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电器设备及其固线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固线钩用于将电源线固定在电器设备上。固线钩设有通孔,电器后壳设有与周向限位结构配合的凸台结构和螺纹孔。固线钩通过限位结构置于电器后壳上,再通过插装于通孔与螺纹孔的螺钉进行紧固连接。由于每个电器后壳需要安装至少安装两个固线钩,每个固线钩均需要使用风批等工具安装螺钉,都需要进行一次螺钉安装工序,增加了生产成本并且生产效率较低,不便于固线钩的安装与拆卸。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的固线钩安装到电器后壳上需要通过螺钉固定导致的拆装不便的问题,提供一种无需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便于安装与拆卸的固线装置,同时还提供了一种含有上述固线装置的电器设备。
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固线装置,所述固线装置安装于电器设备的后壳板上,以固定所述电器设备的电源线;所述固线装置包括:
固线本体;
插杆,设置于所述固线本体上;及
卡固件,设置于所述插杆的周侧上,且所述卡固件凸出于所述插杆的周侧表面设置;
其中,所述固线本体安装于所述后壳板上,所述插杆及所述卡固件穿设所述后壳板的安装孔,使所述固线本体与所述卡固件分别位于所述后壳板的两侧;
所述卡固件能够与所述后壳板相接触,以限制所述插杆沿所述安装孔的轴线方向的位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杆为柱形结构;
所述插杆与所述安装孔为间隙配合;
所述插杆的截面形状与所述安装孔的截面形状相适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杆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卡固件安装于所述凹槽中;
所述卡固件的形状与所述凹槽的形状相适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固件凸出于所述插杆的部分的高度为所述插杆与所述安装孔之间的间隙的1.1倍~1.5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固件由弹性材料制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杆与所述卡固件穿设所述安装孔,所述卡固件与所述后壳板之间存在预设间隙;
所述预设间隙的范围为0.1mm~0.8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固件为卡簧,所述卡簧卡设于所述凹槽中;
所述插杆及所述卡簧穿设所述安装孔,使所述固线本体与所述卡簧分别位于所述后壳板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固件为凸起,所述凸起安装于所述凹槽中;
所述插杆及所述凸起穿设所述安装孔,使所述固线本体与所述凸起分别位于所述后壳板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线本体为柱形结构,所述固线本体沿轴向方向具有配合孔,所述插杆安装于所述配合孔中;
所述插杆与所述配合孔为过盈配合;或者,所述插杆嵌入所述固线本体并注塑成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线装置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设置于所述固线本体远离所述后壳板的一端的周侧上;
且所述挡板凸出于所述固线本体的周侧表面,所述挡板能够阻挡所述电源线朝向所述挡板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线装置还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设置于所述固线本体的内壁上;
所述固线本体安装于所述后壳板上,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后壳板相接触,以限制所述固线本体沿周向方向的转动位移。
一种固线装置,所述固线装置安装于电器设备的后壳板上,以固定所述电器设备的电源线;所述固线装置包括:
固线本体;及
插杆,设置于所述固线本体上;
其中,所述固线本体安装于所述后壳板上,所述插杆穿设所述后壳板的安装孔,所述插杆与所述安装孔过盈配合。
还涉及一种电器设备,包括后壳板及如上述任一技术特征所述的固线装置;
所述后壳板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固线装置的插杆带动所述卡固件穿设所述安装孔,使所述固线装置的固线本体及所述卡固件分别位于所述后壳板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孔呈锥形设置;
所述安装孔靠近所述固线本体的一端的直径大于远离所述固线本体的一端的直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线装置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固线装置在竖直方向成列设置于所述后壳板上;
且两个所述固线装置的挡板的朝向方向相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电器设备及其固线装置,结构设计简单合理,固线本体安装到后壳板上,插杆带动其上的卡固件在外力作用下穿设后壳板上的安装孔,使得固线本体与卡固件分别位于后壳板的两侧。这样,当固线装置有沿安装孔的轴线方向的运动趋势时,卡固件与固线本体能够分别与后壳板相接触,以限制固线装置沿安装孔的轴线方向的位移。本实用新型的固线装置通过插杆与卡固件的配合,并在外力作用下实现固线装置与电器设备的后壳板的紧固连接,省去了螺钉安装工序,安装快捷。并且,当固线装置从电器设备的后壳板上拆卸时,直接通过外力作用于固线本体上,即可实现插杆及卡固件从安装孔中拔出,方便拆卸,易于更换,便于售后维修。本实用新型的固线装置的结构简单,节约生产及装配时间,无需任何工具即可实现固线装置的快速安装与拆卸,提高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固线装置安装于电器设备的后壳板上的剖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固线装置的剖视图;
其中:
100-固线装置;
110-固线本体;
120-插杆;
130-卡固件;
140-挡板;
200-后壳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电器设备及其固线装置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固线装置100,固线装置100安装于电器设备的后壳板200上,以固定电器设备的电源线。通常,固线装置100是用来固定电器设备的电源线的。固线装置100一般固定于电器设备的后壳板200上。当电器设备进行包装运输及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将电源线缠绕于固线装置100上,以此来固定电源线,控制电源线的伸长长度,以防止电源线遭到损坏,并有效的减小电源线摆放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固线装置100能够便于安装到电器设备的后壳上,省去螺钉安装的工序,无需使用任何工具即可实现固线装置100的快速安装,提高固线装置100的安装效率,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固线装置100能够更好的适应自动化生产的需求。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固线装置100还能够便于拆卸,有效解决售后服务时固线装置100不易拆卸的问题,容易换装,便于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中,固线装置100包括固线本体110、插杆120及卡固件130。固线装置100是用来固定电源线的,具体是通过固线本体110固定电源线。电源线缠绕于固线本体110上,以实现电源线的固定。插杆120及卡固件130是用来便于固线装置100安装到电器设备的后壳板200上的。插杆120设置于固线本体110上,卡固件130设置于插杆120的周侧上,且卡固件130凸出于插杆120的周侧表面设置。插杆120是用来连接固线本体110及后壳板200的,插杆120的一端设置于固线本体110上,插杆120的另一端穿设安装孔。也就是说,插杆120的两端是分别位于后壳板200的两侧的。并且,卡固件130凸出于插杆120的周侧表面,这样,卡固件130通过与后壳板200的配合来限制固线本体110及插杆120的位移。
具体的,固线本体110安装于后壳板200上,插杆120及卡固件130穿设后壳板200的安装孔,使固线本体110与卡固件130分别位于后壳板200的两侧。在本实用新型中,固线装置100的装配与拆卸时通过外力实现的。外力作用于固线本体110,使得固线本体110推动插杆120带动其上的卡固件130穿设后壳板200上的安装孔,卡固件130通过挤压的方式穿设安装孔,实现固线装置100的安装。本实用新型的固线装置100要拆卸时,直接施加外力到固线本体110上,将插杆120从安装孔中拔出,插杆120带动卡固件130通过挤压的方式穿过安装孔,实现固线装置100的拆卸。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固线装置100通过插杆120与卡固件130的配合实现快速安装与拆卸。本实用新型的固线装置100的结构简单,通过插杆120与卡固件130的配合实现固线装置100与后壳板200的紧固连接,无需通过螺钉进行紧固,节约生产成本,提高装配效率,便于安装。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固线装置100通过插杆120与卡固件130的配合还能够便于拆卸,无需任何工具即可实现拆卸,有效解决售后服务时固线装置100不易拆解的问题,便于固线装置100的更换。
本实用新型的固线装置100安装到后壳板200上后,固线装置100的固线本体110与卡固件130分别位于后壳板200的两侧。当固线装置100有沿安装孔的轴线方向的运动趋势时,固线装置100的固线本体110能够与后壳板200相接触,以限制固线装置100朝向电器设备所在的方向运动;卡固件130能够与后壳板200相接触,以限制固线装置100朝向固线本体110所在的方向运动。这样,能够避免固线装置100沿安装孔的轴线方向的窜动,限制插杆120沿安装孔的轴线方向的位移,保证固线装置100固线准确,便于用户使用。
当然,本申请的固线装置100还可以通过固线本体110与插杆120实现固线装置100的安装固定,即无需通过卡固件130穿设安装孔并与后壳板200相接触来限制插杆120沿安装孔的轴线方向的位移。本申请的插杆120与后壳板200的安装孔为过盈配合,以限制插杆120沿安装孔的轴线方向的位移。这样,插杆120安装到安装孔中,插杆120的位置能够固定,保证固线装置100固线准确,便于用户使用。
目前,固线钩用于将电源线固定在电器设备上。固线钩设有通孔,电器后壳设有与周向限位结构配合的凸台结构和螺纹孔。固线钩通过限位结构置于电器后壳上,再通过插装于通孔与螺纹孔的螺钉进行紧固连接。由于每个电器后壳需要安装至少安装两个固线钩,每个固线钩均需要使用风批等工具安装螺钉,都需要进行一次螺钉安装工序,增加了生产成本并且生产效率较低,不便于固线钩的安装与拆卸。
本实用新型的固线装置100的固线本体110安装到后壳板200上,插杆120带动其上的卡固件130在外力作用下穿设后壳板200上的安装孔,使得固线本体110与卡固件130分别位于后壳板200的两侧。这样,当固线装置100有沿安装孔的轴线方向的运动趋势时,卡固件130与固线本体110能够分别与后壳板200相接触,以限制固线装置100沿安装孔的轴线方向的位移。本实用新型的固线装置100通过插杆120与卡固件130的配合,并在外力作用下实现固线装置100与电器设备的后壳板200的紧固连接,省去了螺钉安装工序,安装快捷。并且,当固线装置100从电器设备的后壳板200上拆卸时,直接通过外力作用于固线本体110上,即可实现插杆120及卡固件130从安装孔中拔出,方便拆卸,易于更换,便于售后维修。本实用新型的固线装置100的结构简单,节约生产及装配时间,无需任何工具即可实现固线装置100的快速安装与拆卸,提高效率。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插杆120为柱形结构,以便于插杆120的成型加工。插杆120与安装孔为间隙配合,以实现插杆120的快速装配。插杆120的截面形状与安装孔的截面形状相适应。这样,能够便于插杆120穿设安装孔,进而实现固线装置100安装到后壳板200上。
进一步地,固线本体110为柱形结构,固线本体110沿轴向方向具有配合孔,插杆120安装于配合孔中。在本实施例中,固线本体110为中空的柱形结构,并且固线本体110的内壁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插杆120的连接板,连接板上开设有配合孔,插杆120安装于配合孔中。
再进一步地,插杆120嵌入固线本体110并注塑成型。当然,插杆120与配合孔也可以为过盈配合。在本实施例中,插杆120时内嵌入固线本体110,并通过注塑成型的加工方式加工出来的。这样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固线装置100的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加工,节约生产成本,能够满足批量生产的需求。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插杆120上设置有凹槽,卡固件130安装于凹槽中。凹槽能够限制卡固件130在插杆120上的位置,并且,当插杆120带动卡固件130穿设安装孔时,卡固件130的位置不会发生窜动,保证卡固件130的位置准确,进而保证固线装置100能够安装到位。卡固件130沿插杆120的径向方向凸出于插杆120的周侧表面。也就是说,卡固件130的高度是大于凹槽的深度的。这样,当卡固件130穿设安装孔后,卡固件130凸出的部分才能够起到限位的作用,以限制插杆120沿轴向方向的位移。卡固件130的形状与凹槽的形状相适应,保证卡固件130在凹槽中的位置固定,不易发生窜动。
进一步地,卡固件130凸出于插杆120的部分的高度为插杆120与安装孔之间的间隙的1.1倍~1.5倍。这样,既能够保证插杆120带动卡固件130穿设安装孔,又能够保证卡固件130穿设后能够起到固定作用。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卡固件130由弹性材料制成。这样,卡固件130在穿设安装孔时,卡固件130在安装孔的内壁及插杆120的外壁的挤压作用下能够发生弹性变形,使得插杆120带动卡固件130能够穿设安装孔,便于固线装置100的装配。卡固件130穿过安装孔后,卡固件130不在受到挤压,卡固件130能够在自身的弹性力作用下恢复原状,此时,卡固件130能够起到限位的作用。当固线装置100有朝向固线本体110的方向的运动趋势时,卡固件130能够与后壳板200相接触,以限制固线装置100的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固线装置100通过卡固件130的自身的弹性力的作用,使得固线装置100与后壳板200能够紧固连接,省去螺钉工序,以便于固线装置100安装与拆卸,无需使用任何工具,方便快捷,便于使用。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插杆120与卡固件130穿设安装孔,卡固件130与后壳板200之间存在预设间隙。这样能够使得插杆120的位置能够进行细微的调节,便于使用。同时还能够避免插杆120及卡固件130穿设安装孔后,卡固件130紧贴后壳板200导致卡固件130变形,进而影响卡固件130的限位效果。进一步地,预设间隙的范围为0.1mm~0.8mm。在本实施例中,预设间隙为0.5mm。也就是说,卡固件130穿设安装孔后,卡固件130与后壳板200之间的距离为0.5mm。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卡固件130为卡簧,卡簧卡设于凹槽中。插杆120及卡簧穿设安装孔,使固线本体110与卡簧分别位于后壳板200的两侧。卡簧安装于凹槽中,卡簧凸出插杆120的周侧表面。当插杆120带动卡簧穿设安装孔后,卡簧能够与后壳板200相接触,起到限位的作用,以限制插杆120沿轴向方向的位移。
当然,卡固件130为凸起,凸起安装于凹槽中。插杆120及凸起穿设安装孔,使固线本体110与凸起分别位于后壳板200的两侧。凸起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当凸起为多个时,多个凸起沿着插杆120的周向方向以均匀或者非均匀的方式分布。插杆120带动凸起穿设安装孔后,凸起也能够起到限位的作用,限制插杆120沿轴向方向的位移。
在本实施例中,固线装置100与后壳板200紧固连接时,通过插杆120插入后壳板200的安装孔内,利用卡簧的弹性变形效果,在外力作用下将插杆120上的卡簧穿过后壳板200的安装孔,并通过卡簧紧固,防止插杆120的轴向运动。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固线装置100还包括挡板140,挡板140设置于固线本体110远离后壳板200的一端的周侧上。挡板140凸出于固线本体110的周侧表面,挡板140能够阻挡电源线朝向挡板140运动。挡板140能够避免电源线从固线本体110上滑脱,提高固线装置100的骨线效果,便于使用。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固线装置100还包括限位部,限位部设置于固线本体110的内壁上。固线本体110安装于后壳板200上,限位部与后壳板200相接触,以限制固线本体110沿周向方向的转动位移。固线装置100安装到后壳板200上后,固线本体110与后壳板200相接触,限位部也与后壳板200的一表面相接触,卡簧与后壳板200的另一表面间隙贴合。此时,限位部能够限制固线本体110沿安装孔的轴线方向的转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器设备,包括后壳板200及上述实施例中的固线装置100。后壳板200上设置有安装孔,固线装置100的插杆120带动卡固件130穿设安装孔,使固线装置100的固线本体110及卡固件130分别位于后壳板200的两侧。本实用新型的电器设备通过固线装置100安装到后壳板200上实现电源线的固定,便于电器设备的搬运运输,以及便于用户收纳电源线,能够有效的控制电源线的伸长长度,避免电源线遭到损坏,游侠减小电源线的存放空间,保证电器设备使用时的舒适性,便于用户使用。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安装孔呈锥形设置。安装孔靠近固线本体110的一端的直径大于远离固线本体110的一端的直径。这样,固线装置100的插杆120带动卡固件130穿设安装孔时,锥形的安装孔能够起到导向的作用,便于卡固件130穿设。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固线装置1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固线装置100在竖直方向成列设置于所述后壳板200上。电器设备的电源线分别缠绕于两个固线装置100的固线本体110上,这样能够保证电源线固定可靠,不易发生窜动。两个固线装置100的挡板140的朝向方向相反。也就是说,一个固线装置100的挡板140朝向上方,另一固线装置100的挡板140朝向下方,以便于限制电源线沿挡板140方向的位移。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