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射频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988301阅读:498来源:国知局
改良式射频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改良式射频连接器,其包括一插头结构及一插座结构;为在该插头结构或插座结构中设置一阻抗组件,在该插头结构及插座结构未插合前,该阻抗组件与该插头结构或插座结构的外壳结构及中心针结构导电性的连接,使该阻抗组件作形成终端作用以阻绝外界电磁波干扰;当该插头结构及插座结构插合后,该阻抗组件与该插头结构或插座结构的外壳结构及中心针结构分离,不具有终端作用。
【专利说明】
改良式射频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良式射频连接器的创新设计,尤指一种在插座结构或插头结构中设置一阻抗组件以消除电磁波噪声干扰。
【背景技术】
[0002]在通讯技术领域中,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被定义为,任何可能引起装置、设备或为统性能降低或者对有生命或无生命物质产生损害作用的电磁现象。电磁干扰可能是电磁噪音、无用讯号或传播媒介自身的变化。从传输媒介中泄露出的辐射,主要成因是由于使用了高频波能量和讯号调制。可采用适当的屏蔽来降抵电磁干扰。
[0003]而通讯设备中常必需以改良式射频连接器将具有讯号的同轴缆线连接至电子设备的电路板上,或者与另一同轴缆线连接。而改良式射频连接器为由一个插座结构及一个插头结构所组成。在插座结构未与插头结构插接时,插座结构会被外界的电磁波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有必要予以阻绝。

【发明内容】

[0004]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改良式射频连接器。
[0005]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改良式射频连接器,其包括一插头结构及一插座结构;在该插头结构或插座结构中设置一阻抗组件,在该插头结构及插座结构未插合前,该阻抗组件与该插头结构或插座结构的外壳结构及中心针结构导电性的连接,使该阻抗组件形成终端作用以阻绝外界电磁波干扰;当该插头结构及插座结构插合后,该阻抗组件与该插头结构或插座结构的外壳结构及中心针结构分离,不具有终端作用。
[000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其中该阻抗组件可选择为杆状或片状。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其中插座结构为包括:
[0008]—外壳结构,内部呈中空筒状,具有一前开口及一后开口,该前开口供该插头结构插入;
[0009]一内绝缘部,设置于该外壳结构内;
[0010]—中心针结构,设置于该外壳结构中空筒状的中心轴在线,穿过该内绝缘部;其前端与插入的该插头结构的中心针结构导电性连接;
[0011 ] 一前绝缘部,可移动地设置于该外壳结构的前开口内且套接于该中心针结构上,于该插头结构插入时,被推动位移;
[0012]—阻抗组件,被设置于该外壳结构内,具有一第一端部与一第二端部;
[0013]—接触套筒,导电性地套接于该中心针结构上,且可与该前绝缘部一同位移;及
[0014]一弹性组件,提供该前绝缘部位移后的回复力;
[0015]该插头结构未插入时,该阻抗组件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分别与该外壳结构及该接触套筒导电性接触,使该阻抗组件形成终端作用以阻绝外界电磁波干扰;当该插头结构插入时,移动该前绝缘部及该接触套筒以产生位移,使得该阻抗组件的第一端部或第二端部的导电性接触分离,不具有终端作用。
[00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其中插座结构的该外壳结构为长筒状,外部车有螺纹,且中间具有一螺帽,以形成F型连接器;而内绝缘部设置于该外壳结构的前开口内,并于该后开口内设置一后绝缘部,使该中心针结构跨接于该内绝缘部与该后绝缘部之间。
[00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其中该中心针结构上设有一凸环,该凸环抵挡于该弹性组件的一端,而该弹性组件的另一端则抵挡于该接触套筒端面形成的一扩大面,其中该外壳结构的前开口内以一铜环封闭,而该前绝缘部前方具有一凸出部,突出于该铜环夕卜,其中该阻抗组件埋设于该内绝缘部的偏心位置,且其第一端部与该铜环导电性接触,而第二端部与该接触套筒的扩大面接触,其中该前绝缘部穿过该内绝缘部中心,且该插头结构插入时,该前绝缘部位移推动该接触套筒的扩大面位移以压迫该弹性组件,且使该阻抗组件的第二端部与该扩大面分离;其中该前绝缘部与该内绝缘部一体成型,且该插头结构插入时,该前绝缘部位移推动该接触套筒的扩大面及该内绝缘部位移以压迫该弹性组件,且使该阻抗组件的第一端部与该铜环分离,其中该外壳结构后端连接一板端连接装置,而该中心针结构后方为弯曲状,以形成板端F型连接器,或其中该外壳结构后端形成一同轴缆线导引装置,以形成同轴缆线F型连接器。
[00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其中该外壳结构具有一垂直插入内部的T型组件,以形成一微型同轴型插座结构;该阻抗组件水平埋设于该前绝缘部内,使该第一端部与该T型组件导电性连接,也形成与该外壳结构导电性连接;该阻抗组件的第二端部与该接触套筒的一扩大面接触;该内绝缘部设置于该外壳结构的后开口内;该弹性组件套接于该中心针结构上,并被设置于该内绝缘部与该接触套筒的扩大面之间;当一插头结构插入时,该前绝缘部在该中心针结构上位移,以推动该接触套筒的扩大面而压迫该弹性组件,且使该阻抗组件的第一端部与该T型组件分离,而与该外壳结构切断不导通。
[001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其中该外壳结构外表车有螺纹,中间形成一具有一内沟的螺帽,以及一凹沟,以形成一N型连接器;该阻抗组件垂直埋设于该外壳结构内,使该第一端部与该外壳结构导电性连接;该前绝缘部自外表向中心形成一切口,以供该阻抗组件的第二端部设置于其内,且该切口向该前绝缘部内端面延伸出一通孔;该接触套筒具有一扩大面与该前绝缘部的内端面接触,且自该扩大面延伸出一凸片,以伸入该通孔内与该阻抗组件的第二端部接触;该内绝缘部设置于该外壳结构的后开口内;该弹性组件设置于该内绝缘部与该接触套筒的扩大面之间;该插头结构插入时,该前绝缘部位移推动该接触套筒的扩大面位移以压迫该弹性组件,且使该阻抗组件的第二端部与该接触套筒的凸片分呙。
[002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其中该外壳结构外表前方车有螺纹,末间形成一螺帽,并在该螺帽后方连接一板端连接装置,而该前开口内部形成一内凸环以止挡该前绝缘部,中心针结构为弯折形状,该内绝缘部设置于该板端连接装置的末端开口内,以形成一板端微型版本A型板端连接器;该前绝缘部具有一凸出部突出该内凸环,且该阻抗组件水平设置于该前绝缘部的偏心位置,使该第一端部与该内凸环导电性连接;该接触套筒具有一扩大面与该前绝缘部的内端面接触,且该扩大面与该阻抗组件的第二端部接触;该弹性组件设置于该弯折的中心针结构水平段上,且抵挡于该接触套筒的扩大面之间;该插头结构插入时,该前绝缘部位移推动该接触套筒的扩大面位移以压迫该弹性组件,且使该阻抗组件的第一端部与该外壳结构的内凸环分离。
[002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其中该外壳结构后方连接一板端连接装置,该板端连接装置内设置一后绝缘部,而该前开口内部后端设置一铜环以止挡该内绝缘部,该中心针结构为弯折状,且水平段的前方为爪片状,后方则跨接于该后绝缘部与内绝缘部之间,以形成一板端相交替线型连接器;该前绝缘部为T型,前方形成一凸出部间隔位于该铜环前;该阻抗组件水平穿设于该内绝缘部的偏心位置,使该第一端部与该铜环导电性连接;该接触套筒具有一扩大面与该前绝缘部的内端面接触,且该扩大面与该阻抗组件的第二端部接触;该弹性组件设置于该后绝缘部与该接触套筒的扩大面之间;该插头结构插入时,该前绝缘部位移推动该接触套筒的扩大面位移以压迫该弹性组件,且使该阻抗组件的第二端部与该接触套筒的扩大面分离。
[002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其中插头结构为包括:
[0023]—外壳结构,内部呈中空筒状,具有一前开口及一后开口,该前开口供该插座结构插入;
[0024]一内绝缘部,设置于该外壳结构内;
[0025]一中心针结构,设置于该外壳结构中空筒状的中心轴在线,穿过该内绝缘部;其前端插入的该插座结构的中心针结构内以作导电性连接;
[0026]—前绝缘部,可移动地设置于该外壳结构的前开口内且套接于该中心针结构上,于该插头结构插入时,被推动位移;
[0027]—阻抗组件,被设置于该外壳结构内,具有一第一端部与一第二端部;
[0028]—接触套筒,导电性地套接于该中心针结构上,且可与该前绝缘部一同位移;及
[0029]一弹性组件,提供该前绝缘部位移后的回复力;
[0030]在未插入该插座结构时,该阻抗组件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分别与该外壳结构及该接触套筒导电性接触,使该阻抗组件形成终端作用以阻绝外界电磁波干扰;当该插座结构插入时,移动该前绝缘部及该接触套筒以产生位移,使得该阻抗组件的第一端部或第二端部的导电性接触分离,不具有终端作用。
[003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创作所提供的改良式射频连接器,实属创新的结构设计,且可达到未插合时消除电磁波干扰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32]图1代表本创作第一种实施例应用在F型连接器的插座结构的分解图,
[0033]图2代表图1的组合图,
[0034]图3代表图2的剖面视图,
[0035]图4与图3相同为剖面视图,但插入插头结构,
[0036]图5代表本创作第一种实施例应用在F型连接器的插座结构的剖面视图,但前绝缘部与内绝缘部一体成型,
[0037]图6与图5相同为剖面视图,但表示插头结构插入后的组件相关位置,
[0038]图7代表本创作第一种实施例应用在板端F型连接器的插座结构的剖面视图,
[0039]图8与图7相同为剖面视图,但插入插头结构,
[0040]图9代表本创作第一种实施例应用在同轴缆线F型连接器的插座结构的剖面视图,
[0041 ]图10与图9相同为剖面视图,但插入插头结构,
[0042]图11代表本创作第二种实施例应用在微型同轴(microcoaxia, MCX)型连接器的插座结构的剖面视图,
[0043]图12与图11相同为剖面视图,但插入插头结构,
[0044]图13代表本创作第三种实施例应用在N型连接器的插座结构的剖面视图,
[0045]图14与图13相同为剖面视图,但插入插头结构,
[0046]图15代表本创作第四种实施例应用在板端微型版本A型连接器的插座结构的剖面视图,
[0047]图16与图15相同为剖面视图,但插入插头结构,
[0048]图17代表本创作第五种实施例应用在相交替线型连接器的插座结构的剖面视图,
[0049]图18与图17相同为剖面视图,但插入插头结构,
[0050]图19代表本创作应用于改良式射频连接器的插头结构中的剖面视图,
[0051 ]图20与图9相同为剖面视图,但插入插座结构。
[0052]图中标示:1、3、4、5、6、8-插座结构;11、31、41、51、61、81-外壳结构;111、511、611、811-前开口;112、312、412、812-后开口;113、413-螺纹;114、514、414-螺帽;12、32、42、52、62、82_内绝缘部;13、21、33、53、63、83、91_中心针结构;131-凸环;132-爪片筒;133-抓持结构;14、34、44、54、64、84-前绝缘部;141、541、641-凸出部;15、35、45、55、65、85-阻抗组件;151、351、451、551、651、851-第一端部;152、352、452、552、652、852-第二端部;16、36、46、56、66、86_ 接触套筒;161、361、461、561、661-扩大面;17、37、47、57、67、87-弹性组件;18、68-后绝缘部;19、69-铜环;2、9_插头结构;101、501、601-板端连接装置;102、602电路板;103-导引装置;315-T型组件;415-凹沟;441-切口 ; 442-通孔;462-凸片;51-内凸环;531-前端;631-爪片状;831-前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53]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0054]请参见图1及图2,为为本创作第一种实施例,应用在F型连接器的插座结构I中,该插座结构I主要为以一外壳结构11、一内绝缘部12、一中心针结构13、一前绝缘部14、一阻抗组件15、一接触套筒16及一弹性组件17所构成。
[0055]外壳结构11内部呈中空筒状,具有一前开口111及一后开口 112,前开口 111供插头结构2(参见图4所示)插入。外壳结构11为长筒状,外部车有螺纹113,且中间具有一螺帽114,以形成F型连接器。
[0056]参见图3,内绝缘部12设置于该外壳结构11内。中心针结构13设置于外壳结构11中空筒状的中心轴在线,穿过内绝缘部12。中心针结构13前端与插入的插头结构2的中心针结构21导电性连接,如图4所示。
[0057]前绝缘部14可移动地设置于外壳结构11的前开口111内且套接于中心针结构13上,于插头结构2插入时,会被推动位移。
[0058]阻抗组件15被设置于外壳结构11内,具有一第一端部151与一第二端部152。而接触套筒16导电性地套接于中心针结构13上,且可与前绝缘部14一同位移。另,弹性组件17,如一弹簧,提供该前绝缘部14位移后的回复力。
[0059]比较图3及图4,在插头结构2未插入时(如图3),阻抗组件15的第一端部151与第二端部152分别与外壳结构11及接触套筒16导电性接触,使阻抗组件15形成终端作用以阻绝外界电磁波干扰。当插头结构2插入时(如图4所示),移动前绝缘部14及接触套筒16以产生位移,使得阻抗组件15的第一端部151或第二端部152的导电性接触分离,不具有终端作用。
[0060]在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内绝缘部12设置于外壳结构11的前开口111内,并于后开口 112内设置一后绝缘部18,使中心针结构13跨接于内绝缘部12与后绝缘部18之间。而阻抗组件15为杆状。
[0061]中心针结构13上设有一凸环131,该凸环131抵挡于弹性组件17的一端,而弹性组件17的另一端则抵挡于接触套筒16端面形成的一扩大面161。另,中心针结构13两端分别套入一爪片筒132,而可抓紧插入的插头结构2的中心针结构21。
[0062]外壳结构11的前开口 111内以一铜环19封闭,而前绝缘部14前方具有一凸出部14I,突出于该铜环19外。阻抗组件15埋设于内绝缘部12的偏心位置内,且其第一端部151与铜环19导电性接触,而第二端部152与接触套筒16的扩大面161接触。
[0063]在此实施例中前绝缘部14穿过该内绝缘部12中心,且插头结构2插入时,前绝缘部14位移推动接触套筒16的扩大面161位移以压迫弹性组件17,且使阻抗组件15的第二端部I52与扩大面161分离。
[0064]在图5及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阻抗组件15为片状,前绝缘部14与内绝缘部12—体成型,且插头结构插入时(如图6所示),前绝缘部12位移推动接触套筒16的扩大面161及内绝缘部12—同位移以压迫弹性组件17,且使阻抗组件15的第一端部151与铜环19分离。
[0065]参见图7及图8所示的实施例与图6类似,但外壳结构11后端连接一板端连接装置I01,而中心针结构13后方为弯曲状,以形成板端F型连接器,以安装于一电路板102上。参见图8,当插头结构2插入时,推动前绝缘部14使阻抗组件15的第一端部151与铜环19分离。
[0066]参见图9及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与图6类似,但外壳结构11后端形成一同轴缆线导引装置103,以形成同轴缆线F型连接器,而中心针结构13末端形成一抓持结构133,而可夹持一同轴缆线(图未示)的中心线。参见图10,当插头结构2插入时,推动前绝缘部14使阻抗组件15的第一端部151与铜环19分离。
[0067]参见图11及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为为本创作第二种实施例,应用在微型同轴(micro coaxia, MCX)型连接器的插座结构3中,夕卜壳结构31具有一垂直插入内部的T型组件 315。
[0068]阻抗组件35水平埋设于前绝缘部34内,使第一端部351与T型组件315导电性连接,也形成与外壳结构31导电性连接。阻抗组件35的第二端部352与接触套筒36的一扩大面361与前绝缘部34的内端面接触,且自扩大面361接触。
[0069]内绝缘部32设置于该外壳结构31的后开口312内。弹性组件37套接于中心针结构33上,并被设置于内绝缘部32与接触套筒36的扩大面361之间。
[°07°] 如图12所示,当微型同轴(micro coaxia, MCX)型插头结构2插入时,前绝缘部34在中心针结构33上位移,以推动接触套筒36的扩大面361而压迫弹性组件37,且使阻抗组件35的第一端部351与T型组件315分离,而与外壳结构31切断不导通。
[0071 ]参见图13及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为为本创作第三种实施例,应用在N型连接器的插座结构4中,其中外壳结构41外表车有螺纹413,中间形成一具有一内沟的螺帽414,以及一凹沟415,以形成一 N型连接器。
[0072]阻抗组件45垂直埋设于外壳结构41内,使第一端部451与外壳结构41导电性连接。前绝缘部44自外表向中心形成一切口441,以供阻抗组件45的第二端部452设置于其内,且该切口 441向前绝缘部44内端面延伸出一通孔442。接触套筒46具有一扩大面461与前绝缘部44的内端面接触,且自扩大面461延伸出一凸片462,以伸入通孔442内与阻抗组件45的第二端部452接触。
[0073]内绝缘部42设置于该外壳结构41的后开口412内。弹性组件47设置于内绝缘部42与接触套筒46的扩大面461之间。
[0074]参见图14,插头结构2插入时,前绝缘部44位移推动接触套筒46的扩大面461位移以压迫弹性组件47,且使阻抗组件45的第二端部452与接触套筒46的凸片462分离。
[0075]在图15及图16所不所不的实施例为微型版本A (SubMiniature vers1n A, SMA)型连接器类似,外壳结构51螺帽514后方连接一板端连接装置501,而前开口 511内部形成一内凸环515以止挡前绝缘部54,中心针结构53为弯折形状,内绝缘部52设置于板端连接装置501的末端开口内,以形成一板端微型版本A (SubMiniature vers1n A, SMA)型连接器。
[0076]前绝缘部54具有一凸出部541突出内凸环515,且阻抗组件55水平设置于前绝缘部54的偏心位置,使第一端部551与内凸环515导电性连接。接触套筒56具有一扩大面561与前绝缘部54的内端面接触,且扩大面561与阻抗组件55的第二端部552接触。弹性组件57设置于弯折的中心针结构53水平段上,且抵挡于接触套筒56的扩大面561之间。
[0077]中心针结构53前端531呈爪片状,当插头结构2插入时,插头结构2中心针结构21的针状前端插入,参见图16所示,同时,前绝缘部54位移推动接触套筒56的扩大面561位移以压迫弹性组件57,且使阻抗组件55的第一端部551与外壳结构51的内凸环515分离。
[0078]参见图17及图18所示所示的实施例,为相交替线(Phase Alternate Line, PAL)型连接器,外壳结构61后方连接一板端连接装置6Q1,该板端连接装置6Q1内设置一后绝缘部68,而前开口 611内部后端设置一铜环69以止挡内绝缘部62,中心针结构63为弯折状,且水平段的前方为爪片状631,后方则跨接于后绝缘部68与内绝缘部62之间,以形成一板端相交替线(Phase Alternate Line, PAL)型连接器的插座结构6,以便组装于一电路板602上。
[0079]前绝缘部64为T型,前方形成一凸出部641间隔位于铜环69前。阻抗组件65水平穿设于内绝缘部62的偏心位置,使第一端部651与铜环69导电性连接。接触套筒66具有一扩大面661与前绝缘部64的内端面接触,且扩大面661与阻抗组件65的第二端部652接触。弹性组件67设置于后绝缘部68与接触套筒66的扩大面661之间。
[0080]参见图18,当插头结构2插入时,前绝缘部64位移推动接触套筒66的扩大面661位移以压迫弹性组件67,且使阻抗组件65的第二端部652与接触套筒66的扩大面661分离。
[0081]进者,本创作也可应用于改良式射频连接器的插头结构中,参见图19及图20,插头结构8为以一外壳结构81、一内绝缘部82、一中心针结构83、一前绝缘部84、一阻抗组件85、一接触套筒86及一弹性组件87所构成。
[0082]外壳结构81内部呈中空筒状,具有一前开口 811及一后开口 812,其前端插入一插座结构9内。内绝缘部82置于外壳结构81内。中心针结构83设置于外壳结构81中空筒状的中心轴在线,穿过内绝缘部82;其前端831形成针状,插入插座结构9的中心针结构91内以作导电性连接,如图20所示。
[0083]前绝缘部84可移动地设置于外壳结构81的前开口811内且套接于中心针结构83上,于插头结构9插入时,被推动位移。阻抗组件85被设置于外壳结构81内,具有一第一端部851与一第二端部852。接触套筒86导电性地套接于中心针结构83上,且可与前绝缘部84—同位移。弹性组件87提供前绝缘部84位移后的回复力。
[0084]在未插入插座结构9时,阻抗组件85的第一端部851与第二端部852分别与外壳结构81及接触套筒86导电性接触,使阻抗组件85形成终端作用以阻绝外界电磁波干扰。
[0085]参见图20所示,当插入插座结构9时,移动前绝缘部84及接触套筒86以产生位移,使得阻抗组件85的第一端部851或第二端部852的导电性接触分离,不具有终端作用。如图中所不,为第一端部851与外壳结构81分离。
[0086]综上所陈,本创作所提供的改良式射频连接器,实属创新的结构设计,且可达到未插合时消除电磁波干扰的问题,完全符合专利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请。
【主权项】
1.一种改良式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插头结构及一插座结构;在该插头结构或插座结构中设置一阻抗组件,在该插头结构及插座结构未插合前,该阻抗组件与该插头结构或插座结构的外壳结构及中心针结构导电性的连接,使该阻抗组件形成终端作用以阻绝外界电磁波干扰;当该插头结构及插座结构插合后,该阻抗组件与该插头结构或插座结构的外壳结构及中心针结构分离,不具有终端作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式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阻抗组件可选择为杆状或片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式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插座结构为包括: 一外壳结构,内部呈中空筒状,具有一前开口及一后开口,该前开口供该插头结构插入; 一内绝缘部,设置于该外壳结构内; 一中心针结构,设置于该外壳结构中空筒状的中心轴在线,穿过该内绝缘部;其前端与插入的该插头结构的中心针结构导电性连接; 一前绝缘部,可移动地设置于该外壳结构的前开口内且套接于该中心针结构上,于该插头结构插入时,被推动位移; 一阻抗组件,被设置于该外壳结构内,具有一第一端部与一第二端部; 一接触套筒,导电性地套接于该中心针结构上,且可与该前绝缘部一同位移;及 一弹性组件,提供该前绝缘部位移后的回复力; 该插头结构未插入时,该阻抗组件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分别与该外壳结构及该接触套筒导电性接触,使该阻抗组件形成终端作用以阻绝外界电磁波干扰;当该插头结构插入时,移动该前绝缘部及该接触套筒以产生位移,使得该阻抗组件的第一端部或第二端部的导电性接触分离,不具有终端作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良式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插座结构的该外壳结构为长筒状,外部车有螺纹,且中间具有一螺帽,以形成F型连接器;而内绝缘部设置于该外壳结构的前开口内,并于该后开口内设置一后绝缘部,使该中心针结构跨接于该内绝缘部与该后绝缘部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良式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中心针结构上设有一凸环,该凸环抵挡于该弹性组件的一端,而该弹性组件的另一端则抵挡于该接触套筒端面形成的一扩大面,其中该外壳结构的前开口内以一铜环封闭,而该前绝缘部前方具有一凸出部,突出于该铜环外,其中该阻抗组件埋设于该内绝缘部的偏心位置,且其第一端部与该铜环导电性接触,而第二端部与该接触套筒的扩大面接触,其中该前绝缘部穿过该内绝缘部中心,且该插头结构插入时,该前绝缘部位移推动该接触套筒的扩大面位移以压迫该弹性组件,且使该阻抗组件的第二端部与该扩大面分离;其中该前绝缘部与该内绝缘部一体成型,且该插头结构插入时,该前绝缘部位移推动该接触套筒的扩大面及该内绝缘部位移以压迫该弹性组件,且使该阻抗组件的第一端部与该铜环分离,其中该外壳结构后端连接一板端连接装置,而该中心针结构后方为弯曲状,以形成板端F型连接器,或其中该外壳结构后端形成一同轴缆线导引装置,以形成同轴缆线F型连接器。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良式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外壳结构具有一垂直插入内部的T型组件,以形成一微型同轴型插座结构;该阻抗组件水平埋设于该前绝缘部内,使该第一端部与该T型组件导电性连接,也形成与该外壳结构导电性连接;该阻抗组件的第二端部与该接触套筒的一扩大面接触;该内绝缘部设置于该外壳结构的后开口内;该弹性组件套接于该中心针结构上,并被设置于该内绝缘部与该接触套筒的扩大面之间;当一插头结构插入时,该前绝缘部在该中心针结构上位移,以推动该接触套筒的扩大面而压迫该弹性组件,且使该阻抗组件的第一端部与该T型组件分离,而与该外壳结构切断不导通。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良式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外壳结构外表车有螺纹,中间形成一具有一内沟的螺帽,以及一凹沟,以形成一N型连接器;该阻抗组件垂直埋设于该外壳结构内,使该第一端部与该外壳结构导电性连接;该前绝缘部自外表向中心形成一切口,以供该阻抗组件的第二端部设置于其内,且该切口向该前绝缘部内端面延伸出一通孔;该接触套筒具有一扩大面与该前绝缘部的内端面接触,且自该扩大面延伸出一凸片,以伸入该通孔内与该阻抗组件的第二端部接触;该内绝缘部设置于该外壳结构的后开口内;该弹性组件设置于该内绝缘部与该接触套筒的扩大面之间;该插头结构插入时,该前绝缘部位移推动该接触套筒的扩大面位移以压迫该弹性组件,且使该阻抗组件的第二端部与该接触套筒的凸片分尚。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良式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外壳结构外表前方车有螺纹,末间形成一螺帽,并在该螺帽后方连接一板端连接装置,而该前开口内部形成一内凸环以止挡该前绝缘部,中心针结构为弯折形状,该内绝缘部设置于该板端连接装置的末端开口内,以形成一板端微型版本A型板端连接器;该前绝缘部具有一凸出部突出该内凸环,且该阻抗组件水平设置于该前绝缘部的偏心位置,使该第一端部与该内凸环导电性连接;该接触套筒具有一扩大面与该前绝缘部的内端面接触,且该扩大面与该阻抗组件的第二端部接触;该弹性组件设置于该弯折的中心针结构水平段上,且抵挡于该接触套筒的扩大面之间;该插头结构插入时,该前绝缘部位移推动该接触套筒的扩大面位移以压迫该弹性组件,且使该阻抗组件的第一端部与该外壳结构的内凸环分离。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良式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外壳结构后方连接一板端连接装置,该板端连接装置内设置一后绝缘部,而该前开口内部后端设置一铜环以止挡该内绝缘部,该中心针结构为弯折状,且水平段的前方为爪片状,后方则跨接于该后绝缘部与内绝缘部之间,以形成一板端相交替线型连接器;该前绝缘部为T型,前方形成一凸出部间隔位于该铜环前;该阻抗组件水平穿设于该内绝缘部的偏心位置,使该第一端部与该铜环导电性连接;该接触套筒具有一扩大面与该前绝缘部的内端面接触,且该扩大面与该阻抗组件的第二端部接触;该弹性组件设置于该后绝缘部与该接触套筒的扩大面之间;该插头结构插入时,该前绝缘部位移推动该接触套筒的扩大面位移以压迫该弹性组件,且使该阻抗组件的第二端部与该接触套筒的扩大面分离。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式射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插头结构为包括: 一外壳结构,内部呈中空筒状,具有一前开口及一后开口,该前开口供该插座结构插入; 一内绝缘部,设置于该外壳结构内; 一中心针结构,设置于该外壳结构中空筒状的中心轴在线,穿过该内绝缘部;其前端插入的该插座结构的中心针结构内以作导电性连接; 一前绝缘部,可移动地设置于该外壳结构的前开口内且套接于该中心针结构上,于该插头结构插入时,被推动位移; 一阻抗组件,被设置于该外壳结构内,具有一第一端部与一第二端部; 一接触套筒,导电性地套接于该中心针结构上,且可与该前绝缘部一同位移;及 一弹性组件,提供该前绝缘部位移后的回复力; 在未插入该插座结构时,该阻抗组件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分别与该外壳结构及该接触套筒导电性接触,使该阻抗组件形成终端作用以阻绝外界电磁波干扰;当该插座结构插入时,移动该前绝缘部及该接触套筒以产生位移,使得该阻抗组件的第一端部或第二端部的导电性接触分离,不具有终端作用。
【文档编号】H01R24/44GK205680895SQ201620422331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5月11日 公开号201620422331.9, CN 201620422331, CN 205680895 U, CN 205680895U, CN-U-205680895, CN201620422331, CN201620422331.9, CN205680895 U, CN205680895U
【发明人】钱绍诚
【申请人】昆山史密斯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