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片、音圈马达及相机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35753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弹片、音圈马达及相机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弹片、一种具有该弹片的音圈马达及一个具有该音圈马达的相机模组。
背景技术
音圈马达具有体积小、用电量少及价格低廉等优点,适合作为电子产品(如数码相机、手机、数码摄像机等)中的致动器(请参见Design ofa voice coil motorused in the focusing system of a digital video camera, Magnetics, IEEE Transactionson Volume 41,Issue 10,Oct. 2005 Page(s) :3979-3981)。现有音圈马达一般具有一个两端开口的固定组件、一个活动地收容在固定组件内的活动组件及两个分别位于固定组件两端的弹片。音圈马达的弹片常常通过点胶的方法与相机模组内的承载基板电性相连。具体地,先将导电胶设于承载基板上,然后将弹片的导接端子插入导电胶。然而,导接端子与导电胶相接触的面积较少,从而不但导致导接端子与导电胶的接触电阻较大,而且使得导接端子与导电胶之间的电性连接也较不稳定,进而导致音圈马达的驱动效率较低,自动对焦过程也较不稳定,整个相机模组的效率也较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与承载基板结合性较佳的弹片、一种具有该弹片的音圈马达及一个具有该音圈马达的相机模组实为必要。一种弹片具有一个平板及与所述平板相连的导接端子。所述平板的中央设置有一通孔。所述平板具有围绕所述通孔的外框、内框及至少两个位于所述外框与所述内框之间的弹力部。所述导接端子远离所述平板的端部设有至少一个通孔或者凹槽。一种音圈马达,其包括一个两端开口的固定组件、一个两端开口的活动组件、一个弹片及一个位于所述固定组件一端的承载基底。所述活动组件活动地收容于所述固定组件内。所述弹片具有一个平板及与所述平板相连的导接端子。所述平板的中央设置有一通孔。 所述平板具有围绕所述通孔的外框、内框及至少两个位于所述外框与所述内框之间的弹力部。所述导接端子远离所述平板的端部设有至少一个通孔或者凹槽。所述弹片的内框及外框分别固接于所述活动组件及固定组件的一端,且所述导接端子设有通孔或凹槽的端部通过导电胶与所述承载基板电性相连。—种相机模组,所述相机模组包括至少一个镜片、影像感测器及一个收容所述镜片的音圈马达。所述影像感测器用于感测穿过所述镜片的光线以形成影像。所述音圈马达包括一个两端开口的固定组件、一个两端开口的活动组件、一个弹片及一个位于所述固定组件一端的承载基底。所述活动装筒用于收容所述至少一个镜片,且所述活动组件活动地收容于所述固定组件内。所述弹片具有一个平板及与所述平板相连的导接端子。所述平板的中央设置有一通孔。所述平板具有围绕所述通孔的外框、内框及至少两个位于所述外框与所述内框之间的弹力部。所述导接端子远离所述平板的端部设有至少一个通孔或者凹槽。所述弹片的内框及外框分别固接于所述活动组件及固定组件的一端,且所述导接端子设有通孔或凹槽的端部通过导电胶与所述承载基板电性相连。所述承载基底承载所述影像感测器,且与所述影像感测器电性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弹片的导接端子远离其平板的端部设有至少一个通孔或者凹槽,使得其插入设在承载基板上的导电胶时,导接端子与导电胶相接触的面积较大,从而不但可以减小导接端子与导电胶的接触电阻,而且使得导接端子与导电胶之间的电性连接也较稳定,进而具有该弹片的导致音圈马达的驱动效率较高,自动对焦过程也较稳定,具有该音圈马达的整个相机模组的效率也较高。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机模组的示意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弹片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弹片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相机模组100
镜片10
影像感测器20
音圈马达30
固定组件301
固定架3011
磁铁3013
第一容置腔3015
棱3017
第一定位单元3019
活动组件303
活动装筒3031
线圈3033
第二容置腔3035
第二定位柱3037
弹片305,307,305a,305b
平板3051、3051a、3051b
导接端子3052,3072,3052a,3052b
通孔3053,3059
凹槽3059a,3059b
外框3054,3074
内框3055,3075
弹力部3056
定位孔3057
凹口3058
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承载基板承载面导电垫
3061
3062 309 3091
3092,309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其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相机模组100,其包括一个镜筒(图未示)、收容于镜筒内的镜片10、影像感测器20及音圈马达30。影像感测器20用于感测穿过镜片10的光线以形成影像。当然,镜片10的个数也可以为多个,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的一个。音圈马达30包括一个两端开口的固定组件301、一个两端开口的活动组件303、两个分别位于固定组件301的两端的弹片305及307及一个位于固定组件301底部的承载基板 309。固定组件301具有一个固定架3011及四块装设于固定架3011中的磁铁3013。本实施例中该固定架3011是一个呈正方体筒状的架体,其定义四个方形侧壁、一个方形的顶面和一个方形的底面。固定架3011的四个方形侧壁围成一个第一容置腔3015, 第一容置腔3015用来收容活动组件303。每两个侧壁的相交处形成一条棱3017。固定架 3011的四条棱3017分别从底面向外延伸形成四个第一定位单元3019。固定架3011的四条棱3017还分别从顶面向外延伸形成四个第一定位单元3019。第一定位单元3019延伸的方向平行于固定架3011中心轴的方向。顶面的四个第一定位单元3019用来将弹片305定位并固定于固定架3011。底面的四个第一定位单元3019用于将另一弹片307定位并固定于固定架3011。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单元3019为定位柱。当然,第一定位单元3019也可以为定位孔,第一定位单元3019的个数也可以为两个、三个或更多个。可以理解,第一定位单元3019也可单独成型,再通过胶合粘结、螺接等其他固接方法与固定架3011固接为一体。同样还可以理解,固定架3011也可以不设有第一定位单元 3019。活动组件303活动地装设于固定组件301的第一容置腔3015中。活动组件303 具有一个活动装筒3031及绕于活动装筒3031外壁的线圈3033。活动装筒3031为方形结构,其具有大致呈圆形的第二容置腔3035。第二容置腔 3035用来收容镜筒。第二容置腔3035的沿平行于活动装筒3031的中心轴方向延伸形成八个第二定位柱3037。八个第二定位柱3037中,四个均勻分布于活动装筒3031的顶部,四个均勻分布于活动装筒3031的底部,用来与弹片305及307定位及固定。可以理解,第二定位柱3037也可单独成型,再通过胶合粘结、螺接等其他固接方法与活动装筒3031固接为一体。弹片305具有一个方形平板3051及一个与平板3051相连的导接端子3052。平板3051的几何中心开设有一通孔3053。通孔3053使得穿过镜片10的光线能通过弹片305。平板3051具有一个围绕通孔3053且远离通孔3053的外框30 、一个围绕通孔3053且靠近通孔3053的内框3055及四个位于外框30M及内框3055之间的弹力部 3056。当然,外框30 及内框3055之间也可以仅设两个弹力部3056。外框30M为方形结构,其具有四个与第一定位单元3019配合使用的定位孔3057。 定位孔3057与第一定位单元3019相配合将弹片305与固定架3011定位。当然,外框30M的形状也可以为圆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或六侧边形等其它几何形状。内框3055开设有四个开口朝向通孔3053且与通孔3053连通的凹口 3058。凹口 3058与第二定位柱3037相配合将弹片305与活动装筒3031定位。为了使得弹片305与活动装筒3031固定地更牢,也可以在凹口 3058与第二定位柱3037之间点胶。当然,凹口 3058也可以替代为不与通孔3053连通的孔。导接端子3052远离平板3051的端部设有两个通孔3059,以便于将导接端子3052 通过导电胶(图未示)与承载基板309电性相连时,增加导接端子3052与导电胶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不但可以减小导接端子3052与导电胶之间的接触电阻,而且还可以使得导接端子3052与导电胶之间的电性连接也较稳定。本实施例中,导接端子3052呈L形,其具有与平板3051的外框30M直接相连的第一连接部3061及与第一连接部3061相垂直的第二连接部3062。两个通孔3059设于第二连接部3062,且呈圆形。当然,导接端子3052也可以没有第二连接部3062。此时,两个通孔3059设于第一连接部3061远离平板3051的端部。当然,通孔3059的个数也可以为一个、三个、四个或更多个,不限于本实施例。当然,多个通孔3059也可以均勻地分布于第二连接部3062上。弹片307与弹片305基本上相同,其具有外框3074、内框3075及导接端子3072, 不同之处在于弹片307的导接端子3072较弹片305的导接端子3052短。当然,音圈马达30也可以只有一个弹片305或者307。承载基板309固设于固定架3011的底部,其具有一个朝向固定架3011的承载面 3091及设于承载面3091上的两个导电垫3092及3093。承载面3091用于承载设于其上且与其电性相连的影像感测器20及固定架3011。两个导电垫3092及3093分别通过导电胶与两个导接端子3052及3072电性相连。组装音圈马达30时,可先具有镜片10的镜筒组入活动装筒3031,而后将具有镜筒的活动装筒3031放入固定架3011,再将固定架3011的两端分别与弹片305及307定位及固定,以使该固定架3011与弹片305及307的外框30M及3074固接为一体,再将活动装筒3031与弹片305及307的内框3055及3075固接为一体,最后将弹片305及307的导接端子3052及3072分别通过导电胶与两个导电垫3092及3093相连。将线圈3033与通过导接端子3052及3072与外部电路连通,使线圈3033内有电流流动,而通有电流的线圈3033在固定组件301产生的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带动活动装筒3031沿其中心轴方向移动,当线圈3033内没有电流流动时,弹片305及307中的弹性回复力带动活动装筒3031回到初始位置。由于导接端子3052及3072的端部具有通孔,不但可以减小导接端子3052及3072 与导电胶之间的接触电阻,而且还可以使得导接端子3052及3072与导电胶之间的电性连
6接也较稳定,进而具有弹片305及307音圈马达30的驱动效率较高,自动对焦过程也较稳定,具有音圈马达30的整个相机模组100的效率也较高。请参阅图2,其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的弹片30fe。弹片30 与弹片305基本上相同,具有平板3051a及导接端子3052a,不同之处在于导接端子305 远离平板3051a 的端部设有多个凹槽3059a。多个凹槽3059a共同形成一个方形波图样。当然,多个凹槽 3059a也可以形成锯齿波图样。请参阅图3,其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的弹片30恥。弹片30 与弹片30 基本上相同,具有平板3051b及导接端子3052b,不同之处在于导接端子3052b远离平板3051b 的端部设有一个V形凹槽3059b。当然,凹槽3059b也可以为方形槽、U形槽、梯形槽或者其他形状的凹槽。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发明精神内做其它变化。故,这些依据本发明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弹片,所述弹片具有一个平板及与所述平板相连的导接端子,所述平板的中央设置有一通孔,所述平板具有围绕所述通孔的外框、内框及至少两个位于所述外框与所述内框之间的弹力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接端子远离所述平板的端部设有至少一个通孔或者凹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接端子呈L型,其具有第一连接部及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垂直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平板直接相连,所述至少一个通孔或者凹槽设于第二连接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通孔为多个通孔,且均勻分布在所述导接端子远离平板的端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为方形槽、V形槽、U形槽或者梯形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凹槽为多个凹槽,且共同形成方形波图样或锯齿波图样。
6.一种音圈马达,其包括一个两端开口的固定组件、一个两端开口的活动组件及一个位于所述固定组件一端的承载基底,所述活动组件活动地收容于所述固定组件内,其特征在于所述音圈马达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弹片,所述弹片的内框及外框分别固接于所述活动组件及固定组件的一端,且所述导接端子设有通孔或凹槽的端部通过导电胶与所述承载基板电性相连。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基板设有导电垫,所述导接端子设有通孔或凹槽的端部通过导电胶与所述导电垫电性相连。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的个数为两个,且所述两个弹片分别设于所述固定组件的两端,两个所述弹片的导接端子的设有通孔或者凹槽的端部分别通过导电胶与所述承载基板电性相连。
9.一种相机模组,所述相机模组包括至少一个镜片及影像感测器,所述影像感测器用于感测穿过所述镜片的光线以形成影像,其特征在于所述相机模组进一步包括一种音圈马达,所述音圈马达包括一个两端开口的固定组件、一个两端开口的活动组件、一个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弹片及一个位于所述固定组件一端的承载基底,所述活动组件活动地收容于所述固定组件内,所述弹片的内框及外框分别固接于所述活动组件及固定组件的一端,且所述导接端子设有通孔或凹槽的端部通过导电胶与所述承载基板电性相连, 所述至少一个镜片收容于所述活动装筒内,所述影像感测器设于所述音圈马达的承载基板上,且与所述承载基板电性相连。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相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基板设有导电垫,所述导接端子设有通孔或凹槽的端部通过导电胶与所述导电垫电性相连。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弹片,所述弹片具有一个平板及与所述平板相连的导接端子。所述平板的中央设置有一通孔。所述平板具有围绕所述通孔的外框、内框及至少两个位于所述外框与所述内框之间的弹力部。所述导接端子远离所述平板的端部设有至少一个通孔或者凹槽。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该弹片的音圈马达及具有该音圈马达的相机模组。
文档编号H02K33/18GK102214982SQ201010143638
公开日2011年10月12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9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9日
发明者丘祺纬, 辜炳翰 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