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09523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电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电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排油通道的电机。

技术背景

为了保证电机的良好运转,需要定期向电机内加入润滑油,给电机的作动部件尤其是电机的旋转轴和轴承提供润滑作用。一般地,电机内装配有轴承的位置形成一个轴承室,轴承套接在电机的旋转轴,加入到电机内的润滑油储存在轴承室以给轴承和旋转轴的接合处提供润滑作用。

现有的电机中没有设计用于排放使用后的废旧润滑油的结构,因此润滑油加入到电机内部被长期使用之后不能从电机内排放出来。人们在电机使用过程中直接向电机中加入新的润滑油,这样废旧润滑油和新的润滑油混合使用。这样的方式具有以下几个弊端:第一,在电机内部废旧的润滑油未被排放出来的情况下加入新的润滑油,会导致电机内有限的储油空间越来越少,电机内被越来越多的润滑油填充,轴承温度升高,降低轴承的使用寿命。第二,新的润滑油中混合废旧润滑油会降低新的润滑油的使用性能、使用效果和使用寿命,进而影响电机的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机,解决现有的电机不能排放使用过后的废旧润滑油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机,包括机座、定子、转子、轴承以及端盖。定子设置于机座内。转子设置于机座内,转子和定子连接。轴承套接于转子。端盖设置于机座,端盖具有空腔,轴承限制于空腔内,旋转轴通过轴承固定于端盖,端盖具有进油通道和排油通道,进油通道和排油通道均和空腔连通。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机座具有注油通道,注油通道和进油通道连通。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注油通道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一锪孔,第一锪孔位于第一通孔的顶部,第一通孔分别和第一锪孔以及进油通道连通。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第一锪孔的直径为13mm,第一锪孔的深度为10mm。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机座包括注油嘴,注油嘴插入于第一锪孔。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进油通道包括第二通孔和第二锪孔,第二锪孔位于第二通孔的顶部,第二锪孔分别和注油通道以及第二通孔连通,第二锪孔的尺寸大于注油通道的尺寸,第二通孔和空腔连通。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第二锪孔的直径为13mm,第二锪孔的深度为5mm,第二锪孔的锥度为90°。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端盖还包括止流件,止流件设置于排油通道以打开排油通道或者关闭排油通道。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止流件为内六角平端紧定螺钉。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端盖还包括第一引流槽和第二引流槽,第一引流槽和第二引流槽均设置于空腔内壁,第一引流槽和进油通道连通,第二引流槽和排油通道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通过在电机的端盖设置进油通道和排油通道,可便于分别向电机内加入润滑油和排放废旧的润滑油。进油通道和排油通道均和端盖内的空腔连通,在实际应用时,用户可以先通过排油通道将废旧润滑油排尽,然后通过进油通道加入新的润滑油以使得空腔内填充的都是新的润滑油,从而给限制于空腔内的轴承提供润滑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解决了现有的电机中填充于轴承内的润滑油无法排放出来、新旧润滑油混合使用的问题,避免废旧润滑油混合到新润滑油中降低新润滑油的使用性能,保证新润滑油的品质和使用寿命。另外,通过排油通道排能放出废旧润滑油,避免端盖的空腔内可储油的空间越来越少而导致轴承温度升高,保证轴承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通过于机座顶部设置注油通道,并且注油通道和端盖的进油通道连通,这样用户得以从电机的机座顶部加入润滑油,操作方便,润滑油可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自然地顺着注油通道流入到电机内部。

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锪孔和注油嘴,一方面便于润滑油加入通过注油通道顺利进入电机内部,另一方面第一锪孔用于将注油嘴插入于注油通道,起到保护注油嘴的作用,避免注油嘴因撞击或碰撞而损坏。

本发明通过在进油通道设置和注油通道连通的第二锪孔,并且第二锪孔尺寸大于注油通道尺寸,这样可以保证润滑油顺利从注油通道进入到进油通道,即使是在进油通道未完全对准注油通道的情况下,润滑油依然能够从机座的注油通道进入到端盖的进油通道。

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引流槽来在端盖的空腔的顶部内壁和轴承之间形成间隙,润滑油通过第一引流槽被引流和填充至轴承内;同样地,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二引流槽来在端盖的空腔的底部内壁和轴承之间形成间隙,空腔内的润滑油通过第二引流槽被引流至排油通道以排放至电机外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机的剖面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机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只用于揭露本发明以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本发明。以下描述中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形。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可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其他未背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揭露中,术语“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发明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机,所述电机包括机座10、定子20、转子30、轴承40以及端盖50。

机座10起固定和支撑整个电机的作用。定子20、转子30、轴承40以及端盖50均设置并固定于机座10以构成整个电机。机座10具有注油通道11,注油通道11连通于机座10的外部和机座10的内部,也就是说注油通道11贯穿机座10。注油通道11用于将润滑油注入到电机。于本实施例中,注油通道11设置于机座10的顶部,注油通道11被设置为一竖直的通道,这样润滑油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自然顺着竖直的所述注油通道11进入电机内。于其他实施例中,注油通道11为其他形态,并设置于机座10的其他位置,例如注油通道11被设置于倾斜的通道。

于本实施例中,机座10具有两个注油通道11,两个注油通道11分别对应地设置于机座10的两侧。

注油通道11包括第一通孔111,第一通孔111连通于机座10的内部和外部,第一通孔111为竖直的通孔。可选地,第一通孔111的直径为5mm。特别地,基于图1和图2所示的方位,第一通孔111位于顶部的一段具有内螺纹。

注油通道11还包括第一锪孔112,第一锪孔112位于第一通孔111的顶部,第一锪孔111连通机座10的外部,第一通孔111和第一锪孔112连通。第一锪孔112的直径大于第一通孔111的直径。可选地,第一锪孔112的直径为13mm,第一锪孔112的深度为10mm。

机座10还包括注油嘴12,注油嘴12插入于第一锪孔112,注油嘴12和第一通孔111的内螺纹配合拧紧,注油嘴12被完全埋入于第一锪孔112内,注油嘴12和注油通道11连通。注油嘴12起导流作用,用于引导润滑油的注入。值得一提的是,注油嘴12完全被埋入第一锪孔112内部,这样可以防止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磕碰或撞击而对注油嘴12造成损坏。于本实施例中,机座10包括两个注油嘴12,两个注油嘴12分别对应地插入于两个注油通道11的各自的第一锪孔112内。

定子20设置于机座10的内部。于本实施例中,机座10的中部具有一个定子型腔,定子20被冷压于机座10内的定子型腔。于其他实施例中,定子20通过其他方式设置于机座10的内部。本发明对于定子20的类型,定子20接合于机座10的方式均不作限制。

转子30包括旋转轴31,转子30也设置于机座10的内部。本发明对于转子30的类型,转子30接合于机座10内的方式均不作限制。定子20和转子30接合以配合运作,使得转子30的旋转轴31转动。

轴承40套接于转子30,具体而言,电机包括两个轴承40,两个轴承40分别对应地套接在旋转轴31的两端以支撑旋转轴30。

端盖50设置于机座10,具体而言,所述电机包括两个端盖50,两个端盖50分别对应地设置于机座10的两侧。每一端盖50内分别具有空腔51、进油通道52以及排油通道53。

轴承40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限制于端盖50的空腔51,也就是说,轴承40胀紧于空腔51的内壁,轴承40和空腔51的内壁之间具有力的作用。此外,空腔51还起到储存润滑油的作用,具体来说,当向电机内加入润滑油以给旋转轴31和轴承40的接合处提供润滑作用时,润滑油被储存在空腔51。转子30的旋转轴31的两端分别对应地通过两个轴承40固定于两个端盖50。于本实施例中,轴承40为圆柱滚子轴承。于其他实施例中,轴承40为其他类型的轴承。本发明对于轴承40的类型不作限制。

进油通道52设置于端盖50的一侧,进油通道52和空腔51连通,进油通道52和机座10的注油通道11连通。进油通道52用于将润滑油从注油通道11引入到电机内部的空腔51中。于本实施例中,进油通道52设置为竖直的通道,并且进油通道52设置于端盖的顶部,进油通道52正对注油通道11,第一通孔111分别和第一锪孔112和进油通道51连通。这样便于润滑油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顺着竖直的进油通道52进入到空腔51中。于其他实施例中,进油通道52被设置为其他形态和其他位置,例如进油通道52设置为具有倾斜坡度的通道。

进油通道52包括第二通孔521,第二通孔521正对注油通道11,第二通孔521和注油通道11的第一通孔111连通,第二通孔521为一竖直的通孔,第二通孔521连通于空腔51。可选地,第二通孔521的直径为5mm。

进油通道52还包括第二锪孔522,第二锪孔522位于第二通孔521的顶部,第二锪孔522分别和注油通道11的第一通孔111以及第二通孔521连通。第二锪孔522的直径大于注油通道11的第二通孔521的直径。可选地,第二锪孔522的直径为13mm,第二锪孔522的深度为5mm,第二锪孔522的锥度为90°。

排油通道53设置于端盖50的一侧,排油通道53和空腔51连通,并且排油通道53和端盖50的外部连通。排油通道53用于将储存在空腔51的润滑油尤其是使用后的废旧润滑油排出。于本实施例中,排油通道52设置为竖直的通道,并且排油通道53位于端盖50的底部,这样,储存于空腔51中的润滑油可以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经由排油通道53直接被排放至电机外部。于其他实施例中,排油通道53被设置为其他形状和其他位置,例如排油通道53被设置为具有倾斜坡度的通道。

端盖50还包括止流件54,止流件54设置于排油通道53以选择性地打开排油通道53或者关闭排油通道53。当打开排油通道53时,润滑油被允许流通于排油通道53并从空腔51排出;当关闭排油通道53时,润滑油不能经由排油通道53从空腔51排出,从而润滑油被储存在空腔51中。止流件54相当于一个开关的作用,用户通过操作止流件54即可将电机中的润滑油排放出来。

于本实施例中,止流件54为内六角平端紧定螺钉,排油通道53的内壁相应地具有螺纹孔,止流件54通过拧紧的方式被插入于排油通道53以密封住排油通道53,从而关闭排油通道53;反之,将止流件54从排油通道53中旋出,从而排油通道53打开。

于其他实施例中,止流件54为其他类型的元件,例如塞子、阀门等。

进一步地,端盖50还具第一引流槽55,第一引流槽55设置于空腔51的内壁,第一引流槽55正对进油通道52,第一引流槽55和进油通道52连通。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引流槽55设置于端盖50的顶部正对进油通道52的位置,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引流槽55是空腔51的顶部铣出的一个和进油通道52相通的凹槽。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轴承40通过过盈配合方式限制于空腔51,从而轴承40和空腔51的顶部内壁之间间隙极小,从而第一引流槽55本身就起到在轴承40和空腔51的顶部内壁之间形成间隙的作用,第一引流槽55得以将注入的润滑油从进油通道52引流至空腔51以使润滑油进入轴承40内。

端盖50具有第二引流槽56,第二引流槽56设置于空腔51的内壁,第二引流槽56正对排油通道53,并且第二引流槽56和排油通道53连通。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引流槽56设置于端盖50的底部正对排油通道53的位置,在实际应用中,第二引流槽56是在空腔51的底部内壁铣出的一个和排油通道53相通的凹槽。可以理解的是,轴承40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限制于空腔51,空腔51几乎被轴承40填满,轴承40和空腔51的底部内壁之间间隙极小,第二引流槽56是形成于空腔51内壁的一个凹槽,因此,第二引流槽56本身就起到在轴承40和空腔51内壁之间形成间隙的作用,使得润滑油得以通过第二引流槽56引流至排油通道53,防止排油通道53被轴承40堵住而阻止润滑油进入排油通道53,这样便于润滑油的排放。总而言之,本发明的第一引流槽55和第二引流槽56均设置于空腔51的内壁,其中第一引流槽55和进油通道52连通,第二引流槽56和排油通道53连通,第一引流槽55和第二引流槽56分别对应地在进油过程和排油过程中起到引导润滑油的作用。

更进一步地,电机还包括油封内圈60,油封内圈60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套接在转子30的旋转轴31,油封内圈60位于空腔51内,油封内圈60贴合于轴承40一侧。由于油封内圈60和旋转轴31之间过盈配合,因此油封内圈60和旋转轴31之间不存在间隙,因此油封内圈60起到防止填充于轴承40内部的润滑油沿着旋转轴31进入到定子20的位置。

电机还包括轴承盖70,轴承盖70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限制于端盖50的空腔51中,也就是说,轴承盖70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抵住空腔51的内壁。轴承盖70卡合于轴承40的一侧,轴承盖70和轴承40之间具有间隙。轴承盖70套接在油封内圈60的外围,油封内圈60嵌套在轴承盖70的中心。轴承盖70用于固定轴承40的位置,同时轴承盖70也起到阻挡填充于轴承40内部的润滑油进入到定子20的位置的作用。总而言之,一方面,油封内圈60和轴承盖70共同配合将轴承40限制于空腔51中,固定轴承40的位置,防止轴承40位移;另一方面,油封内圈60和轴承盖70共同封住空腔51,以阻挡填充于轴承40内部的润滑油进入到定子20的位置。

电机还包括弹性挡圈80,弹性挡圈80装配于端盖50一侧的卡簧槽内并抵住轴承盖70,通过这样的方式防止轴承盖70在电机运行过程中产生位移。

于本实施例中,油封内圈60的外侧边缘具有第一凸缘61,轴承盖70的内侧边缘相应地具有第二凸缘71,第一凸缘61位于油封内圈60的位置和第二凸缘71位于轴承盖70的位置被合理错开设置,从而第一凸缘61和第二凸缘71对应地贴合在一起,实现油封内圈60被嵌套在轴承盖70的中心,润滑油无法通过油封内圈60和轴承盖70之间进入定子20的位置。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用户通过注油嘴12向注油通道11加入润滑油,润滑油依次通过注油通道11、端盖50的进油通道52以及第一引流槽55后进入空腔51。然后润滑油即顺着轴承40的外壁进入到轴承40和轴承盖70之间的间隙中并最终从轴承40侧表面渗入填充到轴承40内部,即润滑油最终储存于空腔51内,从而实现向电机内补充润滑油,以给轴承40和旋转31的接合处提供润滑作用。由于此时止流件54密封于排油通道53,润滑油不会从空腔51中流出。注油嘴12引导润滑油进入到端盖50的进油通道52和空腔51中。

当需要排放储存于空腔51内的润滑油时,例如储存于空腔51内的润滑油被使用一段时间或者过期之后,用户通过操作止流件54以打开排油通道53,具体而言,将止流件54从排油通道53旋出,即止流件54被从端盖50拆卸下来,然后润滑油依次通过第二引流槽56和排油通道53而被排放至电机外部。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述描述以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并不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和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和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