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频器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01803发布日期:2018-11-09 21:52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变频器壳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频器壳体。



背景技术:

变频器是应用变频技术与微电子技术,进一步改变电机的工作电源频率,使设备的使用得到有效的控制。变频器的工作原理:根据电力半导体的通断作用将工频电源转变成另一频率的电能控制装置,从而实现交流异步电机的软启动、变频调速以及运转精度的提高。

现有的变频器壳体,整体结构均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但均存在以下的一种或多种问题:

1.变频器工作时,需要接入多根导线,而变频器壳体没有设置导线固定结构,导致接入变频器的导线排列混乱,影响整洁,也容易发生导线间短路;

2.上壳体的结构设计不合理,不便于变频器的接线、安装和拆卸;

3.变频器多采用风扇鼓风散热,而风扇的安装、维护和更换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便于接线、操作简便、使用安全的变频器壳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变频器壳体,其包括上壳体1和翻盖3,翻盖3设置在上壳体1顶侧,一端与上壳体1枢转相连,另一端与上壳体1卡扣连接;

所述翻盖3一端设置与上壳体1枢转相连的翻盖连接手34,另一端两侧各设有一个与上壳体1配合的翻盖卡扣31,翻盖3设有翻盖卡扣31的一端中部设有导线避让口35。

优选的,所述翻盖3一端的两侧各设置一个翻盖连接手34,以两个翻盖连接手34之间为内侧,翻盖连接手34内侧设置主枢轴32,主枢轴32一侧设置副枢轴33;所述上壳体1包括与主枢轴32枢转配合的主枢轴孔320,以及周向设置在主枢轴孔320外侧的第一副枢轴孔330和第二副枢轴孔340;

所述副枢轴33与第一副枢轴孔330配合时,翻盖3平行于上壳体1顶侧面且翻盖卡扣31与上壳体1卡接配合;所述副枢轴33与第二副枢轴孔 340配合时,翻盖3垂直于上壳体1顶侧面。

优选的,所述翻盖3的翻盖卡扣31包括设置在其下端的卡钩311以及设置在翻盖卡扣31中部的操作钮312,上壳体1包括与卡钩311配合的卡孔310;

以两个翻盖卡扣31之间为内侧,向内侧按压操作钮312使卡钩311与卡孔310解除配合。

优选的,所述上壳体1为下端开口的盒状结构,包括设置在其顶侧中部的端子口13以及设置在端子口13一侧的至少一个理线夹16,翻盖3遮挡端子口13和理线夹16,且导线避让口35与理线夹16对应配合。

优选的,所述端子口13另一侧设置多个按键孔11,按键孔11为沉孔,变频器的开关柱110设置在按键孔11内。

优选的,所述上壳体1一端还设有扩展口17,扩展口17中部设置用于遮挡扩展口17的可敲落的扩展口挡板。

优选的,所述上壳体1顶部内侧还设有多个支柱18,变频器的CPU板 5通过第二连接件与支柱18相连。

优选的,还包括设置在上壳体1下方的下壳体2,下壳体2为上端开口的盒状结构,上壳体1的开口与下壳体2的开口相对且卡接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变频器壳体,翻盖用于遮挡端子口、理线夹以及设置在端子口内的接线端子,保证了用户的用电安全,翻盖与上壳体枢转相连,在变频器接线时,无需拆卸翻盖,为用户的接线和维护提供便利,避免翻盖频繁拆卸被损坏。此外,所述翻盖连接手包括主枢轴和副枢轴,上壳体包括与主枢轴转动配合的主枢轴孔以及分别与副枢轴配合的第一副枢轴孔、第二副枢轴孔,使翻盖可以在0-90o的任一位置悬停,便于用户操作。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实用新型变频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B是本实用新型变频器壳体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上壳体与CPU板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上壳体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上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图3的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翻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翻盖的另一结构是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翻盖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风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风扇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风扇罩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A-13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变频器壳体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变频器壳体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A、1B、2和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变频器壳体包括上壳体1以及设置在上壳体1下方与其配合的下壳体2,上壳体1顶侧设置翻盖3,上壳体1内设置与其固定连接的CPU板5,下壳体2一端设置风扇安装槽20,风扇安装槽20内设置风扇组件4,风扇组件4包括风扇罩41和风扇40。

如图2和3所示,所述上壳体1为下端开口的盒状结构,上壳体1顶侧中部设置端子口13,端子口13一侧设置至少一个理线夹16,CPU板5的接线端子50突出设置在端子口13内,外电路导线穿过理线夹16与接线端子50相连。

如图1A和1B所示,所述翻盖3一端与上壳体1顶侧中部枢转相连,另一端与上壳体1卡接配合且设置与理线夹16对应配合的导线避让口35,翻盖3与上壳体1配合用于遮蔽端子口13、理线夹16。

如图11所示,所述下壳体2一端设置风扇安装槽20,风扇安装槽20 一端与下壳体2的内部相通,另一端与外部相通。所述风扇组件4包括风扇40和风扇罩41,风扇40一端通过风扇安装槽20与下壳体2内部相通,另一端与风扇罩41卡接配合,风扇罩41下端与风扇安装槽20可拆卸的限位配合,上端与风扇安装槽20卡接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变频器壳体可实现如下有益效果:

1.所述CPU板5的接线端子50突出设置在端子口13内,变频器接线时,无需拆卸上壳体,即可完成接线,便于外部电路的接线和维护,提高操作效率,理线夹16用于整理外部电路导线,防止导线排列混乱,使变频器的接线更加整洁,也避免导线间发生短路,有利于提高用电安全;

2.所述翻盖3用于遮挡端子口13、理线夹16以及设置在端子口13内的接线端子50,保证了用户的用电安全,翻盖3与上壳体1枢转相连,在变频器接线时,无需拆卸上壳体1和翻盖3,为用户的接线和维护提供便利,避免翻盖3频繁拆卸被损坏。

3.所述风扇40和风扇罩41卡接配合,风扇罩41一端与风扇安装槽20 的槽口可拆卸的限位配合,另一端与风扇安装槽20的槽口卡接配合,使风扇40的安装、维护、更换和拆卸更加便利,有利于提高操作效率,有利于延长变频器的使用寿命。

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变频器壳体的各组成部分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B、2和3所示,所述上壳体1为下端开口的盒状结构,上壳体1 内设置CPU板5,CPU板5包括设置在其左端的接线端子50和设置在CPU 板5右端的显示元件190,上壳体1的顶部左侧设置端子口13,接线端子 50突出设置在端子口13内,上壳体1的顶部右侧设置多个按键孔11,按键孔11为沉孔,每个按键孔11内均设置一个变频器的开关柱110,按键孔 11设置变频器操作面板1100,上壳体1左端设置三个理线夹16,理线夹 16与端子口13对应设置。

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理线夹16为设置在上壳体1顶侧的框状结构,每个理线夹16均包括两个L字形的夹板,两个L字形的夹板相对设置与上壳体配合形成理线夹16。当然,每个理线夹16的两个L字形的夹板也可以是一体式结构。

如图5所示方向,所述上壳体1底侧设有多个支柱18,CPU板5通过第二连接件与支柱18相连,使CPU板5的接线端子50突出设置在端子口 13内。优选的,所述上壳体1左端设置两个支柱18,右端设置四个支柱18。

优选的,如图5所示,所述上壳体1顶部内侧设置多个与按键孔11一一对应的按键孔环形台111,以增强上按键孔11的结构强度。

优选的,如图4所示方向,所述上壳体1右端还设有扩展口17,扩展口17内设置可敲落的扩展口挡板,用于遮挡扩展口17,扩展口上侧还设有第一连接件170,第一连接件170为嵌置在上壳体1上的螺母件。当变频器需要扩展功能时,只需敲落扩展口挡板,将需要扩展的元件通过扩展口17 与变频器连接,并通过第一连接件170与上壳体1相连。

优选的,如图2和3所示方向,多个所述按键孔11右侧设置显示器口 19,显示器口19前侧设置电位器安装口,CPU板5右端设置显示元件190,显示元件190前侧设置电位器51,显示元件190突出设置在显示器口19内,电位器51突出设置在电位器安装口内,按键孔11的个数为6个,端子口 13和多个按键孔11之间设置插口12,插口12内设置橡皮垫120,上壳体 1右端设置商标安装槽10,商标100设置在商标安装槽10内,端子口13 左侧设置标牌安装槽14,标牌140设置在标牌安装槽14内,上壳体1的前后两侧各设置两个散热窗,每个散热窗均包括多个散热孔。

如图1B所示方向,所述上壳体1左侧设置翻盖3,翻盖3右端与上壳体1中部枢转相连,左端与上壳体1卡接配合。

优选的,2和3所示,所述上壳体1顶部分为左半部和右半部,左半部低于右半部,成台阶结构,翻盖3设置在上壳体1左侧,翻盖3的翻盖连接手34与右半部左端枢转相连,翻盖3的翻盖卡扣31与左半部的左端卡接配合,翻盖3的上侧面与上壳体1的右侧平齐,使本实用新型变频器壳体更美观且节约安装空间。

如图7和8所示,所述翻盖3包括盖板30,盖板30左端两侧各设置一个翻盖卡扣31,右端两侧设置各设置一个翻盖连接手34,翻盖卡扣31与上壳体1卡接配合,翻盖连接手34与上壳体1中部枢转相连,两个翻盖卡扣31之间设置导线避让口35,导线避让口35与上壳体1的理线夹16对应设置且配合使用,外部电路导线依次穿过导线避让口35、理线夹16与CPU 板5的接线端子50相连。

优选的,如图8所示方向,以两个所述翻盖连接手34之间为内侧,翻盖连接手34的内侧中部设置主枢轴32,主枢轴33一侧设置副枢轴33;如图3和6所示,所述上壳体1右半部左端两侧均设置主枢轴孔320,主枢轴孔320外侧成周向分布的第一副枢轴孔330和第二副枢轴孔340。所述主枢轴32与主枢轴孔320转动配合,副枢轴33与第一副枢轴孔330配合时,翻盖3的盖板30平行于上壳体1顶侧面且翻盖卡扣31与上壳体1卡接配合;所述副枢轴33与第二副枢轴孔340配合时,翻盖3的盖板30垂直于上壳体1顶侧面。需要指出的是,当翻起翻盖3时,由于副枢轴33与上壳体1过盈配合,使翻盖3的盖板30可以在0-90o的范围内的任意位置悬停。

优选的,如图9所示,所述翻盖卡扣31包括设置在其下端的卡钩311 以及设置在翻盖卡扣31中部的操作钮312;如图3所示,所述上壳体1左端两侧各设置一个与卡钩311配合的卡孔310。如图1A和1B所示,当卡钩 311与卡孔310配合时,二者属于过盈配合,保证了翻盖3与上壳体1的配合牢靠性,向翻盖3内侧按压操作钮312,即可解除卡钩311与卡孔310的配合,即可翻起翻盖3,操作简便快捷。

如图1A和1B所示,所述下壳体2左端设置风扇组件4。

如图11所示方向,所述下壳体2前端设置风扇安装槽20,风扇安装槽 20后端与下壳体2内部相通,前端为风扇安装槽20的槽口,其下部设置下壳体限位槽200,上部设置下壳体卡槽201。

如图10所示,所述风扇组件4包括风扇40和风扇罩41,风扇罩41卡置在风扇40的一端。

如图10所示,所述风扇40包括方框结构的风扇壳体,风扇壳体的四个棱角处各设置一个风扇定位孔402,风扇定位孔402的两侧均设有风扇卡槽401。如图12和13所示方向,所述风扇罩41包括罩板410,罩板410 中部设置多个周向分布的风扇罩进气孔414,罩板410的左右两端下侧各设置两个风扇罩卡脚411,四个风扇罩卡脚411分别位于一个矩形的四个顶点,左后侧的风扇罩卡脚411的一侧和右前侧的风扇罩卡脚411的一侧各设置一个风扇罩定位柱412,左端的两个风扇罩卡脚411的前后两侧各设置一个风扇罩限位柱413,右端的两个风扇罩卡脚411中部设置V字形卡扣415。如图10所示,装配时,所述风扇定位柱412插装在风扇定位孔402内,风扇罩卡脚411卡置在风扇卡槽401内,使风扇40和风扇罩41的装配更稳定、便捷,风扇罩限位柱413插装在下壳体限位槽200内,V字形卡扣415 与下壳体卡槽201卡接配合,使得风扇组件4与下壳体2的装配更加便捷,便于用户更换、维护风扇40。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