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段宽度变化定向耦合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771913阅读:来源:国知局
输入端的高度;所述输出端的宽度大于该输出端的高度;所述親合端的宽度小于该親合端的高度;所述隔离端的宽度小于该隔离端的高度。
[0022]为了将该隔离段宽度变化定向耦合装置的说有结构都安排在底座上并通过数控铣床一次性加工完成,同时使盖板的下表面为平面,大大减小盖板和底座的安装误差对器件性能的影响,该隔离段宽度变化定向耦合装置的上端面都齐平。为此,我们让隔离段宽度变化定向耦合装置的所有部分的上表面都位于某一公共平面内。
[0023]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可以总结如下:I)通过在耦合孔中设置金属体AS增强耦合系数;2)通过让主传输线C和副传输线D的宽度和高度随主传输线C的轴线方向变化,在副传输线内设置金属体B改善定向耦合器的性能。3)通过在耦合端3外设置耦合段和金属体C使定向耦合器的耦合系数平坦度得到大大改善。4)通过在隔离端外设置隔离段和金属体D使定向耦合器的方向性得到大大改善。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不意图和实施实例I的俯视不意图。
[0025]图2为图1沿AA方向剖视示意图
[0026]图3为图1沿BB方向剖视示意图
[0027]图4为实施实例2的俯视示意图
[0028]图5为实施实例3的俯视示意图
[0029]图6为实施实例4的俯视示意图
[0030]图7为实施实例5的俯视示意图
[0031]附图中标号对应名称:1_输入端,2-输出端、3-耦合端,4_隔离端、5-主线段,6-副线段,7-耦合孔,8-金属体A,9-金属体B,10-耦合段,11_金属体C,12-隔离段,13-金属体D。
[0032]方向定义:参见图中。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构成右手法则。本文中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分别定义为:上方,平行于Z轴的方向。下方,平行于-Z轴的方向。左方,平行于-X轴的方向。右方,平行于X轴的方向。前方,平行于-Y轴的方向。后方,平行于Y轴的方向。同时定义本文中的水平面:法线方向与Z轴平行的任意平面。定义本文中的宽度和高度为:高度,所述结构在本文中平行于Z轴的方向上的长度。最大高度:所述结构的高度的最大值。宽度,所述结在同时垂直于信号流动方向和Z轴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最大宽度:所述结构的宽度的最大值。
【具体实施方式】
[0033]实施实例I
[0034]如图1-图3所示。
[0035]隔离段宽度变化定向耦合装置,包括主传输线C和至少I个副传输线D,主传输线C 一端设置有输入端1,主传输线C另一端设置有输出端2,副传输线D—端设置有耦合端3,副传输线D另一端设置有隔离端4,还包括至少两个连通主传输线和副传输线的耦合孔7。
[0036]为了改善隔离段宽度变化定向耦合装置的主要性能参数,我们采取以下步骤:
[0037]第一步,我们让主传输线C的宽度变化:主传输线C包括至少两个在与输入端I中心处法线相反的方向互相连通的主线段5 ;所述输入端I和输出端2分别设置在主传输线C两端并与主传输线C连通;至少有一个主线段5的最大宽度比另一个主线段5的最大宽度大3%或大3%以上。
[0038]第二步,我们让主传输线C的高度变化:主传输线C包括至少两个在与输入端I中心处法线相反的方向互相连通的主线段5 ;所述输入端I和输出端2分别设置在主传输线C两端并与主传输线C连通;至少有一个主线段5的最大高度比另一个主线段5的最大高度大3%或大3%以上。
[0039]第三步,我们让副传输线D传输线的宽度变化:至少I个副传输线D包括至少两个在与隔离端4中心处法线相反的方向互相连通的副线段6,I个耦合端3和I个隔离端4分别设置在每个副传输线D的两端并与副传输线D连通;至少有一个副线段6的最大宽度比另一个副线段6的最大宽度大3%或大3%以上。
[0040]第四步,我们让副传输线D传输线的高度变化:至少I个副传输线D包括至少两个在与隔离端4中心处法线相反的方向互相连通的副线段6,I个耦合端3和I个隔离端4分别设置在每个副传输线D的两端并与副传输线D连通;至少有一个副线段6的最大高度比另一个副线段6的最大高度大3%或大3%以上。
[0041]第五步,我们在耦合孔中添加金属体A:至少I个所述耦合孔7中设置有至少一个金属体AS,该金属体AS只在一个方向与所处的耦合孔7的内表面连接。所述金属体AS为调谐螺钉,其进入到所处耦合孔7内的深度可以从该隔离段宽度变化定向耦合装置外加以改变并固定。
[0042]第六步,我们在副传输线D中设置金属体B9:至少I个副传输线D包括至少两个在与隔离端4中心处法线相反的方向互相连通的副线段6,I个耦合端3和I个隔离端4分别设置在每个副传输线D的两端并与副传输线D连通;至少一个所述副线段6中设置有至少一个金属体B9,该金属体B9只在一个方向与所处的副线段6的内表面连接。所述金属体B9为调谐螺钉,其进入到所处副线段6内的深度可以从该隔离段宽度变化定向耦合装置外加以改变并固定。
[0043]第七步,为了改善隔离段宽度变化定向耦合装置的耦合系数的平坦度,在至少I个副传输线D的耦合端3和与该耦合端3相连通的外界传输线之间设置有至少I个相互连通的耦合段10 ;该耦合端3和与之相连通的外界传输线以及位于二者之间的所有相互连通的耦合段10构成耦合段组件E ;所述耦合段组件E在所述耦合端3处的反射系数大于-13dBo
[0044]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我们有三种选择:1)所有耦合段10和耦合端3中至少有一个的最大宽度与比另一个的最大宽度大5%或大5%以上。2)所有耦合段10和耦合端3中至少有一个的最大高度与比另一个的最大高度大5%或大5%以上。3)、至少I个所述耦合段10中设置有至少一个金属体C,该金属体C只在一个方向与所处的耦合段10的内表面连接。为了调谐方便,所述金属体Cll为调谐螺钉,其进入到所处耦合段10内的深度可以从该隔离段宽度变化定向耦合装置外加以改变并固定。
[0045]为了方便连接,有时我们让所述耦合段组件E的耦合端的法线方向与该耦合段组件E的外界传输线的法线方向之间成一角度F,20度<F〈180度,以90度为最佳。为此,我们可以在所述耦合段组件E内增加一弯曲传输线,或者使该耦合段组件E内的部分或全部耦合段10旋转一定角度并连通。
[0046]耦合段10和金属体Cll的引入将使该隔离段宽度变化定向耦合装置的耦合系数的平坦度大大改善,但可能使耦合段组件E处的匹配恶化。这时,可以在耦合段组件E与外接电路之间增加匹配电路。这种匹配电路可以是衰减器、隔离器等,以信号传输方向从该耦合段组件E隔离器指向外接电路的隔离器为较佳。
[0047]第十步,为了改善隔离段宽度变化定向耦合装置的方向性,我们在隔离端4与之相连通的外界传输线之间设置宽度变化的隔离段10:在至少I个副传输线D的隔离端4和与隔离端4相连通的外界传输线之间设置有至少I个相互连通的隔离段12 ;所有隔离段12和隔离端4中至少有一个的最大宽度与比另一个的最大宽度大0.5%或0.5%以上。
[0048]第十一步,为了改善隔离段宽度变化定向耦合装置的耦合系数的方向性,我们在隔离端4和与之相连通的外界传输线之间设置高度变化的隔离段:在至少I个副传输线D的隔离端4和与隔离端4相连通的外界传输线之间设置有至少I个相互连通的隔离段12 ;所有隔离段12和隔离端4中至少有一个的最大高度与比另一个的最大高度大0.5%或0.5%以上。
[0049]第十二步,为了改善隔离段宽度变化定向耦合装置的耦合系数的方向性,我们在隔离端和与之相连通的外界传输线之间设置隔离段并在其隔离段中设置金属体D:在至少I个副传输线D的隔离端4和与隔离端4相连通的外界传输线之间设置有至少2个相互连通的隔离段12 ;至少I个所述隔离段12中设置有至少一个金属体D13,该金属体D13只在一个方向与所处的隔离段12的内表面连接。为了调谐方便,所述金属体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