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线圈组件及应用其的小型电机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119633阅读:来源:国知局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将端子安装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圈组件后的结构,其中图4A是图4的局部放大视图;
[0036]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将线圈导线绕到端子后的线圈结构;
[0037]图6是安装了端子并绕线后的线圈的示意性侧视剖面图,其中图6A是图6的局部放大视图;
[0038]图7是图6所示线圈在端子绕线部分折弯后的示意性侧视剖面图,其中图7A是图7的局部放大视图;
[0039]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的立体示意图;
[0040]图9是图8所示的电机在端子外部连接部分弯折后的立体示意图;
[0041]图10是图9所不电机连接外联导线后的立体不意图;
[0042]图11是图10所示电机安装出线盒盖过程的立体示意图;
[0043]图12是图10所示电机安装了出线盒盖后的立体示意图;
[0044]图13是图12所示电机的侧视剖面图;
[0045]图14A和图14B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圈组件的端子支撑部的一种变型;
[0046]图15A和图15B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线盒的一种变型;
[0047]图16A和图16B分别示出了图15A和图15B的出线盒安装到线圈组件后的结构状态;
[0048]图17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电机绕线骨架系统。
[0049]附图标记
[0050]1线圈组件
[0051]11端子支撑部
[0052]111端子槽
[0053]1111过渡结构
[0054]1112预定位结构
[0055]1113折弯位结构
[0056]112凸包结构
[0057]113 U型爬电结构
[0058]12骨架主体
[0059]121上支撑板
[0060]122下支撑板
[0061]123绕线柱
[0062]2 端子
[0063]21绕线部分
[0064]22外部连接部分
[0065]23中间部分
[0066]3出线盒
[0067]31导线槽
[0068]32端子孔
[0069]33限位筋
[0070]34定位筋
[0071]4外联导线
[0072]41外联导线头部
[0073]5出线盒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74]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75]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
[0076]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圈组件的主视剖面图。如图1所示,线圈组件I包括:端子支撑部11和骨架主体12。其中,端子支撑部11包括用于装入端子2的端子槽111。端子2包括:绕线部分21,外部连接部分22和中间部分23。
[0077]端子支撑部11通常与骨架主体12固定连接在一起,两者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在进行电机的装配时,先将端子2装入端子支撑部11的端子槽111 ;然后在端子2的绕线部分21上进行绕线(即是将缠绕在骨架主体12上的对应的导线(漆包线)引出,缠绕在端子2的绕线部分21);在进行了绕线处理后,通常对绕线部分21进行搪锡处理,以实现端子2与其对应的漆包线电导通;最后再将端子的外部连接部分22与外联导线电连接。
[0078]由于端子2是在被弯折后装入端子槽111中的,而且端子2可以是金属方针等接线部件,因此,端子2的弯折往往呈一角度(直角或其它角度)而非呈一弧度。为与端子2的形状相配合,端子槽111可以呈U形,其在槽通道拐弯处并无大的弧形形态。特别地,如果端子2的两端被直角弯折,则相应地端子槽111呈直角U形。一般而言,直角弯折更加容易实现,形态也更加标准化,可以实现机器自动化弯折和装配。可选地,端子2的弯折角度也可以并非严格的直角,也就是说,相应地,端子槽111的U形中的两竖形部分也可以并不平行。此外,如图1所示,端子槽111的U形结构的开口向外,也就是相对于圆形骨架主体12的中心部分向外的方向。这样,安装后的端子2的绕线部分21和外部连接部分22的端部相对于端子2的中间部分23关于骨架主体12的中心部分向外,于是可以更方便地实现绕线。并且,端子槽的U形结构也可以防止端子在U形结构的开口的方向上相对于骨架主体12移动或脱出。如图1所不,端子2的绕线部分21的一部分嵌入端子槽111,另一部分从端子槽111的侧面伸出,以进行绕线;端子2的外部连接部分22也是一部分嵌入端子槽111,另一部分从端子槽111的侧面伸出,以与外联导线电连接;绕线部分21和外部连接部分22的延伸方向平行。
[0079]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圈组件的侧视图,其中图2A是图2的局部放大视图。从图2可以更清楚地看出骨架主体12的结构。如图2所示,骨架主体12包括上支撑板121,下支撑板122和位于两者之间的绕线柱123。其中,端子支撑部11设置在上支撑板121的外缘;漆包线绕于绕线柱123。这里对于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的称谓只是为了结合附图来进行说明,而非表示具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0080]从图2A可以更清楚地从侧面看到端子槽111的结构。如图2A所示,端子槽111包括过渡结构1111,还可选地包括预定位结构1112和/或折弯位结构。三个结构是相互独立的,可以同时具有一个或者多个。
[0081]端子槽111在沿端子2装入的方向的通道内侧具有过渡结构1111。具体而言,过渡结构1111实际上是沿端子2装入的方向的端子装入通道的宽度变化,如图2所示,装入通道的开口部分的宽度等于或者略大于端子的直径(端子截面为圆形)或宽度(例如端子为方针),然后通道的有一段在宽度上略小于端子的直径或宽度,之后通道的宽度又变大,适合端子嵌入到装入通道的底部。这种宽度的变化可以是均匀过渡的,如图所示。这种过渡结构可以帮助在沿端子2装入的方向上将端子2固定于端子槽111中。
[0082]如果采用类似于图2和图2A所示的装入通道的开口部分的宽度略大于端子的直径或宽度的结构,那么该结构可以起到预定位的作用,也就是说,引导端子2进入端子槽111内,便于端子2的安装。于是可以称这种结构为预定位结构1112。可选地,预定位结构1112还可以是其它结构,例如,设置于端子槽111开口处的倒圆角结构。
[0083]可选地,在端子槽111的U形结构的一端的下部还设置有折弯位结构1113,该折弯位结构1113可以是方形开槽,能够使得在端子2的绕线部分21嵌入端子槽11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