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11167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已知一种Combo系统(SAE J2847/2或IEC 61851-23)作为快速充电的标准。该Combo系统的DC充电连接器包括通信部和DC充电端子部,DC充电端子部包括用于DC充电的2针端子。注意,通信部具有与AC充电连接器(SAE J1772或IEC 62169-2Type2)相同的形状。

与该Combo系统的充电连接器相对应的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包括与通信部相对应的第一连接部和与DC充电端子部的2针端子相对应的第二连接部。

当该Combo系统的DC充电连接器与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连接时,通信部插入到第一连接部中,且DC充电端子部插入到第二连接部中。当AC连接器被连接时,AC连接器插入到第一连接部中,且第二连接部露出。

通常,在包括两个连接部的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中,提出了用于在连接器与一个连接部连接时阻止另一连接部在外部露出的各种结构。

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13-212001(JP 2013-212001 A)中记载的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包括:与快速充电连接器连接的快速充电连接部;与普通充电连接器连接的家用连接部;和在一个充电连接器被连接时阻止另一充电连接器连接的连接阻止部。

该连接阻止部包括:设置在连接部的背面侧的摇动部;设置在摇动部的一端侧并且设置在快速充电连接部的背面侧的第一可动部;和设置在摇动部的另一端侧并且设置在家用连接部的背面侧的第二可动部。第一可动 部包括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可动部的末端部中以便位于快速充电连接部周围的突出部和将突出部偏压成被闭塞的弹簧。

第二可动部包括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二可动部的末端部中以便位于家用连接部周围的突出部和将突出部偏压成被闭塞的弹簧。

当快速充电连接器与快速充电连接部连接时,快速充电连接器推动第一可动部,而当第一可动部被推动时,摇动部转动,使得第二可动部被向上推动。当第二可动部被向上推动时,设置在第二可动部的末端部中的突出部由于弹簧的偏压力而闭塞家用连接部的开口。

类似地,当普通充电连接器与家用连接部连接时,普通充电连接器推动第二可动部。当第二可动部被推动时,摇动部转动,使得第一可动部被向上推动。当第一可动部被向上推动时,设置在第一可动部中的突出部由于弹簧的偏压力而闭塞快速充电连接部。

在JP 2013-212001 A中记载的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中,各突出部由于弹簧的偏压力而闭塞各连接部。因此,即使在快速充电连接器与快速充电连接部连接以使得家用连接部被突出部闭塞的状态下,例如,突出部也能克服弹簧的偏压力而被打开。

此外,发明人已研究了JP 2013-212001 A中记载的结构应用于Combo系统的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的情况。

更具体地,发明人已研究了第一可动部位于Combo系统的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的第一连接部中且第二可动部位于其第二连接部中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当AC充电连接器与Combo系统的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的第一连接部连接时,第二连接部被突出部闭塞。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突出部也能克服弹簧的偏压力而被打开。

此外,当Combo系统的DC充电连接器与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连接时,DC充电连接器的DC充电端子部推动第二可动部,使得第一可动部比第一连接器更突出。这导致DC充电连接器的通信部不能插入到第一连接器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该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并且构造成使得要插入到第一连接部中的第一充电连接器或要插入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中的第二充电连接器与其连接,并且该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构造成使得各充电连接器能与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成功连接,并且当第一充电连接器被连接时,第二连接部能被成功闭塞。

此外,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该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构造成使得相应的充电连接器能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连接,并且当充电连接器与连接部的其中一个连接时,用于另一个连接部的盖能被成功闭塞。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包括: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连接器连接部,所述连接器连接部构造成使得要插入到所述第一连接部中的第一充电连接器或要插入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第二充电连接器与其连接;盖,所述盖设置成能在所述第二连接部被闭塞的闭塞位置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开放以使得所述第二充电连接器能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开放位置之间移动;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构造成向所述盖施加偏压力以使得所述盖位于所述闭塞位置与所述开放位置之间的初始位置处;和挤压部件,所述挤压部件构造成伴随所述第一充电连接器向所述连接器连接部中的插入而移动,以便挤压位于所述初始位置处的所述盖以使得所述盖移动到所述闭塞位置。当所述第一充电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时,所述挤压部件支承所述盖以使得所述盖被维持处于所述闭塞位置。

根据该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当第一充电连接器被插入时,挤压部件使盖移动到闭塞位置。据此,当第一充电连接器被连接时,可以抑制第二连接部在外部露出。此外,当第二充电连接器被插入时,第二充电连接器能通过在盖位于开放位置的状态下插入第二充电连接器来与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连接。此外,在第一充电连接器与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状态下,挤压 部件挤压盖以使得盖被维持处于闭塞位置。因此,即使外力施加至盖,也可以抑制盖被打开。

已伴随所述第二充电连接器的插入而移动的所述挤压部件和位于所述开放位置处的所述盖可优选地定位成彼此隔离开。

根据上述构型,当第二充电连接器被插入时,盖位于开放位置处。因此,在第二充电连接器被插入的情况下,即使挤压部件移动,挤压部件也不会与盖相接触,由此使得可以抑制盖朝闭塞位置移动。结果,可以抑制盖干涉第二充电连接器。

所述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优选地还可包括:臂部,所述臂部设置在所述连接器连接部的背面侧,所述背面侧位于所述连接器连接部的正面侧的相反侧,所述第一充电连接器或所述第二充电连接器插入到所述正面侧;支承部,所述支承部构造成将所述臂部支承成使得所述臂部摇动;和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在所述臂部中设置成从所述臂部突出以使得所述突出部从所述连接器连接部的所述背面侧朝所述正面侧突出。所述挤压部件可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设置在所述突出部的相反侧。所述突出部可设置在所述突出部被要插入到所述连接器连接部中的所述第一充电连接器或所述第二充电连接器挤压的位置处。所述臂部可构造成在所述突出部被所述第一充电连接器或所述第二充电连接器挤压时转动,使得所述挤压部件沿从所述背面侧朝所述正面侧的方向移动。所述挤压部件可构造成沿从所述背面侧朝所述正面侧的方向移动以便挤压位于所述初始位置处的所述盖。

根据上述构型,位于闭塞位置处的盖由插入到连接器连接部中的充电连接器经由挤压部件、臂部和突出部支承。据此,即使外力施加至位于闭塞位置处的盖,只要充电连接器插入到连接器连接部中就可以抑制盖被打开。

所述盖可优选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下端侧;并且位于所述初始位置处的所述盖可处于其上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隔离开的状态下。

根据上述构型,盖的上端部是打开的。因此,当第二充电连接器插入 时,使用者能容易地打开盖。

所述盖可优选包括支承所述第二充电连接器的侧面的支承壁。根据上述构型,第二充电连接器能容易地插入。

所述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优选地还可包括:检测部,所述检测部配置成检测所述第一充电连接器或所述第二充电连接器被插入到所述连接器连接部中;和致动器,所述致动器构造成使所述挤压部件移动。所述连接器连接部可包括正面和位于所述正面的相反侧的背面,所述第一充电连接器或所述第二充电连接器插入到所述正面中。所述致动器可构造成在所述第一充电连接器或所述第二充电连接器被插入时使所述挤压部件从所述背面侧朝所述正面侧移动。

根据上述构型,来自致动器的驱动力经由挤压部件传递到位于闭塞位置处的盖,并且即使外力施加至位于闭塞位置处的盖,也可以抑制盖被打开。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包括:连接器连接部,所述连接器连接部包括与第一充电连接器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与第二充电连接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盖,所述第二连接部盖设置成能在所述第二连接部被闭塞的闭塞位置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开放以使得所述第二充电连接器能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开放位置之间移动;第二盖弹性部件,所述第二盖弹性部件构造成向所述第二连接部盖施加偏压力,以使得所述第二连接部盖位于所述闭塞位置与所述开放位置之间的初始位置处;和第二盖挤压部件,所述第二盖挤压部件构造成伴随所述第一充电连接器向所述第一连接部中的插入而移动,以便挤压位于所述初始位置处的所述第二连接部盖以使得所述第二连接部盖移动到所述闭塞位置。所述第二盖挤压部件构造成使得,当所述第一充电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时,所述第二盖挤压部件支承所述第二连接部盖以使得位于所述闭塞位置处的所述第二连接部盖被维持处于所述闭塞位置。

根据上述构型,当第一充电连接器与第一连接部连接时,第二连接部盖闭塞第二连接部。此外,由于第二盖挤压部件支承位于闭塞位置处的第 二连接部盖,所以即使外力施加至第二连接部盖,也可以抑制第二连接部盖被打开。

所述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优选地还可包括:第一连接部盖,所述第一连接部盖设置成能在所述第一连接部被闭塞的闭塞位置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开放以使得所述第一充电连接器能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开放位置之间移动;第一盖弹性部件,所述第一盖弹性部件构造成向所述第一连接部盖施加偏压力,以使得所述第一连接部盖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盖的所述闭塞位置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盖的所述开放位置之间的初始位置处;和第一盖挤压部件,所述第一盖挤压部件构造成伴随所述第二充电连接器向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插入而移动,以便挤压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盖的所述初始位置处的所述第一连接部盖以使得所述第一连接部盖移动到所述第一连接部盖的所述闭塞位置。当所述第二充电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时,所述第一盖挤压部件可支承所述第一连接部盖以使得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盖的所述闭塞位置处的所述第一连接部盖被维持处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盖的所述闭塞位置。

根据上述构型,当第二充电连接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时,第一连接部盖闭塞第一连接部。此外,由于第一盖挤压部件支承第一连接部使其位于闭塞位置处,所以即使外力施加至第一连接部盖,也可以抑制第一连接部盖被打开。

按照根据本发明的各方面的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可以将充电连接器与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成功连接,并且当第一充电连接器被连接时,第二连接部能被成功地闭塞。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在附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要素,并且其中:

图1是示出车辆1的系统构型的框图;

图2是车辆1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的透视图;

图4是示出连接器连接部35的正视图;

图5是不带盖37等的连接部40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盖36的打开/关闭状态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DC充电连接器30的透视图;

图8是示出AC充电连接器31的透视图;

图9是示出AC充电连接器31插入到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中之前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AC充电连接器31开始插入到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中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AC充电连接器31向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中的插入完成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2是示出DC充电连接器30插入到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中之前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3是示出盖36开始被DC充电连接器30打开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盖36被DC充电连接器30打开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5是示出DC充电连接器30开始插入到连接部40中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6是示出DC充电连接器30向连接部40中的插入完成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7是示出闭塞连接器连接部35的连接部41的盖36A的改型的透视图;

图18是示意性地示出连接器连接部35的改型的侧视图;

图19是示出DC充电连接器30的改型的透视图;

图20是示出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150的正视图;

图21是从上方看去时的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150的俯视图;

图22是从图21省略了盖挤压机构181时的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150的俯视图;

图23是示出各盖的开闭状态的俯视图;

图24是示出盖170被AC充电连接器175打开至开放位置211的状态俯视图;

图25是示出AC充电连接器175与连接部153连接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6是示出盖171被DC充电连接器176打开至开放位置213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7是示出DC充电连接器176与连接部152连接的状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照图1至19,以下说明包括根据实施例1的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的车辆。

车辆1包括:产生用于车轮组件16的驱动力的HV系统2;使用外部电力对电池9充电的充电系统3;和控制HV系统2、充电系统3等的ECU 4。

HV系统2包括电池9、与电池9连接的系统主继电器10、PCU(电力控制单元)11、与PCU 11连接的旋转电机12和旋转电机13、动力分割机构14以及发动机15。

充电系统3包括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充电器21、AC充电继电器22、DC充电继电器23、电压传感器24、上拉电源25、电阻器26和电压传感器27。DC充电连接器30或AC充电连接器31与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连接。

充电器21经由电力线PL1和电力线PL2与电池9连接。AC充电继电器22设置在电力线PL1、PL2中。充电器21经由电力线PL3和电力线PL4与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连接。

DC充电继电器23设置在从电力线PL1、PL2分支的电力线PL5、PL6中,电力线PL5、PL6与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连接。电压传感器27与位于DC充电继电器23和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之间的电力线PL5、PL6连接。

预定电压被施加至上拉电源25,电阻器26设置在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与上拉电源25之间。注意,上拉电源25与电阻器26的一端连接,与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连接的信号线SL与电阻器26的另一端连接。电压传感器24测量电阻器26和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之间的信号线SL的电压。注意,接地线GL与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连接。

图2是车辆1的侧视图。如图2所示,盖33设置在车辆1的侧面32上,当盖33被打开时,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向外部开放。

图3是示出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的透视图。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包括基板34、设置成从基板34的正面突出的连接器连接部35、盖36、盖37、锁定盖37的阻挡件38、阻挡件39和弹性部件56。

连接器连接部35包括具有多个端子孔的连接部40、设置在连接部40下方并具有多个端子孔的连接部41、以及设置成包围连接部40和连接部41的引导壁42。阻挡件39设置在引导壁42的上端中。

图4是示出连接器连接部35的正视图。连接部40包括具有多个端子孔43a至43e的柱状本体部44、设置在端子孔43a中的电力端子45、设置在端子孔43b中的电力端子46、设置在端子孔43c中的接地端子47、设置在端子孔43d中的信号端子48、和设置在端子孔43e中的信号端子49。注意,电力端子45与电力线PL3连接,电力端子46与电力线PL4连接。

连接部41设置在连接部40下方。连接部41包括具有多个端子孔50a、50b的柱状本体部51、设置在端子孔50a中的电力端子52、和设置在端子孔50b中的电力端子53。注意,电力端子52与电力线PL5连接,电力端子53与电力线PL6连接。

引导壁42包括设置成经由间隔包围本体部44的壁60、设置成经由间隔包围本体部51的壁61、和将壁60与壁61联接的联接部62。

在壁60与本体部44之间形成有沟槽63,在壁61与本体部51之间形成有沟槽64。沟槽63和沟槽64经由形成在联接部62中的联接沟槽65彼此连通。

在图3中,盖36设置在连接部41的下端侧并且可转动地安装于壁61 的下端。注意,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盖36位于开放位置,在该开放位置后述DC充电连接器30能与连接部41连接。

盖36包括盖本体57和在盖本体57的端部中形成为相对于盖本体57弯曲的弯曲部58。盖本体57设置有突出部55a、55b,突出部55a、55b可转动地安装于形成在壁61的下端中的支承部54a、54b。

盖36的盖本体57能围绕支承部54a、54b转动以便闭塞连接部41。更具体地,盖36的盖本体57能闭塞壁61的开口,以便防止DC充电连接器30与连接部41连接。

弹性部件56向盖36施加偏压力以使得盖36的姿势被维持在预定姿势。注意,稍后将详细描述盖36的姿势。

图5是不带盖37等的连接部40的侧视图。如图5所示,DC充电连接器30或AC充电连接器31从连接器连接部35的正面66侧插入到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中。

基板34具有从背面到达正面的通孔68和位于连接器连接部35下方的通孔69。通孔68与联接沟槽65连通。

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包括设置在连接器连接部35的背面67侧的盖挤压机构70。盖挤压机构70包括设置在背面67侧的臂部71、以摇动方式支承臂部71的支承部件72、设置在臂部71的上端侧的突出销73、将突出销73以可转动方式安装在臂部71上的铰链74、设置在臂部71的下端部中的挤压部件75、和以可转动方式关于臂部71支承挤压部件75的铰链76。注意,挤压部件75以支承部件72为基准位于突出销73的相反侧。

突出销73经由通孔68进入联接沟槽65。挤压部件75经由通孔69贯穿基板34。

图6是示出了盖36的开闭状态的侧视图。在图6中,附图标记“77”表示盖36闭塞连接部41的闭塞位置。附图标记“78”表示盖36使连接部41向外部开放的开放位置。附图标记“79”表示在除了来自弹性部件56的偏压力之外无外力施加至盖36时盖36所位于的初始位置。

因此,盖36设置成可在闭塞位置77与开放位置78之间移动,且盖 36的初始位置79位于闭塞位置77与开放位置78之间。注意,在图6所示的示例中,初始位置79是更接近闭塞位置77而不是更接近开放位置78的位置。由于盖36被支承在连接部41的下端侧,所以当盖36位于初始位置79处时,盖36的上端侧与连接部41隔离开。注意,在除了来自弹性部件56的偏压力之外无外力施加至盖36时,弹性部件56向盖36施加偏压力以使得盖36位于初始位置79处。

图7是示出DC充电连接器30的透视图。如图7所示,DC充电连接器30包括连接器外壳95、设置在连接器外壳95的末端部中的引导壁90、连接部91、连接部92、爪部93、设置在连接器外壳95的顶面上的操作部94、和设置在连接器外壳95内的电阻器96。

操作部94是由使用者操作的部件。当操作部94被使用者推压时,例如,爪部93跳起,使得爪部93能被钩挂在图3所示的阻挡件39上。

引导壁90包括包围多个端子的筒部87、包围多个端子的筒部88、和将筒部87与筒部88联接的联接部89。连接部91包括向前方开口的所述筒部87,以及设置在筒部87内的端子80、端子81、接地端子82、信号端子83和信号端子84。电阻器96的一端与接地端子82连接,电阻器96的另一端与信号端子84连接。

连接部92包括向前方开口的所述筒部88,以及设置在筒部88内的DC电力端子85和DC电力端子86。电力线97与DC电力端子85连接,电力线98与DC电力端子86连接。注意,电力线97、98与DC电源连接。

当DC充电连接器30与图3和4所示的连接器连接部35连接时,连接部91与连接部40连接,连接部92与连接部41连接。

当连接部91与连接部40连接时,端子80与电力端子45连接且端子81与电力端子46连接。接地端子82与接地端子47连接。信号端子83与信号端子48连接,信号端子84与信号端子49连接。

当信号端子84与信号端子49连接且接地端子82与接地端子47连接时,在图1中,电阻器96的一端与接地线GL连接,电阻器96的另一端与信号线SL连接。

在图7中,当连接部92与图4所示的连接部41连接时,DC电力端子85与电力端子52连接,DC电力端子86与电力端子53连接。据此,在图1中,电力线97与电力线PL5连接,电力线98与电力线PL6连接。

此外,当图7所示的DC充电连接器30与图4所示的连接器连接部35连接时,筒部87进入沟槽63,筒部88进入沟槽64。然后,联接部89进入联接沟槽65。当联接部89进入联接沟槽65时,位于联接沟槽65内的突出销73被联接部89挤压。

图8是示出AC充电连接器31的透视图。如图8所示,AC充电连接器31包括外壳本体100、设置在外壳本体100的末端面上的连接部101、引导壁102、爪部103、设置在外壳本体100的顶面上的操作部112、和设置在外壳本体100内的电阻器104。

引导壁102包括包围多个端子并向前方开口的筒部110和设置在筒部110的下端中的突出部111。

连接部101包括所述筒部110、AC电力端子105、AC电力端子106、接地端子107、信号端子108和设置在筒部110内的信号端子109。

电阻器104的一端与接地端子107连接,电阻器104的另一端与信号端子109连接。电力线113与AC电力端子105连接,电力线114与AC电力端子106连接。

当AC充电连接器31与图3和图4所示的连接部40连接时,AC电力端子105与电力端子45连接,AC电力端子106与电力端子46连接。接地端子107与接地端子47连接。信号端子108与信号端子48连接,信号端子109与信号端子49连接。

当接地端子107与接地端子47连接且信号端子109与信号端子49连接时,在图1中,电阻器104的一端与信号线SL连接,电阻器104的另一端与接地线GL连接。

当AC电力端子105与电力端子45连接且AC电力端子106与电力端子46连接时,电力线113与电力线PL3连接,电力线114与电力线PL4连接。

此外,当连接部101与连接部40连接时,筒部110插入到沟槽63内,突出部111插入到联接沟槽65内。据此,位于联接沟槽65内的突出销73被突出部111挤压。

注意,AC充电连接器31不包括要与图4和图3所示的连接部41连接的部件。

当AC充电连接器31与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连接时,连接部41在外部露出。如果DC充电继电器23的两电极被焊接,则电压施加至电力端子52和电力端子53。

鉴于此,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1(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中,在AC充电连接器31与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连接的情况下,连接部41由盖36闭塞。此外,在盖36闭塞的状态下即使外力由于使用者的错误操作而施加至盖36,也抑制了盖36被打开。此外,当DC充电连接器30与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连接时,盖36能位于开放位置处,使得DC充电连接器30能被很好地连接。

接下来将参照图9等详细说明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的作用和效果。

图9至11是示出了在AC充电连接器31与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连接时的操作例程。在图9所示的状态下,图3所示的盖37打开,AC充电连接器31的连接部101与连接部40隔离开。

因此,突出销73未被连接部101挤压,除了来自弹性部件56的偏压力之外无外力施加至盖36。

随后,如图10所示,当连接部101部分地插入到连接器连接部35中时,连接部101开始挤压突出销73。伴随连接部101的插入,突出销73沿从正面66侧朝背面67侧的方向移动。

当突出销73如上所述移动时,臂部71围绕支承部件72转动。当臂部71转动时,臂部71的上端部与基板34隔离开,臂部71的下端部接近基板34。

当臂部71的下端部接近基板34时,安装在臂部71的下端侧的挤压部件75沿从连接器连接部35的背面67侧朝正面66侧的方向移动。

当挤压部件75如上所述移动时,挤压部件75的末端部接近盖36的弯曲部58的端部。

当连接部101的插入长度达到预定长度时,挤压部件75的末端部与弯曲部58的端部相接触。

当连接部101进一步插入时,挤压部件75伴随该插入而挤压盖36,使得盖36转动。据此,图10所示的盖36从图9所示的初始位置79转动到闭塞位置。

图11示出AC充电连接器31向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中的插入完成且AC充电连接器31与连接部40连接的状态。如图11所示,在AC充电连接器31与连接部40连接的状态下,爪部103由阻挡件39锁定。在AC充电连接器31如此与连接部40连接的状态下,即使外力施加至AC充电连接器31,也抑制了AC充电连接器31从连接部40移走。在AC充电连接器31与连接部40连接的状态下,盖36位于闭塞位置77处,使得连接部41由盖36闭塞。

这里,在图11所示的状态下,盖36被挤压部件75挤压,且挤压部件75由AC充电连接器31经臂部71和突出销73支承。因此,只要AC充电连接器31与连接部40连接,则即使外力施加至盖36,也可以抑制盖36被打开。

特别地,在图11所示的示例中,在连接部101的插入完成的状态下,爪部103与阻挡件39接合。因此,在图11所示的状态下即使外力施加至盖36,也抑制了连接部101移动,由此可以抑制盖36被打开。

据此,在使用者将AC充电连接器31与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连接的过程中,盖36闭塞连接部41,由此可以抑制使用者的手等触碰连接部41。

这里,在图1中,当AC充电连接器31与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连接时,电阻器104与信号线SL和接地线GL连接。预定电压被施加至上拉电源25,当电阻器104如此被连接时,由电压传感器24检测出的电压变动。

此外,电阻器104的电阻值不同于电阻器96的电阻值,在DC充电连接器30被连接时由电压传感器24检测出的电压值不同于在AC充电连接器31被连接时由电压传感器24检测出的电压值。据此,ECU 4能检测是DC充电连接器30与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连接还是AC充电连接器31与其连接。

ECU 4在AC充电连接器31与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连接的状态下对AC充电继电器22进行焊接检查。

此时,如果DC充电继电器23的两电极被焊接,则来自电池9的电压被施加至图4所示的电力端子52、53。然而,如图11所示,盖36闭塞连接部41,从而抑制了被施加电压的电力端子52、53在外部露出。

接下来将利用图12至16说明DC充电连接器30与连接器连接部35连接的情况。

在图12所示的状态下,DC充电连接器30的连接部91、92与连接器连接部35隔离开。因此,盖36位于初始位置79处。由此,盖36的上端部与连接器连接部35的正面66隔离开。

参照图13,使用者利用DC充电连接器30向下挤压盖36。由于盖36被DC充电连接器30挤压,所以盖36从初始位置79稍微朝开放位置78转动。

参照图14,使用者使DC充电连接器30从图13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下移动,使得盖36朝开放位置78转动。

参照图15,盖36位于开放位置78处。然后,使用者将连接部91插入到连接部40中并且将连接部92插入到连接部41中。据此,突出销73从正面66侧朝背面67侧移动。

当突出销73如上所述移动时,臂部71转动。臂部71的上端部移动成与基板34分离,臂部71的下端部移动成接近基板34。据此,挤压部件75沿从背面67侧朝正面66侧的方向移动。

这里,位于开放位置78处的盖36和已移动到正面66侧的挤压部件75彼此隔离开。亦即,即使DC充电连接器30与连接部40和连接部41 连接,由于盖36预先位于开放位置处,所以盖36永远不会被挤压部件75挤压。结果,即使DC充电连接器30与连接器连接部35连接,也抑制了盖36朝闭塞位置77转动且盖36和DC充电连接器30彼此干涉这样的状况。

如图16所示,连接部91与连接部40连接,连接部92与连接部41连接。这里,在DC充电连接器30与连接部40和连接部41连接的状态下,爪部93由阻挡件39锁定。在DC充电连接器30如此与连接部40连接的状态下,即使外力施加至DC充电连接器30,也抑制了DC充电连接器30从连接部40移走。

在图1中,当DC充电连接器30与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连接时,电阻器96与信号线SL和接地线GL连接。当电阻器96被连接时,信号线SL的电压改变,使得电压传感器24在电阻器96被连接之后检测信号线SL的电压。ECU 4基于由电压传感器24检测出的电压值来检测DC充电连接器30是否与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连接。

当判定为DC充电连接器30被连接时,ECU 4接通DC充电继电器23。此后,直流电力从DC充电连接器30供给,且电力供给至电池9。

例如,在充电完成之后,ECU 4在DC充电连接器30被连接的状态下对DC充电继电器23进行焊接检查。此时,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的连接部40被DC充电连接器30的连接部91闭塞且连接部92被连接部41闭塞。因此,抑制了连接部40、41在焊接检查期间在外部露出。

图17是示出闭塞连接器连接部35的连接部41的盖36A的改型的透视图。如图17所示,盖36A包括盖本体57、弯曲部58和支承壁120、121。

支承壁120形成在盖本体57的一个侧边部中,支承壁121形成在盖本体57的另一侧边部中。参照图14至16,在DC充电连接器30位于盖36A上时,支承壁120和支承壁121支承DC充电连接器30的侧面。这使得容易在DC充电连接器30插入到连接器连接部35中时进行定位。

图18是示意性地示出连接器连接部35的改型的侧视图。注意,在图18中,与图5所示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具有与图5中的构成要素相 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可省略其说明。

图18所示的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A包括设置在联接沟槽65内的突出销73、在容许突出销73移动的同时检测突出销73的移动的检测传感器130、和移动挤压部件75的致动器131。

检测传感器130和致动器131位于连接器连接部35的背面67侧。

在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A中,当DC充电连接器30或AC充电连接器31插入到连接器连接部35中时,突出销73从正面66侧朝背面67侧移动。检测传感器130检测突出销73的移动。当检测到突出销73的移动时,ECU 4驱动致动器131。

致动器131移动挤压部件75以使得挤压部件75从背面67侧朝正面66侧移动。此时,在AC充电连接器31与连接器连接部35连接的情况下,挤压部件75挤压盖36以使得盖36移动到闭塞位置。

即使在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A中,致动器131也支承挤压部件75,且盖36由挤压部件75支承。据此,即使外力施加至位于闭塞位置77处的盖36,也可以抑制盖36被打开。

另一方面,在DC充电连接器30与连接器连接部35连接的情况下,盖36位于开放位置78处。因此,即使盖36移动,DC充电连接器30也不与盖36相接触。

注意,根据上述实施例的连接器连接部35、DC充电连接器30和AC充电连接器31,挤压部件75构造成在DC充电路连接器30与连接器连接部35连接和AC充电连接器31与连接器连接部35连接这两种情况中的任一种情况下移动。然而,这种构型不是必需的构型,挤压部件75可仅在DC充电连接器30被连接的情况下移动。

例如,在图19所示的DC充电连接器30A中,联接部89A的长度形成为比图8所示的突出部111的长度短。

当DC充电连接器30A与图5所示的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连接时,联接部89A不挤压突出销73。由此,挤压部件75在DC充电连接器30A被连接时不移动。另一方面,当AC充电连接器31与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 20连接时,挤压部件75移动。因此,盖36移动到闭塞位置77。

如此,挤压部件75可仅在AC充电连接器31与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20连接时移动。

(实施例2)参照图20至27,以下说明根据实施例2的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150。

图20是示出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150的正视图。如图20所示,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150包括基板151、设置在基板151的正面上的连接部152、和与连接部152间隔开地设置在基板151的正面上的连接部153。DC充电连接器与连接部152连接,AC充电连接器与连接部153连接。注意,在图20所示的示例中,CHAdeMO系统的DC充电连接器与连接部152连接。

连接部152包括:呈筒状形成的引导壁154;设置在引导壁154内的电力端子155、156;设置在引导壁154内的通信端子157、158;设置在引导壁154的上端部内的阻挡件159;和以可转动方式设置在引导壁154的侧面上的盖170。

连接部153包括:呈筒状形成的引导壁160、位于引导壁160内并具有多个端子孔的本体部161;设置在本体部161的端子孔中的电力端子162、163;设置在本体部161的端子孔中的接地端子164;设置在本体部161的端子孔中的信号端子165、166;设置在引导壁160的上端部中的阻挡件169;和以可转动方式设置在引导壁160的侧面上的盖171。

图21是从上方看去时的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150的俯视图。参照图21,DC充电连接器176从连接部152的正面173侧连接,AC充电连接器175从连接部153的正面174侧连接。

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150包括设置在盖170中的弹性部件188、设置在盖171中的弹性部件189、挤压设置在连接部153中的盖170的盖挤压机构180、和挤压设置在连接部152中的盖171的盖挤压机构181。盖挤压机构180和盖挤压机构181设置在连接部153、152各自的背面侧。

盖挤压机构180和盖挤压机构181设置成彼此上下层叠在上下方向上, 且盖挤压机构181设置在盖挤压机构180上方。

盖挤压机构181包括:设置在基板151的背面侧的臂部182;安装在基板151上以使得臂部182能摇动的支承部件183、设置在臂部182的一端上的突出销186;将突出销186安装在臂部182的一端上的铰链187;设置在臂部182的另一端中的挤压部件184;和将挤压部件184安装在臂部182的另一端上的铰链185。

突出销186贯穿形成在基板151中的通孔190以便突出到引导壁154内。挤压部件184贯穿形成在基板151中的通孔191以便从基板151的正面突出。

盖170以可转动方式设置在引导壁160的侧面上,且盖170包括盖本体194和在盖本体194的一端中设置成从盖本体194弯曲的弯曲部195。盖挤压机构181的挤压部件184设置在弯曲部195附近。

图22是从图21省略了盖挤压机构181时的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150的俯视图。如图22所示,盖挤压机构180包括:设置在基板151的背面侧的臂200;安装在基板151上以使得臂200能摇动的支承部件201、设置在臂200的一端中的挤压部件202;将挤压部件202安装在臂200的一端上的铰链203;设置在臂200的另一端中的突出销204;和将突出销204安装在臂200的另一端上的铰链205。

挤压部件202设置成贯穿形成在基板151中的通孔192并从基板151的正面突出。突出销204设置成贯穿形成在基板151中的通孔193并突出到引导壁160内。

盖171包括盖本体196和在盖本体196的端部中形成为从盖本体196的端部弯曲的弯曲部197。

挤压部件202位于弯曲部197附近。图23是示出各盖的开闭状态的俯视图。如图23所示,盖170在引导壁160的侧面上设置成使得盖170可在连接部153被闭塞的闭塞位置210与连接部153在外部开放的开放位置211之间移动。当盖170位于开放位置211处时,AC充电连接器175能与连接部153连接。弹性部件188向盖170施加偏压力以使得盖170位于初始 位置214处,初始位置214位于闭塞位置210与开放位置211之间。注意,优选的是初始位置214在闭塞位置210与开放位置211之间更接近闭塞位置210而不是更接近开放位置211。

盖171在引导壁154的侧面上设置成使得盖171可在连接部152被闭塞的闭塞位置212与连接部152在外部开放的开放位置213之间移动。当盖171位于开放位置213处时,DC充电连接器176能与连接部152连接。弹性部件189向盖171施加偏压力以使得盖171位于初始位置215处。

初始位置215位于闭塞位置212与开放位置213之间。注意,优选的是初始位置215更接近闭塞位置212而不是更接近开放位置213。

以下说明AC充电连接器175或DC充电连接器176与如上所述构成的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150连接的情况。

如图24所示,在AC充电连接器175被连接时,位于初始位置214处的盖170首先被AC充电连接器175推动而打开。然后,盖170位于开放位置211处。

随后,如图25所示,AC充电连接器175插入到连接部153中。当AC充电连接器175插入到连接部153中时,突出销204被AC充电连接器175推动。当突出销204被推动时,臂200转动,使得挤压部件202突出。更具体地,挤压部件202从基板151的背面侧朝正面侧突出。当挤压部件202如此突出时,挤压部件202的端部与盖171的端部相接触。

伴随AC充电连接器175的插入,挤压部件202挤压盖171。当AC充电连接器175与连接部153连接时,盖171位于闭塞位置212处。注意,AC充电连接器175与连接部153连接成使得设置在AC充电连接器175中的爪部由阻挡件159锁定。

如此,当AC充电连接器175与连接部153连接时,连接部152由盖171闭塞。据此,在AC充电连接器175被连接时,可以抑制DC充电连接器176被连接。

此外,在AC充电连接器175与连接部153连接的状态下,挤压部件202支承盖171以使得盖171保持位于闭塞位置212处。

即使外力施加至盖171,挤压部件202也由AC充电连接器175经由臂200和突出销204支承。由于AC充电连接器175被连接成使得AC充电连接器175的爪部由阻挡件159锁定,所以即使外力施加至盖171,也抑制了AC充电连接器175从连接部153脱落。

因此,在AC充电连接器175与连接部153连接的状态下,即使外力施加至盖171,也可以抑制盖171被打开。

接下来将说明DC充电连接器176与连接部152连接的情况。首先,如图26所示,盖171被DC充电连接器176推动而打开,以便使盖171转动到打开位置213。

随后,如图27所示,DC充电连接器176插入到连接部152中。当DC充电连接器176插入到连接部152中时,DC充电连接器176挤压突出销186。当突出销186被挤压时,臂部182转动。当臂部182转动时,挤压部件184沿从基板151的背面侧朝正面侧的方向突出,从而挤压盖170的端部。

然后,伴随DC充电连接器176的插入,挤压部件184使盖170朝闭塞位置210移动。如图27所示,当DC充电连接器176与连接部152连接时,盖170位于闭塞位置210处。注意,DC充电连接器176与连接部152连接成以使得设置在DC充电连接器176中的爪部由阻挡件169锁定。

这里,在DC充电连接器176与连接部152连接的状态下,挤压部件184挤压盖170以使得盖170保持位于闭塞位置210处。在DC充电连接器176与连接部152连接的状态下,即使外力施加至盖170,也可以抑制盖170被打开。

更具体地,挤压部件184由DC充电连接器176经由臂部182和突出销186支承。由于DC充电连接器176的爪部被阻挡件169锁定,所以即使外力施加至盖170,也抑制了DC充电连接器176从连接部152脱落。据此,挤压部件184挤压盖170的状态被维持,从而盖170保持位于闭塞位置210处。

如此,即使对于根据实施例2的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150,在各充电 连接器与各连接部连接的状态下,可以抑制用于无充电连接器与其连接的连接部的盖被打开这样的状况。

如此,本发明能应用于能执行Combo系统的AC充电和DC充电的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以及能执行CHAdeMO系统的AC充电和DC充电的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

上文已说明了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文已说明的内容在各个方面仅为示例且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由权利要求来表示,且旨在包含落在与权利要求相当的含义和范围内做出的所有变更。

本发明适用于充电连接器连接装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