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电极副栅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88038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正电极副栅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正电极副栅线结构,属于太阳能电池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太阳能电池发射极会通过丝网印刷印上一层金属电极,而对于受光照面积影响很 大的太阳能电池片来说,太多的副栅线会增大遮光面积,遮光面积的增加会导致光生载流 子数量的降低,最终降低短路电流,并且太多的银浆和电池片接触面积会增加烧结过程中 造成的金属复合,导致开路电压降低;而栅线太少,将会加大载流子从发射极流向电极的距 离,减少电子的有效传导,使得串联电阻增加,短路电流降低。同时,用于制作正电极的银浆 成本很高,这将使得太阳能电池生产成本一直很难降低。
[0003] 现如今网版或太阳能电池生产厂家设计在太阳能电池片的受光面设置多根平行 的细栅线和与细栅线垂直的主栅线,细栅线均匀分布,相邻细栅线之间的间距为1~3mm, 每条细栅线的两端都连在边线上,边线是围绕电池片一圈的细栅线,其结构如图1和图2所 示:正电极副栅线的分布方式为电池片的四边均设计有连续的细栅线,而相互平行排列的 副栅线将于边线相链接,用于将四周的电子传导给主栅线。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有效减少遮光面积以及提升转换效率 的正电极副栅线结构。
[0005]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正电极副栅线结构, 包括若干根副栅线,所述副栅线在水平方向上均匀的平行排列着,所述副栅线之间依次首 尾相接,并形成S型的连接结构;且副栅线之间每两根栅线之间通过边线连接;所述副栅线 的起始头端与结束尾端分别按回路连接;所述副栅线的边线距离硅片边缘1~2mm,且副栅 线与边线的四个角的倒角尺寸与硅片四个角的倒角尺寸一致。
[0006]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副栅线的线宽为30um~50um,烧宽为40um~ 70um〇
[0007]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副栅线与边线的倒角直角边长为0.5mm~ 1.5mm,倒角角度α为45° ±10、
[0008]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副栅线的根数为60~130根,且其间距为 Imm ~3mm〇
[0009]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通过改变副栅线的分布方式来增加光生载流子 数量,在不影响电子的有效传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金属电极的遮光面积,提高了 短路电流,并且通过减小银浆和电池片的接触面积减少了烧结过程中造成的金属复合,增 加了开路电压,最终提升了转换效率。同时,本专利的副栅线设计也减少了银浆的使用,极 大限度地降低了电池生产成本,有望降低单块太阳能电池片的售价,提高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0010] 图1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1] 图2是现有技术副栅边线局部结构放大图;
[0012]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3] 图4是图3的副栅边线局部结构放大图;
[0014] 图5-1是本实用新型三组实验各电性能对比结果
[0015] 图5-2是本实用新型三组实验中正常电极设计与发明电极的湿重折线图;
[0016] 图5-3是本实用新型三组实验的效率对比折线图;
[0017] 其中:1、副栅线,2、边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0019] 如图3至图4所示,一种正电极副栅线结构,包括若干根副栅线1,所述副栅线1在 水平方向上均匀的平行排列着,所述副栅线1之间依次首尾相接,并形成S型的连接结构; 且副栅线1之间每两根栅线之间通过边线2连接;所述副栅线1的起始头端与结束尾端分 别按回路连接;所述副栅线1的边线2距离硅片边缘Imm~2mm,且副栅线1与边线2的 四个角的倒角尺寸与硅片四个角的倒角尺寸一致;且所述副栅线与边线的倒角直角边长为 0. 5mm ~I. 5mm,倒角角度 α 为 45。± 10 '。
[0020] 所述副栅线的线宽为30um~50um,烧宽为40um~70um。所述副栅线的根数为 60~130根,且其间距为1mm~3mm。
[0021] 实验过程
[0022] 本实验通过现有正电极网版和本发明设计的实验网版进行对比实验,分为实验1、 实验2和实验3,分别选取不同订单的三组经PECVD镀膜后的156多晶硅片,每组各3600片 进行对比。因避免不同硅片的差异,在丝网前充分进行了打散,即尽可能排除因硅片差异而 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过程中镀膜后硅片通过Baccini丝网印刷机印刷背电极、铝 背场和正电极、再经过Centrotherm链式烧结炉烧结,最后经Baccini测试分选机测试分选 并记录测试数据。
[0023] 实验结果与结论
[0024] 下表为进行的三次对比实验的电性能对比结果,图5-1、图5-2、图5-3为各参数的 折线图。
[0025] 表1对比实验的电性能对比结果
[0026]
【主权项】
1. 一种正电极副栅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根副栅线(I),所述副栅线(1)在水 平方向上均匀的平行排列着,所述副栅线(1)之间依次首尾相接,并形成S型的连接结构; 且副栅线(1)之间每两根栅线之间通过边线(2)连接;所述副栅线(1)的起始头端与结束 尾端分别按回路连接;所述副栅线(1)的边线(2)距离硅片边缘Imm~2mm,且副栅线(1) 与边线(2)的四个角的倒角尺寸与硅片四个角的倒角尺寸一致。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电极副栅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栅线(1)的线宽为 30um~50um,烧宽为 40um~70um。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正电极副栅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栅线(1)与边 线⑵的倒角直角边长为〇. 5mm~I. 5mm,且倒角角度a为45° ±KT。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正电极副栅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栅线(1)的根数为 60~130根,且其间距为Imm~3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正电极副栅线结构,包括若干根副栅线,副栅线在水平方向上均匀的平行排列着,副栅线之间依次首尾相接,并形成S型的连接结构;且每两根栅线之间通过边线连接;副栅线的起始头端与结束尾端分别按回路连接;且边线距离硅片边缘1~2mm,副栅线与边线的四个角的倒角尺寸与硅片四个角的倒角尺寸一致。通过改变副栅线的分布方式来增加光生载流子数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金属电极的遮光面积,提高了短路电流,减少了烧结过程中造成的金属复合,增加了开路电压,最终提升了转换效率。同时,本专利的副栅线设计也减少了银浆的使用,极大限度地降低了电池生产成本,有望降低单块太阳能电池片的售价,提高经济效益。
【IPC分类】H01L31-0224
【公开号】CN204497241
【申请号】CN201520166437
【发明人】陆东开, 樊选东, 钱明星, 关统州, 钱小芳
【申请人】中建材浚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22日
【申请日】2015年3月2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