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及使用该电机的车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9169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电机及使用该电机的车轮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尤其涉及一种电机与供电电池一体化的电机。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温室效应日益加剧,人们对环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各种机动车尾气排放问题亟待解决。电动车,例如电动自行车、电动平衡车,作为绿色朝阳产业,以其价廉、便捷、环保的功能优势,受到城市中低收入阶层青睐。但是在现有电动车中,电机、电机供电电池都是分开装在车辆的不同部位,两者之间通过线缆连接,但是这些线缆暴露在电机外部,增加了触碰可能性,而且从外观上看,车辆整体结构显得也复杂。

因此,有必要对电机的结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将电机与供电电池一体化的电机结构及使用该电机的车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机,包括电机轴、安装在所述电机轴上的定子组件、相对定子组件转动的转子组件、安装于电机轴上且可相对电机轴转动的第一端盖及第二端盖,所述定子组件上固定安装有电池仓体,该电池仓体包括外壁、内壁、第一端壁及第二端壁,外壁、内壁之间形成环形的收容空间,所述内壁围成一收容腔,所述第一端壁位于电池仓体的第一端且连接外壁与内壁,所述第二端壁位于电池仓体的第二端形成收容腔的底壁,该第二端壁固定安装于电机轴上,所述定子组件及转子组件位于收容腔内,所述第一端盖及第二端盖围设在电池仓体外侧。

进一步地,该电机包括安装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电池。

进一步地,所述收容空间内固定有电池固定支架,所述电池固定支架沿所述收容空间的周向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固定所述电池端部的固定孔。

进一步地,该电机包括连接电池且用以控制电机转动的控制板,所述控制板呈环形,且设置于电池固定支架上。

进一步地,该电机包括连接电池且用以控制电机转动的控制板,该控制板设置于第二端壁上。

进一步地,该电机包括一环形的挡板,所述第二端壁上设有安装该挡板的环形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包括齿轮传动机构,所述齿轮传动机构包括套设在所述电机轴上且与所述转子组件固定连接的中心齿轮、沿所述中心齿轮周向布置且与所述中心齿轮啮合的行星齿轮及一齿圈,所述齿圈固定在所述第一端盖上,且所述齿圈与所述行星齿轮啮合。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电机内部设置电池仓体,将电机供电电池集成在电机内部,实现电机与供电电池一体化。如此设置,在电动车上不再将电机和电池分开设置,因此在电动车使用的过程中,二者之间的连接线缆也不会再暴露在电机外部,从而避免了碰触的可能性;另外在外观上也减小了电动车的零部件数量,使整体机构趋于简单化,电池仓体将电池与第一端盖及第二端盖隔离开,有利于保护电池。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轮,包括所述的电机,所述第一端盖上或第二端盖上设置有安装轮胎的轮辋。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另一种车轮,包括所述的电机、轮辐及安装轮胎的轮辋,所述轮辐自第一端盖或/和第二端盖延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机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中A-A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电机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为电池仓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另一角度下电池仓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电池仓体与定子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电机电池、控制板在电池仓体内的安装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8为齿轮传动机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解释说明,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限制。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所示,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机1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沿图1中A-A线的剖视示意图,图3为图1中电机10部分结构拆分示意图。电机10包括电机轴11、安装在所述电机轴11上的定子组件14、相对于所述定子组件14转动的转子组件15以及安装于电机轴11上且可相对电机轴11转动的第一端盖12及第二端盖13。所述定子组件14上固定安装有电池仓体16。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电池仓体16包括外壁161、内壁162、第一端壁163及第二端壁164,所述外壁161、内壁162之间形成收容空间165,电机的供电电池均位于所述收容空间165内,所述供电电池沿所述收容空间165的周向依次排列。所述收容空间165可以呈环形、C字型或者其他只要能够安放供电电池的形状。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容空间165呈环形。所述内壁162围成一收容腔166,所述第一端壁163位于所述电池仓体16的第一端且连接所述外壁161与所述内壁162,所述第二端壁164位于所述电池仓体16的第二端,且形成所述收容腔166的底壁。所述第一端盖12以及所述第二端盖13围设在所述电池仓体16的外侧,且所述第一端盖12与所述第二端盖13固定在一起组成所述电机10的外壳。

图6为所述电池仓体与所述定子组件14的分解示意图。所述定子组件14包括线圈绕组142及线圈绕组固定件141,所述线圈绕组固定件141固定套设在所述转轴11上,所述线圈绕组142沿所述线圈绕组固定件141的周向均匀布置。所述转子组件15通过轴承连接件连接在所述转轴11上且可绕所述定子组件14的周向转动。所述电池仓体16的第二端壁164上开设有通孔,所述电池仓体16通过所述通孔套设在所述电机轴11上,且所述定子组件14及所述转子组件16均位于所述电池仓体16 的收容腔166内,同时,所述第二端壁164通过螺钉或者螺栓连接件与所述线圈绕组固定件141固定连接。将所述定子组件14及所述转子组件15均设置于所述收容腔166内,可以合理利用内部空间,使电机内部各零部件之间的装配更加紧凑,有利于所述电机10的小型化。

图7为电机供电电池在所述电池仓体内部安装结构分解示意图。电机10的供电电池167均安置于所述收容空间165内,且沿所述收容空间165的周向依次排列布置。为了防止所述供电电池167在所述收容空间165内产生晃动,所述收容空间16内固定有电池固定支架168。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固定支架168为环形,且所述电池固定支架168沿所述收容空间165的周向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固定所述供电电池167端部的固定孔,所述供电电池167的端部插接在所述固定孔内,从而可以防止所述供电电池167出现晃动。为了达到更好的固定方式,所述收容空间165内设置有两个所述电池固定架168,将供电电池167的两个端部均固定住。

本实用新型在电机内部设置电池仓体,所述电池仓体包括收容空间,将电机供电电池均设置在所述收容空间内,实现电机与供电电池一体化。如此设置,在电动车上不再将电机和电池分开设置,因此在电动车使用的过程中,二者之间的连接线缆也不会再暴露在电机外部,从而避免了碰触的可能性;另外在外观上也减小了电动车的零部件数量,使整体机构趋于简单化,电池仓体将电池与第一端盖及第二端盖隔离开,有利于保护电池。

如图7所示,所述电机10包括控制板169,所述控制板169与所述供电电池167信号连接且用于控制所述电机10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板169呈环形,安装在所述容纳空间165内的所述电池固定支架168上。将所述控制板169设置成环形,与所述收容空间165呈环形相匹配,从而可以方便将所述控制板169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165内,达到充分利用所述收容空间165内空间的目的。为了防止所述控制板169从所述电池固定支架168上脱落,或者所述电池固定支架168与供电电池167从所述收容空间165内脱出,所述第二端壁164上还设有一环形挡板18,所述第二端壁164上沿周向开设有环形凹槽160,所述环形挡板18安装在所述环形凹槽160内。所述电机轴11上设置有通线孔,将所述电机10的连接线引至所述电机10的外部。

在其他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板169也可以直接设置在所述第二端壁164上,由于所述电池仓体16为金属件,将所述控制板169设置在所述第二端壁164上可以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电机10包括齿轮传动机构17。本实施中,所述齿轮传动机构17为齿轮减速机构,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齿轮传动机构17也可以为齿轮加速机构。如图8为所述齿轮传动机构17的结构分解示意图。所述齿轮传动机构11包括套设在所述电机轴11上且与所述转子组件15固定连接的中心齿轮171、沿所述中心齿轮171周向布置且与所述中心齿轮171啮合的三个行星齿轮172及一齿圈173,所述齿圈173固定在所述第一端盖12上,且所述齿圈173同时与三个所述行星齿轮172啮合。三个所述行星齿轮172均安装在一轮架174上,所述轮架174上设置有三个轴承连接件1741,三个所述轴承连接件1741均通过转轴安装在所述轮架174上,三个所述行星齿轮172分别安装在三个所述轴承连接件1741上。电机转动时,所述转子组件15带动所述中心齿轮171转动,所述中心齿轮171转动带动与其啮合的三个所述行星齿轮172转动,三个所述行星齿轮172进而带动所述齿圈173转动,由于所述齿圈173与所述第一端盖12固定连接,因此最终带动所述第一端盖12与所述第二端盖13沿所述电机轴11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例中,所述行星齿轮172为三个,在其他优选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两个、四个或者四个以上,总之只要能实现稳定传动效果即可。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轮,该车轮包括用以安装轮胎的轮辋及实施例一中的所述电机。所述轮辋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盖12或第二端盖上。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轮,该车轮包括辐条、轮胎及实施例一中的所述电机。所述电机的第一端盖12或/和第二端盖上沿周向设有有辐条,所述辐条连接轮辋,所述轮胎固定在所述轮辋上。

当然,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