01 )、正极板制备步骤(Sl 02 )、组装步骤(Sl 03)和初始充电步骤(Sl 04)生产的。 [0048]首先,将描述正极糊料制备步骤(SlOl)。在正极糊料制备步骤中,制备正极糊料, 其用于形成正极板160的正极活性材料层162。在正极活性材料层162中所含的上述组分,即 正极活性材料165、导电助剂166、粘合剂167和磷酸三锂168用于制备正极糊料。正极糊料是 通过将这些材料分散在溶剂中制备的。作为溶剂,可以使用N-甲基吡咯烷酮(匪P)。随后将 详细描述正极糊料制备步骤。
[0049]接着进行正极板制备步骤(S102)。在正极板制备步骤中,正极活性材料层162是从 在正极糊料制备步骤中制得的正极糊料形成的。也就是说,正极板160是通过在正极集电箱 161的表面上形成正极活性材料层162制得的。
[0050]具体而言,将正极糊料施涂于正极集电箱161的每个表面的区域上,在所述区域上 要形成正极活性材料层162。已施涂的正极糊料然后进行干燥以从糊料除去溶剂。因此,正 极活性材料层162是在正极集电箱161的表面上形成的。
[0051]当正极糊料进行干燥时,在正极糊料中所含的材料、例如正极活性材料165与粘合 剂167-起粘合。以此方式,形成正极活性材料层162。另外,正极活性材料层162被粘合到正 极集电箱161上。以此方式,制得正极板160。
[0052]接着,进行组装步骤(S103)。在组装步骤中,首先制备电极组装体110。具体而言, 电极组装体110是如下制备的:将在正极板制备步骤中制得的正极板160和负极板170与置 于它们之间的隔片180-起层压,并将此层压体卷绕成扁平形状。作为隔片180的材料,可以 单独使用聚丙烯(PP)、聚乙烯(PE)等,或者可以使用包含多层这些材料的复合材料。
[0053]负极板170是由与正极板160不同的材料制成,并且可以通过基本上与制备正极板 160的方法相同的方法制备。具体而言,负极糊料是通过将负极活性材料175和粘合剂176分 散在溶剂中制备的,并将负极糊料施涂到负极集电箱171上。
[0054]已施涂的负极糊料然后进行干燥以形成负极活性材料层172。以此方式获得负极 板170,其包括在负极集电箱171表面上提供的负极活性材料层172。
[0055]接着,将电极组装体110经由箱体131的开口安装在电池箱130的箱体131中。箱体 131的开口用箱盖132关闭,并且箱体131和箱盖132连接在一起。在将电极组装体110安装在 箱体131中之前,正极端子140和负极端子150与电极组装体110连接。电池箱130、正极端子 140、负极端子150可以连接成电极组装体110,例如通过焊接进行。
[0056] 在组装步骤中,也将电解质120安装在电池箱130中。电解质120可以经由例如箱体 131的开口安装在箱体131中。或者,可以提供与电池箱130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注射孔,并 可以将电解质120经由注射孔注入电池箱130中。在注入电解质120之后将注射孔密封。因 此,在组装步骤中组装得到电池100。
[0057]接着,进行初始充电步骤(S104)。在初始充电步骤中,在组装步骤中组装的电池 100进行初始充电。通过进行初始充电步骤制得电池100。
[0058]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在此实施方案中的正极糊料制备步骤(在图3中的S101)。图4 显示正极糊料制备步骤的工序。如图4所示,在正极糊料制备步骤中,首先,提供用于正极糊 料中的正极活性材料165、导电助剂166、粘合剂167和磷酸三锂168。正极活性材料165、导电 助剂166、粘合剂167和磷酸三锂168各自是粉末形式。
[0059] 然后,均为粉末形式的导电助剂166和粘合剂167与用作溶剂的NMP混合,并进行第 一次捏合。通过第一次捏合,制得其中导电助剂166和粘合剂167分散在NMP中的糊料。
[0060] 接着,粉末形式的正极活性材料165与通过第一次捏合制得的糊料混合,并进行第 二次捏合。通过第二次捏合,制得其中正极活性材料165、导电助剂166和粘合剂167分散在 匪P中的糊料。在此实施方案中,作为正极活性材料165,使用平均粒径D50为5μπι的材料。正 极活性材料165的平均粒径D50是用平均尺寸表示的,也就是说,在通过激光衍射散射法得 到的粒径分布中在50 %累积值时的粒径。
[0061] 粉末形式的磷酸三锂168与通过第二次捏合和第三次捏合制得的糊料进行混合。 如图4所示,与糊料混合的粉末形式的磷酸三锂168已经进行粒径减小工艺。在此实施方案 的粒径减小工艺中,粉末形式的磷酸三锂168粒子在干态下进行崩解或粉碎。
[0062]粉末形式的磷酸三锂168的多个粒子可能在进行粒径减小工艺之前粘附在一起以 形成聚集体,或磷酸三锂168粒子可能在粒径减小工艺之前过大。在此实施方案中,进行粒 径减小工艺以将粉末形式的磷酸三锂168粒子的平均粒径D50调节到1.5μπι或更小。具体而 言,在此实施方案中,粒径减小工艺可以使用干燥雾化装置进行,例如干珠磨机。
[0063] 在此实施方案中,磷酸三锂168是其平均粒径D50已经通过粒径减小工艺调节到 1.5μπι或更小的磷酸三锂。磷酸三锂168的平均粒径D50是用平均尺寸表示的,也就是说,在 通过激光衍射散射法得到的粒径分布中在50 %累积值时的粒径。
[0064]然后,通过第三次捏合,制得其中正极活性材料165、导电助剂166、粘合剂167和磷 酸三锂168分散在NMP中的正极糊料。在正极糊料制备步骤中,第一次捏合、第二次捏合和第 三次捏合不是必须彼此独立地进行。也就是说,第一次捏合、第二次捏合和第三次捏合可以 使用捏合机在将材料依次供应入捏合机的同时进行。在正极糊料制备步骤中的捏合操作可 以用均化分散器进行,其是高速分散器。
[0065]在此实施方案中,其中合适分布磷酸三锂168的正极活性材料层162是从如图4所 示的正极糊料制备步骤制得的正极糊料形成的。具体而言,在此实施方案中,每个正极活性 材料层162显示0.8或更小的分散指数值C。分散指数值C是关于磷酸三锂168的值,并通过图 5所示的工序计算。下面将参考图5描述在此实施方案中计算分散指数值C的工序。
[0066]如图5所示,制备正极样品以计算分散指数值C(S201)。作为正极样品,使用通过正 极板制备步骤(图3中的S102)制得的正极板160。具体而言,将通过正极板制备步骤(图3中 的S102)制得并且尚未进行组装步骤(图3中的S103)的正极板160沿着其厚度方向切割,并 且经切割的正极板160用作正极样品。正极板160可以例如通过离子研磨进行切割。
[0067]接着,经切割的正极板160的分段用电子探针微量分析仪(ΕΡΜΑ)进行分析(S202)。 具体而言,采用EPMA检测在正极板160的正极活性材料层162的分段中的多个点处的磷(Ρ)。 图6显示根据此实施方案的正极板160的正极活性材料层162中的分析区域M的图像数据,这 是采用EPM分析得到的。
[0068]在此实施方案中,在正极活性材料层162中所含的材料中,仅仅磷酸三锂168含有 磷(Ρ)。因此,磷酸三锂168的检测是通过检测在正极活性材料层162的分析区域M中的磷(P) 进行的。
[0069]在此实施方案中,对于在正极活性材料层162的分析区域M中的每个分析点,采用 ΕΡΜΑ分析得到由128个梯度水平表示的检测强度(最低水平的检测强度是0,最高水平的检 测强度是127)。含有较大量磷(P)的分析点(检测目标)显示较高的检测强度,这通过采用 EPM分析得到。
[0070] 接着,如图5所示,在采用EPMA分析得到的检测强度基础上计算小尺寸粒子比率A (5203) 。小尺寸粒子比率A是从在分析点中含磷(P)点Al的数目Anl和在含磷(P)点Al中的含 小尺寸粒子的点A2的数目An2计算的。在每个含小尺寸粒子的点A2中,磷(P)的检测强度等 于或小于预定的阈值强度At。具体而言,小尺寸粒子比率A是按照表达式(1)计算的。
[0071] A=An2/Anl (1)
[0072] 在此实施方案中,在采用ΕΡΜΑ进行分析的分析点中,检测强度为8或更高的分析点 被定义为含磷点Α1。在此实施方案中,对于含磷点Al的检测强度的下限设定为8,并且检测 强度小于8的分析点并不算作含磷点A1。在检测强度小于8的分析点中,磷(P)的检测被视为 例如由于噪音引起的检测值。因此,在此实施方案中,在采用EPMA进行分析的分析点中,检 测强度为8-127的分析点被定义为含磷点Al。
[0073]在此实施方案中,阈值强度At是粒径为Ιμπι的磷酸三锂168粒子的检测强度。具体 而言,在此实施方案中,对于由128个梯度水平表示的每个检测强度,得到磷酸三锂168粒子 的频率分布,其中这些梯度水平是采用EPMA对分析区域M进行分析得到的。然后,在这些检 测强度中,在所得频率分布中的算术平均粒径为Iym时的检测强度用作阈值强度At。在此实 施方案中,对于采用EPM分析得到的每个检测强度,磷酸三锂168粒子的频率分布是通过从 分析区域M的图像检测磷酸三锂168粒子的尺寸并根据检测强度划分所检测的粒径得到。在 此实施方案中,磷酸三锂168粒子的粒径是通过检测在分析区域M图像中每个磷酸三锂168 粒子的轮廓上的最远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得到的。具体而言,在此实施方案中,阈值强度At设 定为47。也就是说,在此实施方案中,在采用EPMA进行分析的分析点中,检测强度为8-47的 分析点被定义为含小尺寸粒子的点A2。
[0074] 小尺寸粒子比率A的较大值表示在分析区域M中在磷酸三锂168粒子中,粒径为Ιμπι 或更小的磷酸三锂168粒子的比例较大。换句话说,小尺寸粒子比率A的较大值表示在正极 活性材料层162中,粒径为Ιμπι或更小的磷酸三锂168小粒子的比例较大。
[0075] 接着,如图5所示,变化系数B是在采用EPMA分析得到的检测强度的基础上计算的 (5204) 。具体而言,变化系数B是如下计算的。对于如图7所示将分析区域M分段得到的多个 分段区域S中的每个分段区域而言,计算分段区域累积值。分段区域累积值是在分段区域S 中的含磷点Al的检测强度总和。然后,从分段区域累积值的算术平均值μ和分段区域累积值 的标准偏差σ计算变化系数Β。具体而言,变化系数B是按照表达式(2)计算的。
[0076] Β = σ/μ (2)
[0077] 如图7所示,分析区域M被分成多个分段区域S,使得每个分段区域S包括一个或多 个分析点。在此实施方案中,每个分段区域S都具有正方形的形状。在此实施方案中,每个分 段区域S的一个侧边的长度SL是在正极活性材料165的尺寸基础上设定的。
[0078] 具体而言,每个分段区域S的一个侧边的长度SL设定为在从正极活性材料165的平 均粒径D50的一半到正极活性材料165的平均粒径D50的5倍的范围内(即,在从用平均粒径 D50除以2得到的值到用平均粒径D50乘以5得到的值之间的范围内)。如上所述,在此实施方 案中,平均粒径D50为5μπι的正极活性材料用作正极活性材料165。因此,在此实施方案中,每 个分段区域S的一个侧边的长度SL设定为3μπι。
[0079] 变化系数B的较低值表示磷酸三锂168在分析区域M的多个分段区域S中的更均匀 分布。也就是说,变化系数B的较低值表示磷酸三锂168在正极活性材料层162中的更均匀分 布。
[0080] 如上所述,在此实施方案中,每个分段区域S的一个侧边的长度SL设定为在从正极 活性材料165的平均粒径D50的一半到正极活性材料165的平均粒径D50的5倍的范围内。因 此,在此实施方案中,变化系数B的较低值表示磷酸三锂168粒子存在于正极活性材料165粒 子周围的可能性较高。
[0081] 接着,如图5所示,分散指数值C是从在步骤S203中计算的小尺寸粒子比率A和在步 骤S204中计算的变化系数B计算得到的(S205)。分散指数值C是按照表达式(3)计算的。
[0082] C = B/A3 (3)
[0083]较低的分散指数值C表示粒径为Ιμπι或更小的磷酸三锂168小粒子在正极活性材料 层162中的比例较高,并且表示磷酸三锂168在正极活性材料层162中的更均匀分布。也就是 说,在具有低分散指数值C的正极活性材料层162中,存在较大量的具有小粒径的磷酸三锂 168粒子,并且磷酸三锂168粒子更均匀地分布。
[0084]因此,较低的分散指数值C表示磷酸三锂168粒子更合适地分布在正极板160的正 极活性材料层162中。另外,正极活性材料层162的较低的分散指数值C表示磷酸三锂168粒 子更合适地分布在通过正极糊料制备步骤制得的正极糊料中。如上所述,在此实施方案中, 分散指数值C是0.8或更小的低数值。因此,在根据此实施方案的正极板160的正极活性材料 层162中合适地分布磷酸三锂168的小粒子。
[0085] 在此实施方案中,通过粒径减小工艺将磷酸三锂168粒子的平均粒径D50预先调节 到1.5μπι或更小。由于磷酸三锂168粒子的平均粒径D50降低,合适地形成分散指数值C为0.8 或更小的正极活性材料层162。这是因为具有较小粒径的磷酸三锂168粒子更合适地分布且 不会在正极糊料中不平衡。
[0086]另外,在此实施方案中,如上所述,每个分段区域S的一个侧边的长度SL被设定为 在从正极活性材料165的平均粒径D50-半到正极活性材料165的平均粒径D50的5倍的范围 内。因此,在此实施方案中,在具有0.8或更小的低分散指数值C的正极活性材料层162中,磷 酸三锂168粒子存在于正极活性材料165粒子周围的可能性很高。
[0087]如表达式(3)所示,小尺寸粒子比率A的立方用于计算分散指数值C,其中假定磷酸 三锂168粒子具有球形,并且基于表示体积的小尺寸粒子比率A的立方与磷酸三锂168粒子 的分散指数值相关的事实。
[0088]如上所述,在此实施方案中,正极活性材料165是LiNio.5Mm.5〇4,其具有的最大操 作电位是相对于金属锂电位计的4.35V或更高。因此,正极活性材料165在初始充电步骤中 显示最大操作电位是相对于金属锂电位计的4.35V或更高(图3中的S104)。
[0089]在正极活性材料层162中的正极活性材料165的表面上,其中电位升高到4.35V或 更高,在电解质120中所含的溶剂组分、例如EC进行氧化分解以产生氢离子。所产生的氢离 子与在电解质120中所含的氟离子反应以产生氢氟酸(HF)。所产生的氢氟酸与在正极活性 材料层162中所含的磷酸三锂168反应。因此,在正极活性材料层162中所含的磷酸三锂168 用作耗酸材料。
[0090] 如上所述,根据此实施方案的正极活性材料层162含有磷酸三锂168小粒子,其平 均粒径D50已通过粒径减小工艺被调节到1.5μπι或更小。正极活性材料层162显示0.8或更小 的分散指数值C,所以含有大量的粒径为Ιμπι或更小的磷酸三锂168小粒子。也就是说,在根 据此实施方案的正极活性材料层162中,具有小粒径的磷酸三锂168粒子的总表面积是大于 其中粒径大的情况。
[0091] 另外,根据此实施方案的正极活性材料层162显示0.8或更小的分散指数值C,所以 磷酸三锂168粒子均匀地分布在正极活性材料层162中。因此,在根据此实施方案的正极活 性材料层162中,磷酸三锂168与氢氟酸反应的反应频率是高的。因此,在此实施方案中,磷 酸三锂168能可靠地用作耗酸材料。
[0092]当磷酸三锂168与氢氟酸反应时,在正极活性材料165的表面上形成涂膜。在正极 活性材料165表面上形成的涂膜含有氟(F)和磷(Ρ)。具体而言,涂膜被认为含有含氟化合物 (更特别是氟化合物,例如LiF)和含磷化合物(更特别是含有磷酸根离子的化合物,例如 Li3P〇4、Li2HP〇4、LiH2P〇4或H3PO4)。
[0093]另外,当在正极活性材料165的表面上形成涂膜时,在电解质120中所含的溶剂组 分在正极活性材料165表面上的进一步氧化分解得到抑制。另外,当形成保护性涂膜时,抑 制了过渡金属从正极活性材料165洗脱出来。也就是说,通过磷酸三锂168与氢氟酸反应形 成的涂膜起到保护性涂膜的作用。
[0094]在此实施方案中,如上所述,磷酸三锂168与氢氟酸反应的反应频率是高的,因此 在正极活性材料165的表面上可靠地形成保护性涂膜。在此实施方案中,电池100的耐久性 另外通过在正极活性材料165表面上可靠地形成保护性涂膜得到提高。
[0095]另外,因为磷酸三锂168与氢氟酸反应的反应频率是高的,所以在短时间内形成保 护性涂膜。另外,因为磷酸三锂168与氢氟酸反应的反应频率是高的,所以在正极活性材料 165的表面上形成具有高导电性和高品质的涂膜。结果,降低了电池100的内部电阻。
[0096]与此相比,当分散指数值C是高的、并因此在正极活性材料层162中的磷酸三锂168 粒子的粒径过大或者磷酸三锂168粒子一起粘附形成聚集体时,磷酸三锂168与氢氟酸反应 的反应频率倾向于降低。另外,当分散指数值C是高的、并因此磷酸三锂168粒子不能合适地 分散时,磷酸三锂168与氢氟酸反应的反应频率倾向于降低。在这些情况下,磷酸三锂168可 能不能合适地起到耗酸材料的作用。另外,保护性涂膜可能不能合适地在正极活性材料165 的表面上形成。此外,也会需要长时间以形成保护性涂膜。另外,当在正极活性材料165表面 上的保护性涂膜的电导率降低时,电池1 〇〇的内部电阻会增加。
[0097]如上所述,在电解质120中所含的溶剂组分在正极活性材料165表面上通过氧化分 解产生氢离子。因此,其中通过氢离子与在电解质120中所含的氟离子反应产生氢氟酸的那 些点是在正极活性材料层162中的正极活性材料165的表面附近。
[0098]如上所述,在此实施方案中,分散指数值C是从变化系数B计算的,变化系数B是在 这样的情况下计算的:在每个分段区域S的一个侧边的长度SL被设定为在从正极活性材料 165的平均粒径D50的一半到正极活性材料165的平均粒径D50的5倍的范围内。另外,因为分 散指数值C是0.8或更小,所以在根据此实施方案的正极活性材料层162中,磷酸三锂168粒 子存在于正极活性材料165粒子周围的可能性大。因此,在根据此实施方案的正极活性材料 层162中,磷酸三锂168十分可能存在于其中产生氢氟酸的正极活性材料165表面的附近。
[0099] 在此实施方案中,磷酸三锂168与氢氟酸反应的反应频率得到改进,因此磷酸三锂 168可靠地用作耗酸材料。另外,保护性涂膜更可靠地在短时间内在正极活性材料165的表 面上形成。另外,在正极活性材料165表面上的保护性涂膜的电导率提高。也就是说,在此实 施方案中,磷酸三锂168在正极活性材料层162中的分布使得磷酸三锂168与在正极活性材 料165表面附近产生的氢氟酸合适地互相反应。
[0100]第二个实施方案:
[0101] 接着,将描述第二个实施方案。根据第二个实施方案的电池100具有与参考图1和 图2所述的第一个实施方案相同的构造。另外,根据第二个实施方案的电池100是通过图3中 所示的工序制备的。在此实施方案中,在正极糊料制备步骤中用于制备正极糊料的工序(图 3中的S101)与在参考图4描述的第一个实施方案中是不同的。所以,下面将详细描述在此实 施方案中在正极糊料制备步骤中用于制备正极糊料的工序。
[0102] 图8显示在此实施方案中的正极糊料制备步骤的工序。如图8所示,在此实施方案 中,也首先提供在正极糊料中使用的正极活性材料165、导电助剂166、粘合剂167和磷酸三 锂168。正极活性材料165、导电助剂166、粘合剂167和磷酸三锂168都是如第一个实施方案 中所述的粉末形式。
[0103] 如图8所示,在此实施方案中,第一次捏合和第二次捏合是按照与第一个实施方案 相同的方式进行。具体而言,在第一次捏合中,均为粉末形式的导电助剂166和粘合剂167与 用作溶剂的NMP混合,并进行捏合。在第二次捏合中,粉末形式的正极活性材料165与通过第 一次捏合制得的糊料混合并进行捏合。
[0104] 在第三次捏合中,在此实施方案中,磷酸三锂168与通过第二次捏合制得的糊料混 合并进行捏合,如第一个实施方案那样。在此实施方案中,粉末形式的在第三次捏合中与糊 料混合的磷酸三锂168也已经经过粒径减小工艺,如图8所示。在此实施方案中的粒径减小 工艺中,磷酸三锂168粒子被崩解或粉碎。
[0105] 与第一个实施方案不同的是,在此实施方案中的粒径减小工艺是用与溶剂混合的 粉末形式的磷酸三锂168进行。在粒径减小工艺中所用的溶剂可以是用于制备正极糊料的 NMP。也就是说,此实施方案与第一个实施方案的不同之处在于粒径减小工艺是用与溶剂混 合的磷酸三锂168进行。
[0106] 在根据此实施方案的粒径减小工艺中,同样,将磷酸三锂168粒子的平均粒径D50 调节到1.5μπι或更小。在此实施方案中,粒径减小工艺可以使用湿雾化装置进行,例如湿珠 磨机。
[0107] 在此实施方案中,同样,磷酸三锂168是其平均粒径D50已经通过粒径减小工艺调 节到1.5μπι或更小的磷酸三锂。磷酸三锂168的平均粒径D50用平均粒径表示,也就是说,在 通过激光衍射散射法得到的粒径分布中的累积值为50 %时的粒径。
[0108] 在此实施方案中,经过粒径减小工艺的磷酸三锂168与通过第二次捏合得到的糊 料混合,其是通过粒径减小工艺分散在NMP中的含磷酸三锂的糊料的形式。通过用与第二次 捏合得到的含磷酸三锂的糊料进行第三次捏合,获得其中正极活性材料165、导电助剂166、 粘合剂167和磷酸三锂168合适地分散在NMP中的正极糊料。
[0109] 在根据此实施方案的正极糊料制备步骤中,同样,第一次捏合、第二次捏合和第三 次捏合不需要彼此独立地进行。也就是说,第一次捏合、第二次捏合和第三次捏合可以使用 捏合机在将各材料和含磷酸三锂的糊料依次供应入捏合机的同时进行。在此实施方案中, 同样,在正极糊料制备步骤中的捏合可以用均化分散器进行,其是高速分散器。
[0110] 在此实施方案中,也通过粒径减小工艺降低磷酸三锂168粒子的粒径,因此磷酸三 锂168合适地分布在从正极糊料形成的正极活性材料层162中。
[0111]因此,在此实施方案中,同样,在形成之后的每个正极活性材料层162显示分散指 数值C为0.8或更小。分散指数值C是关于磷酸三锂168的数值,并且是通过图5所示的工序计 算的。在此实施方案中,用于计算分散指数值C的工序是与在上述第一个实施方案中相同 的,参见图5。
[0112]另外,在根据此实施方案的粒径减小工艺中,磷酸三锂168粒子在溶剂中进行粉碎 或崩解。因此,磷酸三锂168粒子被分散在溶剂中,同时被粉碎或崩解。所以,与其中粉末形 式的磷酸三锂168粒子在干态下粉碎或崩解的第一个实施方案相比,在此实施方案中,磷酸 三锂168粒子在正极糊料中的聚集得到更可靠的抑制。也就是说,磷酸三锂168粒子更均匀 地分散在正极糊料中。
[0113]根据此实施方案的从由正极糊料制备步骤制得的正极糊料形成的正极活性材料 层162的分散指数值C小于根据第一个实施方案的从由正极糊料制备步骤制得的正极糊料 形成的正极活性材料层162的的分散指数值C。
[0114] 在此实施方案中,同样,正极活性材料165是LiNio.5Mm.5〇4,其具有相对于金属锂 电位计的最大操作电位为4.35V或更高。因此,正极活性材料165在初始充电步骤中显示相 对于金属锂电位计的操作电位是4.35V或更高(图3中的S104)。因此,在此实施方案中,同 样,氢氟酸(HF)是在初始放电步骤中在正极活性材料层162中的正极活性材料165的表面附 近产生的。
[0115] 如上所述,根据此实施方案的正极活性材料层162的分散指数值C小于在第一个实 施方案中的分散指数值C,因此磷酸三锂168粒子更均匀地分布在正极活性材料层162中。因 此,在根据此实施方案的正极活性材料层162中,磷酸三锂168与氢氟酸反应的反应频率另 外得到提高。因此,在此实施方案中,磷酸三锂168更可靠地用作耗酸材料。
[0116] 另外,如上所述,在此实施方案中,因为磷酸三锂168与氢氟酸反应的反应频率较 高,所以与第一个实施方案相比能更可靠地通过此反应在正极活性材料165表面上形成保 护性涂膜。另外,保护性涂膜在比第一个实施方案更短的时间内在正极活性材料165的表面 上形成。另外,在正极活性材料165上的保护性涂膜显示比第一个实施方案更高的电导率。 [0117]另外,在此实施方案中,分散指数值C也是从变化系数B计算的,变化系数B是在这 样的情况下计算的:每个分段区域S的一个侧边的长度SL设定为在从正极活性材料165的平 均粒径D50的一半到正极活性材料165的平均粒径D50的5倍的范围内。另外,分散指数值C优 选是0.8或更小。在正极活性材料层162中,磷酸三锂168粒子十分可能存在于产生氢氟酸的 正极活性材料165粒子的周围。也就是说,另外增加了磷酸三锂168与氢氟酸反应的反应频 率。
[0118] 评价有利效果:
[0119] 本发明人进行如下所述的实验以评价本发明的有利效果。在这些实验中,实施例 1、2的电池对应于电池100,是通过在第二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的方法制备的。另外,制备对比 例的电池用于进行对比。
[0120] 实施例1、2的电池和对比例的电池具有相同的构造,但是正极板的正极活性材料 层是不同的。更具体而言,实施例1、2的电池和对比例的电池之间的区别是在正极糊料制备 步骤中与正极糊料混合的磷酸三锂的平均粒径D50。另外,实施例1、2的电池和对比例的电 池之间的区别也是通过正极板制备步骤制得的正极板的正极活性材料层的分散指数值。表 1显示了在实施例1、2和对比例中的磷酸三锂的平均粒径D50和分散指数值。
[0121] 表1
L0123」如表1所示,在实施例1、2中,在正极糊料制备步骤中使用平均粒径D50为1.5μπι或 更小的磷酸三锂。另外,在实施例1、2中的正极板中,正极活性材料层具有0.8或更小的分散 指数值。与此相比,在对比例中,在正极糊料制备步骤中使用平均粒径D50超过1.5μπι的磷酸 三锂。在对比例中的正极板中,正极活性材料层显示超过0.8的分散指数值。
[0124] 在对比例中,正极活性材料层是从粉末形式的磷酸三锂制得的正极糊料制备的, 其在此实验中没有经过粒径减小工艺。
[0125] 与此相比,在实施例1、2中,正极活性材料层是从已经在溶剂中经过粒径减小工艺 的磷酸三锂制得的正极糊料制备的。也就是说,实施例1、2的电池对应于根据第二个实施方 案的电池。在实施例1、2中使用的在进行粒径减小工艺之前的粉末形式的磷酸三锂是与对 比例中相同的。
[0126] 在图9中,用于对比例中的磷酸三锂的频率分布是用虚线表示的,用于实施例2中 的在粒径减小工艺之后的颗粒磷酸三锂的频率分布用连续线表示。如图9所示,用于实施例 2中的颗粒磷酸三锂的粒径通过粒径减小工艺降低。
[0127] 图10显示实施例1、2和对比例的电池的初始内部电阻值。实施例1、2和对比例的电 池的初始内部电阻值是通过在初始充电步骤之后检测电池的内部电阻得到的。
[0128] 如图10所示,实施例1、2中的每个电池包含分散指数值为0.8或更小的正极活性材 料层,显示初始内部电阻值小于在对比例中的包含分散指数值超过0.8的正极活性材料层 的电池的初始内部电阻值。实施例2中的电池所包含的正极活性材料层具有的分散指数值 小于在实施例1中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层的分散指数值。如图10所示,实施例2中的具有较 低分散指数值的电池的初始内部电阻值是小于在实施例1中的具有较高分散指数值的电池 的初始内部电阻值。也就是说,图10表明分散指数值越低,初始内部电阻值就越低。
[0129] 认为这是由于分散指数值越低,在正极活性材料层中的磷酸三锂和氢氟酸反应的 反应频率就越高。具体而言,随着分散指数值变得较低,磷酸三锂和氢氟酸反应的反应频率 变得较高,并且在正极活性材料的表面上形成具有较高电导率的高品质涂膜。因此,认为分 散指数值越低,电池的初始内部电阻值就越低。
[0130]如上所述,根据上述实施方案的电池100的正极板160包括正极活性材料层162,其 中磷酸三锂168的分散指数值C是0.8或更小。正极板160的每个正极活性材料层162是从通 过正极糊料制备步骤由平均粒径D50为1.5μπι或更小的磷酸三锂168制得的正极糊料形成 的。因此,可以获得用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板,其中磷酸三锂合适地分布在正极活 性材料层中,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及生产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方法。
[0131] 上述实施方案仅仅是实例,并不限制本发明。所以,可以在本发明范围内对上述实 施方案进行各种改进和变化。例如,不仅可以使用扁平形状的卷绕型电极组装体110,而且 可以使用圆柱形的卷绕型电极组装体。或者,代替卷绕型电极组装体,本发明可以用于层压 的电极组装体。即使当具有相对于金属锂电位计的最大操作电位小于4.35V的正极活性材 料用作正极活性材料165时,电解质120也轻微发生氧化分解以产生氢离子。因此,本发明可 以用于其中具有相对于金属锂电位计的最大操作电位小于4.35V的正极活性材料用作正极 活性材料165的情况。
[0132] 在上述实施方案中,对于由128个梯度水平表示的每个检测强度获得磷酸三锂168 粒子的频率分布,这些检测强度是通过采用EPMA在分析区域M上进行分析获得的。然后,在 这些检测强度中,在频率分布中得到的算术平均粒径为Ιμπι时的检测强度用作阈值强度At。 或者,阈值强度At可以按照与上述对于预制样品的EPM分析结果相似的方式获得。
【主权项】
1. 一种用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正极板,所述正极板包括正极集电箱和在正极集电 箱表面上提供的正极活性材料层,正极板的特征在于: 正极活性材料层含有正极活性材料、粘合剂和磷酸三锂;和 正极活性材料层具有0.8或更小的分散指数值C,其中分散指数值C是基于从采用电子 探针微量分析仪对于在正极活性材料层的分析区域中的多个分析点进行磷分析的结果得 到的小尺寸粒子比率A和变化系数B确定的,并且分散指数值C由表达式C=B/A 3表示, 小尺寸粒子比率A是含小尺寸粒子的点的数目与含磷点的数目之间的比率,含磷点是 其中在多个分析点中的存在磷的那些点,并且含小尺寸粒子的点是其中磷的检测强度等于 或小于含磷点的阈值强度的那些点,所述阈值强度是粒径为Ιμπι的磷酸三锂粒子的检测强 度,和 变化系数Β是多个分段区域累积值的标准偏差与多个分段区域累积值的算术平均值之 间的比率,每个分段区域累积值是在相应分段区域之一中的含磷点中的磷的检测强度的总 和,所述分段区域是通过将分析区域划分获得的,以使每个分段区域包括至少一个分析点。2. 根据权利要求1的正极板,其中在正极活性材料层中所含的磷酸三锂粒子具有1.5μπι 或更小的平均粒径。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正极板,其中正极活性材料是具有相对于金属锂电位计的最大 操作电位为4.35V或更高的正极活性材料。4.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的正极板,其中变化系数Β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设定的:每 个分段区域具有长方形,并且每个长方形分段区域的每个侧边的长度设定为在从正极活性 材料的平均粒径的一半到正极活性材料的平均粒径的五倍的范围内的值。5. -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包含: 正极板; 负极板; 含有含氟离子化合物的非水电解质;和 电池箱,其中安装正极板、负极板和电解质, 所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特征在于正极板是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的正极板。6. -种生产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方法,所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包含正极板、负极 板、含有含氟离子化合物的非水电解质以及其中安装有正极板、负极板和电解质的电池箱, 所述正极板包括正极集电箱以及在正极集电箱表面上提供的正极活性材料层,此方法包 括: 正极糊料制备步骤,其中通过将正极活性材料、粘合剂和磷酸三锂分散在溶剂中以制 备正极糊料; 正极板制备步骤,其中通过将正极糊料施涂到正极集电箱的表面上、并将施涂于正极 集电箱表面上的正极糊料干燥以形成正极活性材料层,从而制得正极板; 组装步骤,其中通过在电池箱中安装非水电解质、正极板和负极板以组装非水电解质 二次电池;和 初始充电步骤,其中在组装步骤之后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上进行初始充电, 此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正极糊料制备步骤中,平均粒径为1.5μπι或更小的磷酸三锂用作 磷酸三锂。7. 根据权利要求6的方法,其中在正极糊料制备步骤中,具有相对于金属锂电位计的最 大操作电位为4.35V或更高的正极活性材料用作正极活性材料。8. 根据权利要求6或7的方法,其中: 在正极糊料制备步骤之前进行制备含磷酸三锂的糊料的步骤,其中将粉末形式的磷酸 三锂与溶剂混合,并将在溶剂中的磷酸三锂粒子粉碎或崩解以制备含磷酸三锂的糊料;和 在正极糊料制备步骤中,正极糊料是从含磷酸三锂的糊料制备的。
【文档编号】H01M4/62GK106058169SQ201610204163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日 公开号201610204163.0, CN 106058169 A, CN 106058169A, CN 201610204163, CN-A-106058169, CN106058169 A, CN106058169A, CN201610204163, CN201610204163.0
【发明人】山崎信之, 北吉雅则, 三浦崇资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