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泵式轮毂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41108发布日期:2020-09-15 19:54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压泵式轮毂电机的制作方法

一种液压泵式轮毂电机,属车轮动力传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的车轮动力传动。



背景技术:

电动车历史问世20多年来,在电机及动力方面基本没有改进和创新,特别是电机赖以生存的散热方面,还是原始的仅靠空气散热方式。根据电机工作原理,超温运行时电机绕组的电阻会增大,导致磁场转矩下降,以使电机效率和整机性能降低,同时又增大了能源浪费。而空气散热方式仅限于在平原平路的额定负荷条件电动车才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若在此条件以外,也就是按地理分布平原以外约70%的路面上,都会出现电机超温运行的情况,特别是在夏天或载重尤其是丘陵、山区更为突出,更会出现温升快,温度高的情况,很容易烧坏电机及控制器,大大缩短了电池及电机使用寿命和局限了电动车使用范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针对以上缺点和不足而提供了一种液体、空气双重散热系统。其技术方案如下:

它包括电机和轮毂钢圈,电机包括电机轴、定子和转子,定子固定在电机轴上,转子套装在定子上,转子的外圈与轮毂钢圈固连,转子两端分别固连电机左盖和电机右盖。其关键技术是电机左盖、电机右盖以及转子固连后形成的空间构成第一油腔室,在电机左盖的左侧通过铁环固定安装第一环流散热罩,铁环与轮毂钢圈的左端固连,电机左盖、第一环流散热罩以及铁环、轮毂钢圈、转子形成的空间构成第二油腔室;第一油腔室和第二油腔室构成液体油散热循环系统,第一油腔室和第二油腔室通过油孔相通。

或者一种液压泵式轮毂电机,包括电机和轮毂钢圈,电机包括电机轴、定子和转子,定子固定在电机轴上,转子套装在定子上,转子两端分别固连电机左盖和电机右盖。其关键技术是电机左盖、电机右盖以及转子固连后形成的空间构成第一油腔室;在转子上套装铁圈,铁圈与轮毂钢圈固连,电机左盖上设有扩展左盖,电机右盖上设有扩展右盖,铁圈两端分别固连扩展左盖和扩展右盖,在电机左盖和扩展左盖的左侧安装第一环流散热罩,电机左盖、扩展左盖和第一环流散热罩形成的空间构成第二油腔室;在电机右盖和扩展右盖的右侧安装第二环流散热罩,电机右盖、扩展右盖和第二环流散热罩形成的空间构成第四油腔室;转子、扩展左盖、铁圈和扩展右盖形成的空间构成第三油腔室;第一油腔室、第二油腔室、第三油腔室和第四油腔室构成液体油散热循环系统,各腔室通过油孔相通。

或者一种液压泵式轮毂电机,包括电机和轮毂钢圈,电机包括电机轴、定子和转子,定子安装在电机轴上,转子套装在定子上,转子两端分别固连电机左盖和电机右盖。其关键技术是电机左盖、电机右盖以及转子固连后形成的空间构成第一油腔室;在转子上套装铁圈,铁圈与轮毂钢圈固连,铁圈两端分别固连轮毂左盖和轮毂右盖,电机左盖与轮毂左盖固连,电机左盖、轮毂左盖、铁圈、轮毂右盖、电机右盖和转子形成的空间构成第五油腔室,第五油腔室与第一油腔室构成液体油散热循环系统,各腔室通过油孔相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它不同于现有动力机器(包括内燃机)在实现液体循环功能时需用油泵或其他泵类部件,而本实用新型不需用任何油泵或其他泵类部件就能达到无死角全覆盖持续稳定的液体循环散热目的。

2、本实用新型使用一种绝缘润滑的液体油直接喷浇在电机做功产生热量的源头部位(电机绕组和定子钢片)处,在电机内旋转部件运转形成的压力及气流冷却后又将载有温度的液体油喷洒在轮毂腔内壁上,而且过程中电机还不受油阻影响,最后车轮行驶在空气中被全面冷却,取得了液体油传热、散热的良好效果。

3、本实用新型给予了电动车电机一个良好的低温工作条件,使电动车发挥最佳的效率及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机左盖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装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机左盖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机右盖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装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再一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再一装配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3,本实用新型包括电机和轮毂钢圈1,电机包括电机轴17、定子15和转子2,定子15固定在电机轴17上,转子2套装在定子15上,转子2的外圈与轮毂钢圈1固连,转子2两端分别固连电机左盖10和电机右盖18,电机右盖18上设有刹车毂16,定子15上布设电机绕组13,在转子2和定子15之间设有磁钢片14,电机线11从电机轴17左边的轴孔内引出。其关键技术是电机左盖10、电机右盖18以及转子2固连后形成的空间构成第一油腔室19,在电机左盖10的左侧通过铁环4固定安装第一环流散热罩7,铁环4与轮毂钢圈1的左端固连,电机左盖10、第一环流散热罩7以及铁环4、轮毂钢圈1、转子2形成的空间构成第二油腔室6;第一油腔室19和第二油腔室6构成液体油散热循环系统,第一油腔室19和第二油腔室6通过油孔相通。

所述转子2的左端边沿开有若干第一油孔3与第一油腔室19和第二油腔室6相通。

所述电机左盖10的边沿开有若干第二油孔5,在电机左盖10靠近轴孔的圆周位置开有若干第三油孔8,第二油孔5、第三油孔8与第一油腔室19和第二油腔室6相通。

在第三油孔8之间设有第一油孔柱12,第一油孔柱12与第一油腔室19相通,用于加油或排油。

所述第一环流散热罩7的外壁设有若干散热片9。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

当车辆静止时电机不转动,此时电机内的绝缘液体油为静止状态,油平面接近第三油孔8,让下端的电机绕组13浸泡在油里,油的容量根据油腔室空间大小按一定比例添加。当车辆骑行时,电机开始转动,电机内部的液体油在电机转子2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的推动下,迅速从第一油腔室19通过第一油孔3、第二油孔5向第二油腔室6扩散填充,同时第一油腔室19内的油量减少使电机不受油阻影响,电机转速越快液体油流动速度越快填充油量越多,当电机达到一定转速时第二油腔室6内的液体油填到一定容量时通过第三油孔8回流到第一油腔室19,调整第三油孔8之间的距离或油孔径大小即可调整回流到第一油腔室19的油流量大小。当电机转速下降到一定转速时内部的液体油也可以从第二油腔室6通过第一油孔3、第二油孔5、第三油孔8回流到第一油腔室19。如此循环不断吸收带走电机绕组13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大部分热量通过第一环流散热罩7扩散到空气中,使电机达到最佳散热效果,提高整机工作效率。

实施例2:

参见图4-图7,本实施例包括电机和轮毂钢圈1,电机包括电机轴17、定子15和转子2,定子15固定在电机轴17上,转子2套装在定子15上,转子2两端分别固连电机左盖10和电机右盖18,电机右盖18上设有刹车毂16,定子15上布设电机绕组13,在转子2和定子15之间设有磁钢片14,电机线11从电机轴17左边的轴孔内引出。其关键技术是电机左盖10、电机右盖18以及转子2固连后形成的空间构成第一油腔室19;在转子2上套装铁圈20,铁圈20与轮毂钢圈1固连,电机左盖10上设有扩展左盖23,电机右盖18上设有扩展右盖24,铁圈20两端分别固连扩展左盖23和扩展右盖24,在电机左盖10和扩展左盖23的左侧安装第一环流散热罩7,电机左盖10、扩展左盖23和第一环流散热罩7形成的空间构成第二油腔室6;在电机右盖18和扩展右盖24的右侧固定安装第二环流散热罩25,电机右盖18、扩展右盖24和第二环流散热罩25形成的空间构成第四油腔室27;转子2、扩展左盖23、铁圈20和扩展右盖24形成的空间构成第三油腔室21;第一油腔室19、第二油腔室6、第三油腔室21和第四油腔室27构成液体油散热循环系统,各腔室通过油孔相通。

所述转子2的右端开有若干第五油孔28,第一油孔3和第五油孔28与第一油腔室19和第三油腔室21相通。

所述扩展左盖23上开有若干第二油孔5,电机右盖18上开有若干第四油孔26,扩展右盖24上开有若干第六油孔29,通过这些油孔使第一油腔室19、第二油腔室6、第三油腔室21和第四油腔室27相通。

在第一环流散热罩7的外壁设有散热片9,在散热片9之间设有第二油孔柱22,第二油孔柱22与第二油腔室6相通,用于加油或排油。

本实施例工作原理是:

当车辆静止时电机不转动,此时电机内的绝缘液体油为静止状态,油平面接近第三油孔8,让下端的电机绕组13浸泡在油里,油的容量根据油腔室空间大小按一定比例添加。当车辆骑行时,电机开始转动,电机内部的液体油在电机转子2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的推动下,迅速从第一油腔室19通过第一油孔3、第五油孔28向第三油腔室21扩散填充,同时第一油腔室19内的油量减少使电机不受油阻影响,电机转速越快液体油流动速度越快填充油量越多,当电机达到一定转速时第三油腔室21内的液体油填到一定容量时通过第二油孔5和第六油孔29,分流到第二油腔室6和第四油腔室27,当第二油腔室6和第四油腔室27内的油量增加到一定容量时从第三油孔8和第四油孔26回流到第一油腔室19。调整第三油孔8和第四油孔26的距离或油孔径大小即可调整回流到第一油腔室19的油流量大小。当电机转速下降到一定转速时内部的液体油也可以从第二油腔室6、第三油腔室21、第四油腔室27分别通过第三油孔8、第一油孔3、第五油孔28、第四油孔26回流到第一油腔室19,如此循环不断吸收带走电机绕组13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大部分热量通过第一环流散热罩7和第二环流散热罩25扩散到空气中,使电机达到最佳散热效果,提高整机工作效率。

实施例3:

参见图8、图9,本实施例包括电机和轮毂钢圈1,电机包括电机轴17、定子15和转子2,定子15固定安装在电机轴17上,转子2套装在定子15上,转子2两端分别固连电机左盖10和电机右盖18,定子15上布设电机绕组13,在转子2和定子15之间设有磁钢片14,电机线11从电机轴17左边的轴孔内引出。其关键技术是电机左盖10、电机右盖18以及转子2固连后形成的空间构成第一油腔室19;在转子2上套装铁圈20,铁圈20与轮毂钢圈1固连,铁圈20两端分别固连轮毂左盖30和轮毂右盖31,电机左盖10与轮毂左盖30固连,用于动力直驱传动,轮毂右盖31上设有刹车毂16,电机左盖10、轮毂左盖30、铁圈20、轮毂右盖31、电机右盖18和转子2形成的空间构成第五油腔室32,第五油腔室32与第一油腔室19构成液体油散热循环系统,各腔室通过油孔相通。

所述轮毂左盖30的外壁设有若干散热片9,在散热片9之间设有第二油孔柱22,第二油孔柱22与第五油腔室32相通,用于加油或排油。

在转子2的左端边沿开有第一油孔3,在电机左盖10靠近轴孔的圆周位置开有第三油孔8,电机右盖18上开有第四油孔26。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

当车辆静止时电机不转动,此时电机内的绝缘液体油为静止状态,油平面接近第三油孔8,让下端的电机绕组13浸泡在油里,油的容量根据油腔室空间大小按一定比例添加。当车辆骑行时,电机开始转动,电机内部的液体油在电机转子2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的推动下,迅速从第一油腔室19通过第一油孔3、第五油孔28向第五油腔室32扩散填充,同时第一油腔室19内的油量减少使电机不受油阻影响,电机转速越快液体油流动速度越快填充油量越多,当电机达到一定转速时第五油腔室32内的液体油填到一定容量时通过第三油孔8和第四油孔26回流到第一油腔室19,调整第三油孔8和第四油孔26的距离或油孔径大小即可调整回流到第一油腔室19的油流量大小。当电机转速下降到一定转速时内部的液体油也可以从第五油腔室32通过第三油孔8、第一油孔3、第五油孔28、第四油孔26回流到第一油腔室19,如此循环不断吸收带走电机绕组13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通过轮毂左盖30和轮毂右盖31扩散到空气中,使电机达到最佳散热效果,提高整机工作效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