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定子绑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74440阅读:54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定子绑线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机生产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电机定子绑线机。



背景技术:

目前所有的串激电机制造厂家在生产定子时,其定子线包采用的绑扎方法一般采用三种方式:1、人工用一根细绳子穿过定子线包与铁芯之间的狭窄缝隙进行绑扎固定;2、人工用一段胶带穿过定子线包与铁芯之间的狭窄缝隙进行粘贴固定;3、人工用一根扎带穿过定子线包与铁芯之间的狭窄缝隙进行绑扎固定。这三种方法生产效率较低,而且对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要求又很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电机定子绑线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的电机定子绑线机,包括绑线上下驱动机构,钩线针进退机构,钩线针旋转机构,出线头上下机构,出线头摆动机构以及控制装置;所述的控制装置与绑线上下驱动机构,钩线针进退机构,钩线针旋转机构,出线头上下机构,出线头摆动机构电性连接;

所述的绑线上下驱动机构包括基座,绑线电机和绑线基板,所述的绑线电机设置在基座的顶端,所输的绑线基板通过绑线滑块轴承滑动设置在基座的右侧;

所述的钩线针进退机构包括钩线针基板和钩线进退电机,所述的钩线进退电机的输出端与钩线针基板连接,所述的钩线针基板通过钩线滑块轴承滑动设置在绑线基板的右侧;

所述的钩线针旋转机构包括钩线主轴,钩线针,钩线针旋转电机,前轴承座,后轴承座和同步传动机构,所述的钩线针设置在钩线主轴的前端,所述的钩线主轴与前轴承座和后轴承座滑动连接,所述的钩线针旋转电机输出端通过同步传动机构与钩线主轴连接;所述的前轴承座和后轴承座与钩线针基板固定连接;

所述的出线头上下机构包括出线上下气缸,出线活动板,出线基板,出线杆,出线头;所述的出线基板左端固定设置在绑线基板的上端,所述的出线上下气缸设置在出线基板右端上侧,所述的出线上下气缸设置在所述的出线活动板上,所述的出线头设置在出线杆的底端,所述的出线杆套接于出线活动板上面并可相对于出线活动板转动;

所述的出线头摆动机构包括摆动拉杆和摆动气缸,所述的摆动气缸与出线活动板固定连接,所述的摆动气缸输出端与摆动拉杆活动连接,所述的摆动拉杆与出线杆连接并控制出线杆摆动。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电机定子绑线机,包括绑线上下驱动机构,钩线针进退机构,钩线针旋转机构,出线头上下机构,出线头摆动机构以及控制装置;所述的控制装置与绑线上下驱动机构,钩线针进退机构,钩线针旋转机构,出线头上下机构以及出线头摆动机构电性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电机定子绑线机采用自动绑线方式,与人工绑线相比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机定子绑线机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机定子绑线机俯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机定子结构示意图;

图4-15为本实用新型电机定子绑线机完成绑线操作示意图;

图中,1:基座;2:绑线主电机;3:绑线滑块轴承;4:出线基板;5:出线上下气缸;6:摆动拉杆;7:摆动气缸;8:出线活动板;9:出线杆;10:出线头;11:钩线针旋转电机;12:钩线主轴;13:钩线针;14:前轴承座;15:钩线针基板;16:钩线滑块轴承;17:绑线基板;18:钩线进退电机;19:后轴承座;20:同步传动机构;21:细绳。

具体实施方式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括”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括但不限定于”。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一种电机定子绑线机,包括绑线上下驱动机构A,钩线针进退机构B,钩线针旋转机构C,出线头上下机构D,出线头摆动机构E以及控制装置;所述的控制装置与绑线上下驱动机构A,钩线针进退机构B,钩线针旋转机构C,出线头上下机构D,出线头摆动机构E电性连接;

所述的绑线上下驱动机构A包括基座1,绑线电机2和绑线基板17,所述的绑线电机2设置在基座1的顶端,所输的绑线基板17通过绑线滑块轴承滑动设置在基座1的右侧;

所述的钩线针进退机构B包括钩线针基板15和钩线进退电机18,所述的钩线进退电机18的输出端与钩线针基板15连接,所述的钩线针基板15通过钩线滑块轴承16滑动设置在绑线基板17的右侧;

所述的钩线针旋转机构C包括钩线主轴12,钩线针13,钩线针旋转电机11,前轴承座14,后轴承座19和同步传动机构20,所述的钩线针13设置在钩线主轴12的前端,所述的钩线主轴12与前轴承座14和后轴承座19滑动连接,所述的钩线针旋转电机11输出端通过同步传动机构20与钩线主轴12连接;所述的前轴承座14和后轴承座19与钩线针基板15固定连接;

所述的出线头上下机构D包括出线上下气缸5,出线活动板8,出线基板4,出线杆9,出线头10;所述的出线基板4左端固定设置在绑线基板17的上端,所述的出线上下气缸5设置在出线基板4右端上侧,所述的出线上下气缸5设置在所述的出线活动板8上,所述的出线头10设置在出线杆9的底端,所述的出线杆9套接于出线活动板8上面并可相对于出线活动板8转动;

所述的出线头摆动机构E包括摆动拉杆6和摆动气缸7,所述的摆动气缸7与出线活动板8固定连接,所述的摆动气缸7输出端与摆动拉杆6活动连接,所述的摆动拉杆6与出线杆9连接并控制出线杆9摆动。

如图4所示,在初始状态时定子铁芯处于出线杆的正下方,钩线针的正前方,细绳从出线杆9中穿过,通过出线头10引出来,并且钩线针13始终处于出线头10上下运动范围之内。

绑线的操作步骤:如图5所示,启动控制装置,绑线电机2通过绑线基板17和钩线针基板15带动钩线针13和出线杆9一起向下运动,与此同时出线上下气缸5工作,带动出线杆9进一步向下运动。使钩线针13正好处于定子铁芯与线包的缝隙之间,出线头10位于钩线针13的下方。

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钩线进退电机18工作,通过钩线针基板15带动钩线针13向前运动,穿过定子铁芯与线包之间的缝隙,使钩线针13上的钩口位置比出线头10的出线口位置还要靠前一点。

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摆动气缸7带动出线头10围绕出线杆9为圆心向左摆动,使其绑扎用的细绳刚好位于钩线针13上的钩口位置。

进一步的,如图8所示,钩线进退电机18工作,通过钩线针基板15带动钩线针13向后运动,与此同时钩线针旋转电机11通过同步传动机构20带动钩线主轴12里面的钩线针13逆时针旋转90度,同时绑扎用的细绳也被钩线针13从定子铁芯与线包之间的缝隙带出。

进一步的,如图9所示,绑线电机2通过绑线基板17和钩线针基板15带动钩线针13和出线杆9一起向上运动,与此同时出线上下气缸5工作,带动出线杆9进一步向上运动。使钩线针13正好处于定子线包的上方,出线头10位于钩线针13的上方。

进一步的,如图10所示,摆动气缸7带动出线头10围绕出线杆9为圆心向右摆动,使其绑扎用的细绳刚好位于钩线针13上的钩口偏右位置。

进一步的,如图11所示,钩线进退电机18工作,通过钩线针基板15带动钩线针13向前运动,穿过定子线包上方,与此同时钩线针旋转电机11通过同步传动机构20带动钩线主轴12里面的钩线针13顺时针旋转90度,使钩线针13上的钩口位置比出线头10的出线口位置还要靠前一点,而原来位于钩线针13上的钩口里的细绳则挂在了钩线针13的杆身上。

进一步的,如图12所示,摆动气缸7带动出线头10围绕出线杆9为圆心向左摆动,使其绑扎用的细绳刚好位于钩线针13上的钩口位置

进一步的,如图13所示,钩线进退电机18工作,通过钩线针基板15带动钩线针13向后运动,与此同时钩线针旋转电机11通过同步传动机构20带动钩线主轴12里面的钩线针13顺时针旋转90度,同时位于钩线针13上的钩口位置的细绳,也被钩线针13从原先位于钩线针13杆身上的细绳孔里穿过而带出,从而在定子线包上形成了第一道完整的绑扎线圈。

进一步的,如图14所示,绑线电机2通过绑线基板17和钩线针基板15带动钩线针13和出线杆9一起向下运动,与此同时出线上下气缸5工作,带动出线杆9进一步向下运动,同时摆动气缸7带动出线头10围绕出线杆9为圆心向右摆动,使其绑扎用的细绳刚好位于钩线针13上的钩口偏右位置,使钩线针13正好处于定子铁芯与线包的缝隙之间,出线头10位于钩线针13的下方。

进一步的,如图15所示,钩线进退电机18工作,通过钩线针基板15带动钩线针13向前运动,穿过定子铁芯与线包之间的缝隙,使钩线针13上的钩口位置比出线头10的出线口位置还要靠前一点。

如此循环,直到达到设定的绑线圈数为止,一个完整流程结束。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电机定子绑线机,包括绑线上下驱动机构,钩线针进退机构,钩线针旋转机构,出线头上下机构,出线头摆动机构以及控制装置;所述的控制装置与绑线上下驱动机构,钩线针进退机构,钩线针旋转机构,出线头上下机构以及出线头摆动机构电性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电机定子绑线机采用自动绑线方式,与人工绑线相比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