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电路过载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6258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电路过载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保护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子电路过载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电路是由金属导线和电气、电子部件组成的导电回路,称为电路,在电路输入端加上电源使输入端产生电势差,电路即可工作,有些直观上可以看到一些现象,如电压表或电流表偏转、灯泡发光等,有些可能需要测量仪器知道是否在正常工作,按照流过的电流性质,一般分为两种,直流电通过的电路称为“直流电路”,交流电通过的电路称为“交流电路”。

电子电路在使用时,由于电流过大会出现燃烧和爆炸的现象,需要用到的过载保护装置,目前市面上的过载保护装置是在保护装置内加上电阻丝,烧坏后达到断流,从而进行保护,但是这种方式只能达到一次性使用,且使用后需要更换,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增加了使用者的经济消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电路过载保护装置,具备多次使用的优点,解决了市面上的过载保护装置只能达到一次性使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子电路过载保护装置,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壁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的内部设置有导电柱,所述第一固定块的顶部开设有凹槽,且凹槽位于导电柱远离第一壳体内壁的一侧,所述导电柱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导线,所述第一导线的顶部贯穿至第二壳体的内部与电流传感器电性连接,所述电流传感器的顶部与第二壳体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电流传感器左侧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导线,所述第二导线的底部贯穿至第一固定块的内部与导电柱的顶部接触,且第二导线位于第一导线的右侧,所述第一壳体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铜板,所述铜板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块的顶部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顶部贯穿至第二壳体的内部与第一磁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磁盒,所述电磁盒内部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二连接柱的表面套接有铜线,所述第二连接柱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电磁柱,所述电磁柱的底部贯穿至电磁盒的底部与第二磁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电流传感器和铜线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的顶部设置有固定螺柱,所述固定螺柱的螺纹端贯穿至固定套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电流传感器的顶部通过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壳体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电磁柱的顶部通过第二固定件与第二连接柱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开设有与连接杆配合使用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壳体的顶部开设有与连接杆配合使用的第二开口。

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顶部的左侧开设有与第一导线配合使用的第三开口,所述第一壳体的顶部和第二壳体的底部均开设有与第二导线配合使用的第四开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导线、第二导线、电流传感器、铜板、第二固定块、连接杆、第一磁铁、第二磁铁、电磁柱、第二连接柱、铜线和凹槽,使电流传感器在感应到电路中电流过大时,电磁柱和铜线对第二磁铁增加吸力,使第二磁铁对第一磁铁进行吸附,第二磁铁带动铜板的两侧脱离凹槽,从而达到断流,在使用后通过控制器把铜板放下,达到循环利用,节省了使用者更换时浪费的时间,使用方便,减少了使用者的经济消耗,值得推广。

2、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套和固定螺柱的配合,使使用者把电路线插入固定套的内部时,固定螺柱可以对电路线进行固定,防止电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接受不良的现象,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设置凹槽,从而方便铜板可以放置在凹槽上,且对铜板起到限位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中:1第一壳体、2第二壳体、3第一固定块、4导电柱、5凹槽、6第一导线、7电流传感器、8第二导线、9第一连接柱、10铜板、11第二固定块、12连接杆、13第一磁铁、14电磁盒、15第二连接柱、16铜线、17电磁柱、18第二磁铁、19控制器、20固定套、21固定螺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一种电子电路过载保护装置,包括第一壳体1,第一壳体1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套20,固定套20的顶部设置有固定螺柱21,固定螺柱21的螺纹端贯穿至固定套20的内部,通过固定套20和固定螺柱21的配合,使使用者把电路线插入固定套20的内部时,固定螺柱21可以对电路线进行固定,防止电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接受不良的现象,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第一壳体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壳体2,第一壳体1内壁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3,第一固定块3的内部设置有导电柱4,第一固定块3的顶部开设有凹槽5,通过设置凹槽5,从而方便铜板10可以放置在凹槽5上,且对铜板10起到限位的作用,且凹槽5位于导电柱4远离第一壳体1内壁的一侧,导电柱4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导线6,第一导线6的顶部贯穿至第二壳体2的内部与电流传感器7电性连接,电流传感器7已经融合了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例如开关电源、硬开关、软开关、参数稳压、线性反馈稳压、磁放大器技术、数控调压、PWM、SPWM、电磁兼容等等,实际需求直接推动电源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为了自动检测和显示电流,并在过流、过压等危害情况发生时具有自动保护功能和更高级的智能控制,具有传感检测、传感采样、传感保护的电源技术渐成趋势,检测电流或电压的传感器便应运而生并在我国开始受到广大电源设计者的青睐,电流传感器7的顶部与第二壳体2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电流传感器7左侧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导线8,第一壳体1顶部的左侧开设有与第一导线6配合使用的第三开口,第一壳体1的顶部和第二壳体2的底部均开设有与第二导线8配合使用的第四开口,通过在第一壳体1的顶部开设第三开口,从而方便第一导线6插在第一壳体1的内部,增加了第一导线6的使用寿命,通过在第一壳体1的顶部和第二壳体2的底部开设第四开口,从而方便第二导线8可以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内部进行移动,减少了第二导线8与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摩擦,增加了第二导线8的使用寿命,第二导线8的底部贯穿至第一固定块3的内部与导电柱4的顶部接触,且第二导线8位于第一导线6的右侧,第一壳体1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柱9,第一连接柱9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铜板10,铜板10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块11,第二固定块11的顶部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连接杆12,第二壳体2的底部开设有与连接杆12配合使用的第一开口,第一壳体1的顶部开设有与连接杆12配合使用的第二开口,通过在第二壳体2的底部开设第一开口和第一壳体1的顶部开设第二开口,从而减少了连接杆12在上下移动时与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摩擦,增加了连接杆12的使用寿命,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连接杆12的顶部贯穿至第二壳体2的内部与第一磁铁13固定连接,第二壳体2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磁盒14,电磁盒14内部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柱15,第二连接柱15的表面套接有铜线16,第二连接柱15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电磁柱17,电流传感器7的顶部通过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壳体2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电磁柱17的顶部通过第二固定件与第二连接柱15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通过第一固定件使电流传感器7与第二壳体2的内壁固定的更加牢固,通过第二固定件使电磁柱17与第二连接柱15固定的更加牢固,电磁柱17的底部贯穿至电磁盒14的底部与第二磁铁18固定连接,第二壳体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控制器19,控制器19分别与电流传感器7和铜线16电性连接,控制器19对电流传感器7和铜线16起到控制的作用,达到了自动化的好处,方便了使用者的使用。

使用时,使用者把电路线插入固定套20的内部,经过固定螺柱21进行固定,电流传感器7在感应到电路中电流过大时,电磁柱17和铜线16对第二磁铁18增加吸力,使第二磁铁18对第一磁铁13进行吸附,第二磁铁18带动铜板10的两侧脱离凹槽5,从而达到断流,在使用后通过控制器19把铜板10放下,达到循环利用。

综上所述:该电子电路过载保护装置,通过设置第一导线6、第二导线8、电流传感器7、铜板10、第二固定块11、连接杆12、第一磁铁13、第二磁铁18、电磁柱17、第二连接柱15、铜线16和凹槽5,解决了市面上的过载保护装置只能达到一次性使用的问题。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