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段宽度变化定向耦合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771913阅读:来源:国知局
D为调谐螺钉:所述金属体D为调谐螺钉,其进入到所处隔离段12内的深度可以从该隔离段宽度变化定向耦合装置外加以改变并固定。
[0050]在定向親合器的方向性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以上3步将能大大改善定向親合器的方向性。当信号从输出端2进入到定向耦合器时,较大信号耦合到隔离端4 (这时,隔离端4的信号为较强的耦合信号)。以上3步将可以在隔离端4与外接电路(一般为匹配负载)之间产生适当反射,与耦合端3 (这时,耦合端3的信号为较弱的隔离信号)处较小的信号相互抵消,大大降低耦合端3处的信号强度,从而大大提高所述的隔离段宽度变化定向耦合装置的方向性。
[005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现方式,我们采用矩形波导或脊波导作为传输线。这里,主传输线C和副传输线D有四种组合方式:1)主传输线C平放,副传输线D平放:所述输入端I的宽度大于该输入端I的高度;所述输出端2的宽度大于该输出端2的高度;所述耦合端3的宽度大于该耦合端3的高度;所述隔离端4的宽度大于该隔离端4高度。2)主传输线C竖放,副传输线D平放:所述输入端I的宽度小于该输入端I高度;所述输出端2的宽度小于该输出端2的高度;所述耦合端3的宽度大于该耦合端3的高度;所述隔离端4的宽度大于该隔离端4的高度。3)主传输线C竖放,副传输线D竖放:所述输入端I的宽度小于该输入端I的高度;所述输出端2的宽度小于该输出端2的高度;所述親合端3的宽度小该耦合端3的高度;所述隔离端4的宽度小于该隔离4端高度。4)主传输线C平放,副传输线D竖放:所述输入端I的宽度大于该输入端I的高度;所述输出端2的宽度大于该输出端2的高度;所述耦合端3的宽度小于该耦合端3的高度;所述隔离端4的宽度小于该隔离端4的高度。
[0052]为了将该隔离段宽度变化定向耦合装置的说有结构都安排在底座上并通过数控铣床一次性加工完成,同时使盖板的下表面为平面,大大减小盖板和底座的安装误差对器件性能的影响,该隔离段宽度变化定向耦合装置的上端面都齐平。为此,我们让隔离段宽度变化定向耦合装置的所有部分的上表面都位于某一公共平面内。
[0053]在本实施实例中,具体地讲,主传输线C由5个主线段5构成,只有一个副传输线D。副传输线D由5个副线段6构成。一共有3个耦合孔7。每个耦合孔7中有I个金属体AS。4个副线段6中分别有I个金属体B9。主传输线C为平放的矩形波导,副传输线D为竖放的矩形波导。
[0054]实施实例2
[0055]如图4。与实施实例I的区别仅在于,在耦合端3外增加了 4个耦合段10。在其中的3个耦合段10内各设置了 I个金属体CU。
[0056]实施实例3
[0057]如图5。与实施实例2的区别仅在于,在所述耦合端3和4个耦合段10之间增加了一个90度的弯曲传输线,使外界传输线的法线方向往偏离输出端2的方向旋转了 90度。同时,在隔离端4外增加了 3个隔离段12。在每一个隔离段12内各设置了一个金属体 D13。
[0058]实施实例4
[0059]如图6。与实施实例2的区别仅在于,4个耦合段10使外界传输线的法线方向往偏离输出端2的方向旋转了 90度。
[0060]实施实例5
[0061]如图7。与实施实例I的区别仅在于,有两个副传输线D,两个耦合端3和两个隔离端4,构成双向定向耦合器。同时,右边一个副传输线D上的耦合端3设置于该高度宽度变化的隔离段宽度变化定向耦合装置的前方右侧;右边一个副传输线D上的隔离端4设置于该高度宽度变化的隔离段宽度变化定向耦合装置的后方右侧;左边一个副传输线D上的耦合端3设置于该高度宽度变化的主副传输线定向耦合器的后方左侧;左边一个副传输线D上的隔离端4设置于该高度宽度变化的主副传输线定向耦合器的前方左侧。
[0062]上述仅为举例。实际生产中,为了便于采用数控铣床加工,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处需要倒角。这种改变属于器件加工中的普遍做法,其影响应该在数值建模计算中考虑到。
【主权项】
1.隔离段宽度变化定向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传输线C和至少I个副传输线D,主传输线C 一端设置有输入端(I ),主传输线C另一端设置有输出端(2),副传输线D —端设置有耦合端(3),副传输线D另一端设置有隔离端(4),还包括至少两个连通主传输线和副传输线的耦合孔(7);在至少I个副传输线D的隔离端(4)和与隔离端(4)相连通的外界传输线之间设置有至少I个相互连通的隔离段(12);所有隔离段(12)和隔离端(4)中至少有一个的最大宽度与比另一个的最大宽度大0.5%或大0.5%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段宽度变化定向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隔离段宽度变化定向耦合装置的所有部分的上表面都位于某一公共平面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隔离段宽度变化定向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至少I个所述隔离段(12)中设置有至少一个金属体D (13),该金属体D (13)只在一个方向与所处的隔离段(12)的内表面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离段宽度变化定向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体D(13)为调谐螺钉,其进入到所处隔离段(12)内的深度可以从该隔离段宽度变化定向耦合装置外加以改变并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隔离段宽度变化定向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端(I)、输出端(2)、耦合端(3)、隔离端(4)为矩形波导或脊波导,所述输入端(I)的宽度大于该输入端(I)的高度;所述输出端(2)的宽度大于该输出端(2)的高度;所述親合端(3)的宽度大于该耦合端(3)的高度;所述隔离端(4)的宽度大于该隔离端(4)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隔离段宽度变化定向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端(I)、输出端(2)、耦合端(3)、隔离端(4)为矩形波导或脊波导,所述输入端(I)的宽度小于该输入端(I)的高度;所述输出端(2)的宽度小于该输出端(2)的高度;所述親合端(3)的宽度大于该耦合端(3)的高度;所述隔离端(4)的宽度大于该隔离端(4)的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隔离段宽度变化定向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端(I)、输出端(2)、耦合端(3)、隔离端(4)为矩形波导或脊波导,所述输入端(I)的宽度小于该输入端(I)的高度;所述输出端(2)的宽度小于该输出端(2)的高度;所述耦合端(3)的宽度小于该耦合端(3)的高度;所述隔离端(4)的宽度小于该隔离端(4)的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隔离段宽度变化定向耦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端(I)、输出端(2)、耦合端(3)、隔离端(4)为矩形波导或脊波导,所述输入端(I)的宽度大于该输入端(I)的高度;所述输出端(2)的宽度大于该输出端(2)的高度;所述耦合端(3)的宽度小于该耦合端(3)高度;所述隔离端(4)的宽度小于该隔离端(4)的高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布了一种隔离段宽度变化定向耦合装置,包括主传输线C和至少一个副传输线D,输入端,输出端,至少一个耦合端,至少一个隔离端4,以及连通主传输线和副传输线的至少两个耦合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耦合孔中设置金属体A增强耦合系数;通过让主传输线C和副传输线D的宽度和高度随主传输线C的轴线方向变化,在副传输线内设置金属体B改善定向耦合器的性能;通过在耦合端外设置耦合段和金属体C11使定向耦合器的耦合系数平坦度得到大大改善;通过在隔离端外设置隔离段和金属体D使定向耦合器的方向性得到大大改善。本实用新型可以广泛用于天线阵、相控阵雷达和功率合成、导弹制导、通信等军事及民用领域。
【IPC分类】H01P5-18
【公开号】CN204481109
【申请号】CN201520112768
【发明人】王清源
【申请人】成都赛纳赛德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15日
【申请日】2015年2月16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