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铅酸蓄电池电极栅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398374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铅酸蓄电池电极栅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
1、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采用力学性能与电化学稳定性匀优异的非晶金属材料替代现有铅酸蓄电池的金属铅及其合金电极极板的栅板,在同等输出功率下,减小了铅酸蓄电池的体积和重量,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铅酸蓄电池功率和使用寿命,使历史悠久的铅酸蓄电池焕发了新生命。属于新材料应用领域。
2、
【背景技术】
[0002]非晶金属是刚刚走出实验室的新材料,又称为液体金属、或玻璃金属。熔融状态的金属液体在极速(百万分之一秒)冷却状况下,金属液体中的原子因来不及移动形成有序晶格就以无序状态凝固成固体。这种固体被称之为非晶金属。由于非晶金属固体内部原子分布具有液体的特征,(也称为玻璃态特征)所以,非晶金属内部微观结构与普通金属内部原子有序排列构成晶格的微观结构迥异。这种金属内部原子分布状态的改变,直接导致金属性能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异。譬如,非晶金属不存在晶格,也就没有晶格之间的滑动和晶格缺陷,因而非晶金属没有普通金属的延展性。正因为非晶金属内部金属原子分布的处于微观无序状态,在宏观上反而获得了质地紧密、均匀、无结构性缺陷的玻璃态特性。这一特性决定了非晶金属具有普通金属难以媲美的刚性、韧性、弹性和化学稳定性。利用非晶金属优异的刚性、韧性、弹性和化学稳定性,将非晶金属替代现有铅酸蓄电池的铅或其合金制造的电极栅板,可以使铅酸蓄电池的电极栅板制作得更薄、更轻,不仅能够减小铅酸蓄电池的体积和重量,降低制造成本,而且显著提高了铅酸蓄电池功率和使用寿命,
3、

【发明内容】

[0003]采用在超薄非晶金属片表面电镀一层金属铅,作为铅酸蓄电池电极栅板。非晶金属的优异力学性能解决了铅或其合金制造的铅酸蓄电池电极栅板力学强度低的问题。非晶金属优异的化学稳定性解决了电极栅板因化学腐蚀造成的损毁问题。采用非晶金属表层复合金属铅解决了不改变现有铅酸蓄电池电极栅板电化学功能的问题。由于该超薄非晶金属铅酸蓄电池电极栅板比现有铅酸蓄电池使用的铅或其合金制造的电极栅板厚度可以减少5倍以上。因此,采用本发明制造的铅酸蓄电池在同等功率情况下,比现有铅酸蓄电池体积及重量均可以减小5倍以上,并且由于超薄非晶金属具有优异的抗化学腐蚀性,使铅酸蓄电池电极栅板使用寿命可以大幅度提高。
4、
【附图说明】
[0004]图1是用于制作电极栅板的超薄非晶金属⑴片平面图。
图2是电极栅板(5)结构图。在超薄非晶金属(I)片全部表面电镀一层金属铅(2)作为电极栅板(5)。
图3是采用电极栅板(5)制成的铅酸蓄电池极板的结构图。在电极栅板(5)两面涂覆电化学浆料(3),电极栅板(5)末端预留有不涂覆电化学浆料(3)的焊接导线区域(4)。 5、
【具体实施方式】
[0005]采用将熔融铅液体滴向高速旋转的低温铜滚筒,使铅液在百万分之一秒的瞬间,凝固甩出成为厚度约为0.5毫米的非晶态金属铅(2)薄片为原料,裁剪成所需要的形状。采用电镀方法将裁剪好的非晶态金属铅(I)薄片全部表面镀上一层厚度约为0.25毫米的金属铅(2),完成电极栅板(5)制作。使用时,将电极栅板(5)涂覆电化学浆料(3)后可制成铅酸蓄电池极板,经封装后制成电池。
【主权项】
1.《一种新型铅酸蓄电池电极栅板》采用力学性能与电化学稳定性匀优异的非晶金属材料替代现有铅酸蓄电池的金属铅及其合金电极极板的栅板,显著减小了铅酸蓄电池的体积和重量,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铅酸蓄电池功率和使用寿命,拓宽了铅酸蓄电池的应用领域,非晶金属材料铅酸蓄电池电极栅板独有的不同于现有技术的技术特征是采用在非晶金属(I)片全部表面电镀一层金属铅(2),作为制作铅酸蓄电池极板的电极栅板(5)。2.根据权项I所述的电极栅板(5),其技术特征是包括但不限于采用金属铅(2)为原料制作非晶金属(I)片。3.根据权项I所述的电极栅板(5),其技术特征是包括但不限于铅酸蓄电池,应用非晶金属⑴片制作电池电极栅板(5)。4.根据权项I所述的电极栅板(5),其技术特征是包括但不限于采用平面形状非晶金属⑴片制作电池电极栅板(5)。
【专利摘要】《一种新型铅酸蓄电池电极栅板》是采用在超薄非晶金属片表面电镀一层金属铅,作为铅酸蓄电池电极栅板的技术方案。属于新材料应用领域。利用非晶金属的优异力学性能解决了现有技术铅酸蓄电池电极栅板力学强度低的问题。利用非晶金属优异的化学稳定性解决了电极栅板电化学腐蚀问题。利用非晶金属表层复合金属铅解决了利用现有成熟的铅酸蓄电池技术的问题。将非晶金属替代现有铅酸蓄电池的铅或其合金制造的电极栅板,可以在同等输出功率情况下,使铅酸蓄电池极板制作得更薄、更轻,不仅能够减小铅酸蓄电池的体积和重量,降低制造成本,而且显著提高了铅酸蓄电池功率和使用寿命。适用于各种类型铅酸蓄电池制造行业。
【IPC分类】H01M4/68, H01M4/73
【公开号】CN105119002
【申请号】CN201510460260
【发明人】刘南林
【申请人】刘南林
【公开日】2015年12月2日
【申请日】2015年7月2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