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端子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40453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对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电连接器及其端子对
[0001] 【技术领域】
[0002]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具有高频性能改善的端子对的电连接 器。
[0003] 【【背景技术】】
[0004] 2002年11月5日公布的美国专利公告第US 6, 475, 041号及2009年1月6日公 布的美国专利公告第US 7, 473, 108号均揭露了一种端子在竖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之间 的扭转结构,尤其后者公开了一种背板连接器中差分信号端子结构的改良,该差分信号端 子具有与对接连接器匹配的对接端、与对接端相对设置的安装端及连接在对接端与安装端 之间的中间部,各对差分信号端子的中间部在信号传输路径上以窄边对窄边的形式耦合, 但是到接触端改变成宽边对宽边的方式以夹持对接端子。显然,现有技术中,端子的扭转 结构主要是为了增大与对接端子的接触面积,构成差分信号对的相邻端子各自扭转互不干 涉,因此该扭转对高频传输性能的改善未构成实质影响。
[0005] 【【实用新型内容】】
[0006]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频性能改善端子对的电连 接器。
[0007]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提供一种电连接 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安装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模组,所述端子模组包括若干竖直设置的导 电端子及固定这些导电端子的横向堆叠的绝缘片,所述导电端子成对设置并包括向前延伸 出绝缘片的对接端,向下延伸出绝缘片的安装端以及连接在对接端与安装端之间的连接 部,所述连接部包括宽边及窄边,所述各对导电端子包括窄边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部以及 宽边相对设置的第二连接部,导电端子在第一连接部之间的距离大于在第二连接部之间的 距离,且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前后错开设置。
[0008]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与安装端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第二连接部具有 与对接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部,所述连接部还包括自第一端部倾斜向前扭转延伸至第二端 部的第三连接部。
[0009]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连接部上两个导电端子之间的正对面积随两个导电端子之间 的距离的减小而增大。
[0010]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连接部上的两个导电端子呈相互对称设置。
[0011]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连接部被固定于绝缘片中。
[0012]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横向错开。
[0013] 进一步地,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将端子模组固持在绝缘本体上的U形固持件。
[0014]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在于提供一种高频性能改善的端子对。
[0015]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提供一种端子对, 包括相互耦合的两个导电端子,所述端子对包括对接端,安装端以及连接在对接端与安装 端之间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在延伸路径上具有宽边及窄边,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 窄边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部以及宽边相对设置的第二连接部,两个导电端子在第一连接部 之间的距离大于在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距离,且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前后错开设置。
[0016] 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与安装端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第二连接部具有与对接端相 对设置的第二端部,所述连接部还包括自第一端部倾斜向前扭转延伸至第二端部的第三连 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上的两个导电端子呈相互对称设置。
[0017] 所述第三连接部上两个导电端子之间的正对面积随两个导电端子之间的距离的 减小而增大。
[0018]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克服了端子宽边窄边耦合过渡区域产生 的突变,提升了电连接器中差分信号端子的高频性能。
[0019] 【【附图说明】】
[0020] 图1是符合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0021]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0022] 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0023] 图4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0024] 图5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进一步分解的部分分解图。
[0025] 图6是图4所示电连接器进一步分解的部分分解图。
[0026] 图7是图5所示不同端子对的立体图。
[0027] 图8是图7所示端子对的对接端与连接部的局部放大图。
[0028]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30]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0031]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如图1-6所示,符合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可被安装于外部电路板(未图示) 上,用于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20,安装于绝缘本体 20内的端子模组10以及将端子模组10固持于绝缘本体20内的固持件80,绝缘本体20具 有一绝缘前端21及与该绝缘前端21相对设置的绝缘后端22,所述绝缘本体20包括开口向 后的收容空间206以供端子模组10自后向前地插入绝缘本体20中。
[0033] 绝缘本体20包括顶壁203、底壁205及连接顶壁203与底壁205的前壁204,前壁 204分别向前突出延伸设有在竖直方向上隔离开的第一对接埠201与第二对接埠202,所 述第一对接埠201向前开口设有第一对接腔211,第二对接埠202向前开口设有第二对接 腔212。其中第一对接腔211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若干贯穿前壁204以与收容空间206连 通的第一端子槽2110,第二对接腔212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若干贯穿前壁204以与收容空 间206连通的第二端子槽2120。所述顶壁203的后边缘间隔向前凹陷设有第一安装槽221 及第二安装槽222。前壁204相对顶壁203的下端向后延伸出一对延伸壁2050,该延伸壁 2050向下延伸出至少一个与外部电路板配合的安装柱2051,以及向下开设的卡槽2052。固 持件80包括横向设置的基部803及自基部803两侧向前延伸的侧壁805,所述侧壁805的 前端对应卡槽2052的位置设有卡持柱8052,因此,在端子模组10装入绝缘本体20之后,固 持件80自下而上地通过卡持柱8052与卡槽2052的配合可将端子模组10牢固地保持在绝 缘本体20内。优选地,卡持柱8052与卡槽2052被设计成燕尾形,因此,当电连接器100装 于外部电路板上之后,固持件80无法在朝下及朝后的两个方向上脱离绝缘本体20。
[0034] 所述端子模组10由若干第一端子模块11、第二端子模块12及第三端子模块13横 向堆叠而成。优选地,第一端子模块11传输接地信号,第二端子模块12及第三端子模块13 传输差分信号,其中第二端子模块12与第三端子模块13紧靠设置以传输差分信号,第二端 子模块12与第三端子模块13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第一端子模块11。
[0035] 第一端子模块11包括第一绝缘片41及埋设成型于第一绝缘片41内的若干沿竖 直方向排布的第一端子对31。所述第一绝缘片41的上边缘(未标号)设有第一卡棱410, 后边缘(未标号)凹陷设有第 ^槽411及横向突出设有第一凸肋412。
[0036] 第二端子模块12包括第二绝缘片42及埋设成型于第二绝缘片42内的若干沿竖 直方向排布的第二端子对32。所述第二绝缘片42的上边缘(未标号)朝上突出设有第二 卡棱420,后边缘(未标号)处横向突出设有第二凸肋422,并且在第二凸肋422的另一侧 凸出设有定位栓421。
[0037] 第三端子模块13包括第三绝缘片43及埋设成型于第三绝缘片43内的若干沿竖 直方向排布的第三端子对33。所述第三绝缘片43的上边缘(未标号)设有第三卡棱430, 后边缘(未标号)凹陷设有第二卡槽432,并在靠近后边缘的位置设有定位孔431。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